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殿试

  四月二日,殿试
  这是之前早就定下的,甚至连题目也不出众人所料,问的是重制礼乐
  不过因为当前严峻的局势,朱由检还提出了两个近期要务:如何让大明四方稳定、如何让百姓安居乐业让考生从重制礼乐出发,提出解决办法
  希望能从考生中,选拔出经世致用的人材
  作为登极以来的第一次殿试,朱由检对这件事还是十分重视的不但亲自出了题目,还在考试时巡视甚至拿着名单,和考生的名字对应:
  『刘理顺,史可法,冒起宗,张采,吕大器……』
  『这一科的人才还真不少,将来能够重用』
  刘理顺和史可法的名字,朱由检先前已经注意到
  冒起宗之所以被他注意到,是因为这个人是冒辟疆的父亲——
  冒辟疆的名字,朱由检在梁羽生小说中如雷贯耳如今虽然不知道他会不会有个名叫冒浣莲的女儿,却知道他在历史上确实有个叫董小宛的侍妾而且这个人称得上大明遗民,一生没有仕清
  冒起宗作为冒辟疆的父亲,自然也被他注意到
  至于张采,则是因为和张溥齐名,并称为娄东二张考虑到历史上复社的影响力,朱由检当然注意他
  吕大器这个名字,朱由检只是眼熟,却不记得他做过什么不过这个人看名字就能成大器,他决定好好培养
  其他朱由检不熟悉、甚至在历史上没有在这一科上榜的,还有马世奇、陈龙正等人
  马世奇是堵胤锡的老师,也是殉节忠臣,与华允诚、龚廷祥并称“锡山三忠”
  陈龙正是高攀龙的弟子,在明末大灾时创建同善会,是民间慈善救济的代表
  另有金铉、金声、周凤翔、汪伟、吴甘来等人,在后世的名声不怎么显著,却都是殉节忠臣
  朱由检来回查看,时而停下脚步,看这些考生作答在经过刘理顺的时候,特意停留了一下
  见他引经据典,把重制礼乐的事情写得井井有条,而且提出了作士气、矜穷民、简良吏、定师期、信赏罚等切实可行的建议满意地点了点头,认为是个人才
  旁边的考官看到这一幕,顿时注意到了刘理顺有些人揣摩皇帝的意思,觉得要把刘理顺定状元
  朱由检确实有这个想法,因为他想用刘理顺和牛金星,招揽河南人才
  既然如此,刘理顺的名气自然越大越好一个状元的名声,会有很大效果
  对于会元曹勋,朱由检也有些关注这个人也是河南人,按理说能起到刘理顺的作用但因为他和高攀龙、魏大中等东林党人交往密切,朱由检当然不敢让他招揽人免得东林党势力更大,更加难以遏制
  转着这些念头,朱由检在殿中巡视几圈,方才走了出去
  在他离开之后,皇极殿中的考生,不少人松了口气——
  被皇帝来回看着,他们也有些紧张,方才有很多人的注意力,都在观察皇帝
  朱由检正是察觉到这个,所以出了皇极殿,去建极殿暂歇
  坐在建极殿中,朱由检想着这些日子的事情,不由有些烦心
  一是辽东那边,孙承宗在理顺上下后,发现带去的五十万两银子,用起来有些不足
  单是辽东欠饷,就有六十多万还有三十多万两采买银子,没有付给州县
  他带去的五十万两银子很快就不够用,请求皇帝再拨五十万两,以解燃眉之急
  二是陕西那边,孙传庭在把武道大会办成招安大会后,借助那些被招安的山寨首领的情报,连灭几股盗匪
  如今陕西土贼已不足虑,但是在捕盗时发现的一个现象,让他很是忧心——
  那就是流贼之中,出现越来越多的边贼边镇仍旧有士卒逃亡,不断沦为盗匪
  这让朱由检大皱眉头,觉得自己去年补发给陕西边军的欠饷,效果有些不足:
  『或许是有人克扣饷银,没有实发下去』
  『或许是陕西的情况实在太差,拿到饷银也无法买到足够的粮食』
  银子在大部分情况下都很好用,但是在遇到灾荒时,它就远远不如粮食了
  如果用银子无法买到足够裹腹的粮食,那些边军在生存的压力之下,自然会想法逃亡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给边军发粮食朱由检之前让郑芝虎等人从南洋运粮,为的就是让京城减少一些漕粮,从湖广运到陕西去
  不过湖广到陕西的道路也很难走,朱由检不确定能运去多少粮食陕西那边,更需要的是自救:
  『孙传庭干得不错,陕西的事情可以放心交给他』
  『今年八月三边总督就要更换,可以让他担任!』
  按照之前定下的督抚任期制度,三边总督一职,会在今年九月更换
  如今的三边总督史永安,因为曾经为魏忠贤建祠,被朱由检降级留任他在任期结束后,基本不可能继续留任
  所以朱由检已经筹划,让孙传庭接任
  派锦衣卫传了一封密信,让袁枢暗示孙传庭,好好写施政纲要同时嘱咐袁枢,注意陕西周边的河套等地——
  如果陕西的灾荒一直不能缓解,朱由检就只能想法,把内部矛盾外移让边军死在拓边的路上,也好过变成流贼
  定下这个策略,朱由检再想到光禄寺的奏疏,心中气不打一处来
  原来,因为这些日子接连举办宴席,还吩咐他们好好准备琼华宴光禄寺因此叫苦,讨要更多经费
  这让朱由检很是生气,对光禄寺官员动了杀心:
  『宴席能花几个钱?就是皇后的千秋节,上桌也不过四个菜、一碟点心、一碗寿面、三钟酒而已』
  『这就开始哭穷,是他们以前活得太自在!』
  光禄寺茶汤的大名,朱由检早就有所耳闻和太医院药方、武库司刀枪、翰林院文章,并列为京城四大笑话
  不过因为朱由检登极以来用了不少翰林院官员,发现他们的文章写得还算不错,能满足自己要求所以对这四个笑话,没有特别在意
  如今见光禄寺做了几次宴席就向自己哭穷,再想到自己吃饭需要让心腹太监轮流办膳他顿时觉得这个衙门的问题很大,很可能硕鼠成堆:
  『看来拿下阮大铖,并没有让一些官员警醒』
  『还要再拿下一批,让京城的官员长点心!』
  辽东、陕西的叫苦,朱由检能够理解,甚至要想办法给两地筹集资金
  但是光禄寺的叫苦,朱由检觉得绝对不能惯他们就是再苦,能苦得过边疆的军民吗?
  所以朱由检已经打算,拿光禄寺开刀,看看能不能从光禄寺的贪官中,榨取到能满足辽东需要的钱财
  “光禄寺卿费兆元前些日子离世,新的寺卿范景文还没上任”
  “你们先去查查周延儒和张天麟两个少卿,再调查其他官吏”
  “官情司这次要好好查,把光禄寺所有官员的底细挖出来!”
  心中下了决心,朱由检吩咐郑士毅道
  打算用这件事,检验一下锦衣卫官情司的能力——
  毕竟他调整锦衣卫已经半年了,北司房情报中心的各个司,架子也搭了起来
  需要让他们做事,在实践中检验能力
  郑士毅听到这个吩咐,当即激动领命作为锦衣卫指挥使,他心中也幻想过前辈的威风如今皇帝用他调查官员,自然是树立威名的好机会
  但是朱由检却没完全指望他,又向另一位锦衣卫指挥方弘瓒道:
  “朕之前授予报刊行业舆论监督权,似乎还没有人敢用”
  “光禄寺茶汤的事情,京城人尽皆知让报纸上好好讨论,揭发光禄寺的弊病”
  “朕要看看报刊行业,能不能使用好舆论监督权”
  吩咐两人从官方和民间两个方面出发,彻底清查光禄寺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