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塞外闻鹤唳,中原驰铁骑终

  赵旻1边匆匆为2人穿戴,1边柔声道。
  “宝宝,明日旻便暂不进宫,待后日,旻亲手为宝宝烹美食如何?”
  伏梦娇甜1笑,奉上香吻,捧着微隆的小腹,1步3回头地缓缓离去。
  赵旻目送佳人离开后,便蹑手蹑脚地打开暗门,装作在衙署办公完毕的样子,将办公用品简单收拾1番后,便赶在宫禁前出了宫城。
  颖川铁器工坊如今尚在全力赶制马蹬,而弘农杨氏铁器工坊如今或许已经赶工完毕,正马不停蹄地将马蹬运来。
  此番出征匈奴,5万骑兵将尽出。
  为确保此次出征顺利,赵旻在耐心等待夏侯渊、杨修2人传回情报的同时,也要尽快将粮草调拨到位。
  于是,赵旻走到宫城大门,对正安排宫中防务的赵旭道。
  “阿旭,遣得力之人,请某臣属赴太尉府饮宴!”
  赵旭自去忙碌不提。
  赵旻疾驰回杨府,将自己欲唤来臣属议事、饮宴之事,向老丈人杨彪说明。
  杨彪抚须颔首:“甚善!正当如此!然则,阿旻,粮草而今是否充裕?”
  赵旻不假思索:“大人若愿献粮,旻自不会拒绝。”
  赵旻啃老啃得理直气壮、心安理得。
  杨老头儿气乐了:“阿旻休得胡言!莫以为老夫不知,你已将北军军营中财帛尽取,交与南阳张绣与贾文和2人,向刘景升易粮。
  嘿嘿,而今刘景升正胆战心惊,焉敢加价卖粮乎?依老夫看来,此笔巨资,必可换回3百万斛粮草,足够十万大军两年之用。”
  赵旻才不会傻到留金银绢帛,趁“1夕定寿春”之威,赵旻已经遣赵云的精锐重骑,将从曹洪处敲诈得来的巨资运到了南阳。
  刘表做不了荆襄各家的主,荆襄各家如今怕赵旻怕得要死,而荆州今年又恰好丰收,不趁此良机找荆襄各家大4收购粮食,他赵旻还是苟哥吗?
  财帛就算再好,也不能吃啊。所以还是换回粮食最实在。
  糙米当然是极好的,但没有糙米,小麦和小米也不错,赵旻不挑粮食。
  此外,赵旻又向臧霸、陈登这两个老农各索要了2十万斛粮草。
  5万骑军出征匈奴,1来1回至少3个月。人吃马嚼之下,至少需要5十万斛粮草。
  何况赵旻还想磨出大量面粉,让远征的兵卒们提振士气、奋勇作战。
  而且,关键在于,赵旻不能不先打服河套匈奴。
  护匈奴中郎将及南匈奴单于王帐,都在并州西河郡。
  若赵旻出征韩遂时,高干只需轻飘飘1句话,河套匈奴便1定会在背后狠狠捅上赵旻1刀。
  见杨彪没有献粮之意,只是表达关心,赵旻有些不甘心。
  老头儿隐藏太深!
  若非赵旻着急,杨老头儿恐怕会1直藏私到底。
  所以,赵旻脑洞大开之下,便想要打另1个“老丈人”的主意。
  因为可以预见,明年1年,赵旻都将征战不休。
  扎根凉州的韩遂绝对不好对付,而且,马腾就1定是忠臣?
  遑论凉州还有马超这个“汉末第1大孝子”。
  赵旻已经做足准备,争取明年1年之内,将凉州彻底平定。
  否则…赵旻根本不能专心对付袁绍。
  袁绍是这个时代的大boss,没有之1。
  曹操打赢官渡之战后,始终不敢北渡黄河,直到袁绍咽下最后1口气,曹操才大大松了口气。
  而如今,赵旻扮演的,正是曹操的角色。
  赵旻按捺下找伏老头儿要粮草、辎重的冲动,复又对杨老头儿抱拳。
  “大人,若明年旻粮草告急,还望大人施以援手。”
  杨彪嘿嘿1笑。
  “也罢!老夫自今日起便节衣缩食,已备你不时之需。今晚饮宴,便1切从简如何?”
  赵旻登时泄气。
  他这软饭硬吃,偏偏吃得还贼有底气…确实有些过分。
  但话说回来…
  如今东汉朝廷1应所需,包括文武百官的工资,都是赵旻自己掏腰包出。
  东汉朝廷1无地盘,2无军队,3无收入,踞4州之地的赵旻不出谁出?
  所以,赵旻要些返利不过分吧?
  玩笑话说完,杨彪正色道:“阿旻,老夫为你备百万斛粮草,若凉州陷入胶着之势,你当及早抽身而退,万不可空耗粮草。”
  赵旻长长出了口气。
  还是老丈人疼女婿啊!
  其人深深1揖:“大人尽管放心,旻知分寸。”
  赵旻本就是为捏软柿子而来,若柿子硬如石头,赵旻又何苦与自己过不去?
  谈罢正事,杨彪抚须叹道:“不知德祖而今如何?”
  赵旻宽慰道:“大人放心,有妙才兄在,大兄必然无恙。”
  杨彪叹了口气,又道:“阿旻,此番你不可亲征!皇后身孕已有5月,而今天子又无皇子,不可有任何意外。”
  赵旻颔首:“大人放心,正旦时旻大部分臣属将齐聚许都,旻不可离京。”
  翁婿2人正在讨论出征匈奴之事时,卫府1众臣属便纷纷到来。
  赵旻先召开会议。
  议题非常简单:1是粮草筹措,2是出征策略。
  经过1番商讨之后,卫觊提出,可先将粮草调拨至河东安邑,同时遣1路大军押运。
  董昭补充:另1路大军,可押运粮草至上党壶关,待军情传回、马蹬齐备,便可直接向西进发。
  于是乎,赵旻当场拍板:
  后日1万副马蹬将送抵,颜良率两万骑兵至河东安邑;赵云、徐晃率两万骑兵至上党壶关;
  而保障粮道通畅的乐进,需等待1万马蹬到位后,再赴安邑带上军粮,屯驻于蒲子县,并保障蒲子县到左贤王王帐之间的粮道通畅。
  筹措、调拨粮草之事,仍由荀攸、赵俨2人统筹。
  颜良至安邑后,等待张辽自潼关赶来,同时耐心等待夏侯渊、杨修传回情报;
  赵云、徐晃那1路大军则可直接赶赴杨县,于杨县等待颜良大军抵达。
  壶关至杨县的粮道,由魏种、赵甲负责。
  将1切安排妥当后,众人吃了顿打卤面和羊肉馅水饺,便心满意足地各自离去。
  翌日清晨,北军军营便忙碌起来。
  骑兵们要为出征做足准备。
  忙碌整整1日后,赵旻将自己这些天赶制出的两万斛面粉、两千枚金饼、经过培训的养卒,也就是炊事兵,送到了北军军营。
  两千金饼…是用来买羊的。
  毕竟大军不可能赶羊群出征,而那些养卒已经学会做手擀面、烙饼、烧饼、水饺及羊杂汤这些简单小吃。
  所以,两万斛面粉,外加两千金饼,足以让远征的兵卒们在士气低落时,愉快地吃上78天美食。
  更何况,只要粮道通畅,随着赵旻建起水力磨坊,面粉、粳米便可足量供应远征兵卒,战马也将有足量的麸皮食用。
  所以说,精面哪里有浪费?是麸皮不能饲养家畜?还是不能酿造酱油?
  于是乎,中午时,养卒们,也就是炊事兵们,便为兵卒们做了1顿香喷喷、热腾腾的手擀面、水饺。
  当然,和面、擀面的活儿,也需要兵卒们自己动手,否则养卒们很可能未出师便身先死。
  赵旻在蹭了顿饭、巡视1番鼓舞鼓舞士气后,便溜了。
  他要去即将成型的水力磨坊看看。
  许都周边河道纵横,赵旻的水力磨坊不乏动力源。
  这两万斛面粉,便是未成型的水力磨坊磨出来的。
  3国科学家马钧,此时还是个有些口吃的小屁孩儿,其人或许还在右扶风槐里县,努力尝试做出来1个合格的小板凳。
  所以,与赵旻1起研发、试产水力石磨的,是严畯从陈留召集的匠人们。
  农闲时节,最适合搞发明创造。
  在这十余天中,赵旻研发出来的,可不止有水力石磨。
  【作者题外话】:赵旻基本继承了历史上曹操的全部资产。
  除了暂时还在守孝的曹氏、夏侯氏诸人。
  赵旻高估了南匈奴单于呼厨泉的影响力。
  左贤王根本不鸟呼厨泉。
  赵旻4处融资的行为,从本质上讲,也还是统战思想。
  常山赵氏虽说家大业大,但底蕴终究不如弘农杨氏,况且赵旻崛起速度太快,根基始终不稳。
  赵旻已经苟到习惯成自然…
  主要是关中的所见所闻,让他患上了粮草不足恐惧症。
  3百万斛粮食,是4万5千吨,云某就想问苟哥赵旻,如此海量的粮食,你要往哪儿存?
  这大批财富,是人家曹操为对付袁绍准备的战略储备金。
  曹操只是没朋友,1时之间换不来军粮而已。
  刘璋被赵韪逼到自顾不暇:张鲁更是没有话语权,也不敢惹袁绍;荆州士族…畏袁绍如虎;
  孙策…曹操在官渡之战前刚骂人家“猘儿难与争锋也”。
  猘儿,也写作“狾儿”或“瘈儿”。
  按《说文解字》注释,猘的本意是疯狗。不难看出,这是1个极具侮辱性的词汇。
  袁绍屯田78年,养着近2十万大军,其人现如今恐怕都没有3百万斛存粮。
  苟哥没救了。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咱们聊1聊汉末的蔬菜和肉类。
  虽然副食种类繁多,但在3国乱世中,大部分人是没有机会享受到的。
  如果说葵菜、芜菁、菜瓜等食品还有可能进入百姓餐桌,那“肉类食物”便是士族与军阀的专利了。
  彼时的蔬菜有葵菜、茄子、芜菁、萝卜、菜瓜、冬瓜、苋菜、竹笋、藕、莼菜等等。
  当时饭桌上最常见的葵菜,是1种绿叶耐寒蔬菜,其地位与今日的大白菜等同。
  所以,葵菜被大白菜完美替代。
  “瓜”是南方的常见作物。
  孙坚之父(1说祖父)孙钟,便在吴郡富春“种瓜自给”。
  孙坚之祖名钟,家在吴郡富春,独与母居,性至孝,遭岁荒,以种瓜为业。--《宋书符瑞志-上》
  东吴丞相步骘,年轻时避难江东,亦与好友卫旌在此种瓜。
  (步骘)与广陵卫旌同年相善,俱以种瓜自给。--《吴书步骘传》
  考虑到彼时西瓜还未进入中国(西瓜最早传入的是辽国,后来才风靡南宋),那江东的瓜农,恐怕种植的应是冬瓜或菜瓜。
  、羊、豕(成年猪)、犬、鸡等“5牲”属常见肉类。
  3国中涉及的“肉食”,大抵属此类。
  当然,权贵门阀因喜射猎,乃至“毁田作猎场”(如曹叡),虎狼鹿獐野猪等野味,也便经常进入帝王的餐桌。
  对下层人物而言,“牛”与“鸡”是最常见的肉食。
  典韦年轻时在江湖上做刺客。
  其人经常乘着板车,在车厢下层装满长刀、撩戟等轻重兵器,在车厢上层覆盖着肥鸡美酒,以作迷惑。
  (典)韦乘车载鸡酒,伪为候者,门开,怀匕首入杀永,并杀其妻,徐出,取车上刀戟,步去。--《魏书典韦传》
  张辽“威震逍遥津”时,曾夜募8百死士,杀牛犒赏健儿。
  翌日清晨张8百突袭孙权本阵,大破十万吴兵,乃至吴人“闻声止啼”。鲜牛肉的威力,可见1斑。
  (张)辽夜募敢从之士,得8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魏书张辽传》
  张辽有鲜牛肉,李傕便有臭牛骨。
  董卓死后,汉献帝在李傕、郭汜等人的欺凌下(192-195),在长安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
  有次宫中断粮,汉献帝求李傕赏赐5斛大米,些许鲜肉。
  结果…其人只得到1具腐败生蛆的臭牛骨。
  时盛暑热,人尽寒心。(献)帝求米5斛、牛骨5具以赐左右。(李)傕曰:“朝餔上饭,何用米为?”乃与腐牛骨,皆臭不可食。--《献帝起居注》
  皇帝与群臣,含泪而食。
  李傕则大笑,称自己“辅政4年、3辅清静”;还讥笑献帝“吃饭何必用米,臭牛骨足矣”。
  可见乱世中,傀儡皇帝也很难吃得到鲜肉,遑论军士百姓。
  鱼虾是淮泗与江东地区的特产。中原与河北要是有鱼吃,曹操与袁绍也不至于仰食桑葚、栗子和枣子。
  鱼的吃法颇为多样,有煎、炸、烩、蒸或者切脍(即刺身)。还可以制成鱼脯(鱼干)、鱼酱或鲊(用盐和曲腌制)。
  广陵太守陈登,便特别喜欢吃生鱼片(即鱼脍)。
  脍炙人口的脍,便是此物;炙则是烧烤。
  作为正餐的补充妆点,水果与饮料亦占据了重要地位。
  彼时常见的瓜果有李子、栗子、橘子、柿子、杏、梅、梨、枣、桃等。“异域贡品”则有葡萄、(安)石榴、龙眼、荔枝。
  苹果,番茄与西瓜等今日常见的水果,并不在其中。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当时史书记载的“蘋果”与今日的“苹果”无关,其更类似“小沙果”。
  苹果原产地在美洲,清朝才传入中国。
  与水果有关的3国典故较多,相关人物有曹操、曹丕、李衡等。
  吴国的李衡,因家贫被妻子嫌弃,遂种橘树千株,竟因此实现了“财务自由”。
  因此,柑橘树被李衡亲切地称作“木奴”。
  (李)衡密遣客十人于武陵龙阳汎洲上作宅,种甘橘千株。临死,敕儿曰:“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1匹绢,亦可足用耳。”--《襄阳记》
  曹操“望梅止渴”之事,耳熟能详。
  其实梅子不仅做水果,也做调味品,在先秦时代与“盐”的地位等同。
  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尚书说命下》
  酸梅在鬼子国,地位非同凡响,甚至代表了武士文化。
  曹丕喜食葡萄(彼时也写作“蒲桃”),还喜欢喝葡萄酒,甚至为此撰文纪念。
  曹丕常把西域的葡萄、石蜜,与南方的龙眼、荔枝(交州特产)相提并论。并不无揶揄地称西国水果,远胜南国水果。实际是在借此贬低孙权。
  南方龙眼、荔枝,宁比西国葡萄、石蜜乎?--《太平御览》引曹丕《与朝臣诏》
  至于曹丕口中的“石蜜”,就是今天的冰糖。
  3国时代中国没有固态糖,只有“饴糖”,即麦芽糖,是蜂蜜状的液态糖浆。
  有趣的是,3国时代的蜀人,特别喜欢吃饴糖,与今日嗜辣的习惯完全不同。
  辣椒传入中国是在明代,加上明末清初的战乱,导致川蜀人口比例失衡,最终“湖广填4川”。
  川蜀人士的口味,也便呈现出全新的风貌。
  3国时代的常见饮料,有茶与酒。
  酒是流行全国的饮品,茶则是兴于南方的雅俗。
  胡人则喜欢饮“酪”,即乳制品。
  不过在3国时代饮酪的风气并不普遍,可能与神州“乳糖不耐受”的体质有关。
  关于“饮酒”的记载,多不胜数。
  3曹、刘备、孙权乃至魏晋人士、尤其是玄学名士,皆嗜酒。
  这群酒徒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无数风流逸事,脍炙人口。
  在此便不再赘述。
  关于“饮茶”的记载,有吴国史官韦曜“饮茶代酒”的典故传世。
  不过随着韦曜的失宠,“饮茶代酒”的特权也被随之剥夺。
  (韦)曜素饮酒不过2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茶荈以当酒。--《吴书韦曜传》
  饮茶的习俗,在魏晋开始扩大化,到南北朝时,已蔚然成风。
  不过因为北朝多为胡人政权,故鄙视茶茗,将其蔑称为“酪奴”。
  即北国之酪(乳制品),胜过南国之茶。
  (北魏)高祖怪之,谓(王)肃曰:“卿中国之味也,羊肉何如鱼羹,茗饮何如酪浆?”肃对曰:“……唯茗(茶)不中,与酪作奴。”--《洛阳伽蓝记》
  可笑的是,酪本是中原人所蔑视的饮品。昔日汉朝细君公主远嫁乌孙,吃不到家乡食物,而悲歌长啸曰:
  吾家嫁我兮天1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悲愁歌》
  可见两汉时代,在中原王朝心中,酪为贱,酒为贵。
  然而随着鼎祚更替、强弱易主,偏安东南的6朝(吴晋宋齐梁陈),反倒被北国的胡人政权所鄙夷。
  南朝的“香茗”,便成了北人口中的“酪奴”。
  所以说,饮食文化哪有什么高下之分,不过是政治实力的体现罢了。
  大航海时代若是中国引领,那现在全世界都得学着用筷子。
  当然,世界也必然不会有如此多的血腥和暴力。
  唉!虽然云某极佩服朱重8,却真心瞧不起大明朝那些多如犬的犬儒。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