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建极殿选官

  对王璘的想法,钱嘉徵极为支持
  他参加这次摹拟考试的目的,就是获得一批同科,在官场有个关系
  所以他是一定会通过这次模拟考试入仕的,而且还劝说王璘入仕,以后相互扶持
  甚至还透露了一个消息,坚定王璘想法:
  “模拟考试排在前百的,其中有不少举人这些人都在参加会试,不参与这次选官”
  “排在前面的太学生,也有很多人打算回乡继续考举人,以后考明法科和明算科进士”
  “这些人都不参加选官,王兄能选个好职位”
  王璘听到这些,顿时心中一喜不过想到很多太学生打算回乡考举人,他心中的不甘又浮现了出来,仍旧犹豫不定:
  “我听说钱牧斋打算上疏,把礼法数算题目下放到乡试”
  “钱兄以为有多少可能,以后乡试会不会好考点?”
  钱嘉徵也听说过这个消息,但他并不认为对王璘有多大影响,劝说道:
  “纵然礼法数算题目下放到乡试,一时半会儿也不会有多大比重”
  “更何况,王兄虽然在数算上擅长点但是在礼法上面,却不见得比他人强多少”
  “如果从头再学,王兄有多少优势?”
  说得王璘哑然,放下了回乡考试的想法
  诚如钱嘉徵所说,礼法数算题目什么时候下放到乡试、又占多大比重,是无法预料的事情
  而且他对礼法并不比他人精通,从头学习的结果难料,说不定比现在更难中举
  还不如抓住这个机会,直接去当官员
  之前打算加入卫尉署的想法,在王璘心中又浮现了出来:
  『卫尉署是武官,磨勘期是五年,相比钱兄这个元士只有一年之差』
  『如果再立下几次年功,说不定升得更快!』
  对卫尉署一直有关注,王璘知道年节这段时间,卫尉署有很多人立功,被皇帝亲自提拔
  他如果在这时加入卫尉署,是很有可能进入皇帝视线的
  唯一让他顾虑的,就是锦衣卫名声不好听,同样品级的武官,也无法和文官相提并论
  对他这个顾虑,钱嘉徵认为根本不是问题:
  “锦衣卫的武官,能和其他武官一样吗?”
  “王兄去卫尉署当官,说不定将来还有可能立功,获得延世金吾的封赏呢!”
  “那些诋毁的纯粹是嫉妒,现在哪个高官不想让后代世袭锦衣卫?”
  极力劝说王璘加入锦衣卫,以后好帮他打探消息
  王璘在钱嘉徵的劝说下,渐渐坚定了想法
  钱嘉徵的说辞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他觉得有钱嘉徵这个朋友在,自己有可能得到文官认可——
  至少这一批通过模拟考试入仕的,不会看不起他
  两人相互扶持,以后能走得更远
  就这样,两人拿着吏部公布的空缺官职,商议着应该选哪个职位
  甚至还找了几个同样获得任官资格的太学生,一同参详此事
  就这样,在会试临近的时候,一众没有资格参加会试、通过模拟考试获得任官资格的太学生,开始选择官职
  为了显示重视,朱由检把这次选官仪式,放在建极殿举行为此还修整了一下建极殿,挂上牌匾、楹联
  牌匾上写的是“皇建有极”四个字,出自《尚书·周书·洪范》“皇建其有极”
  极为正中承脊之栋,引申为中正的准则,意思是天子制定建立中正的天下最高准则
  这几个字是皇极殿和建极殿名称的来源,朱由检本打算用在皇极殿,但在考虑之后,还是用在了建极殿
  (建极殿,原名谨身殿,清朝改为保和殿,“皇建有极”匾为乾隆御笔)
  旁边的楹联,则是朱由检从《道德经》选择的一段话: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和《洪范》皇极篇中的“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对应,提醒自己作为天子,要承担整个天下的责任
  这样一番整修,让建极殿看着更加庄重不再像以前,仅仅被皇帝当做更衣的地方
  一众学子大多是初次来到皇宫,见到庄严肃穆的建极殿,心中很是激动认为自己虽然没资格在皇极殿参加殿试,但能在选官时来到建极殿,此生也是不枉了
  朱由检见到这些人大多都还年轻,心中很是欣慰认为这些人能工作的时间更长,能在未来四五十年,为大明天下出力
  虽然这些人大多会沉沦下僚,没有几个人能出现在自己眼前,朱由检对他们还是很重视,认为是专业官僚的起点——
  三法司、户部等机构的专业化,会从他们开始
  所以,朱由检亲自接见了他们,并且主持这次选官仪式
  按照之前定下的章程,这次选官按名次先后挑选官职
  吏部将空缺的官位写在一张大大的榜单上,排在前三的学子上前挑选
  最迟三分钟后,排在最前面的人要确定挑选的官职吏部官员将相应官职划掉,旁边的内阁中书填写圣旨,皇帝当场任命职位
  在第一人接受任命时,补充一个人上前,观看空缺官职
  这样轮流上前,观看空缺官职榜单的,始终只有三人每个人也有三分钟时间,挑选心仪的官职
  这是具体的流程,杨景辰宣读之后,便点了前三人上前,让他们挑选官职
  在他们确定挑选的官职前,朱由检让身边的太监宣读对钱嘉徵的任命,授予翰林院正九品侍书职位
  这个官位虽不高,却是在翰林院一众学子听到后,都是羡慕不已——
  吏部公布的空缺职位,可没有翰林院的官职排在最前面的太学正九品学正,相比翰林院正九品侍书也差一点
  可以说,钱嘉徵这次被授予的职位,要胜过所有学子皇帝对这个元士,真是恩宠备至
  心情激动地接受了这个任命,钱嘉徵知道自己不但简在帝心,还确立了在模拟考试这一科的地位——
  虽然他的成绩不是最好的,却是被授予官职最高的类比一下,就像是殿试状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
  然后,才是最先挑选的学子,不出意外地选择了太学正九品学正职位对于出身太学的他们来说,这个职位很熟悉,而且还有前景,是最合适的选择
  接下来,京城的官位很快被排在前面的人选走有些人宁愿选择京城的从九品官职,都不愿去外地赴任
  正九品太常寺赞礼郎、鸿胪寺署丞选完后,还有人选从九品鸿胪寺鸣赞序班、太常寺司乐,想要以正九品级别,担任从九品官职
  吏部的官员当然不同意,尤其是负责此事的杨景辰,更是脸色铁青为了这次选官,他特意放出了几个地方上的好职位,没想到这些人不领情不说,还都不愿意选
  所以他请示皇帝后,宣布道:
  “正九品官员若选京城从九品官职,那就降一级任用”
  “各县正九品主簿,可由从九品官员署理只要三年无错,便可正式实授,三年后提升为正九品”
  “去陕西、西南等边地任职的,可以加一级外放,直接实授正九品”
  意思是去外地任职便能减两年磨勘,去边地任职更是能直升一级
  这让外地的官职,吸引力变得大了点,开始有学子选择外地官位
  如此种种,虽然中间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却都当场被解决大部分学子对这次选官,都感到很是满意就算有些人没选到心仪的官职,也只能怨自己成绩不如人,没在前面挑选
  可以说,按成绩挑选官位,他们都觉得服气
  见证这一幕的朝堂官员,有一些开始支持选官法,建议在新科进士中施行
  尤其是温体仁、钱谦益,带头支持选官法,鼓噪起来声势
  一个说选官法公平公正,一个说选官法尊重各人心意,各有各的理由,都认为选官法好
  朱由检虽然心中这样打算,却没有立即定下,以免影响会试对外的说法,是在殿试之后,让所有新科进士,选择按选官法还是掣签法
  这让那些参加会试的举子,都放下了心来知道如何选官还是由他们定,现在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
  他们现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考取进士成为进士后怎么当官,是以后考虑的问题
  同时,朱由检在学子选好官职后,没有让他们立刻上任,而是在太学成立一个行政学院,对这些人进行培训免得他们到地方后对于该如何做丝毫不知,被那些胥吏糊弄
  尤其是去陕西的官员,朱由检打算先送到西安,让孙传庭对他们继续培训,辅助孙传庭做事
  此时,孙传庭在年前书写的奏疏,已经传了过来
  朱由检在奏疏中看到孙传庭在陕西走访了一遍,不但写出了见闻,还提出了建议,心中很是满意认为这个陕西巡抚是选对了,对陕西的局面很了解
  尤其让他满意的,是孙传庭清晰地认识到,当前的陕西和昔年的山东一样,处在民变边缘这和朱由检的认知很吻合,认为孙传庭的眼光很敏锐
  所以,他对孙传庭在奏疏中提到的减免赋税、兴修水利等建议,都是直接答应
  并决定把去陕西任职的新官员都送给他,让他收服这些人
  为了让孙传庭能约束这些官吏,朱由检打算把一项设想中的改革,放在陕西试行:
  “政务署成立之后,下设吏政科负责吏员任命”
  “吏员也规范为九级,按功劳和任职时间迁转”
  “但是这些任命由谁确认?吏员转为官员有什么章程?现在都没定下来”
  “朕打算派遣一名官员,去陕西试行这件事”
  在一次处理吏部事务的常参会议上,朱由检提起了这件事
  吏部尚书房壮丽年纪大了,对这些新事物实在不怎么懂,在表示赞同之后,便把事情推给了杨景辰
  杨景辰之前和皇帝有过交流,此时就上奏道:
  “陛下所言极是!”
  “臣以为各省布政司应该设置吏政厅,负责这些事情”
  “府县吏员多少,谁能升为官员,应由吏政厅决定”
  “可在陕西试建吏政厅,负责吏员任命”
  群臣闻听此言,都是心中震动知道皇帝对官职机构的调整,要从京城延伸到陕西了
  之前在调整户部和太府寺时,皇帝就表示过把各省督粮道、督册道等改为布政司户政厅,负责收取赋税和转运事宜
  如今这件事情还没有施行,杨景辰就提出建立吏政厅,明显要仿照朝廷六部,在布政司建立各厅
  对此极为慎重,袁可立道:
  “建立吏政厅统管吏员极为恰当,但是当前陕西穷困,不能加重负担”
  “臣以为应该慎重,不宜增多官员”
  这是他一贯的态度,认为官员不能太多,避免造成冗官
  若非吏员改革的事情,是朱由检早就和他沟通过的,政务署吏政科的设置也早就成了定局说不定就连吏政厅的事情,袁可立都会反对
  朱由检知道他的态度,见他只是说不能增多官员,认同道:
  “官员确实不宜增多,当以现有官员兼任”
  “户政厅的事情,由以前的督粮参政负责”
  “每个布政司有左右参政,朕以为吏政厅当由另一位参政负责”
  这是大的原则,显示吏部和户部的职责同等重要,不能让吏部的下属机构级别低于户部
  不过,如今的陕西参政各有职责,朱由检不愿随意调整,也不想随便委任一个不认识的官员做试点
  所以他又说道:
  “陕西吏政厅的事情,现在只是试行,就不让参政负责了”
  “朕打算从朝廷选派一位官员,外放为陕西布政司正四品参事,负责试建吏政厅”
  “吏部有什么人选推荐吗?”
  把之前决定的增设左右参事之事,此时又提了出来
  这件事情,是增设承政司虚衔时决定的,有着补偿布政司由从二品降为正三品的用意
  只是去年朝堂上的事情太多,朱由检一直没顾得上这件事,前一段时间要求吏部大计天下官吏时,才发现很多地方官员都在空缺,各省参事的增设都没执行
  所以此时他再次提出来,决定派一批朝堂官员去地方担任参事,加强朝堂对地方的影响力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