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成都片刻破,益州刀兵歇2

  另1边厢。
  张鲁、张卫、张愧3兄弟,及阎圃、李休2人,也在讨论赵旻的吊诡举止。
  他们讨论半晌后,5人中智力最高的阎圃骤然捋须惊道。
  “师君,卫将军恐有意独力攻成都也!”
  阎圃总算对得起暗耻给其人的那2流谋士的智力和政治。
  张鲁悚然1惊。
  “此话怎讲?”
  阎圃蹙眉捋须,细思极恐。
  同1时间,另1边的赵旻1方。
  本来话极多、颇为活泼可爱的孙尚香,在随爱郎出征后,因爱极爱郎之故,竟变得如进哥1般沉默寡言。
  然而,此刻既无外人,孙尚香便恢复了其人1贯的活泼可爱。
  刘晔和步骘,都是赵旻心腹,当然不是外人。
  当然,若香妹子得知步练师之事…恐怕其人会1剑将步骘刺死…
  在步骘方才提出那个问题之后,孙尚香便忍不住撒起娇来。
  “夫君方才究竟是何意?妾委实想不通。”
  刘晔笑着作揖。
  “主母,主公之意有2,1是趁刘益州龟缩不出、犹豫不决之时,向其人展示我卫府军威;
  2是我等甩开赵犍为,独力攻下成都城乃至蜀郡也。
  今某等既已知赵犍为狡黠至极,则何必再使其人立功?若其人以攻蜀郡之功相挟谋求割据,某等又当如何?”
  赵旻笑着补充道:“其3,东州士人素来自视甚高,若某等不向其众展示1番武力,其众又焉能轻易向某等投诚?”
  所以说,赵旻将算盘打得啪啪响。
  步骘和孙尚香恍然大悟,本就极崇拜赵旻的2人,此刻对赵旻更是崇拜到无以复加。
  若非时间、场合都不对,香妹子1定会对爱郎投怀送抱,再主动奉上香吻。
  赵旻复又道:“子山,若1切皆顺利,某等应尽快安抚巴蜀士人之心、传播中原先进文化方是。”
  巴蜀之地,自中平5年至今便始终闭塞。
  若非赵韪去年主动向赵旻称臣,赵旻搬运至此时代的文章,甚至都绝无可能传至此地。
  赵旻自汉中1路赶来,方才发觉巴蜀不但仍沿用汉灵帝刘宏之时的旧政,且根本未兴屯田。
  换言之,士族豪强们,对奴客的盘剥,依然极为严重,而且巴蜀之地土地虽肥沃,生产方式及生产力却仍极低下。
  火耕水耨所残留的痕迹,几乎随处可见。
  赵旻对此等暴殄天物的行为痛心疾首。
  刘晔、步骘2人对此深以为然。
  香妹子撅起红艳艳的樱桃小嘴儿,极为娇俏地嗔道。
  “夫君,此事易耳!待夫君攻下成都城后,在成都开课授业解惑即可!”
  香妹子可谓1语惊醒梦中人。
  是以,3个老爷们儿眼睛同时1亮。
  刘晔抚须颔首:“主母之言甚善也!主公有所不知,主公已俨然有1代文宗之称也。”
  1向没脸没皮的苟哥,此刻竟然俊脸微微1红。
  其人抱拳自谦道:“旻才疏学浅,如何当得文宗之赞?子扬休要抬举旻。”
  刘晔正色道:“主公,晔此言非虚也!”
  步骘也为刘晔站台。
  “主公,子扬兄所言极是,许都之所以纸贵,皆因主公所著华章之故也。何况如今,清谈之风稍减,古文文风复又流行起来。”
  稍,在此处为“渐”之意。
  不言而喻,这是得益于赵旻搬运至此的《原毁》。
  香妹子扶住爱郎的胳膊轻轻晃了晃,大发娇嗔道。
  “夫君国士无双,区区文宗之称,又如何配得上夫君?”
  3个老爷们儿同时汗颜。
  文宗,顾名思义,乃是文之宗师之意。
  如此美誉,在文无第1的文化界,已是仅次于圣人之高赞。
  香妹子这个“区区”,用得…
  当然了,香妹子崇拜自己爱郎,情有可原。
  赵旻不是磨叽人儿,其人轻轻拍了拍可爱小老婆的柔荑,展颜笑道。
  “既如此,今日某等休整1日,明日卯时大军开拔、带齐3日口粮,赶赴成都城下!”
  香妹子抱住爱郎胳膊,无比紧张地问道。
  “夫君是否开课授业解惑?”
  赵旻笑得无比温柔。
  “自然!有劳阿香为旻护卫。”
  孙尚香欢呼1声,正欲扑进爱郎怀中献上香吻,见刘晔、步骘2人在场,方才硬生生忍住…
  可想而知,刘晔步骘2人,此刻有多尴尬,遑论步骘本就爱尴尬。
  赵旻对小老婆柔柔1笑。
  “阿香,旻送你至后院,你且读1读书、稍事休息,我须与子扬、子山赴军营,共商明日出兵之事。”
  香妹子连连颔首。
  “夫君且去忙碌。”
  安顿好孙尚香,以及张鲁等1干降臣后,赵旻留下赵贲护卫众人,便与刘晔、步骘2人,匆匆赶往军营。
  于禁正愁战功不多,而怀投效赵旻之意的庞德也正立功心切,于是乎,众人1拍即合。
  众人偷偷摸摸商定好1切后,已至午时。
  既然已暗戳戳定好计划,赵旻便决定给赵韪这工具人1个面子。
  因此,目睹兵卒们做上饭后,赵旻等人便齐聚于广汉太守衙署大堂饮宴。
  赵韪虽对赵旻的安排1头雾水,但其人效率丝毫不慢。
  其人作揖道:“卫将军,战书、劝降书皆已送出。”
  赵旻欣然颔首:“甚善!如此,某等静候刘益州回书即可。”
  赵旻此言1出,其人麾下4人险些没忍住笑出声来。
  显而易见,赵韪等来的,将只有寂寞。
  黄衡终究忍不住作揖问道。
  “卫将军,某等这3日便静候刘益州回书?”
  赵旻煞有介事地颔首道。
  “然也!明日我率军前去查探1番成都城防情况,若刘益州不肯降,我等出兵攻城便如水到渠成也。”
  赵旻这番话合情合理、逻辑自洽,赵韪虽奸似狐,但也未听出毛病来。
  何况赵韪陷入了惯性思维:
  赵旻令其人整备攻城器械,使其人误以为,赵旻最终还是要攻城。
  张鲁等降臣虽已揣摩出赵旻目的…
  但他们谁敢说破?
  于是乎,这1日,雒城便在平静之中度过。
  是夜,赵旻愉快地与香妹子在榻上进行了数番苦战…
  香妹子的爱火,已经足足憋了好几天,这1释放出来…
  饶是赵旻腰力非凡,也有些吃不消。
  而成都城内的益州牧衙署,则注定了是个不眠之夜。
  翌日卯时,赵旻强忍着腰酸背痛、满身抓痕、昏昏欲睡之苦,强打起精神,在张鲁等降臣带路下,率军赶赴成都城。
  而此时,成都城益州牧衙署内,争论1夜的刘璋,以及东州、益州两集团,犹在争吵不休…
  虽然因颜良和夏侯渊正在武都郡大杀4方,卫府精骑行军速度下降不少…
  但以苟哥的率军速度,未至午时,高大巍峨的巴蜀第1大城,成都城便遥遥在望。
  赵旻前世时,曾多次护卫大领导来成都,其人对成都的印象,是终日雾蒙蒙、晴天极少。
  然而,这两日,雒城、成都1带,不但天气晴好,且因有风之故,颇有几分凉爽之感。
  此时此地的锦官城巍峨城墙,沐浴在夏日灿烂阳光下,仿佛发着光1般。
  成都地处4川盆地,周边皆1马平川之坦途,其西侧群山环绕,东侧渔歌阵阵,宛若世外桃源。
  因昨夜战斗激烈而有些昏昏欲睡的苟哥,此刻精神陡然1振。
  其人心道:如此美景,焉可为刀兵所毁?老子定要兵不血刃拿下此地!
  远处的平民们,在看到声势如此惊人的骑兵后,早已慌乱不已。
  在1阵喧嚣中,原本在城外忙碌的平民,慌不择路地向城内逃窜。
  于是乎,赵旻高扬起手,原本疾驰的卫府精骑,在数息之间便静止不动。
  尽管早已习惯了卫府精骑令行禁止、军纪严明的作风,但身处军阵中的张鲁等降臣,仍不免暗赞卫府军威雄武。
  随着赵旻换上另1匹空马,卫府精骑们也在数息之间,完成换马的战术动作。
  于禁抱拳道:“主公,此处道路开阔,某等是否继续前行至城下?”
  【作者题外话】:正如贾诩是演义中的李儒原型1般,阎圃便是演义中张鲁谋士杨松的原型。
  而暗耻3国志,给阎圃的智力、政治两维都在8十上下,在3国志游戏世界,这是2流谋士中的顶尖水平。
  在暗耻3国志中,双9十的谋士屈指可数,双8十5的谋士,纵观全游戏世界,也不过34十人。
  暗耻3国志虽被众人鄙视,但其统计数据的科学严谨,确实可圈可点…虽然暗耻黑于禁黑得狠了点儿。
  综上,阎圃的能力可想而知。
  曹彰曹植这俩尚未束发的孩子,在这个阶段就是打酱油的。
  他俩戏份不会太多,所以云某没必要每次都提。
  成都的天气…
  蜀犬吠日了解1下。
  苟哥确实有意在成都开课授业,因为此事1举多得。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上1章说到,自入川前后开始,刘备对诸葛亮的态度发生了显著变化,双方已经隐隐疏离。
  虽然君臣2人在表面上维持了相互尊敬的态度,实际背后却暗潮汹涌、忌惮提防。
  我们从刘帮主对留镇荆州的人员安排,以及其背后逻辑着手进行分析。
  刘备入川之后,荆州的留守人选是极具分析价值的案例。
  从能力角度看,“治国有分,御军有法”的诸葛亮明显比“骄于士大夫”的关羽更加适合留守工作…
  然而,最终却是关羽留守,而诸葛入川。
  诸葛亮诚1时之异人也。治国有分,御军有法,积功兴业,事得其机。--《傅子》
  羽善待卒5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蜀书张飞传》
  诸葛亮未能留镇荆州明显是遗憾且令人费解的事情。
  想要认识这1问题的深层逻辑,必须着眼于荆州彼时的实际情况。
  荆州彼时的实际情况是什么?
  就是它的归属权始终在孙、刘双方摇摆。
  尤其是刘备控制的南郡(郡治为襄阳),是从孙权手中借来的。
  而南郡控制着北进中原与西入川蜀的水6要道,战略价值奇高。
  因此孙权不可能甘心放弃这块肥肉。
  (刘)备诣京见(孙)权,求都督荆州,惟(鲁)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吴书鲁肃传》
  从记载看,孙权曾多次试图通过外交途径讨还荆州,结果均遭到刘备的无情拒绝。
  孙权也曾尝试诉诸武力夺回荆州,因此双方在建安2十年(215)、2十4年(219)、章武元年(221)先后3次兵戎相见。
  不难看出,刘备打从1开始就没打算归还荆州。
  换言之,留守荆州的将领必须是刘备集团中的强硬派。
  所以,以“骁锐”著称且轻视孙权的关羽,是最符合刘备需要的人选。
  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魏书温恢传》
  (关羽)乃骂曰:“狢子(指孙权)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权闻之,知其轻己。--《典略》
  相较而言,诸葛亮对待孙吴方面的态度则比关羽要温和得多。
  “北拒东和”1贯是诸葛亮的既定方针,此1节无需赘言;
  如果将时间线拉长,会发现在后主刘禅时代,诸葛亮还1力主导了“赞述东西”的外交事务。
  诸葛亮与兄瑾书曰:“孝起(指陈震)忠纯之性,老而益笃,及其赞述东西,欢乐和合,有可贵者。”--《蜀书陈震传》
  所谓的“赞述东西”,即后主建兴7年(229)孙权称帝,蜀汉群臣激愤,提议吴蜀断交。
  然而,诸葛亮却表示为了同盟大业,不妨暂时承认孙权的帝号。
  他甚至还派遣陈震赴东吴向孙权贺喜。
  亮曰:“权有僭逆之心久矣,国家所以略其衅情者,求掎角之援也……权僭之罪,未宜明也。”乃遣卫尉陈震庆权正号。--《汉晋春秋》
  照此推断,诸葛亮在处理孙、刘两家关系问题上,应该是长期维持既定立场:
  即为了维护同盟关系,可以适当隐忍甚至牺牲1些利益。
  所以,这对刘备而言,自然是万万不能容忍的。
  与此同时,诸葛亮的胞兄诸葛瑾还出仕江东,身登高位,且多次试图招募胞弟入吴。
  无论刘备如何信赖,诸葛亮在对吴关系问题上确实存在着亲缘方面的隐患。
  孤(孙权)尝语子瑜(诸葛瑾)曰:“卿与孔明同产,且弟随兄,于义为顺,何以不留孔明?孔明若留从卿者,孤当以书解玄德,意自随人耳。”--《江表传》
  诸葛亮未必意识不到这1问题。
  举例而言,建安2十年(215)孙权派遣诸葛瑾入蜀,结果诸葛亮刻意回避与胞兄过多接触,甚至拒绝私下往来。
  其目的无非是向刘备示忠。
  建安2十年,(孙)权遣(诸葛)瑾使蜀通好刘备,与其弟(诸葛)亮俱公会相见,退无私面。--《吴书诸葛瑾传》
  考虑到建安2十年(215)孙权派遣吕蒙“西取长沙、0、桂3郡”的历史背景,不难看出彼时的诸葛亮已经处于嫌疑之地。
  所以,诸葛亮不得不通过极端手段(拒绝同诸葛瑾私下见面)来自证清白。
  是时(建安2十年)刘备令关羽镇守,专有荆土,权命(吕)蒙西取长沙、0、桂3郡。--《吴书吕蒙传》
  鉴于诸葛亮对待荆州归属问题、以及孙刘关系问题上的态度与刘备严重相左,有理由怀疑:
  他在刘备入川之前(211)便已受到猜忌,这也与历史的时间线索相吻合。
  综上,这1阶段的诸葛亮,在刘帮主阵营,便显得极为尴尬。
  明末清初的学者王夫之曾评价刘备“信武侯而终无能用也”。
  此即讽刺刘备对诸葛亮的猜忌心理。
  应该说,这1观点存在明确的史料支撑。
  从《蜀书》的相关记载来看,诸葛亮入川之后长期处于1个矛盾局面中:
  即其虽待遇优渥,职位尊崇,但难以参与核心决策,甚至是被刻意排除在决策圈层之外。
  以史料而论,自建安十6年(211)刘备入川至其称帝(221)为止的十年时间,诸葛亮的相关记载寥寥无几。
  除了参与制定《蜀科》之外(见《伊籍传》),其人最常被提及的事务便是“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蜀书诸葛亮传》
  镇守后方固然是十分重要的工作。
  但结合“益州险塞”的地缘环境以及成都的地理位置来看,彼时的成都并不处在4战之地,防守的压力相对较小。
  刘备将诸葛亮留在后方,难免有大材小用的嫌疑。
  另外1个问题,就是诸葛亮镇守成都,便意味着刘备在前线远征。
  而刘备远征之际,身边的心腹爱将皆是法正、黄忠等新贵,诸葛亮竟无法涉足其中。
  按史料描述推断,诸葛亮对这种尴尬境遇明显存在不满情绪。
  比如建安2十4年(219)的汉中之战,在前线物资吃紧的时候,诸葛亮竟在后方与杨洪商议此次战争的必要性。
  彼时,杨洪激动地表示“无汉中则无蜀”、“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
  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杨)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蜀书杨洪传》
  从杨洪“发兵何疑”的答复中,不难看出诸葛亮对发兵汉中持抵触态度。
  即其人对刘备的决策存在抵触态度。
  如果说诸葛亮认识不到汉中的战略地位,明显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诸葛亮对自己长期退居2线的境遇有所不满。
  尤其是考虑到此次战役中法正大放异彩,1时间风头无2,这无疑更会令诸葛亮感到不平。
  陈寿认为法正与诸葛亮“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可见2人存在竞争关系。
  法正得志,愈加反衬出诸葛亮的失意。
  不过诸葛亮也并非全无动作,比如他趁着法正远征汉中之际,表举杨洪担任蜀郡太守,顶替了法正的职务。
  诸葛亮与(法)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蜀书法正传》
  时蜀郡太守法正从先主北行,(诸葛)亮于是表(杨)洪领蜀郡太守,众事皆办。--《蜀书杨洪传》
  实际在刘备入川至称帝的十年时间中(211-221),诸葛亮长期处在“地位尊崇,束之高阁”的尴尬境地,尤其难以染指兵权。
  而在军事事务之外,刘备对诸葛亮的态度虽是“敬信”,但也并非言听计从。
  先主既敬信(诸葛)亮,加察(彭)羕行事,意以稍疏,左迁羕为江阳太守。--《蜀书彭羕传》
  举例而论,诸葛亮攻讦政敌彭羕的建议,便被刘备顺利采纳(见《彭羕传》);
  但同样作为诸葛亮政敌的法正,由于得到刘备的“爱信”,便毫发无损。
  诸葛亮甚至悻悻地表示“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或谓诸葛亮曰:“法正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亮答曰:“……法孝直为之(指刘备)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蜀书法正传》
  学者宋杰认为诸葛亮如此行事,1方面属于审时度势、看人下菜碟;
  另1方面也佐证了其地位的下降。
  君臣关系已不再像之前那样如鱼得水,因此无法畅所欲言。
  观孔明此言,不以汉主伐吴为可,然而不谏者……也表明他们的君臣关系虽然依旧融洽,但已不是像起初那样如鱼得水。--《从军府到霸府——蜀汉前期最高军政机构的演变》
  造成这1情况的元凶,固然是刘备被诸葛亮的猜忌,但不可否认的1点是:
  刘备极为宠信法正,而法正的能力也不逊于诸葛亮。
  换言之,刘备更信任因流寓在外、不得不依附自己,故而忠诚度、专1度更高的法正!
  何况法正也对得起刘帮主的信任。
  因为法正之能,决不在诸葛亮之下。
  本章先到这里。
  剧透1下:庞德要开无双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