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9章 东归的"白天鹅"

  一直到众人走下飞机,常浩南也没想出来个比前世更合理的解决方案。
  主要是d30kp2+轰6这个组合,确实是太便宜了。
  无论是单独研发一种新机体,还是单独研发一种新的中等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相比之下都属于严重的铺张浪费……
  最终,他决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把难题留给隔壁的航空工业集团了事——
  要是他们觉得发动机这玩意属于耗材,还是自己造更稳妥,那也不是不能把d30kp2给国产化了。
  顺便给下面技术薄弱的研究所练练手。
  如果他们觉得为了百十台发动机专门立个项似乎不太值,那常浩南也乐得把资源集中在更重要的型号上。
  权当是支援北方邻国抵御来自北约的军事压力……
  正这样想着的时候,两名肩上扛着二毛四军衔的空军军官已经来到了众人面前。
  二人分别是临潼场站的负责人严坤,以及空108团政委寿国富。
  21世纪初这会,空军还没有进行改革,航空单位和地勤单位在编制上分得很开。
  而正常情况下,航空兵团和场站都是团级单位。
  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这边都高配成了副师。
  至于108团的团长……
  自然是还在架机飞回来的路上。
  一番简短的情况汇报过后,众人便在严坤和寿国富二人的带领下,来到了那片盖着机棚的区域附近。
  虽然刚才在飞机上的时候,他就已经大致估计到了这四个东西的规模。
  但如今真正站到地面上观察,还是让他感受到了几分压迫感。
  其实,如果单论体积的话,这几個机棚的尺寸倒也没有特别离谱。
  毕竟就连火炬实验室的主楼,横向跨度都有大约60米。
  只是机棚这种东西四下通透,所以视觉效果要夸张得多。
  而且,这会常浩南才发现,其中两个实际上还没有完工。
  可见相关准备工作确实进行得比较匆忙。
  “我们本来是准备给这四架飞机分别建造一个加固机库的,就像是廷达尔空军基地的b52那样。”
  乔晨青坐在观礼台上,对旁边的常浩南说到:
  “不过么……后来发现时间实在太紧张,两个月盖四个机库根本就不可能。”
  他无奈地笑了笑:
  “而且超大型加固机库的建造难度也很高,我们国家目前完全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再加上图160本身也没有隐身图层,相对比较皮实,所以就暂时先修了四个机棚,好歹防范一下风吹雨打……”
  常浩南一时间有些难以评价。
  实际上,即便是财大气粗的美军,对于b1b和b52这种非隐身轰炸机,绝大多数情况下也是直接露天晾着的。
  毕竟战略轰炸机一般都是在大后方停着,这种地方如果挨了炸,那大概率就是奔着核弹头去了,有没有机库影响实在不大。
  而且,飞机外部件在设计时其实就会考虑耐雨雪天气,所以并没有外人想象中那么娇贵。
  至于隐身飞机,那是隐身涂料过于娇贵,平时必须待在恒温恒湿的地方,所以迫不得已需要一个封闭环境而已。
  不过,这些东西,作为空军掌门人的乔晨青自然也应该门清。
  所以,这种行为就只能解释为……
  类似一个孩子刚获得新玩具之后的那种呵护。
  好在几个铁皮棚子而已,花不了几个钱。
  哪怕把飞机的事情抛到一边,至少也能让地勤同志的工作环境舒适一点。
  ……
  随着常浩南的胡思乱想,太阳也是一路向西,终于垂悬在了地平线上方不远的位置。
  实际上,如果是从二毛那边直接飞回华夏的话,应该早几个小时就到了。
  但图160毕竟是战略轰炸机,很多国家并不愿意让这样一个四机编队经过自己的领空。
  而从华夏方面的角度,如果选择直飞,中间很多区域也着实不算安全。
  苏联解体遗留下来了大量中远程野战防空系统,谁也不知道哪个山沟沟里面就藏着一部导弹发射架。
  所以,接机成员还是选择了绕行相对安全的航线。
  就在大家已经等得生出些许困意时,一直放在桌上的对讲机中总算传出了让人精神一振的声音:
  “各单位注意,310方向,330km距离,大型目标四个,菱形编队,高度9000,速度950……”
  那几架图160还原封不动地保持着苏联空军时期的技术状态,自然不可能有华夏这边的敌我识别系统——
  就算是有,在这个距离上,iff也无法起到作用。
  因此,雷达只能分辨出目标的大概属性。
  当然,在这个节骨眼上,有个大致属性就足够了。
  谁都知道那会是什么。
  不过,这么大的事情,坐在观礼台上的当然不只有来自空军的人员。
  “四个目标?”
  一名身着便装的领导有些疑惑,凑到乔晨青旁边:
  “刚才不是说,进入我们国家的领空之后,会有战斗机全程进行伴飞和护航么?”
  “哦……因为能看这么远的都是uhf波段的预警雷达,精度相对比较差。”
  后者回答道:
  “所以,要么是战术飞机的rcs太小还没探测到,要么就是干脆把小目标的回波给掺混到大目标当中去了。”
  “竟然还能这样?”
  刚刚的提问者一脸震惊,显然在技术上是个纯外行。
  “当然可以。”
  旁边的另一名军官回答道:
  “实际上,西方国家空军的一种典型战术,就是把执行侦察或者轰炸任务的战术飞机隐藏在正常飞行的客机附近,从而让防守方投鼠忌器。”
  “有很多对于客机的误击事件,都是这样发生的,只不过很难抓到证据。”
  “……”
  对于几架接近音速飞行的飞机来说,三百多公里的距离并不需要耗费太长时间。
  因此,常浩南很快就通过望远镜看到了从西北方向延伸而来的几条棕黄色烟尘——
  nk32发动机使用了含氮的t-8b航空燃料,在飞机低空或超低空飞行时,会由于富燃燃烧而从尾喷口处喷出微量一氧化氮,继而迅速被氧化为二氧化氮。
  也就体现为一道黄烟。
  而在仅仅几秒钟后,一架有着夸张翼展、通体白色的大型飞机,就透过单薄的云层,出现在了他的视野当中。
  接下来,便是第二架、第三架……
  “!!!”
  这一刻,常浩南的呼吸都快要停滞下来。
  尽管这些飞机并非经他之手所设计和制造。
  但却是经他之手才得以来到华夏。
  实际上,这是常浩南两辈子以来,第一次亲眼见到这个型号。
  也是直到此时,他总算直观地理解了,为什么设计师会将其称为“白天鹅”。
  四架飞机,如同天鹅展翅一般,轻盈地从远方的天空中轻盈地飘向机场。
  完全看不出这400吨体量所应有的笨重。
  只有优雅。
  必须承认,在航空美学这方面,苏联人和英国人一样,都做到了某种极限。
  只不过,二者极限的方向是相反的。
  从航空设计的角度来看,图160与老对手的b1b拥有几乎完全一致的设计特征。
  但两架飞机摆在一起,外表给人的感觉却是全然不同。
  “来了,来了!”
  而这个时候,观礼台上也总算爆发出兴奋的喊声。
  常浩南在重生之后的五感都变得比常人敏锐许多,因此其他人会比他看到的更晚一些。
  又过了几十秒,分别位于四架图160两侧的总共8架歼11战斗机,也陆续出现在了众人眼中。
  显然,距离已经很近了。
  不过,机群并没有直接降落的意思。
  而是在机场正上方,先来了一次12机编队的低速通场。
  当然,为了保证安全,高度并没有非常低。
  只是让地面上的人群能用肉眼依稀看到机腹的程度。
  即便如此,常浩南仿佛还是感觉到一股自上而下的气流,让他下意识捂紧了帽子。
  而做出跟他类似动作的人,并不在少数。
  显然,这不是幻觉。
  至于那些没戴帽子的……
  有不止一个人,由于头发被吹起,而暴露了自己是“地中海”的秘密……
  可以说,这是所有人都未曾经历过的感觉……
  几分钟后,四架图160沿着降落航线重新回到机场附近。
  而担负护航任务的歼11们,则是已经离开了。
  窑村机场只有一条跑道,四架轰炸机都要安排好顺序依次降落。
  要是再跟上另外8架,那多少就有点乱套了……
  在塔台的指挥下,第一架飞机放下起落架,从机场围墙以外徐徐飘落。
  随着“吱——”的一声,主起落架砸在了经过特殊加固的水泥跑道表面,腾起一股橡胶摩擦产生的青色烟尘。
  紧接着,三朵呈“品”字形排列的减速伞从机尾锥形部分弹出。
  伞面与空气摩擦所发出的声音,哪怕在停机坪都能听到。
  但这声音马上又被观礼台上如雷鸣般的欢呼所掩盖……
  宣传干事抓准飞机在跑道上滑过观礼台正前方的瞬间,飞速按下快门。
  相机记录下了此刻的时间——
  2001年11月15日,16时07分。
  第一架编号为“红色24”的图160降落在华夏境内的临潼窑村机场,成为华夏空军装备的第一种超音速战略轰炸机。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