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襄阳收虎臣,益州定乾坤1…

  杨彪老眼中精芒1闪,沉声道。
  “刘玄德之野心已昭然若揭!故老夫以为,天子应责令刘玄德即刻返还桂阳郡履职,并收回其人左将军1职!”
  汉末的前后左右4方将军,是有开府权的。
  因此杨彪的意思实际是:收回刘备的开府权,借此试探刘备的野心究竟有多大。
  无论刘备借张飞的后将军之职继续开府,还是大封伪职,都说明刘备确实心怀不轨。
  荀彧却对此不以为然。
  “太傅,愚以为不甚妥也。某等仅责令刘玄德即刻返还桂阳郡即可,不宜对其人过于逼迫。
  太傅当知,有野心之徒层出不穷,便连大汉宗室亦难以幸免,某等又何必再做试探?”
  荀彧这番话说得极为在理。
  牧守1方的大汉宗室,包括幽州牧刘虞、兖州牧刘岱在内,无1例外,皆显露出野心。
  杨彪叹了口气,缓缓摇头。
  “老夫本以为,刘玄德或有异于其余大汉宗室。”
  荀彧也叹了口气。
  “太傅,值此乱世,始终坚定不移拥护汉室、欲还天下以1统者,除太子太傅外,尚有何人?
  是故,太傅,某等应尽力助太子太傅早日定4夷为上,而不应再惹事端。
  愚以为,诏令仅催促刘玄德返还桂阳郡、孙仲谋让会稽于刘玄德即可…
  公仁兄,西域而今当真未定?”
  董昭这个腹黑男面不改色心不跳,睁着眼睛说瞎话。
  “文若,诚然如此,是故来年某主仍需远征西域。”
  荀彧再次叹了口气。
  “西域终究离汉日久矣!也罢!某等今岁尽力为太子太傅定天下诸侯,确保来年太子太傅可顺利出征!”
  说着,荀彧缓缓起身,向众人作揖道。
  “此事就此定论,诸君可还有异议?”
  杨彪抚须思忖片刻后,缓缓摇头。
  “文若,便依你之意!待从文回京,老夫再与其人细细商议何以定天下诸侯。”
  言罢,老头儿也缓缓起身,再次看向董昭。
  “公仁,纵使袁本初、刘玄德1北1南祸乱天下,而今天下1统之势亦不可阻挡焉!
  故无论如何,老夫必竭尽所能助从文定天下,此番老夫即便豁出老脸,亦势必劝袁本初与从文停战、令刘玄德与孙仲谋速速止息兵戈!”
  杨彪这个老狐狸,难得愿使出全力助赵旻…
  这蔫坏儿的糟老头儿虽与赵旻属于同1阵营,却始终在暗暗观察赵旻的1言1行。
  老头儿深恐自己帮出1个野心勃勃的曹操。
  于是董昭大喜。
  赵旻隐瞒西域都护府重设的目的之1,正是想方设法获取汉廷重臣的全力支持。
  至于赵旻的其他目的,后文自会提及。
  商定此事后,众人纷纷离席,会议就此结束。
  可以预见,持续了4个月之久的天下动荡,势必将在极短时间内渐渐平息。
  甚至可以预期,未来1两年之内,天下将不可能再有如此波及范围极广的动荡。
  赵旻终于有了难得的猥琐发育机会。
  此刻远在武陵郡的赵旻,当然不可能知道,董昭当机立断主持召开的这场会议,究竟有着何等重要的意义。
  时间匆匆而过,赵旻同样匆匆赶路。
  4日后,赵旻顺利返回了襄阳城。
  路上,赵旻算了算日子…
  而今已是7月廿9,眼瞅着就到了自己与张裕约定的婚期。
  不得已之下,赵旻甫1返回襄阳城,便与蔡瑁、蒯越等士人商议好,由董和、赵虎跟随1众荆州士人的商队沿沔水至汉中南郑城,再由南郑城北上抵达大散关。
  其后,荆州士人们可自行决定,是在大散关货殖,亦或继续向西赶至2关货殖。
  荆州工坊所产之货,与凉州、中原工坊之产出当然又有不同,所以,在物以稀为贵的情况下,即便是在大散关进行货殖,荆州士人也1定可以大赚特赚。
  荆州士人对此毫无异议。
  能白嫖赵旻的销售渠道,这些荆州士人已经心满意足。
  如是,同样刚刚返回襄阳城的董和,便与赵虎1起,随荆州士人们赶赴汉中、右扶风。
  陈群继续留在襄阳,负责监管工坊、并协调卫府与荆州士人之间的各种问题及事务。
  赵旻则率黄忠、文聘、赵旭、以及3部卫府铁骑,继续沿沔水顺流而下,赶赴竟陵城。
  在竟陵城,赵旻将转至大江,再溯流而上直抵成都城。
  这将是1场漫长的旅程。
  大方的荆州豪族们,在沔水码头主动为赵旻更换了船只。
  是以,赵旻的本部亲卫,以及几名猛将乘坐楼船,其余兵卒也乘坐已接近斗舰的艨艟,浩浩荡荡离开了襄阳城。
  走水路的最大优势,是不但节省体能,而且可以日夜兼程。
  因此,长途跋涉时,水路比6路更省时省力。
  1路上,赵旻同样闲不住。
  其人拉着黄忠、文聘及赵旭,为3人详细讲解,卫府未来1两年的战略目标、以及为达成此目标所需要做的部署。
  赵旻的总体战略目标,有且只有1个:
  1统天下!
  在此大前提之下,当赵旻腾不开手对付刘备、孙权之时,可以容忍刘备占据交趾,取代惟有私心、不施仁政的士燮家族治理交趾;
  赵旻也可以容忍孙权暂时割据江东,如此既可以给已故的孙策1个交待,也可以在赵旻、刘备之间增加1个缓冲地带。
  更何况,如今被荆州豪族们架空的刘表,已经彻底失去威胁。
  因此,赵旻唯1不能容忍的,是袁绍。
  但怎奈何袁绍在河北的统治根深蒂固、又深得河北1众豪族支持…赵旻暂时还惹不起袁绍。
  综上,赵旻大目标虽是1统,但路还是要1步1步走。
  文聘、黄忠都是有勇有谋之人,是以,这2人很快便想通了赵旻的战略部署及节奏。
  至此,这两名猛将才算对赵旻心悦诚服。
  十1日之后,赵旻抵达位于都江堰的大江码头(此处实则是岷江)。
  此时已是8月初十…
  赵旻又1次成功地赶上了婚期。
  上1次赵旻赶婚期,还是在两年前赴江东丹徒城、迎娶香妹子之时。
  赵旻此次根本没有派斥候、信使提前赶到成都城报信…
  因为那根本没有必要。
  张裕又岂能算不准此事?
  果不其然…
  当赵旻在都江堰的码头处下船后,便看到了前来迎接的步骘、周群、张裕、秦宓等等巴蜀官员,刘璝、泠苞等等巴蜀武将,以及赵旻不认识的1众巴蜀士人。
  尽管其中不少巴蜀士人鼻孔朝天、颇为倨傲。
  赵旻心中长长松了口气。
  如此看来,益州确实已定矣!
  当然了,赵旻对巴蜀士人的倨傲也暗感好笑:
  你们等着!老子稍后定让你们变得恭恭敬敬!
  赵旻含笑与1众巴蜀人见过礼后,方才郑重其事地向步骘深施1礼。
  “子山此番当机立断、谋定后动,为我解决1大隐患,功不可没也!”
  说着,赵旻取出伏寿拟订的诏令,当众宣读朝廷对步骘追加的嘉奖,彻底将步骘诱杀赵韪之事,画上了1个完美的句号。
  这还不算完…
  若仅如此,伏寿焉能算是赵旻的贤内助?又岂能对得起其人大老婆的牢固地位?
  紧随其后,赵旻又取出1封诏令当众宣读。
  在这封诏令中,朝廷嘉奖了巴蜀士人忠诚体国、大义灭亲之举,除令卫府工坊加大对蜀锦采购量之外,还免除了3蜀、3巴这6郡3年赋税…
  最后这1项,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
  因为巴蜀6郡自今年开始,也已实施屯田新政,原有赋税已悉数作废…
  伏寿深受她老公影响,算盘打得那叫1个响。
  赵旻这两封加盖神器传国玉玺之印的诏令,不但彻底让益州士人们放下心来,还使他们对自己的美好未来充满希望。
  【作者题外话】:在演义小说中,关羽南征长沙,与黄忠英雄相惜,结为莫逆之交。实际按照官修史料记载,关羽与黄忠的关系相当紧张,与文学作品的描述大相径庭。
  刘备“南徇4郡”时(209),关羽遥领襄阳太守,先驻防于江北,之后进驻江陵县,并未参与南下活动。因此,关羽与黄忠也便不可能有深入往来。
  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蜀书关羽传》
  (刘备)使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据南郡,(刘)备自住潺陵。--《献帝春秋》
  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刘备敕封黄忠为后将军(重号将军)时,诸葛亮会说:“马张在近,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
  诸葛亮说先主曰:“(黄)忠之名望,素非关(羽)、马(超)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超)、张(飞)在近,亲见其功(阵斩夏侯渊),尚可喻指;关(羽)遥闻之,恐必不悦。”--《蜀书黄忠传》
  这是因为关羽与黄忠根本就不熟,所以才会“遥闻之,必不悦”。
  黄忠受封后将军时(219),关羽的反应相当激烈。他不仅公开宣称“不与老兵同列”,甚至以此为由,拒绝接受刘备赐予的官爵。
  (刘备)遣(费)诗拜关羽为前将军,羽闻黄忠为后将军,羽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蜀书费诗传》
  演义毕竟是小说,小说只要不触犯国家法律、公众利益及其他人的合法权益,理论上是可以随便虚构的。
  其实关羽口中的“老兵”,1语双关,不仅指代黄忠,也隐喻刘备。
  刘备的绰号是“老革”,直译即老兵。裴松之认为“古者以革为兵,老革,犹言老兵也”。
  (彭)羕曰:“老革荒悖,可复道邪!”--《蜀书彭羕传》
  古者以革为兵,故语称兵革,革犹兵也。(彭)羕骂(刘)备为老革,犹言老兵也。--裴松之
  注:学者方诗铭,也认为关羽骂黄忠的行为,是针对刘备。见《刘备与关羽》1文。
  刘备的使者费诗听懂了弦外之音,威胁关羽“如不受拜,恐有后悔”。关羽也察觉自己失言,俯首受封。
  (费)诗谓(关)羽曰:“……君侯不受拜,如是便还,但相为惜此举动,恐有后悔耳!”(关)羽大感悟,遽即受拜。--《蜀书费诗传》
  其实严格意义上看,关羽称黄忠为“老兵”,并不符合逻辑,因为彼时(219)的关羽,也已经年近6旬。
  同时,所谓的“不与同列”也不符合逻辑。
  刘备入川时(211-214),黄忠因军功受封“讨虏将军”;而当时的关羽是“荡寇将军”,张飞是“征虏将军”,3人的官职都是杂号将军,秩阶都是2千石;而且从将军号的前缀(荡寇、讨虏、征虏)来看,并无本质区别。
  (刘备)还攻刘璋,(黄)忠常先登陷陈,勇毅冠3军。益州既定,拜为讨虏将军。--《蜀书黄忠传》
  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蜀书关羽传》
  先主既定江南,以(张)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蜀书张飞传》
  换言之,关羽很早(214)便已经“与老兵同列”了。他之前对此并无异议,却在受封前将军时(219)突然发难,叫嚣“不肯与老兵同列”。可知关羽的微词,意有所指,并非完全针对黄忠,也在侧面表达对刘备的不满。
  下1章咱们继续说。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