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9章 未雨绸缪?别欺负我高启强读书少!

  第889章 未雨绸缪?别欺负我高启强读书少!
  “咱们要争第一?”
  高启盛一脸为难。
  “怎么?有问题吗?”
  高启强语调拔高,眼神也变得严肃起来。
  “哥,我好好跟你分析一下。”
  高启盛放下茶杯,郑重其事的说道:
  “咱们规模最大,最赚钱的三大业务,是地产、电器和矿产。”
  “其他的工程、物业、运输等等,都规模不大,也不怎么赚钱。”
  “而三大业务之首的地产,当年咱们鲸吞了建工集团后,人员就已经够多了。”
  “这两年即便全国各地,疯狂拿地建强盛广场,要保工期和质量,也是尽量招熟手。”
  “至于国内外的各个强盛电器分公司,有的是工作经验丰富的人跳槽应聘,根本不需要招应届毕业生啊!”
  “还有就是强盛矿产,咱们的矿场都在国外,而且大多还在让人一听,就让人觉得很穷很乱的菲州,你确定能招刚毕业的大学生?”
  “他们刚从象牙塔出来,很多人都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幻想,认为能找到非常体面又高薪的工作,你确定他们能长期在菲州工作?”
  高启强轻哼了一声。
  “愿不愿意去,是一回事,咱们招不招,又是另一回事。”
  这话瞬间点醒了高启盛。
  原本还有些犯愁的他,立马哈哈大笑。
  “哥你要这么说,那咱们能招的应届毕业生,可就多了啊!”
  “咱们集团的业务急剧扩大,尤其是海外业务,本就特别缺人手。”
  “只要那些应届毕业生敢打敢拼,能忍受长期在国外工作,我就敢招。”
  高启强笑道:“那你倒是算算,咱们总共能招多少人?”
  高启盛抬起右手,比出了一个v字胜利手势。
  “至少两万!”
  “这么多?”
  高启强有些喜出望外。
  “多吗?”
  高启盛微笑摇头。
  “你想想,光是咱们强盛电器,陆续要在四十多个国家开商场,在部分国家还要建物流仓储基地,这就得需要不少人。”
  “虽说咱们肯定要在当地招聘一些员工,但俗话说得好,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我还是更信任咱们龙国人,尤其是重要岗位。”
  “除此之外,咱们承接各种基建工程、开发房产项目等等之类的,也可以招聘不少相关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充实人才储备嘛!”
  “况且招聘数量和条件,以及最终是否录用,不都是咱们自己说了算吗?说是要招两万人,但最终只招了几千,徐少也不会怪咱们。”
  “真要问起来,咱们完全可以说,咱们是想招两万人来着,可能符合条件的就只有几千人,咱们还能咋办?总不能滥竽充数,什么人都招吧?”
  高启盛见大哥神情有些不悦,又赶紧说道:
  “哥你先别急着生气!”
  “我可不是让你吹牛逼骗徐少。”
  “我的意思是,你既然想争第一,人数完全可以大胆的报。”
  “如果符合要求的应届毕业生很多,咱们就招两万,又有何妨?反正咱们业务扩张迅猛,也确实需要人才。”
  “如果来应聘并符合要求的不到两万,那也不能怪咱们呀,咱们集团招人是为了盈利的,又不是搞公益的。”
  “而且徐少也只是号召各家企业,多招应届毕业生,没有摊派任务,每家企业必须招多少,咱们尽心尽力就好。”
  高启强慢慢往后,仰靠沙发。
  仔细想了想,重重点头。
  “好,就按你说的报!”
  “咱们强盛集团,今年招聘两万名应届毕业生!”
  说罢,高启强立马拿起手机,开始在群里发消息。
  高启盛则拿起茶壶,给大哥倒水。
  “其实我觉得,今年四百多万应届毕业生,比去年又多了几十万,让就业压力更大了一些,但还不是最大的时候。”
  高启强停下打字,皱眉问道:
  “所以今年毕业四百多万名高校毕业生,还并不是最多的?”
  “当然不是啊!”
  高启盛端起杯子,轻轻吹了一口气。
  “难道你忘了吗?咱们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口持续增加,最高峰的八七年,好像一年就出生了两千五百多万人。”
  “你算算时间,今年是2004年,而1987年出生的那两千五百多万人,他们才十七岁,估计大部分人还在读高二。”
  “假设其中三分之一,明年参加高考顺利考上了大学,再读四年毕业,也就是2009年,就会有八百多万高校毕业生。”
  “八……八百多万……”
  高启强两眼瞪大,惊讶不已。
  真是没想到,龙国一年就有这么多高校毕业生!
  而世界上一些规模较小的国家,总人口都才几百万!
  看到大哥这惊讶样子,高启盛不由摇头讪笑。
  “八百多万,就算多吗?”
  “这还不够多吗?”
  高启强唇角微颤。
  他真是不敢想象,要有多少单位,才能安置下这么多高校毕业生。
  而高启盛喝了一口陈皮水后,不急不缓的说道:
  “哥,我这已经是保守估算的结果!”
  “你别忘了,高考没考好,还可以复读!”
  “而每年高校毕业生,也不仅仅只包括本科生、专科生,还有研究生和博士生。”
  “所以我估计真要到了2009年,有八百多万高校毕业生,依然并不算达到人数巅峰。”
  “咱们高校毕业生,人数创造最高记录的年份,应该会在2020年左右,那时候人数必定破千万!”
  “……”
  高启强愕然无语。
  八百多万高校毕业生,他都觉得很多了。
  弟弟高启盛居然还不以为然,认为将来每年会有上千万人毕业。
  上千万人!
  什么概念?
  按照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奥肯定律。
  gdp每增加1%,就业率大约上升0.5%。
  对龙国来说,新增就业岗位大概一百多万。
  只是要让一千多万高校毕业生就业。
  那么龙国gdp每年的增速,就不能低于6%。
  而每年需要就业的,又何止是高校毕业生。
  其他没读多少书,就出来打工的呢?
  还有因退伍退役、下岗辞退等原因,需要重新找工作的呢?
  谁都不想回到农村当农民,几乎都想在城镇找工作扎根。
  这就要求龙国每年的gdp增速,怎么也不能少于7%。
  最近几年,得益于龙国加入世贸。
  外贸出口激增,国际资本又疯狂涌入,国内还有大规模的基建狂潮。
  每年的gdp增速,都是超过了10%,经济形势一片大好,也让就业形势非常不错。
  但几年后呢?
  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没有那么多重大工程开工。
  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让投资利润下滑,国际资本减少。
  而中高端工业产品持续扩大出口,也激起了西方抵触与反制。
  到时候,gdp还能以超过10%的速度,疯狂增长吗?
  想到这儿。
  高启强不禁眉头紧锁。
  “到了2020年左右,每年真会有一千多万高校毕业生?”
  “百分之百,只多不少!”
  高启盛斩钉截铁,语气非常肯定。
  “而且哥你别忘了,在徐少的提议下,咱们龙国已经放开生育限制,避免过早人口负增长、进入老龄化社会。”
  “如今只要夫妻双方愿意,想生几胎就几胎,再也不限制一对夫妻只能生一胎,你想想大家能不积极生孩子吗?”
  “未来很多年里,咱们龙国每年新增人口,都会维持在两千万人左右,即便只有一半的人上大学,将来也是一千万高校毕业生啊!”
  高启强蹙眉道:
  “咱们不是增加职业教育投入,控制大学扩招速度了吗?还能上千万?”
  高启盛呵呵一笑。
  “哥你糊涂了吗?”
  “即便职业教育搞得再好,产业工人的薪资待遇也很有吸引力。”
  “但绝大多数高考考生,能上大学,肯定还是更情愿上大学。”
  “别的不说,就说高晓晨,你会让他去读专科技校吗?”
  高启强唇角微抽。
  “我……”
  “就算你愿意,嫂子她愿意吗?”
  高启盛话音刚落,端菜走出厨房的陈书婷,就好奇问道:
  “你们聊什么呢?我愿意什么呀?”
  高启盛立马问道:“我说将来你愿意让晓晨,读专科技校,学一门手艺吗?”
  “什么?”
  陈书婷放下菜盘,一脸严肃的说道:
  “我儿子怎么可能去读专科技校?他将来必须要上大学!”
  “就算成绩差,国内考不上,我也要把他送到国外读大学。”
  “上什么专科技校啊?难道他将来,还需要学焊工汽修啥的,养家糊口吗?”
  “况且咱们花了那么多钱,给他请了那么多家教,辛辛苦苦的培养,怎么可能连个大学都考不上?”
  高启盛两手一摊,歪头看向大哥。
  “哥,你看,你看看嫂子是什么态度、什么反应。”
  “你们不想让自己的儿女读专科技校,其他家长肯定也一样。”
  “随着经济水平的持续提升,专业过硬的大学生,也确实很容易找到薪资待遇好的工作。”
  “家长们有条件,也更有意愿,让子女考上大学,应届没考上就复读再考,还没考上就再复读。”
  “那种应届没考上,就让子女去读专科技校的,肯定会越来越少,毕竟读上大学就有机会当白领,谁愿意让子女当工人?”
  陈书婷立马附和道:
  “小盛说得没错,时代不一样了!”
  “以前条件不好,尤其是农村,家长对子女教育的观点,就是能读就读,读不好就去打工。”
  “读书要花钱,打工还能挣钱,所以对于那些家境本就不好的,自然不会砸锅卖铁也要供子女上大学。”
  “如今很多人打工经商,起早贪黑挣血汗钱,吃够了没文化的亏,看到那些读过书有文化的,挣钱相对轻松容易,自然观念变了。”
  陈书婷这一番话,说到高启强的心坎上了。
  让他想起,在旧厂街菜市场卖鱼的那些年。
  要不是为了养活一家三口,更为了供养弟弟和妹妹上大学。
  自己又怎么可能会忍受腥臭,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起早贪黑的卖鱼?
  谁不想朝九晚五,工作轻松又赚钱?
  谁想每天累得要死、被臭得够呛,却还不得不对每个客人笑脸相迎?
  至今,高启强都还记得很清楚。
  2000年,本应该是阖家团圆,非常值得庆祝的千禧年春节。
  自己为了卖鱼的档口,不被唐小龙唐小虎兄弟俩挪走,为了保住自己养家糊口的生意。
  花了好几千块,送去一台大彩电,还给每个市场管理员都送了小红包。
  结果……
  唐小龙兄弟俩不领情,摔烂了自己的彩电,自己气愤不过,换来的却是一顿围殴暴打和反咬一口。
  得亏是遇到了热心肠的安欣,不然自己除夕夜都只能饿着肚子,也不可能只是拘留几天,就回家和弟弟妹妹团聚。
  可回想起那些艰难的岁月。
  高启强也坚信了弟弟和老婆的观点。
  自己只是当大哥,就想拼尽全力,让弟弟和妹妹多读书,将来挣钱更轻松更体面。
  更何况,为人父母……
  那真是但凡有一点可能,都会想方设法让子女上大学,而不是去读专科技校。
  除非子女确实考不上大学、家里负担不起,需要子女学门手艺,确保将来能找份工作。
  “你们是对的。”
  “今年四百多万高校毕业生,确实并不算多。”
  “要不了几年,就会破千万,然后常年维持一千多万很多年。”
  “直到咱们也成了中等发达国家,和现在的那些发达国家一样。”
  “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结婚生孩子,生育率持续下跌、人口开始老龄化。”
  高启强刚说完,陈书婷就好奇问道:
  “你们兄弟俩,没事儿吧?好端端的,怎么突然聊起这个?”
  “徐少说今年有四百多万高校毕业生,希望我们各家企业尽量多招点,然后我俩就聊上了。”
  说罢,早就饿了的高启盛,便起身去厨房端菜。
  而陈书婷柳眉冷凝,自言自语般的嘀咕道:
  “奇怪,才四百多万,徐少就发起号召,有这必要吗?”
  “就如今这大好的经济形势,就算六七百万,也不愁找不到工作吧?”
  路过身边的高启盛,停下脚步说道:
  “我估计徐少,不是担心他们不好就业,而是想让咱们各家企业,抓紧时间招兵买马、增强竞争力。”
  “大好的全球经济形势,并不会一直持续,米利那边三五年内必然爆发次贷危机,所以咱们必须尽快完成布局。”
  “一旦全球经济形势恶化,市场竞争也肯定会白热化,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会很难生存下去,必须未雨绸缪。”
  “而让四百多万高校毕业生,都找到了不错的工作,相当于让四百多万个家庭,有了更高的经济收入,成为中产家庭。”
  “这不仅可以极大激励亿万国人,让大家更加重视教育、舍得投入,同时这些增收致富的家庭,消费也肯定会随之升级。”
  “就像出生农村今年毕业,要在京海长期工作生活下去的大学生,吃穿住行哪样不花钱?要是谈恋爱了,消费就更多了。”
  “约会要吃饭逛街看电影,定居要买房装修买家电家具,要是收入不错,肯定还会买车,这些消费都能带动经济发展啊!”
  陈书婷连连点头。
  “徐少真不愧是绝世天才啊!”
  “眼光超前、考虑长远,真是不服不行!”
  感慨之余,陈书婷跟着高启盛,去厨房端菜。
  而高启强坐在沙发上,皱着眉头。
  弟弟刚才的一番话,让他恍然大悟。
  上世纪樱花的房地产泡沫轰然破灭,造成了极为恐怖的破坏,让他们到现在都还在持续低迷。
  而大洋彼岸的米利,房地产经济持续金融化,信用有问题的人都能拿到次级贷款按揭买房,三五年内必将泡沫破灭,爆发次贷危机。
  在明知道有樱花的惨烈教训,也知道米利的次贷危机,必然爆发也必定会席卷全球。
  龙国当然要严格限制房地产和金融行业,避免重蹈覆辙。
  因为房地产经济,实在是没什么科技含量,提升不了生产力,还很容易金融化。
  一旦房产和金融,这两个行业狼狈为奸。
  那么百分之百,就会迅速形成泡沫,让少部分人赚得盆满钵满,大部分人成为房奴牛马。
  如今经济增速已经够快,还没到困难时期,显然没必要放松对房产和金融的监管,让经济过热失控。
  等将来米利次贷危机爆发,酿成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导致投资减少、出口下滑,龙国需要靠消费拉动经济高速增长。
  到时候,对房产和金融,稍微放开一点口子,就能轻松保住gdp增长速度,帮助龙国渡过经济寒冬。
  比如调整一下限购限售政策,降低一点按揭首付比例和房贷利率,立马就能让买房的人更多。
  房子变得更好卖了,经济还能不增长吗?
  而且适当的放松监管,并不会导致泡沫产生。
  反而迎合了城镇化的发展趋势,没什么大坏处。
  所以……
  近几年拼命压制房产和金融,也是为将来渡过危机,准备了一手王牌啊!
  避免将来遭遇全球经济危机,却无牌可用。
  只能要么对外开战转移矛盾,要么疯狂印钱刺激消费。
  “哥!哥?”
  高启盛喊了两声,又伸手在高启强面前挥舞了两下。
  “我想通了!我彻底想通了!”
  “我知道咱们龙国,为什么要压制房地产和金融行业了!”
  高启强很是兴奋,脸色涨红。
  “你现在才想通吗?我还以为你早就知道了!”高启盛诧异反问。
  高启强笑骂道:“难道你不知道,你大哥我读书少,反应慢吗?你小子早就想通了却不跟我说,你还当我是大哥吗?”
  高启盛叫苦道:“我哪儿知道,这么简单的事,你会现在才想通呢?”
  “拐弯抹角骂我笨是吧?”
  高启强瞪眼叉腰。
  “好啦好啦,读书少还拽什么拽?还不快过来吃饭!”
  陈书婷放下菜盘,拉过椅子坐下,一边盛饭一边说道:
  “小兰出国前回来休息几天,她下午两点的航班到京海,你俩谁去接?”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