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彪悍青山村,八大姓齐聚

  </p>
  听到许元胜一下子给这么多银钱。</p>
  “两百人,每人每日二十文工钱,是不是太多了,咱们乡下人平常没有活计时,外出帮个忙干一天,也就三五文钱顶天了。”</p>
  “至于进入土窑的五十人,都是自家孩子,更不用给百文那么多了。”</p>
  许老三沉吟道。</p>
  这两百人,那就是每天二两银子出去了。</p>
  再加上每亩地给的银子。</p>
  进土窑里的五十人,每人每日百文,就是每日五两。</p>
  这前期至少千两银子先扔出去了。</p>
  还没有见到赚,就先付出这么多。</p>
  “三爷放心,我心里有数,乡亲们是干的体力活,又是临时决定砍玉米杆,里里外外这些日子肯定是很辛苦的。”</p>
  “另外越是自家人,越不能厚此薄彼。”</p>
  “关键时候,还要自家人出力的。”</p>
  “你到时候告诉他们,用心工作,谁工作够努力,到时候工钱还能加。”</p>
  “另外能力强的,可以安排一个把头的职务。”</p>
  许元胜笑着道,分级分工才能最大化的提升工作效率,大锅饭一起吃,但收入若是平均,时间长了可就会有人偷懒了。</p>
  虽然到最后他赚的是最多,却也不能可劲的压榨村民,该给的好处和荣誉还是要给的。</p>
  “远胜,我代青山村的父老乡亲,感谢你了。”许老三满脸感激道。</p>
  “大家利益一致,只要把事做好就行。”许元胜点了点头,好处给了,谁若偷奸耍滑,四处乱说,那就别怪他了。</p>
  “远胜你放心,谁敢坏了这次的大事,不需要衙门出手。”</p>
  “青山村会开祖宗家法。”</p>
  “当众弄了他。”</p>
  许老三沉声道,他可是明白这次的机会,不止是能让青山村熬过秋粮征税的残酷,也能让村民过上好日子。</p>
  这个节骨眼上,谁敢坏了制糖的事,他就让谁没有好下场。</p>
  许元胜点了点头,他是晓得,一些祖宗家法那可不是开玩笑的,那不止是身前要死,身后也不能落祖坟,更会开出族谱。</p>
  在这个时代,当一个孤魂野鬼绝对是比死,更能令人畏惧的。</p>
  很快许老三就召集在场的人,青山村五百户,在场的五百个汉子就覆盖了至少八成的家庭了。</p>
  他把许元胜的一部分诉求,当众说了,特别是划分田亩的事,听说上中等田地都能拿到银钱,而且给价很高。</p>
  一个个人都兴奋不已,纷纷想要多划拨一些田亩。</p>
  虽然还不到真正收成的时候,此刻砍玉米杆,肯定影响收成,但给的银钱实在是太多了。</p>
  最主要,虽然没有明说,也都能猜到。</p>
  建土窑和砍玉米杆,肯定是为了赚更多银子,这个时候牺牲一些收成,每个人也都能理解。</p>
  这个时候的民众还是纯朴和老实的,能活着,能吃饱,其他事都不会有太多意见。</p>
  “行了。”</p>
  “该多少就是多少。”</p>
  “每家每户都没有落下,困难户会多照顾一些,记得要把足额的玉米杆砍好,送到这边来,才给银钱。”</p>
  “念到名字的,记好自己分配的亩数。”</p>
  “人不在的,邻居通知一下。”</p>
  许老三明显昨日就安排妥当了,张口就来念出名字,和划拨的土地亩数,等念完之后,一些在的人放下碗就要去自家地里砍玉米杆。</p>
  几乎在场的所有人,都急匆匆的要回去。</p>
  “都回来,还没有说完的。”许老三一敲拐杖,喝了一声。</p>
  “老村长,还有什么事?”</p>
  “是啊。”</p>
  “我们家摊上一亩地,我要抓紧时间的。”</p>
  在场的汉子们七嘴八舌道。</p>
  “招工两百五十人,其中两百人每人每日二十文钱!”</p>
  “另外五十人进入土窑内,每人每日百文。”</p>
  “这两百五十人一日,管三顿饭。”</p>
  许老三沉声道。</p>
  “老村长这个和砍玉米杆,都能一起做的吗?”一个村民忍不住问道。</p>
  “都能做,但前提要做好。”许老三点了点头。</p>
  “老村长,算我一个,我家兄弟多,我不去地里了,就在这里帮工。”</p>
  “算我一个,我婆娘比我力气大,她去地里砍玉米杆,我留在这里。”</p>
  “算我一个。”</p>
  “最少就给二十文,还管饭,放到过去简直不敢想。”</p>
  “谢谢村长念着我们。”</p>
  一个个村民七嘴八舌的兴奋道。</p>
  “别谢我,你们应该感谢的是远胜。”</p>
  “丑话说到头里。”</p>
  “干活拿钱,吃饭张嘴,其他事别管别说。”</p>
  “如果让我知道,谁管不住嘴巴,又不肯掏力气。”</p>
  “那不是和我过不去,那是和整个青山村过不去。”</p>
  “等下我念名字,念到谁就是谁。”</p>
  “没有念到名字的,就赶紧把自家地里的玉米杆给砍完送过来。”</p>
  “接下来还会有其他安排。”</p>
  许老三脸色一沉,随后喊来大牛耳语了几句。</p>
  不大一会大牛就跑回了村子里。</p>
  再过来的时候是牵着两辆驴车,为首的一辆车,是把青山村祠堂里八家先祖的牌位给请了过来。</p>
  青山村许姓最大,人最多,还有其余七个姓氏。</p>
  后面一辆驴车上坐着的,正是其他七个姓氏硕果仅存的老人,也是每个姓氏的领头人。</p>
  青山村五百户,人数超三千人。</p>
  在整个十里八村乃至是整个青山县都是大村子。</p>
  规矩自然多,祖宗家法也甚是严厉。</p>
  更是有着自己的祠堂。</p>
  离众人百米开外的时候,七个老人拄拐就走了下来。</p>
  在场的汉子们纷纷恭敬的上前问好。</p>
  “大爷,您老来了。”</p>
  “王爷爷。”</p>
  “刘爷爷,您来了。”</p>
  “高爷。”</p>
  ……</p>
  来的人几乎都是这些汉子们的爷爷辈。</p>
  一个个问好的时候,都是跪在地上磕了三个头,才敢站起来。</p>
  平常见面也就罢了。</p>
  现在这个场面,大家都心知肚明,哪里敢有丝毫的怠慢,毕竟老祖宗的牌位都给请过来了。</p>
  在场的人都收起了嬉笑之色,陡然间变得肃穆了起来。</p>
  要说隔壁的临安村在当年是战功之乡,那是抬举了他们。</p>
  青山村作为青山县最大的村子,在这动乱的时代长河里,靠的可不仅仅是人多,而是够狠,如此才能聚的起势,才使得青山村历经一次次的战乱,都没有散掉。</p>
  青山村绝对当的上是这青山县乃至青州府,最大的战功之乡,征兵之地之一。</p>
  别的村子早就换过几茬了。</p>
  唯独青山村,据族谱计算至少有数百年的历史,当年的许姓就在这里扎根了。</p>
  青山村内的其他一些姓氏,大多数是和许家先祖有关系,被聚拢过来的,并非后期不断聚拢的,这也使得青山村虽是多姓之村,却凝聚力一点也不弱,毕竟祖上几百年前就在这里了。</p>
  宗亲联姻,战之沙场,患难与共,生死扶持之类等等太多了。</p>
  使得每家每户都有着割不断的联系。</p>
  许元胜看着眼前的架势,他完全没有想到,一道制糖的技艺,竟被老村长如此看重。</p>
  不惜从祖祠请来列祖牌位。</p>
  邀青山村另外七大姓硕果仅存的老爷子,亲临此地。</p>
  这个事,昨晚许三爷可是一句话没有透露啊。</p>
  场面搞的有些大。</p>
  </p>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