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二桃杀三士,河北种祸根终

  于是乎,庞德拿着密信,找到了同样被赵旻撵到并州的贾诩。
  在这近半年中,贾诩、庞德这俩凉州老乡,倒也算相得益彰。
  庞德勇猛坚毅,而贾诩不但智谋高绝,而且是个老银币。
  这2人1光明磊落、1阴险狡诈,1勇烈1多谋,1刚猛1柔韧。
  1老1青2人,1起或打退、或破坏了来自太原郡的敌军多次试探性攻击,以及数次阴谋诡计,配合得颇为默契。
  以是故,做为壶关守军主将的庞德,在摸不到头绪之下,便想到了与自己配合默契的贾诩。
  这里不得不再强调说明1番。
  以董昭之狡诈多智、缜密阴险,其人当然不可能托信使直言相告:
  袁绍来年药丸,你丫赶紧回来,咱们开会讨论如何攻下河北!
  所以,董昭托信使转达之言实际为:
  主公今既已凯旋,君便无需再镇守(官渡、白马、黑山、青徐边境…),请君速赴许都商议来年之事。
  对于赵云、颜良、臧霸等人而言,他们对这句话均有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领悟及解读,是以这些人2话不说便果断准备返回许都。
  惟有庞德…
  不知该说其人缺乏政治智慧,还是该说他如今还是太过于憨直,总之,庞德完全没听懂董昭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无需再管袁绍?
  那太原郡再出兵攻打壶关怎么办?
  弃守壶关,不就等于弃守上党?难道上党不要了?
  无怪庞德如此懵逼,盖因壶关于上党郡而言,委实过于重要。
  壶关位于上党郡东北侧的太行山大峡谷之端,其地地形如壶1般。
  壶关便刚好卡住如长长壶嘴1般的太行山大峡谷。
  在袁绍与赵旻两方关系紧张之时,若弃守壶关,便相当于向袁绍打开上党郡的大门。
  综上所述,庞德对此1头雾水。
  万幸壶关关城之内还有贾诩这个老狐狸。
  贾诩在听罢庞德的讲述后…
  其人不用再看董昭那封密信,便果断道。
  “令明,令兵卒速作准备,某等今日便开拔返回许都!”
  本就1头雾水的庞德,闻言彻底懵逼。
  “这…文和先生,这…某等莫非弃守壶关、使上党郡门户大开不成?”
  贾诩捻须呵呵1笑。
  “令明,老夫且问你,主公之智,比之老夫如何?”
  见庞德涨红了脸却不知该如何回答,贾诩浑不在意地挥挥袍袖。
  “令明不必担忧老夫尴尬,尽管实话实话便是。”
  尽管贾诩如此说,但庞德仍是踌躇良久,方才小心翼翼开口。
  “这…先生之智虽高,然则…先生比之主公,犹如萤火与皓月争辉也!”
  贾诩笑容不减…
  尽管这老银币心中正在破口大骂:
  你这铁憨憨当真不会说话!
  于是,贾诩将原本已到嘴边的话收了回去,转而笑道。
  “然则…令明,你比之老夫又如何?”
  这次庞德倒是不假思索。
  “亦如萤火与皓月争辉也。”
  贾诩心中的憋屈与郁闷顿时烟消云散。
  “呵呵,既如此,你我皆能想到之事,主公又岂能想不到?故而,令明,你我当尽速返回许都!”
  贾诩如此1解释,庞德终于听懂了。
  “先生之意为…袁绍今岁不再出兵攻上党?”
  贾诩心道:你当真为1憨货!
  心中虽作是念,贾诩口中却道。
  “非止如此!令明,若老夫所料无误,袁本初应欲与主公求和,甚至于……”
  贾诩停止捻须,1对精光湛然的眸子中闪过1丝睿智的光芒。
  “袁本初或有求于主公!呵呵!以老夫观之,袁本初应已知其人时日无多,故欲求主公向天子讨封也!”
  贾诩此言1出,庞德便愕然当场。
  事实证明,老银币还是当年那个先助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后为李傕出谋划策祸乱天下的老银币。
  前文多次提及,贾诩实际上就是演义中的李儒原型。
  也就是说,李儒只是贾诩的马甲。
  由贾诩方才所出之言便可知:
  贾诩对于人性的洞察、时局的分析、敌我的情况,宛若观火1般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换言之,贾诩早就在等待这1天!
  是以,其人根本不用细品董昭之言,便已知如今出了1件大事:
  袁绍命不久矣!
  由此可见,贾诩这厮在故主张绣被曹操诛杀后,不但能活到寿终正寝、甚至还能恩荫子孙,绝对不是侥幸!
  当然了,心存侥幸之人,恐怕已被曹操、曹丕父子杀了个干干净净。
  3国阵营中,曹魏阵营富贵虽易得,却高危啊!
  贾诩的子孙后代,在西晋时也依然富贵不减,这1切都得益于贾诩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或许,历史上的贾诩唯独算错了1件事:
  其人恐怕做梦都没想到,曹操居然能忍十年之久,在灭了袁氏之后即刻便处死了张绣。
  也就是说,贾诩被曹操伪装出来的豁达大度所骗。
  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自此之后,贾诩再也不敢抖机灵,如历史上的董昭1般,变得愈发苟。
  其人做得最苟的1件事,便是冒着生命危险主动陷入夺嫡之事…
  结果这老银币赌赢了!
  曹丕因此事,对贾诩颇为感激信重。
  这才有了武威郡贾氏的数代富贵。
  言归正传。
  见庞德这个铁憨憨兀自绕不过弯儿,贾诩只觉又好气又好笑。
  “令明有所不知,袁本初事无巨细必躬亲,早已劳累过度,兼且其人今岁连续遭遇打击,身体不佳不足为奇也。
  令明正值青春,不知为人父者之心亦不足为奇。似老夫这等行将就木之花甲老者,早已无欲无求,心中惟求子孙后代富贵无忧耳!
  令明应知,袁本初仅比老夫年长1岁!是故,袁本初为子孙计,求主公代其人向天子讨诏,实出于慈父舐犊之情哉!”
  1言及此,贾诩思及自己今年年初所犯之错,不由叹了口气。
  “令明当速速下令为善,勿要重蹈老夫覆辙!”
  庞德至此方才恍然大悟。
  旋即…
  其人又同情起来贾诩的遭遇:
  可怜贾诩贵为列侯之关内侯,年初竟然险些被盛怒之下的赵旻贬为延津亭长…
  好吧,尽管贾诩如今也仅仅是6百石的壶县长而已。
  就这,还是赵旻在想起延津仅为亭而非县、觉得自己过于刻薄,方才将贾诩改派到壶关协助庞德镇守。
  赵旻总算给贾诩保留了那么1丢丢面子。
  至于贾诩所犯之错…
  其实也不算什么大错,但贾诩不该主动往赵旻枪口上撞。
  彼时,赵旻在大散关正为张既养虎为患之事而暴怒、甚至已生出杀心,贾诩不该为张既说好话。
  结果…
  好吧,结果也不算是坏事。
  以庞德这憨劲儿,若其人单独镇守壶关,说不定壶关已经失守。
  今年2十啷当岁的庞德,终究还不是历史上十7年后那抬棺出战、智勇双全之猛将。
  贾诩在壶关镇守有功,加之赵旻对贾诩心存愧疚,此番返回许都,贾诩至少也能从关内侯升到亭侯。
  注意:是列侯中次于乡侯、高于关内侯的亭侯,不是亭长。
  所以,此事无论于贾诩还是于赵旻,都算因祸得福。
  话说回来,庞德这个憨憨当然不可能知道,有1场富贵正等着贾诩。
  他只知道,听贾诩的准没错。
  以是故,庞德在惋惜了1番贾诩的遭遇、并引以为戒后,终于做出了最正确的决定。
  “先生亦请作准备,某这便令兵卒速速准备,某等今日便开拔赴许都!”
  贾诩展颜1笑,微微颔首。
  “甚善!”
  庞德走后,贾诩脸色陡然变得阴沉下来。
  “2桃杀3士,好阳谋!袁家将亡也!”
  【作者题外话】:贾诩是凉州集团的重要人物,早年活跃于董卓麾下,深刻影响并改变了汉末的历史走势。
  董卓遇刺之际,正是靠着贾诩的奇谋,李傕、郭汜才兵行险招,出奇制胜。
  在裴松之等学者眼中,东汉的衰亡实是由于贾诩毒计所致,其人可谓罪孽深重。
  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余之酷,岂不由贾诩片言乎?诩之罪也,1何大哉!--裴松之
  虽然《魏书》对贾诩多有美言,但未必不是事后附会。
  贾诩在魏位列3司,其后裔又显于西晋,因此陈寿修史时,也不得不考虑当朝的影响。
  1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嘛!
  初平3年(192)董卓遇害,贾诩时在陕县。他鼓动关中诸将袭击长安,导致东汉朝廷彻底崩溃。此事人所共知,无需赘述。
  (李傕)闻长安中欲尽诛凉州人,忧恐不知所为。用贾诩策,遂将其众而西。--《魏书董卓传》
  李傕发迹之后,贾诩迁尚书,正式染指中枢权力。
  虽然《魏书》称贾诩在长安时(192-195)对汉廷“多所匡济”;但汉帝出奔关东时(195)贾诩却并未跟随;汉帝迁都许县后(196),贾诩也并未前往投奔,反而相继依附于凉州乡党段煨、张绣等人。
  照此论之,贾诩与汉廷的真实关系,便不得不加以探究。
  《贾诩传》对传主的早年记载是1片空白,只提到他得到汉阳人阎忠的青睐。
  (贾诩)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魏书贾诩传》
  汉阳即凉州天水,可知阎忠是贾诩的“州里人”。因此阎忠提携贾诩,属于乡党之间互戴高帽,故无足论。
  贾诩的首次出仕记载,是在董卓上洛时“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
  董卓之入洛阳,(贾)诩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魏书贾诩传》
  此处的太尉即指董卓。按记载,董卓上洛同年(189)便自领太尉。
  策免司空刘弘而(董)卓代之,俄迁太尉。--《魏书董卓传》
  太尉掾即太尉府的幕僚。按汉制,3公可以开府,自辟僚属。掾即副官、佐官,被视作3公的喉舌。
  3公乃天子之股肱,掾属则3公之喉舌。--崔寔《政论》
  可见早在董卓上洛之前,贾诩便已追随董氏,是其腹心之臣。照此论之,董氏秉政初期的许多明智举动,比如“示好洛阳士大夫”等行为,很可能有贾诩在幕后出谋划策。
  (董卓)虽行无道,而犹忍性矫情,擢用群士。--《后汉书董卓传》
  董卓秉政,以汉阳周毖为吏部尚书,与(许)靖共谋议,进退天下之士,沙汰秽浊,显拔幽滞。--《蜀书许靖传》
  董卓西迁长安之后(191),贾诩奉命出屯弘农陕县,辅佐董卓的女婿牛辅。
  (董)卓婿中郎将牛辅屯陕,(贾)诩在辅军。--《魏书董卓传》
  董卓之子不见记载(有1孙女董白,史书未详其父),或许早死;董卓执政时,主要倚重其弟董旻、其侄董璜、乃至联宗董承等人。因此牛辅可以视作董卓的潜在继承人。
  (董卓)内有王公以为内主,外有董旻、(董)承、(董)璜以为鲠毒。--《献帝起居注》
  作为牛辅军师的贾诩,在凉州集团的地位由此可见1斑。
  董卓遇害后(192),牛辅也很快死于兵变。恰逢李傕、郭汜劫掠关东归来,贾诩遂与合谋,并亲自布署了袭击长安的军事计划。
  需要注意,长安沦陷之后,贾诩的相关记载十分矛盾,漏洞百出。
  贾诩1方面“谦退恭谨”,不肯受封;另1方面,贾诩又领左冯翊(即冯翊太守),还担任吏部尚书,典选举。
  (贾)诩为左冯翊,(李)傕等欲以功侯之……固辞不受。又以(贾诩)为尚书仆射……乃更拜(贾)诩尚书,典选举。--《魏书贾诩传》
  从记载来看,贾诩辞让“有名无实”的尚书仆射,却担任掌握实权的吏部尚书,实际是1种“不贪虚名”的现实行为,谈不上恭谨谦退。
  另外按照王沈《魏书》记载,贾诩在吏部尚书任上,“多选旧名以为令、仆”。
  (贾)诩典选举,多选旧名以为令仆,论者以此多诩。--王沈《魏书》
  此处的令、仆,指的是“令”与“仆射”,即尚书台的主官与副官。
  可见贾诩虽然没有担任尚书仆射,却掌管着尚书仆射的出仕人选,实权更重。
  东汉的宰相,实际上就是尚书令。
  呵呵,综上所述,贾诩的履历,是否与李儒如出1辙?
  虽然《魏书》极力美化贾诩的形象,称他“匡救天子,护佑大臣”,实际从《献帝记》的记载看,汉帝出奔时(195),贾诩是处在李傕阵营的。
  天子既东,而李傕来追,王师败绩……(贾)诩谓(李)傕曰:“此皆天子大臣,卿奈何害之?”傕乃止。--《献帝记》
  《献帝记》的作者是汉廷侍中刘艾,他是该事件的亲历者,因此其记载的可信度很高。
  贾诩的主张,是不要对汉廷君臣赶尽杀绝,即“做人留1线,日后好相见”。
  至于所谓的“多所匡济”,更近乎事后的附会之语。
  (贾诩)典选举,多所匡济,(李)傕等亲而惮之。--《魏书贾诩传》
  汉帝还都洛邑(195)、东迁许县(196)之后,并未见到贾诩前往投奔的记载。
  实际彼时的贾诩正依附于同郡段煨;
  其人之后又赴南阳,投同郡张绣。
  (贾诩)遂去(李)傕讬(段)煨……张绣在南阳,(贾)诩阴结绣,绣遣人迎诩。--《魏书贾诩传》
  如果贾诩真的对汉廷“多所匡济”,绝不可能长期旅居南阳(196-199),辅佐张绣对抗朝廷。
  可见贾诩与东汉君臣的关系,绝非史书所言般和谐友善。
  李儒同样如此。
  加之李傕在初平年间大玩特玩“发动关东诸侯斗关东诸侯”这1高端捭阖之术,所以,有充足证据证明,贾诩实际上就是演义中李儒的原型人物!
  张绣在袁尚覆灭同年(207)即死去,落得个兔死狗烹的可悲下场。
  (贾)诩曰:“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指曹昂之死),以明德于4海,其宜从3也。愿将军(指张绣)无疑。”--《魏书贾诩传》
  按《魏略》记载,张绣是遭到曹丕逼杀,这当然离不开曹操的授意。
  可见贾诩所谓的“不计旧怨”,完全是信口雌黄、子虚乌有。
  5官将(指曹丕)数因请会,发怒曰:“君杀吾兄,何忍持面视人邪!”(张)绣心不自安,乃自杀。--《魏略》
  呵呵,这纯属给孝子丕脸上贴金。
  张绣杀了曹昂,孝子丕心中恐怕感激张绣犹恐不及吧?
  曹昂不死,卞夫人所生,也就是庶出的曹丕,哪里有半点机会成为曹操的嗣子?
  有嫡立嫡,无嫡才立长呐!
  不过鉴于张绣见诛,贾诩也不得不从此低调过活,夹起尾巴做人。
  (贾诩)惧见猜疑,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魏书贾诩传》
  在贾诩看来,这1家老小的性命都是捡回来的,能够低调平安过完1生,便属不易。
  曹魏高危…好吧,即便如此,危险程度也要次于提心吊胆大半生的刘备阵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