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伏皇后怨愤,孙尚香临盆6

  赵常侍吓了1大跳,当即拜倒稽首。
  “皇后容禀,仆对皇后忠心耿耿、绝无2心!”
  伏寿啼笑皆非。
  “阿慎且起!我绝无恶意,你家中可有亲人?”
  赵常侍哪敢起身?
  其人战战兢兢道:“回皇后,仆故里乃河南郡缑氏县,家父早在十余年前已亡于董卓老贼乱军之手,而今家母仍侥幸在世。”
  伏寿颔首。
  “阿慎放心,我与从文必将善待令堂,你从此不必再顾虑你家中…”
  赵常侍吓得面无人色。
  “皇…皇…皇后,仆…仆发誓必守口如瓶!”
  伏寿这才反应过来,因自己的言辞不够严谨,故而吓到了赵慎。
  “阿慎休要误会,你今后仅需专心为我与从文做事即可,不必再顾虑家中。我与从文亦必设法为你续嗣,消除你后顾之忧!然则…
  你若有异心,我不过1妇人耳,奈何你不得,然则从文之手段,你应有所耳闻!”
  思及那笑起来虽似天神、狠起来却如鬼魅的卫将军,原本只是战战兢兢的赵常侍,竟然险些吓尿。
  是以其人磕头如捣蒜。
  “皇后尽管放心!仆今后必对皇…必对主公、主母忠心耿耿、永无2心!”
  伏寿很满意。
  “甚善!今日天色渐晚,你明日代我赏赐赵老夫人、恰德夫人及小张夫人。并召2位夫人进宫,我欲当面与2位阿妹详谈。”
  赵常侍暗暗松了口气,做这种事,他是专业的。
  “主母放心,仆知分寸。”
  伏寿很欣慰。
  “你且去!遣心腹沿途探听情报,务必第1时间得知从文何时凯旋!”
  这种事,赵常侍依然是专业的。
  是以其人叩首领命。
  伏寿挥了挥袍袖,赵常侍躬身行礼而退。
  赵旻公廨的阴影中,伏寿蹙起眉头、遥望江东的方向,1对美眸中仿佛蕴含着无限愁思。
  佳人喃喃自语道。
  “夫君…夫君…,夫君何时方归?”
  归心似箭、正策马疾驰的赵旻冷不丁打了个喷嚏。
  其人叹了口气后,看了看天色及4周。
  此地距陈留城(后世的开封市)已极近,但此时已是申、酉之交,也就是下午5点前后。
  简言之,赵旻今晚必须在陈留城留宿,明日再快马加鞭,争取在明日申时前渡过鸿沟,尽快赶到许都。
  陈留城距许都,仅有不到2百6十里。
  赵旻心知肚明,大老婆伏寿已极为思念自己,其余几个老婆也好不到哪儿去。
  然而…
  陈留可是赵旻的基本盘!
  何况卫府如今的兵卒有不少都是陈留人。
  无奈之下,赵旻只好下令。
  “传我军令,全军速速进陈留城!今晚我宴请常山赵家宗亲、陈留耆老、卫府诸君,并犒劳兵卒!明日卯时我等再开拔!”
  为避免袁绍迁怒,早在今年年初,常山赵家便已有大半族人从真定县迁至陈留城。
  如今真定县虽尚有不少赵家族人,但大多都不是赵旻的近支族亲。
  要知道,汉末当权的士大夫们,绝大多数都是有底线的。
  众人闻言,纷纷向兵卒下达军令。
  同1时间,许都赵府。
  听罢依嘉娜丽那带着浓重凉州西府腔口音的汉话讲述,众女子们皆赞叹不已。
  赵大娘拊掌笑道。
  “阿丽,如此说来,你等此番可谓获益良多!”
  依嘉娜丽盈盈1礼。
  “回阿母,正是如此。夫君此行既安西域、凉州、荆襄、益州及江东,则来年天下必将风平浪静。”
  赵大娘很欣慰。
  “甚善!如此说来,大汉天下距大1统不远矣!”
  赵大娘想的,其实是她亲孙子将有1座铁打般的江山。
  依嘉娜丽虽不明此内情,但1统天下确实是赵旻的志向,所以胡人妹子对此深表赞同。
  “阿母所言极是!家父必竭尽全力助我皇汉稳定西域。”
  赵大娘更加欣慰。
  其人笑吟吟看向张瑾。
  “阿瑾,令尊可有何忠告否?”
  张瑾1怔,旋即…
  这个还真有!
  赵旻情急之下未来得及问老丈人,但张裕又怎么可能不想着自己的好女婿?
  于是乎,张瑾略1思忖后便恍然。
  其人自自己佩戴的香囊上取下1个锦囊,恭恭敬敬呈递于自己婆婆。
  “阿母,孩儿临行之前,家父曾托孩儿将此物转交阿母。”
  赵大娘大喜之下,迫不及待地接过锦囊,并飞快将其打开浏览其中的蜀锦字条。
  然后…
  赵大娘神色大变。
  其人骤然高呼。
  “阿冉!阿冉!”
  赵大娘1众儿媳,疑惑地看向自己婆婆。
  只见赵大娘丝毫不显老态的俏脸上,面沉如水。
  头戴束髻冠、身着蜀锦袍、宛若富家翁却明显苍老许多的赵冉,拄着拐杖颤颤巍巍走到堂门处。
  “主母有何吩咐?”
  赵大娘见赵冉形容颇为憔悴,忍不住叹了口气。
  “阿冉,族中后生不少,你不可再如此事必躬亲,应多多保重身体方可!”
  赵冉苦笑着行礼。
  “主母,后生做事不甚严谨,老仆委实放心不下。不知主母有何吩咐?”
  赵大娘招了招手。
  “阿冉,你且上前!”
  赵冉再次行礼后,走到赵大娘身前。
  赵大娘小心翼翼地将那蜀锦字条递向赵冉。
  赵冉恭恭敬敬接过字条后,白眉不由得狠狠1跳。
  “主母…这…”
  赵大娘轻叹1声。
  “此事无需怀疑!阿冉以为,我等应如何?”
  赵冉捋着已近乎于全白的须髯,低声道。
  “主母,不如老仆亲自赴陈留城,请子烈公奔波1趟如何?”
  子烈公,便是常山赵家第1高手赵震,如今赵震正在陈留城坐镇。
  赵大娘微微摇头。
  “不甚妥也,此事阿震实不宜再出面。”
  赵冉捋须沉默片刻后道。
  “主母,不如老仆遣阿甲赴官渡,请2主君出马如何?”
  赵云此刻仍在官渡坐镇,谨防袁绍突然南侵。
  赵大娘仍然摇头。
  “亦不甚妥也。阿云正月之时因儁乂而得罪袁本初,如今仍需镇守河南郡,不可轻易离开。”
  张凝起身行礼道:“阿母,妾虽不才,亦愿为阿母分忧。阿母但有所命,妾无不遵从。”
  杨樱月同样不甘落后。
  “阿母,妾亦如此!”
  赵大娘很欣慰。
  挺着个大肚子的孙尚香正要有样学样,却被大乔用力摁住。
  赵大娘啼笑皆非。
  “阿香临盆在即,万万不可胡来!阿芷先送阿香回房!”
  随即,赵大娘挥了挥袍袖。
  “此事不急于1时,待阿旻凯旋再商议亦不迟!你等且退下,阿冉暂去安歇,阿丽、阿瑾随老身来。”
  自始至终,赵大娘只字未提那字条上的内容。
  其人绝口不提此事,张凝、杨樱月等人便不好主动开口询问。
  于是乎,众女只好怀着浓浓的疑惑各自离去。
  与赵大娘的众儿媳不同,赵冉是怀着深深的忧虑离去。
  陈留城内。
  赵旻令张辽安置兵卒,自己则带着赵虎、赵旭2人径自赶向陈留城中的常山赵家大院。
  话说…自从赵旻如今的灵魂来到这个时空,囿于其人后来的身份以及苟到习惯成自然的性格,其人还从未回过常山国真定县故里。
  身为赵旻父辈的赵震,如今是常山赵家迁至陈留城这些族人的家主。
  赵震是赵旻亡父赵霰的从弟、赵旻的族父。
  汉末的家族观念,远非后世可比,是以无论是赵震这个赵旻的族父,还是赵云那个赵旻的从父,实则都与赵旻的生父差别不大。
  遑论赵震并无亲生儿子。
  综上所述,赵震在得知赵旻竟然来到陈留城后,便亲自出门相迎…
  赵旻对此受宠若惊。
  这就好比老爹出门去接自己儿子1般!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废少立献背后,其实有3个硍节儿。
  其1是何太后。其2是陈留王。其3是袁氏兄弟。
  何太后
  刘辩被废,何太后自不会善罢甘休。但何进、何苗已死,何太后无复所为。另1点常被人忽略,就是何太后的羽翼“阉党”,亦被袁氏兄弟摧毁。
  阉党是掌兵的。
  西园8校尉的首领、上军校尉蹇硕就是个阉人。典军校尉曹操亦属阉党,曹操曾试图融入士大夫阶层,但效果有限。
  是时,置西园8校尉,以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后汉书卷6十9》
  何进生前、诛杀蹇硕后,不敢贸然动武清洗内官,恐怕亦与阉党掌兵有关。
  陈留王
  废杀少帝,会不会与少帝的异母弟陈留王交恶呢?答案是不会。
  因为陈留王生母王美人为何后所杀,故陈留王与何氏有血仇。这也是他被奶奶董太后抱养保护的原因之1。
  (何)后遂鸩杀美人。董太后自养协,号曰董侯。--《后汉书卷十-下》
  袁氏兄弟
  司隶校尉袁绍、虎贲中郎袁术,本是大将军府的头号打手。却在关键时刻坐观成败,何进、何苗并死。
  从袁氏兄弟的行径看,其野心膨胀,权欲熏天,根本不关心何进之死,1心要在“主少国疑”的情况下、争夺朝廷最高话语权。
  董卓传屡次提及的“何进、何苗死,众无所依,归诣卓”,指代的其实便是此事。
  时进弟车骑将军苗为进众所杀,进、苗部曲无所属,皆诣卓。--《魏书6
  何进、何苗虽死,袁绍袁术尚在。若袁绍果真与大将军同心协力,何进部曲岂会“众无所依”?袁绍被董卓呵斥辱骂时,无力领导大将军府与车骑将军府的典兵,却不得不狼狈出奔渤海;足见其是大将军府眼中的叛徒。
  袁术亦奔南阳。
  2袁出奔,非董卓作乱,实是袁氏兄弟自作大孽。
  董卓的身份,此时竟莫名符合谢表所言“赵鞅兴晋阳之甲、以逐君侧之恶”。
  卓得召,即时就道,并上书曰:
  “中常侍张让等窃幸承宠,浊乱海内。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内食。昔赵鞅兴晋阳之甲,以逐君侧之恶。”--《后汉书卷7十2》
  所不同者,董卓此时自诩功臣赵鞅,袁氏兄弟倒成了货真价实的“君侧之恶”。
  注意:其实赵鞅也算不得功臣,晋国6卿,权奸而已。
  何太后、陈留王、袁氏兄弟,分别代表了“外戚与阉党势力”;“皇权势力”;“权臣势力”。
  既然这3家都不足为虑,那废少立献也便水到渠成。
  董卓之废立,并非出于匹夫的1时兴起;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董卓废立前,先结好于陈留王(同乘1马),又驱逐袁氏兄弟,再以天灾缘故、废司空而自领,试探朝廷反应。其实就是试探何太后反应。
  董卓的1系列行为,其实是分别针对皇室、权臣、外戚3方的,是废立之前的重要试探。
  试探的结果很理想:
  陈留王年幼懵懂、袁氏兄弟狼狈出奔、何太后失去大将军哥哥和阉党羽翼,惊惶失措。
  全都是饭桶,何值1哂!
  废立之计遂成。
  董卓1介武夫,能玩得了如此高大上的计谋?
  呵呵,若说这背后没有贾诩的指点,谁信?
  至于最没有存在感的少帝,死前仅仅是召爱妾唐姬共舞1曲,便饮药而死。
  顺带说1嘴,唐姬后来失身给西凉悍将李傕,名节既丧、身命亦亡。
  少帝刘辩,散佚史册、以至年龄成谜。
  1说卒年十5、1说卒年十8。
  相差竟达3岁,绝非改年号或虚岁可解释。
  (弘农王)因令唐姬起舞,泣下呜咽,王谓姬曰:“卿王者妃,势不复为吏民妻。自爱,从此长辞!”
  遂饮药而死。时年十8。--《后汉书卷十-下》
  走至河上,诸黄门既投河死。时帝年十4,陈留王年9岁。--张璠《汉纪》
  注意:刘辩翌年被鸩,卒年十5。
  刘辩记载完全失考,短命天子、竟连确切年龄都未能传世。
  历来读者,对“十常侍之乱”及“废少立献”均因袭旧俗,听之信之。甚至把何进当成屠家庸才、把何皇后当作无知妇人、把董卓当作粗莽武夫。
  云某窃以为,不甚妥当。
  汉末丧乱,由此而始,董卓着实可恨!
  可恨!
  可恨!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