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章 你男人我厉害吧!

  娄晓娥笑着点头道:“所以呀,要趁着雨季还没有来,赶紧派人过去抢工期。”
  “这个位置原来有个小水塘,现在要把它扩大容量。”
  “派去澳洲的人,搭盖好集体宿舍后,主要做的事就是挖深挖大水塘。”
  水塘也不是随便挖的,需要选个渗水不严重的地点,不然水塘的水很快就见底。
  秦淮茹兴致勃勃的说道:“听起来工程不小,需要派信得过的人去那看着吧?”
  工程项目是吃回扣的重灾区,还特别容易增加工程量,地质原因之类的不可抗力因素多。
  娄晓娥早已安排妥当,“黄福义顾问负责整个工程,技术支持由港城的房产物业公司派人,财务由星辰公司派人。”
  秦淮茹也知道黄福义那个人,“他不是要在港城负责维护与港府的关系么?”
  娄晓娥笑眯眯道:“今时不同往日,咱们的星辰公司在港城是一家大公司了。”
  “食品业务在港城的方便面厂有500多名员工,火腿肠有200多人。”
  “礼品业务的玩具业务外包了给了我爸的塑胶玩具厂,但是钟表是我们自己搞生产,已经初步招聘了100多人了。”
  “安保业务快有200人,寒武纪实验室有几十个人,房地物业管理也有十几个人。”
  “火星贸易和星辰公司总部也有几十个人。”
  “咱们在港城的总员工差不多有1200人了。整个港城比我们更多员工的公司没有多少家了。”
  秦淮茹之前没去细数,“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有这么多人靠着港城公司吃饭了。”
  说着话,秦淮茹还戳了两下身旁看地图的李铭,“你怎么奖励晓娥?”
  李铭玩笑道:“我都以身相许了,账都是她在管,还想我怎么奖励呀?”
  娄晓娥轻笑道:“他的小金库已经没什么钱了。”
  “澳洲的农场投资,每个月的人工工资、物资消耗都不是小数目,他每个月卖小麦的收入还不够填的呢。”
  秦淮茹笑道:“谁叫他要乱折腾的。”
  “好好的弄个那么远的事情,让你也跟着忙碌。”
  娄晓娥帮着解释道:“相比菲洲、镁洲、瓯洲,澳洲还算近的了。”
  “买的农场可以从源头给我们的食品业务提供原料,降低我们的生产成本。”
  “不管是小麦玉米还是猪牛羊,公司内部都能消化掉,形成合力,其他公司更没有实力和我们竞争。”
  70-80年代开始,日笨的食品行业就是这样做的,满世界的寻找上游资源。
  在澳洲、南镁入股投资农场、牧场,在北瓯收购渔业公司,在镁国建立各种定单种植合作。
  东南哑的很多香蕉、菠萝实际上也是日笨的企业租赁土地种植的。
  90年代,日笨又大量投资内地的农产品加工行业、果蔬行业、饮料生产业等等。
  日笨的企业也知道农业是地头蛇说了算的行业,较少独资经营,大部分是以共同出资的方式和当地的有实力的企业联合经营。
  还主动提供资金、农机、技术支持,只为确保上游农产品的品质和供应数量的稳定。
  能做这样的大布局,基本是大财团才做得起来。
  把小的农业公司挤压得没有市场,进而也就形成了软性垄断。
  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商业逻辑,只要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这样去尝试,有成功的有失败的。
  几十年后,很多人吹牛逼说日笨的企业布局如何如何长远
  瞎几把扯的!
  没有什么‘目光长远’的说法,纯粹是有钱了能做的事情更多了。
  就像某些名人的子女,上能开飞机下能深海潜水,会各种普通人不会的事,没啥特别的,就是有钱支撑他们去做想做的事。
  星辰公司的体量还没有到收购上游资源的实力。
  李铭用自己的资金提前去布局,算是星辰公司的额外助力。
  “南洋市场,假如有竞争对手的泡面厂起来,我们除了在品种口味、生产工艺上竞争,原料的优势可以打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日笨市场,竞争对手有优势资源,我们算是齐头赶上,以后主要在口味上竞争,不过我们进攻日笨市场也是有枣没枣打两杆的。”
  “镁国市场,有低价的小麦,但是离棕榈油远,到时候要精确计算下,在镁国或者加拿达、墨西歌设厂的可行性。”
  这样的男人真是太帅了,秦淮茹美目流转,“你早想到了这些么?”
  李铭嬉笑着伸手把秦淮茹揽到怀里,“你男人我厉害吧!”
  旁边的娄晓娥白了他一眼,她记得当时明明是看不惯澳洲那么一大片地盘空着,想着弄人过去,才想到买农场种粮食出口给港城。
  这么扫兴的话,她是不会说出口的。
  身旁的男女俩人已经啃上了。
  。。。
  吧唧吧唧
  。。。
  两日后。
  10月22日上午。
  95号四合院。
  天气晴朗,大周末的院里人比上班更为忙碌。
  各种洗洗刷刷,糊窗户缝,清理菜窖,琐碎又必须要做的事数不过来。
  李铭今天忙里偷闲,双手抱胸,站在前院石桌子旁,看阎埠贵和董大爷下象棋。
  阎埠贵家的人多,他自己的空闲时间也多;董大爷压根不用上班;两家早做好了这些琐事。
  李大科长就更不需要了,有秦淮茹带着棒梗给他办得妥妥的。
  后院的许大茂也到前院凑热闹,“三大爷,您啊甭多想了,只能走您手里的马了。”
  阎埠贵斜着眼,没好气的说:“走了,他要将我的军,我还得回来被他吃掉。”
  许大茂笑道:“那您干脆认输得了,下一把打个翻身仗。”
  董大爷笑呵呵道:“这回许大茂算是说对了。”
  “老阎呐,赶紧的,别磨蹭了。”
  阎埠贵把旁边吃掉的棋子放回棋盘,投子认输,嘴上不服,“刚才我家老大叫我,我分心走错了两步棋才被钻了空子。”
  董大爷有个好,对局的时候言语讽刺,那是在下棋,打的是心理战;赢了之后不会落井下石的继续奚落。
  “那您多留点神,我待会要全力以赴的。”
  阎埠贵重新摆放棋子,“您也仔细瞧好咯。”
  和公园里两个人下棋、一大群军师站身旁一样,这时候有棋盘的地方也会围一圈人,热热闹闹的。
  棒梗和大成、小星,仨小孩也跑到前院来看下棋。
  李铭随意问道:“棒梗,你不用带妹妹么?”
  棒梗笑着回话道:“小铭叔,小当和槐花在何叔家看弟弟。”
  许大茂插话道:“你不喊傻柱傻叔了?”
  棒梗昂着头,翻了个白眼,“我乐意喊何叔碍你什么事了。”
  许大茂没想到会被怼的这么直接,“嘿!这小孩!”
  去年李铭花钱让四合院里小孩子做好事的三名小队长之一,大成笑道:“许大茂,你要想和傻柱聊天可以去中院找傻柱慢慢聊。”
  “我们来这是看三大爷和董大爷下象棋的。”
  大成的辈分和阎解旷一样,比棒梗高一辈,有钱有好处喊许大茂为许哥,没钱没好处直接喊许大茂。
  小星有些像养父易中海,话比较少。
  棒梗附和道:“就是。”
  许大茂奚落道:“你们看得懂么?别棋子上的字都不认识。”
  大成嘚瑟道:“不是我们吹牛,可能你还下不赢我们仨。”
  许大茂调侃道:“看来,书是没有好好念,玩倒是很精通。”
  大成不乐意的说道:“那不能怪我们,学校没有上课,又没有课本,我们也没辙。”
  “你们‘七上八下九走光,下午来喝酸梅汤’,不也是同样没有好好上班!”
  去年底到现在,好些单位的两伙人闹得不可开交。
  中间的逍遥派七点到单位,无事可做或者说不想跟着掺和,八点就开始下班,九点人都跑光了,下午回厂里瞅两眼又溜了。
  许大茂所在的宣传科电影放映组,差不多这样的性质。
  生动形象的俏皮顺口溜把李铭逗乐了。
  算是被说中了,许大茂没好气的说道:“你们这些小孩好的不学学坏的。”
  刚从外面回来的李俊义笑道:“新通知应该马上能下来了,他们接下来都要回学校好好上学去了,以后有苦头吃了。”
  大成不以为然道:“我们早想回去上课了的,想看书都没得看。”
  许大茂找到机会反击了,“大成,你别在这扯犊子了。”
  “你们什么小心思,大伙还能不明白么?”
  “天天不想上学,去上学就像去受罪一样。”
  棒梗反驳道:“你说的是你自己。”
  “我是觉得上学好有意思,6年级的我早都会了,可惜没有初中的书让我学。”
  作为过来人,许大茂揶揄道:“棒梗,不是许叔我说你。”
  “想看书的人,在哪都会看书,就是去借也会借来看。”
  “你们这些小屁孩,成天只想着玩,还怪没有书可以看。”
  互相伤害,同样被说中了痛脚,大成提议道:“棒梗、小星,咱们去门口拐角那看棋,咱们不和许大茂凑一起。”
  棒梗赞同道:“走,小星,我们去那看。”
  三小孩一溜烟跑了。
  一直没出声的阎埠贵点评道:“爱读书的人,在家也会自学。”
  “不爱读书的人,就是把他关在教室里也是睡觉和瞎玩。”
  正在下棋,董大爷施展言语骚扰,坏阎埠贵的心态,“那是老阎你不会教。”
  阎埠贵不上当,“你说的有些道理,可能是我不太会教。”
  “我最近天天参加学习班,也在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
  话都说到这地步了,董大爷没法继续攻击,不然那是奔着结仇去了。
  “也没有几个人比你教得好的,这不是你个人的问题,还是得搞教学改革。”
  由于整体的及格率很一般,从1954年开始,进行了各种教学试验、改革。
  难以提高学生成绩,可以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
  除了主观的教学方法有些问题,也有客观条件非常有限的缘故。
  财政紧张,又有大量学生达到了入学年龄,校舍和老师都严重不足,‘二部制’的学校大量存在。
  二部制,顾名思义,学校把学生分为两部分,轮流在学校上课。
  学生通常每天只有一半的上课时间在学校上课,另一半的时间在家自习或者在外面参加一些活动。
  参加活动不说。
  自习,这种全凭自觉的学习方式,用在高中、大学勉强还能行。
  大部分的小学生时刻想着的是玩游戏。
  没有足够的时间投入,学习成绩自然是很不理想。
  中学的成绩,也是很多矛盾的根源。
  某些人有家学渊源,较为容易学习成绩好。
  而新出头的家庭,要不是跟着父母调动全国各地奔波,要不就是父母不在身边,在学习这一块不说主观的,客观上就有些许不利因素。
  入团的时候,成绩差的人肯定是吃亏的,成绩好的在学校里占据了一些优势。
  没有入团,那就没有后续的入党。
  去掉那些各种名目,这是他们去年找校领导麻烦的最大因素。
  觉得不公平,很不满!
  小学没有这个问题,也就比较安生。
  李俊义称赞道:“三大爷的红星小学在城东这一片算是比较好的学校。”
  许大茂竖起大拇指,“那是,咱们三大爷在学校也是教学能手。”
  阎埠贵笑眯眯道:“承蒙夸奖。我还需要多努力,再进步。”
  许大茂顺嘴提道:“三大爷,学校那要是有通知了入学的事情,麻烦您和我说一声。”
  “一有消息就告诉你。”阎埠贵知道许大茂为什么很关注,马春莲从乡下带来的小闺女7岁了,到了上学年龄了。
  在场的人全都心知肚明,没有当许大茂的面说出来,
  李俊义好奇道:“三大爷,去年没有招生,今年一次要招两年的吧?你们学校装不下吧?”
  阎埠贵抬起头,“听说就是因为还在研究这个问题,区里的通知才一直没有发下来。”
  “小铭,你的消息比较灵通,你知道这个事不?”
  阎埠贵家的阎解旷也要初中升高中,相比小学入学的小事,这个更为重要。
  之前不同的学校升学率差很多,现在要怎么个章程,还没有具体的细则,很多家长很关注。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