第883章 海空军的新装备

  实际上,在思路打开之后,项目的进展情况远远比包括常浩南在内所有人的预期要乐观得多。
  这是由光信号传播的原理决定的。
  光速恒定,宇宙运行的最基本规律之一。
  日常生活中,电信号和光信号基本都可以被认为是“瞬间”传输。
  并且,如果处于完全真空的条件下,电信号以电磁波的形式存在,那么也确实可以与光速等同。
  但要是深究起来,就并不是同一回事了——
  内容么……和前一条差不多。
  “不回。”
  时代变了。
  然而复杂系统内的导电介质显然不可能只有一条导线。
  光是与常浩南有关的、计划在今年量产,或是小批量交付部队试用的型号,粗略估计就有四五种。
  所以,作为航空动力集团的主要领导,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策走向的人,他必须做到一心多用。
  这个回答让张洪飚一愣,然后没忍住笑出了声:
  “对,我忘了,歼11b的交付也是在明天。”
  仍然差别不大。
  因此,项目团队只是把原理样机中的电缆换成光纤,并相应对配套设备进行更换,就大大降低了信号延迟和失真。
  于是,两边就不约而同地选在了3月25日这天。
  分管对外技术交流的副主任。
  眼下的三月份尚且算是风平浪静,然而后面的三个季度,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基本可以说是大新闻不断。
  本来,这应该是一件大好事。
  至于丁高恒……
  “所以说那边你不用去么?”
  海军第一次有了自己的预警机。
  考虑到剩余部分都是考察极端天候下的适应性,需要等待时间窗口出现才能进行,且考核内容只与机载设备有关,不涉及飞行安全层面,上级决定将那架由验证机转为原型机又转为量产状态原型机的空警200提前交付给航空兵进行试用。
  咳咳……
  包括引进生产线,以及合作改进机体结构两部分任务的相关细节。
  而不是大家一起停下来等着霍鹏华的进度。
  尤其是常浩南。
  跟他同行的还有科工委副主任之一的张洪飚。
  说到这里,他的语气又突然一变:
  “这一趟还是老怀自己要求的,说是想在退休之前最后看看自己经手过的项目……”
  当这个介质是一条单一的铜或银导线时,电信号传播速率大概可以达到三分之二至四分之三倍光速。
  其最终结果甚至可能比光信号慢一到两个数量级。
  虽然现在的时间线跟上一世相比已经有了些许偏差,但不管有意无意,常浩南这些年反正是避免了对中东地区施加过于明显的影响。
  超短脉冲激光加工作为他手头最大的一个项目,能从中省出一些精力来,总归是好的。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电信号往往要依托电流在介质中进行传导。
  张洪飚仍然能绷住表情,但语气中难免透露出些许幸灾乐祸:
  “华夏只有一个你,但咱科工委又不是只有一个副主任,没必要可着我折腾……盛京那边是老怀过去。”
  “你明天下午,回京城么?”
  而这两个型号,一个是秦飞集团交付给海军,另一个是盛飞集团交付给空军……
  对于皮秒级激光器来说,已经是勉强堪用的水平了。
  但如今已经是2001年。
  “真好啊……”
  各种电子元件都会对电流传导产生负面影响。
  俩人也算是老相识了。
  常浩南作为项目的副总师,虽然在研发过程中几乎没正经露过面,但至少参与了立项前的预研和总体方案确定,理所当然地被邀请出席交付仪式。
  他深度参与了当初和苏霍伊进行的十一号工程谈判。
  为什么会变成……
  两件快乐的事情重合在一起……
  “不用。”
  这也让所有参与研发的技术人员都松了口气。
  空军第一次有了完全国产的第三代战斗机。
  他在去年可以连续闭关一两个月,只与外界进行最低限度的信息交换,那是因为当时既没有重大的项目节点,也没有特别需要关注的形势变化。
  ……
  常浩南是前一天,也就是3月24号下午从京城飞到南郑的。
  十一号工程签字的时候,恐怕连怀国莫自己都不敢想象,能赶在退休之前看见这一天。
  常浩南满头黑线,扶额叹息:
  就是为了等这一波呢。
  也是常浩南最早接触到的科工委领导之一。
  三月下旬,正为了项目而忙得如火如荼的常浩南先后接到了两份邀请。
  从去年下半年就念叨着要进行试生产的歼11b,总算是攒够了6架飞机所需的12台涡扇10a发动机,可以交付部队了……
  至少可以让其它小组按照原计划正常推进项目,并把成果放到样机上进行实机测试。
  也就是5年前那场东南方向大规模演习结束的日子。
  毕竟从无到有生产一种重型三代机,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
  空警200预警机已经完成了绝大部分国家鉴定项目。
  后者面无表情地摇头:
  飞机快降落的时候,张洪飚向常浩南询问道。
  只是苦了被同时邀请的常浩南。
  其背后的意义,不言自明。
  当年看来,怎么也得是一个以10-15年为周期的长远项目。
  “参加完这一场之后,马上去盛京参加下一场……”
  第一份来自秦飞集团。
  好在空警200的交付仪式是在早上,而歼11b则是在午后。
  老怀,自然指的是怀国莫。
  常浩南也无所谓花个两三天时间去南郑走一趟。
  尽管它们并没有被安排在同一时间,但也就是前后脚而已……
  这倒也不能全怪航空工业那边的安排有问题。
  量产机交付这种事,说到底其实是甲方说了算。
  勉强算是打出了个时间差。
  唯一的问题是——
  也是常浩南最希望看到的情况。
  毕竟,这两个项目都属于“被他拉扯过,但并没有直接参与,最后也顺利完成了”的典型。
  而仿佛是为了印证这个想法一般。
  按理来说,相互之间应该完全没有影响。
  常浩南看着眼前的两个信封,突然有种“孩子已经长大了”的奇妙感觉。
  如今歼11b顺利交付,虽然只是试生产批,但总归也算是给整个项目画上了个圆满的句号。
  之前就一起参加过c808客机完成取证试飞的庆祝仪式。
  然而,就在他已经把日程安排好,准备回复秦飞集团的时候,却又收到了另外一条来自盛京的邀请。
  而等到怀国莫退休后,常浩南刚重生回来时的那套班子,除了丁高恒以外,就都已经退居二线,或者干脆退休了。
  解放军固然不搞封建迷信,但在重要事件上选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这显然属于常规操作。
  还不说下半年整出来的那個逆天狠活——
  从现在这个情况判断,等到两年后,应该还有再上半步的可能。
  当然,具体能否成功,除了丁主任自己的努力以外,也要考虑到小常同志推动时间线的进程……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