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二章 清宁(vii)

  骆长淮定睛看见徐束的印章,仿佛被刺扎了下,迅速移开目光。
  “程端,孤没有兴致与你品茗赏画。”
  “彼时赤林军已然将要进入梁洲,郢川境内的情势亦全在殿下掌控中。”程端呷一口茶,慢慢放下茶杯。
  “战局骤然生变,只在数日之间,殿下可知是为什么?”
  骆长淮狠狠攥起手,手背上青筋虬结,不由自主转眸看向那幅《扁舟行旅图》。
  “孤……不知道!”此话已近咬牙切齿。
  “行军布阵图。”程端一字一顿,意味深长道。
  他的目光在骆长淮与画之间流连,若有所思。
  “程端!”
  骆长淮嚯地一下站起身来。
  他早就担心徐束的这幅画是个祸患,只是没有想到,整个战局功亏一篑,竟是全毁在这一幅画上!
  程端今日“请”他来,难道就是为了嘲弄不成?!
  “当真是幅‘好画’!”骆长淮眸色狠戾,恨恨道:“孤已经看过了。”
  说罢,气冲冲转身要往外走。
  “我的话还没有说完。”程端示意赵琦将人拦住,自己则接过画,抬手仔细捋捋画角。
  “这幅《扁舟行旅图》里还藏着些别的,殿下不想听听吗?”
  骆长淮蓦然顿住脚步。
  “静云寺一场大火,与十几年前育华殿出的那桩旧事……皆是受同一人指使。”程端敛眸,温声道。
  喉结滚了滚,骆长淮的身子僵硬得厉害,一时竟是说不出话来。
  “在皇城放火,意欲谋害皇子,干涉
  立嗣。”程端目光幽幽,不复之前客气:“又在皇帝陪太后去静云寺上香前夕,让人在大雄宝殿内做手脚。”
  前一次,多亏乳娘忠心护主,不惜殒身将小皇子救下。
  后一次,寺中的居士意外撞破玄机,成了替死鬼。
  “意图弑君……好大的胆子。”话说的意味深长,语气端的是凉薄。
  “孤是郢王!皇上的堂伯父!身上流着的,乃是骆氏一族的血!”骆长淮盯着程端,目眦欲裂,似是要把人生吞活剥一般:
  “程端,你区区一个郎官,能奈我何!”
  “这里是刑部。”程端慢条斯理把画敛起,重新收拢在画匣里。
  削藩、靖难……的确都是刑部管不着的事,
  但谋逆,是死罪。
  平民也好,皇亲也罢,概莫能外。
  这一点,他明白,骆长淮亦是清清楚楚。
  否则,眼前这人便不会如此焦躁失态了。
  “郢王殿下是领罪了么?”啪嗒一声,修长手指将画匣扣好。
  骆长淮的嘴唇抖了抖,如鲠在喉。
  领罪,是决计不可能的。
  承认谋逆,几乎等同于死路一条。
  但想要不认,徐束的那幅画就摆在眼前。
  证据确凿,不容他抵赖。
  那幅画里……
  骆长淮突然想起什么,猛地一惊。
  早在静云寺出事之前,徐束已经死了!
  死人……如何能得知身后事!
  “程端!你竟敢使诈!”骆长淮怒极,额上青筋暴起。
  满满一杯热茶,悉数朝紫檀木桌后泼去。
  赵琦赶紧挡在前面
  。
  啪——
  上好的青瓷茶杯碎了满地。
  “我不过是个小小的郎官。”程端语气淡淡:“什么手段并不重要。”
  “只要殿下领罪,这便罢了。”说完,他站起身来,抖抖袖角上的水渍:
  “赵琦,送郢王殿下回房歇息。”
  徐束的画里,没有行军布阵图,只草草记录着郢川各城池关卡的驻兵、粮草信息。
  只这一句试探,他便明白了。
  骆长淮知道徐束在画里“藏”了东西,但并不知道具体是什么。
  至于把育华殿与静云寺的两场大火联系在一起……
  大雄宝殿残垣断木上的油脂,根本不是什么菜油。
  那种特殊的味道,他太熟悉了。
  少时第一次进宫,站在黑黢黢的育华殿前,闻到的便是这种味道。
  从懵懂幼童直到如今,
  这味道,他记了十几年。
  ——若是有人害你的至亲之人,程大人可会放过他?
  ——我会拉他下地狱。
  彼时,那女贼如是问,他如是答。
  大抵……都是同一类人罢。
  程端慢慢敛起桌上的案卷。
  终究,尘埃落定。
  他走到幕帘前,正正衣袍。
  掀开幕帘,背后并不是书架,而是正堂的隔间。
  典簿坐在桌旁,正运笔如飞,伏案疾书。
  方才这堂审信息量太大,内容骇人,他一面写,手一面抖,手中的笔都差点儿写秃了。
  更别提……皇上还站在旁边呢!
  骆韶衡的面色显然不太好。
  他无论如何也没想到,骆长淮早有反叛之心,竟然不止一次
  打过弑君的主意!
  直到程端唤了一声,骆韶衡方才回过神来。
  他揉揉眉心,还没想好要说些什么,却见程端撩起衣摆,在他面前缓缓跪下。
  “言卿……你这是何意?”
  “臣请陛下,为程朱氏做主。”程端垂首敛眸,一字一顿。
  他不说先妣,也不称静安夫人。
  程朱氏,
  只是当年那个为了救下皇嗣,不惜殒身火海的可怜女子。
  骆韶衡不禁动容。
  ……
  兴平四年秋,圣旨颁下。
  骆长淮罔顾人伦纲常,意图弑君谋逆,罪不容诛。
  皇上仁德,令其自裁以全名节。
  骆长淮伏诛后,郢川所余叛军自是军心涣散,一溃千里。
  同年九月,田琚罗率五千余残兵归降。
  郢川战事结束。
  ……
  逸城。
  从东郊到城里,明欣抱着孩子走了一路,额头上沁出薄薄一层细汗。
  宁儿伏在娘亲肩头,聚精会神看着手里的几根草叶。
  叶子又尖又细,还带着淡淡的香味,是他早上在院门外的墙角找到的。
  走着走着,明欣顿住脚步,抬手摸摸孩子的额头。
  有些烫手。
  “明姑娘,来,孩子给我抱会儿吧。”吴阿婆在旁说道。
  她今日进城,半道上正巧遇见母子二人。
  “没事,我不累。”明欣道过谢,拭去额角的细汗:“离慈寿堂也没有多少路了。”
  “都是街坊邻居,不用这么客气。”吴阿婆说道。
  “明姑娘——”
  有人从街对面匆匆走过来。
  明欣转头看去,原来是耀华楼的掌
  柜。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