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王爷们被震得头皮发麻?能让收

  第218章王爷们被震得头皮发麻?能让收入提高五倍?
  王爷们听到这里已经笑不出来了
  一开始他们以为这不过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已
  甚至意味着不过就是家里的问题而已
  但是现在他们明白了
  陈寒用一个很简单的算术问题就给他们普及了一下,宗室的问题有多么的严重
  因为宗室到了奉国中尉就不递减,将会给朝廷国库带来多大的压力
  陈寒之所以这么说可是有根据的
  因为明朝的宗室历来都是被诟病最多的
  甚至直接说他们吃穷了整个明朝
  因为老朱为了让他的子孙们过得更好,直接是规定,他的子孙不需要做事,不可经商、不可出仕
  而且永远不需要担心领不到俸禄
  因为老朱的规定当中,不仅将宗室们的爵位安排得明明白白
  更是将宗室的恩泽绵延到无穷无尽
  唐朝的宗室恩泽是五世而终,五世之后,那就都是平民
  就像刘备那样,你该卖草鞋去卖草鞋,别说你是皇家人了
  但是明朝是到了奉国中尉之后,就永远不往下面减少
  这样的制度之下,各王府自然就陷入到了疯狂的生育竞赛中
  因为每生一个孩子就能多从朝廷国库当中领一一份俸禄
  这是相当划得来的致富之路
  在这样的制度鼓舞之下,明朝也出了一个像汉朝也就是刘备老祖宗中山靖王一样的种猪
  而且这位兄弟真的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皇明盛事述》载“第一代庆成王朱济炫生子一百,俱成长,其中长子朱美埥袭封庆成王,余九十九人都封镇国将军,每次聚会,同父兄弟间竟不相识
  弘治5年,庆成王朱钟镒向明廷上疏,表示自己家中的子孙太多,自己已经无法数清,请求明廷派人来帮他数人
  经过明廷政府专人去数,终于将庆成王朱钟镒一家人口数清楚了
  朱钟镒有妻妾24人,共有子女94人,孙辈163人,曾孙辈510人
  再加上妻妾,仅仅这一家产生的朱姓宗室数量,即达到1000多
  由此可见一斑
  在这样的风气推动之下,宗室的数量能少得了?
  所有人在听完了陈寒的这一番话之后,都陷入到了沉思
  这些亲王们由于从小受的都是最为严格,而且最高深的教育
  所以他们的智慧不是一般平民能比的,一下就看到了其中的坏处
  终于还是燕王朱棣先说话:“按照你这样的算法来看,即便是把所有宗室的俸禄都再减一半,到后边依旧不能改变,宗室成为朝廷国库最大负担的结果
  我相信大哥让我们过来,必然会有一个很好的解决的办法
  如果真的要学唐宋五世而终也好,三世而终也好,都是个不错的办法
  虽然这会让在座的兄弟们,留下一点遗憾,但对于朝廷来讲,这才是最好的办法”
  陈寒点头:“还是燕王殿下深明大义,其实还是那句话
  我等不过几十年的寿命,我等死后哪管人间多少恩怨,又何必在意后辈儿孙们如何去生活
  有一句话说得好,后辈儿孙若有能耐,不需要咱们给他多少钱财,他依旧能够起来
  相反后辈儿孙若是没能耐,钱财反倒成为他们招灾惹祸的罪魁祸首
  我这么说,诸位应该能理解吧?”
  晋王、燕王、楚王、周王他们都点头
  “这话倒说的是,后辈儿孙若个个是头猪的话,留再多钱给他们,除了被他们祸害,养成一身恶习之外,还能干什么?”
  这话是周王说的
  他对儿孙们的教育是非常在意的
  接着晋王又问了,“那伱要怎么来解决宗室们的俸禄问题呢?
  现在宗室们拿到了这么高的俸禄,如果以后没了,我们这一代倒好说
  后辈儿孙们肯定会有意见
  毕竟他们能够看到前辈们,已经享受了二十多年的丰厚俸禄
  如果从一开始就没有那么高的俸禄还好说,而今给了一个甜头,马上又去掉,心里面多少不好受
  我就这么跟你说实话,削减我俸禄的时候,我也发牢骚了,我只不过没像二哥那样发疯
  可是这样的问题一旦产生了,宗室们哪一个不想着恢复?
  我想问一下,谁能约束得了后辈儿孙们不想这样的问题?
  不会去打这样的算盘?”
  王爷们个个低下头去
  说实话,别说后辈儿孙会想这样的问题
  就连自己也难免嘀咕,也想着要恢复
  就像刚才晋王说的那样,尝到甜头之后,现在戛然而止怎么可能会没有怨气
  陈寒放眼看去,见他们的表情,就知道这些人是怎么想的
  于是他说道:“今日我之所以连太子殿下也一起叫来,就是要商量商量怎么来解决宗室俸禄的问题
  我所给出来的方法,既可以让你们拥有比现在更高的俸禄,又不让天下官员百姓怨恨嫉妒,甚至一心想搞死你们”
  陈寒这么一说,连朱标都觉得有点难了
  其他的王爷们听完了这话,也觉得陈寒这是不是在说大话
  天底下哪有两全其美的事,什么好事都落在自己的头上,那就不是好事,可能是灾祸
  燕王朱棣没有急着反驳,而是脑子里边在琢磨着
  但是晋王他还是比较的率直,一听陈寒这么说,当场就说道,“侄女婿,不是我们这些当叔叔的看不起你,你说天底下哪有两全其美的好事?
  既不让朝廷有负担,又不让百姓嫉妒愤怒,让官员们个个给好脸色
  真要有这种好事,老爷子会不做?
  要知道老爷子可从来不是个笨人”
  其实晋王没有把话说得很难听,他心里面想的是:噢!天底下就你一个聪明人?其他人都是傻子?
  如果真有这么两全其美的事情,还轮得着现在官员百姓都来翻白眼对着我们?早就实行了
  你陈寒比别人多几个脑袋、几双眼睛、几只手脚吗?
  没看出来你有三头六臂啊
  一开始这些王爷们陈寒印象还是不错
  毕竟刚进城那会儿,大家伙看到满城的新鲜变化
  尤其是完全修完了的水泥路面,让他们震惊于陈寒的能耐
  可是现在听陈寒这么说话,他们都觉得陈寒有点自大,好感度顿时下降不少
  陈寒也不急着辩解,而是开门见山说道,“我给出的方法就是让宗室入股如今的大明商会
  大明商会我想你们都听过,就是我目前成立的商务司旗下的商号”
  晋王和燕王抬起头看向陈寒
  齐王大叫:“啥?你的意思是让我们去做生意,这怎么行?
  哪有宗室做生意的道理?
  我等乃是皇族,皇族和商人争利,本身就不合礼统,更不要说亲自下场去做买卖
  那些读书人官员还不得笑话死我们!”
  晋王更是嘴角一撇,“本王当是什么?如此跌份的事,你怎么能让我们去做那些下……买卖人去做买卖!”
  他刚想说买卖人都是下贱之人的时候,立刻想起在刚进京城的时候
  听到那读书人说的如今摊丁入亩之后,官员们之所以和锦衣卫改编的税务稽查司一起联合起来征税
  就因为这些商人缴纳的赋税很多,支撑起了各地衙门办公费用,所以得到了天下人的认可
  即便是朝廷当中的当官的,现在对这些商人的态度也跟之前截然不同所以他才收住嘴
  但是作为皇族作为皇家子弟内心的高傲,怎么能容忍他们去跟这些商人一起斤斤计较?
  他们也受不了商人的市侩气?
  他们是觉得钱财于他们而言,手到擒来,怎么能放下算自己尊贵的身份去挣钱?
  其他的王爷没有像晋王表现得那么明显,但是表情神态都说明了他们反对这件事
  他们绝对做不来去做买卖这种事情
  其实一开始陈寒跟太子朱标讲这件事情,朱标也有这样的顾虑
  这些兄弟到底是个什么状态,他比任何人都了解
  个个心高气傲,放不下身段
  所以如果不是陈寒给他详细解释了,让宗室入股大明商会的具体操作流程,他也觉得这件事情绝无可能
  而陈寒解释起来:”让宗室入股大明商会,没说让你们亲自做买卖
  不是说了,大明商会吸纳你们的股金之后,你们只会在每年分红的时候到京城来碰个头
  具体的管理事务,具体如何做生意,不需要你们操心
  我商务司旗下有很多精明的买卖人”
  晋王听了这话,马上道:“我还是不相信你有这样的好事,以你这小子的精明程度,你会让我们白捡便宜?
  事出反常必有诈,连孔家都被你斗倒,天下这么多聪明的官员也被你的考成法扒了一层皮
  我是不相信,这等好事会落在我们头上”
  陈寒脸上顿时现出笑容
  晋王这个人脾气直爽,但他不笨
  他明白天下没有免费午餐吃
  而陈寒之所以拉这些皇族子弟入坑,第一个考虑的是解决皇族子弟俸禄的问题
  如果还从朝廷国库出这些人的俸禄,朝廷运转不下去不说,天下人都有怨气,这不利于他的改革
  第二个,把这些皇族子弟拉进坑来之后,以后指使起他们来就方便多了
  于是陈寒说道,”还是晋王殿下聪明,都说天下没有不要钱的饭吃
  既然入股有分红,那相应的就必须得有责任
  这个责任会根据入股多少分红多少来定”
  燕王朱棣不想听这些啰嗦话,而是一针见血地说道,“你就说要我们能得到什么好处吧?”
  陈寒解释起来,“好,燕王殿下既然这么问了,那我就来回答
  首先你们被削减的那部分俸禄,从大明商会的分红当中给你们补齐,而且还要多”
  陈寒这么一说,燕王以及其他王爷们愣了一下,这部分可不少啊
  就拿正手九边的藩王来说,他们被减了一万石俸禄
  而在中原内陆的藩王们,减了两万石
  那可是一大笔的钱,陈寒怎么就敢开这样的口说补齐?
  “我知道诸位王爷一定会想,你陈寒凭什么开这样的口?
  那么我就跟你们说一说
  如今大明商会成立之后,旗下现在有水泥厂,红砖厂,机械制造厂,大明工程学院报,大明工程队
  水泥厂生产的水泥,如今已经在京城打开了局面
  你们也看到了京城的路面,修建之后是又平坦又坚固,而且还不怕水泡
  这样的路面,你们谁敢说不好
  以后朝廷要修路,是不是得用水泥厂的水泥,这笔买卖,我想这当中会有多少利润就不需要说了吧?”
  晋王愣了一下:“不对啊,什么意思?合着你这水泥厂还不属于朝廷?
  你不是说属于商务司旗下吗?
  朝廷用水泥还得和你们做生意?怎有这样的道理?”
  看起来晋王是理解不了国有公司是怎么回事
  于是陈寒解释起来:“殿下,正如你所说,本来水泥厂是属于朝廷的,它是商务司旗下的大明商会
  可是如果朝廷要修路,水泥的原料、劳工的工钱、运输费用,全部都由朝廷来出资的话
  我想朝廷就算是有再多的钱,也完成不了全天下所有修路工程
  就算完成了,也不知花费多少时间、耗费多少心血,毕竟成本在那里摆着
  既然做买卖,咱们就在商言商”
  晋王一听这话挠挠头,他们这些皇族虽然受过一些教育,但都是四书五经,对于经商这块完全不涉猎
  不过听陈寒这么说,好像还真是
  做任何生意都得有本钱
  见晋王不说话了,而其他王爷也没话说
  陈寒开口道:“修路是一项大工程,耗费巨大,所以光靠朝廷、劳民伤财,而且也耽误工期
  按照我的想法,大明商会就相当于一家大的买卖字号,与朝廷做生意
  要修一条路,大明商会的工程队进行勘探之后,报出一个合理的价格给朝廷
  朝廷同意之后,由大明商会从水泥厂调运水泥,从民间招募工人,然后让大明工程队来负责施工
  而前期购买水泥,支付工匠的工钱,甚至对工匠的吃喝拉撒都由大明商会来负责,朝廷无需先行支付
  即便是水泥路修建完毕之后,朝廷如果在金钱紧张之时,也无需先行支付这笔工程款
  可通过对大明商会旗下的各家商号预收的赋税来进行支付!
  如此一来,朝廷不就省事多了?”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