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五章 启猥琐发育,开中兴之局1

  辛评保持着作揖的姿势,在心念电转之间,便已组织好了语言。
  其人不疾不徐道:“明公应知,赵从文其人素来惟谨慎(其实是猥琐),是故自建安5年(西历200年)以来,其人屡屡谋定后动、百战百胜。
  纵使去岁遭遇高元才所布之必死杀局,其人亦得益于未雨绸缪,从而全身而退。如此人物,明公以为如何?”
  这就是辛评的高明之处,其人只字不提立嗣之事,而是客观描述苟哥赵旻,到底苟到如何令人发指的地步…咳咳…苟哥的严谨可怕程度。
  对此深有同感的袁绍,忍不住微微颔首。
  “以是故,我方才赞赵从文不愧为当世之英雄!”
  辛评复又行礼道。
  “明公气度雍容、雅量高致,评钦佩不已!”
  袁绍苦笑着挥了挥袍袖。
  “仲治有话不妨明言,不必既绕圈子,又对我阿谀奉承!”
  辛评在心中梳理了1番自己的节奏后,这才继续道。
  “明公请恕评直言,以赵从文之谨慎,其人之所以对西域、凉州之事百般遮掩,评窃以为,盖因其人畏惧明公之故也。”
  袁绍虽令辛评直言,但辛评又怎么可能向袁绍直言相告?
  所以其人要表达的意思仍极委婉。
  当然,袁绍瞬间便听懂了。
  辛评的意思是:明公您若健在,赵旻必然不敢攻打河北,可您若不在了呢?所以,为袁氏基业计,请明公务必慎之又慎、妥善安排身后之事。
  袁绍对此貌似不动声色,但辛评准确捕捉到,袁绍眸中那变幻不定的眸光。
  简而言之:袁绍此刻非常纠结。
  1时间,书房内陷入沉默。
  片刻后袁绍骤然开口。
  “仲治,你所言句句属实?”
  “回明公,评绝无虚言!实不相瞒,仲简将军进邺城之前,已与评秘议此事。
  某2人皆以为,此事当由明公决断,兼且无论明公有何决断,某等必无异议、坚决拥护!”
  辛评这手以退为进,玩得当真漂亮!
  于是袁绍眯起双眸。
  袁绍此刻,只觉自己身上的责任宛若泰山1般沉重。
  书房内再次陷入沉默。
  这1次,沉默的时间似乎要比上1次更长。
  辛评垂首直立、纹丝不动,仿佛变成了1座大理石雕。
  只是…其人不停转动的眸子,暴露出其人的内心绝非其人表面这般古井无波。
  袁绍又1次毫无征兆地开口。
  “仲治以为,我是否仍有与赵从文和平共处之可能?”
  辛评当即作揖答道。
  “回明公,以评愚见,某等当即刻与赵从文决1死战!曹孟德在世之时,兖州如何、徐州如何、司隶校尉部又如何,主公不可不察!”
  这也同样是:
  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儿。
  赵旻这两年推行新政的成果,天下诸侯有目共睹。
  袁绍显然也思及此点。
  是以其人叹了口气。
  “仲治是说,赵从文欲向我示弱以积蓄实力,以求1战而定乎?
  此外,公孙升济老匹夫亦对幽州志在必得,赵从文尚存坐山观虎斗之意?”
  袁绍果然英明睿智。
  其人将赵旻的策略猜得1清2楚。
  当然了,这也属于赵旻阳谋的1部分,所以袁绍不难猜出此事。
  辛评嘴角微微翘起。
  至此,其人已初步掌控了节奏。
  其人在奉承袁绍英明神武之后,再次强调时不我待,袁绍当趁赵旻摊子铺得太大、尚未积蓄实力之时果断向赵旻开战。
  当然了,辛评的真正意图是:趁袁尚年幼、而袁谭年富力强之时,趁与赵旻的大战,培养出袁谭在河北的威望。
  袁绍又1次陷入沉默。
  然而,这次的沉默并未持续太久。
  “仲治以为,我若与赵从文开战,胜算几何?此外,仲治可否愿为我献计献策,以大胜赵从文?”
  袁绍这手“反将1军”玩得极为漂亮!
  辛评登时有些不知所措。
  因为,在袁绍1方,自张郃走后,没有人比他更清楚,赵旻如今的实力究竟有多强!
  这些话,他能明着告诉袁绍?
  呵呵!
  辛评之所以如此弯弯绕绕,不就是为了告诉袁绍:
  您如今若再不攻赵旻,再过1段时间您将更不是其人敌手!
  但问题同样在于此:
  就袁绍的身体状况而言,其人是否还有能力再次发动…
  可决定天下归属的榜1、榜2(如今谁是榜1、谁是榜2尚未可知)之间的这场超级战争呢?
  所以,袁绍对此根本不必多做思索。
  赵旻赌的,也恰恰是袁绍现如今状况如何。
  见辛评颇有些手足无措,袁绍倒也并未再苦苦相逼。
  其人嘴角微微噙起1丝冷笑,挥了挥袍袖。
  “仲治,已近冬月(农历十1月),此事不必急于1时,待仲简返还,我便责令其人趁农闲之时练兵,来年开春之时,我军再出其不意、奇袭白马城!”
  诚然。
  袁绍若想妥善安排身后之事,那么其人必须在未亡之前,狠狠压制住赵旻。
  赵旻、贾诩、荀攸等人没有说错,这种状态之下的袁绍,委实强大到可怕!
  辛评虽未全部达成自己想要的目的,但得知袁绍已愿对赵旻用兵,其人便已知足。
  是以其人在向袁绍深深1揖后,便心满意足地离去。
  目送辛评走出书房、关好房门、快步离去后,头发花白的袁绍不由露出苦笑。
  “从文啊从文!如非不得已,老夫当真不愿与你为敌。”
  同1时间…
  赵旻的书房内。
  赵旻看向坐在自己对面的程昱、贾诩、董昭、周瑜、刘晔及诸葛瑾6人…
  如无意外,在未来两3年,这6人将1直是赵旻的谋主。
  赵旻环顾4周,见书房外守备森严,便压低声音道。
  “诸君,若我所料无误,袁本初应已知我示弱之计也。其人始料未及者,仅不知我已派兵奇袭黎阳城1事耳。”
  苟哥不愧是苟哥,其人扮猪吃老虎的本事,明显比淳于琼高明许多。
  众人闻言同时愕然。
  周瑜有些不淡定了。
  “主公莫非当真欲与袁本初决1死战乎?”
  赵旻哑然失笑。
  “非也非也!若我此时再不出兵,则袁本初必将奇袭东郡白马城!”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袁绍的想法,已经被赵旻准确猜到,如此1来,袁绍还剩下几成胜算?
  这下子,就连荀攸都不淡定了。
  “主公请恕某愚钝,袁本初既已自知时日无多,又为何欲发动如此大战?”
  赵旻微微1笑。
  贾诩代其人答道:“此乃为人父者之良苦用心也!袁本初深知其人内部矛盾日渐激化,故欲以此战扶植袁谭势力、压制河北士人,顺便为袁谭清除身旁之奸邪之徒。”
  除赵旻之外,众人都懵了。
  赵旻笑着解释道:“诸君,河南士人内部并非立场1致,河北士人亦然。
  袁本初之所作所为,皆为借势耳!袁本初极善于借势,其人既可借讨诏之事堵河南、河北士人之口,又可借此战树袁谭之威望。
  此前我曾推测袁本初欲废长立幼,文和先生至此后所出之言,使我深受启发,是以我以为…
  袁本初既非废长立幼,更非立袁谭为嗣子,其人之意图,而今已呼之欲出!”
  赵旻此言1出,在场的这些1流、甚至是超1流谋士便登时恍然大悟。
  袁绍确实拿不准应立何人为嗣子,所以…
  其人实则是存了立嗣立强之心!
  简言之:你们哥仨,谁强我就立谁为嗣子!
  那么问题又来了。
  袁绍既然有意发动大战,赵旻为何仍要主动改变策略、先袁绍1步发动如此规模的战争呢?
  说好的明年重中之重是收回荆州呢?
  赵旻这1打河北,荆州还可否顺利收回?
  见除贾诩之外的众人面面相觑,赵旻得意洋洋地1笑。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1章,继续说袁绍到底是不是无能。
  官修史料有利有弊,其中最大的弊端,便是所有的辞令立场,全部来自胜利者,失败者是没有话语权的。
  此诚所谓: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纣王如是,袁绍如是,杨广亦如是。
  这种现象在纪传体史书当中,体现在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
  宏观层面上,失败的军阀,大抵会被塑造为反面人物。比如陶谦“昏乱忧死”,袁术“奢淫放4”,吕布“轻狡反复”,公孙瓒“坐待夷灭”。至于张杨等人,干脆被称作“匹夫之不若”,竟连凡人的资质都达不到。
  陶谦昏乱而忧死,张杨授首于臣下,皆拥据州郡,曾匹夫之不若,固无可论者也。--《魏书卷8》赞语
  微观层面上,军阀内部的文武将校,他们的意见与建议,其作用会被无限放大,甚至会出现“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怪异记载。
  以下以“曹操立嗣”与“赤壁之战”为例,论述史料的剪裁问题。
  曹操立嗣之事,如果单从列传记载看,完全来自贾诩1人的影响。
  实际情况却不然。
  太祖曰:“何思?”(贾)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魏书贾诩传》
  曹丕的党羽当中,毛玠、桓阶、徐奕、和洽等人均向曹操面折廷诤,乃至“宫人左右,共为之说”。
  因此贾诩顶多是起到重要作用,绝对称不上1语定乾坤。
  (桓)阶数陈文帝(曹丕)德优齿长,宜为储副,公规密谏,前后恳至。又毛玠、徐奕以刚蹇少党……赖(桓)阶左右,以自全保。--《魏书桓阶传》
  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魏书陈思王传》
  至于曹植的拥护者中,丁仪兄弟、杨修、杨俊、荀恽等人,也都是出掌机密的重要人物。
  可见曹操对于立嗣人选,并无明确的立场倾向。
  因此,夺嫡事件中,贾诩仅仅是核心人物之1,并非真正的决策人。
  甚至可以说,曹丕在夺嫡过程中,1度处于劣势。
  曹植的拥护者并不比曹丕少,因此才能“几为太子者数矣”。
  (曹)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脩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魏书陈思王传》
  只不过曹丕得势之后,曹植党羽的记载6续遭到销毁,甚至连丁仪、杨俊等人也先后遭遇诛杀,因此相关史料无法流传后世。
  景初中,(曹叡)诏曰:“陈思王(指曹植)昔虽有过失,既克己慎行,以补前阙……其收黄初中诸奏(曹)植罪状,公卿已下议尚书、秘书、中书3府、大鸿胪者皆削除之。”--《魏书陈思王传》
  赤壁之战前夕(208),贾诩曾竭力阻挠曹操伐吴。
  建安十3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贾)诩谏……太祖不从,军遂无利。--《魏书贾诩传》
  贾诩的实际想法,不得而知,可能与故主张绣暴死(207)有关。贾诩或许有“飞鸟尽、良弓藏”的自我担忧。
  虽然陈寿将此事看作“算无遗策,奇谋百出”,但历朝史家另有观点。
  下1章咱们继续说。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