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范阳三烈士
魏学洢的书信能被刘宗周特意呈上来,显然不同寻常朱由检读着书信,只觉得字字泣血、里面饱含血泪
就连他这个皇帝都觉得太惨,更别说其他人了朱由检已经能想到,这封广泛流传的书信,在士子中会有什么影响
尤其是魏学洢这个名字,让他觉得有些熟悉靠着强大的记忆回想一下,很快想到自己学过这个人写的《核舟记》
从这篇文章来看,魏学洢显然是个才子,拥有很大的影响力
所以朱由检看完之后,立刻询问刘宗周道:
“魏学洢人呢?”
“为何没见他伸冤?”
刘宗周忍着悲痛,说道:
“魏学洢扶柩回乡,阉党追赃不止,指示地方官府严加催逼”
“魏学洢借贷乞讨,无力还清赃银,又忿恨父亲亡故,最终忧惧而死”
“其弟魏学濂,听闻阉党覆灭,已经剌血上书臣听在京的乡人说,他不日就会进京”
朱由检听着这些,心里很不是滋味魏学濂到来之后,黄宗羲、周茂兰、左光明这个伸冤的队伍,显然会继续扩大
更让他难受的是,魏学洢这个年纪轻轻就写出《核舟记》的才子,竟然像他父亲魏大中一样,被阉党迫害死了
如果自己在这件事上处理出错,后世的《核舟记》注释上,说不定都会提一句
而且面对这种孝子的事迹都不表态,自己还如何收拢士心?
『孔子曰: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如果我连这种孝子都不管,天下还有谁效忠我?』
『这件事情的杀伤力,比《清忠谱》还要大啊!』
《清忠谱》再怎么说也只是一部戏,而且还没有排练出来公开演出,朱由检有很多方法阻止
但是魏大中和魏学洢的事情,却是早已发生的事实,而且传遍天下
朱由检如果在这件事上处理出错,会极大地影响他的声望,影响士人效忠
所以,他心中已经倾向于把阮大铖抛出去,再审一下这个人
不过难办的地方在于,阮大铖是和很多人一同起复的如果把他抛出去,其他和阉党有牵连的臣子,可能会人人自危
东林党也很可能扩大打击面,继续追究他们
在已经决定求稳的现在,朱由检不想因为这件事,让朝堂再起风波
阉党和东林党的纷争,他想要尽力压下去
所以,朱由检决定把这件事情拖后,说道:
“魏大中、魏学洢忠臣孝子,应该予以表彰,议定赠官谥号”
“具体案情如何,请刘先生率调查总署查办”
“现在正开经筵,暂且不谈政事!”
让群臣再次讨论礼乐方面的内容,下令在京城择地建立梨园,邀请天下知名戏班,进京演奏戏剧
这件事放在平常都不显眼,更别说群臣在听到刘宗周的上疏后,大多怀着心事
朱由检见他们兴趣缺缺,经筵也有些办不下去,只能总结了一下今日内容,结束这次经筵
此时,他已经感觉到,黄宗羲等人之前掀起的暗流,已经摆在明面上如何处理这件事,对自己是个考验
所以经筵之后,朱由检立刻吩咐锦衣卫,把所有的调查案卷都取出来他要从头到尾,把这件事情梳理一遍
这样仔细一看,朱由检还真有发现,那就是鹿善继的父亲鹿太公,还有孙奇逢、张果中这三个被称为“范阳三烈士”的人,在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魏忠贤诬陷六君子收受熊廷弼的贿赂,判定杨涟、左光斗各坐赃二万,魏大中三千左光斗等人被下狱后,不但受尽折磨,家人也被追赃
孙奇逢作为左光斗的旧友,对此看不下去,与鹿太公、张果中四处募款,筹集到了数千两甚至还派人去孙承宗那里报信,这也是“清君侧”传言的由来
魏忠贤见事情闹得太大,又有人要营救,就指示许显纯在狱中把人拷打死了
孙奇逢等三位烈士,到底没救下他们
所以这次黄宗羲等人进京后,他们对这次伸冤,也是积极参与
有这三个离顺天府很近、称得上本地人的著名义士参与,也难怪能很快鼓噪起声势了
朱由检看出了他们的作用后,已经有招揽这些人,让他们当官的想法:
『这种义士,应该予以表彰啊!』
『可以赐三个元士,让他们去当官任职』
对赏赐官职、升官任职这一套用得很熟练,朱由检已经转着念头,想要把三个人调走
然后他再看遇害者家属的情报,顿时不忍卒读
杨涟、左光斗等人的遇害,牵连到很多亲属杨涟的儿子杨之才惊吓而死,左光斗的兄长左光霁被逼自杀、母亲悲痛而卒,魏大中的儿子魏学洢被逮入狱中而死……都牵连到了家人
也难怪后来去逮捕高攀龙时,高攀龙直接自沉池塘而死,这不仅是不愿在狱中受辱,也是不想牵连到家人
魏忠贤的手段,实在太酷烈了难怪朱由检承诺给东林党人平反,这些遇害者家属还不愿善罢甘休
尤其让朱由检震动的,是看到黄尊素死后,他的母亲痛哭至晕厥、父亲黄曰中在墙壁上写下“尔忘勾践杀尔父乎”八个大字,让黄宗羲日夜观看
这才有了满腔仇恨的黄宗羲,成为这次在京城掀起风波的主力
『这种仇恨,让我怎么解啊?』
『吴尚默和他们相比,真的是温和派!』
此时此刻,朱由检真的庆幸,吴尚默在年前上疏,自己也做出回应
如果不是有那些诏书表明态度,黄宗羲等人进京后,闹起的风浪会更大自己这个皇帝,都可能灰头土脸
现在这件事情,只是有些难办和黄宗羲等人有仇的许显纯等人已经流放了,而且经过廷鞫这件事基本上已经是定案,很难会有改动
至于刘宗周参劾的阮大铖,只要自己使点手段抛弃,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这个人在被推举为鸿胪寺少卿后,也不知道是不是觉得安全了,一直没有表态投靠皇帝所以朱由检对抛弃阮大铖,是没有丝毫心理负担的
唯一要顾虑的,就是不能让阮大铖把其他人拖下水要把他和之前起复的人切割,不能影响其他人
所以朱由检想了一下,决定让廉政总署出手,以贪污受贿的罪名,先把阮大铖拿下,审理这个罪名
待到魏学濂进京伸冤后,再和魏大中的案子并案审理,追究个人责任
这样明面上就不是追查阉党,不让那些和阉党有牵连的官员自危
定下这个计策后,朱由检又嘱咐负责报刊审查的锦衣卫,让各个报纸对黄宗羲等人的事情慎重报道,在朝廷没有定论前,不能随意表态——
这样就能把黄宗羲等人的事情影响力压下来,即使他们在京城某个地方闹得很厉害,也很难传到其它地方去
更别说如今朝堂上有很多大事,很多人也对之前对阉党的处置感到满意他们对黄宗羲等人的事情,没有那么关注更关心的是刘宗周的重制礼乐,还有钱谦益的恒产论等话题
所以次日的报纸上,头条是刘宗周讲礼乐,并且进献了戏剧魏大中、魏学洢的事情,根本没有刊登
朱由检还安排人在《京报》上发表文章,阐述乐的作用,把经筵当成了文艺座谈会,指引大明的文艺创作方向,号召大明士子,往这个方向创作
在这篇文章中,乐被阐述出三大作用,第一就是作为声音的总和,由感而发,用于抒发感情
第二是娱乐作用,通过表现喜怒哀乐给予观众喜悦、放松的感觉,让世人放松疲惫的精神并号召文艺作品,都要注重娱乐性
第三是教化作用,这是最高的要求,用于礼乐教化,帮助向大同之世迈进这个作用并不对所有文艺作品强求,只要不违反公序良俗,便是能允许发表的作品
但是被当成模范的作品,必然有教化属性朱由检把刘宗周献上的《清忠谱》,当做一个典型,让评论员进行分析
把这部戏剧说成是李玉的情感抒发,并且弘扬忠孝观念,有鲜明的教化作用建议他加强娱乐性,写一个圆满的结局不能写得太沉重,很少有人看下去只有看到的人多了,才能更发挥作用
李玉看到之后,顿时深受启发,把《清忠谱》的剧本又改了一下,减轻悲剧色彩
尤其是知道皇帝任命刘宗周调查此时,已经确定周顺昌、周茂兰的事情会有一个圆满的结局,李玉的心情更欢畅,文字也轻松起来
更让他感到高兴的,是皇帝许下承诺,把完善钢琴的人册封为大师,授予大庶长勋级
这让擅长戏曲、对各种乐器都很了解的李玉,如何不欢欣鼓舞,觉得这件事情,就是自己的机会他这个奴仆之子,有可能凭此翻身
所以他一边改着稿子,一边去有大键琴的地方观看想要看看这种乐器到底是什么,让皇帝如此注意
大键琴在京城很少,但并不是没有京城的教堂里面,就有利玛窦留下的大键琴
在皇帝开出大庶长的赏格后,很多好奇的人,都来教堂观看
李玉便是和他们一起,看到了所谓的大键琴:
“60个键,60个音,这可比琴筝要多多了,难怪皇帝认为这种乐器有潜力”
“就是按十二平均律,都能有五个音区”
(大键琴又称羽管键琴,有五组音区六十个键这是双键盘羽管键琴,第一层用于演奏,第二层用于移调,它的键盘黑白颜色和现代钢琴相反)
口中喃喃自语,李玉很快发现了大键琴的优点,尤其是对于十二平均律
这种能单人操作的乐器,远远比三十六支铜管,更适合十二平均律
所以,他已经打算让人模仿,把这种乐器造出来,然后再按十二平均律,改造成完善的钢琴
同时,他还要琢磨朱载堉留下的理论,保证造出来的钢琴,能被皇帝认可
这其中不知要花多少功夫,也明显需要很多钱财李玉的积蓄并不多,负担不起这些所以他回去之后,对《清忠谱》的娱乐性更关注,觉得要靠这部戏吸引观众,赚取到足够的钱财
有刘宗周呈献给皇帝,还有《京报》的宣传,《清忠谱》的知名度已经足够李玉要做的就是把它修改好,更吸引人一些
就这样,在朱由检的干预下,这部留名青史的戏剧,开始发生改变
鹿太公、孙奇逢、张果中等人,也在朱由检腾出空闲后进行召见在称赞了他们的义举后,朱由检道:
“先前朕定下特赐元士出身这件事,说是要把元士身份授予国士”
“三位所作所为,都堪称大明国士”
“温卿以为,他们能不能被特赐国士?”
温体仁在旁陪同召见,当然要附和皇帝的意思,说道:
“陛下说他们是国士,当然能特赐元士”
“这是陛下恩典,何须臣等置喙”
直接把事情的决定权,完全交给了皇帝
朱由检对他的识趣很满意,说道:
“既然如此,就由你来拟旨,尽快转交给内阁”
“从今以后,我大明就又多了三位国士了”
“不知三位卿家,想去哪里任职?”
能被特赐元士,鹿太公、孙奇逢、张果中都是很高兴的他们在魏忠贤擅权的时候敢做那些事,靠的是一腔义愤、而非是什么回报毕竟当时的情况,他们随时面临着死亡,根本就没想过以后会怎么样
如今得到超出预期的赏赐,三人都激动谢恩鹿太公道:
“老朽年纪大了,不求当什么官”
“只求能安享太平,安度晚年”
“愿天下如陛下所说,迈入大同之世”
朱由检听了更是高兴,笑着向他说道:
“老人家也知道大同之世吗?”
鹿太公脸上笑出了褶子,回道:
“京里人都在说这个,老朽当然知道”
“可惜老朽年纪大了,不知有生之年,能不能见到大同之世”
为自己能见到圣主明君而欢喜,又叹息自己年老,无法见到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