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邺城缔约定,胶东收残局8

  不提这句同样耳熟的话,审配之言确实没毛病。
  别的可以先不提,单单是邺城内城这近2十万张嘴,就是个天大的问题。
  更何况审配的3万余骑兵,还刚刚被卫府打残、打退。
  遑论城外可是5万余卫府铁骑,率军者还是跟袁绍有血海深仇的夏侯兄弟!
  袁绍不主动低头求和,难道还要学习当年那个伪君子、洛丹伦大义士臧洪?
  袁绍默默流泪、长叹1声。
  审配也长叹1声。
  “明公,无论如何,颜良将军曾受明公大恩,此番明公请颜良斡旋,未尝不可为也。此外…
  赵子龙亦曾为明公重用,况且赵从文亦曾为明公之臣,明公终未犯僭越大错,于情于理,赵从文皆应与明公和谈。”
  袁绍默默颔首。
  “正南,此事你不宜出面,便改为由仲治、佐治昆仲主持…”
  说着说着,袁绍的神色再次变得坚毅起来。
  其人紧紧执起审配的手,语重心长对后者道。
  “正南,你务必化悲痛为力量,并牢记此次教训,今后河北仍需你尽力辅佐!”
  审配重重颔首。
  “明公尽管放心,但使配1息尚存,必保河北不为赵贼所侵夺!”
  袁绍微微1笑,心中倍感欣慰。
  “甚善!甚善!”
  言罢,袁绍复又道。
  “正南,你既为我肱股,今后还望你与河南诸君精诚团结!”
  审配咬了咬牙,张口欲言又止,最后其人微微颔首。
  “明公放心,无论如何,配必保河北平安无事!”
  审配与河南人斗了十余年,这敌对关系怎么可能说改就改?
  袁绍心中有些失望,但其人还是颔首道。
  “如此,请正南多多用心!”
  审配再次重重颔首。
  “明公放心,待大火熄灭,配便须返乡安抚族人、此后必勤加练兵!”
  袁绍稍稍松了口气。
  “甚善!正南且早些安歇。”
  审配作揖而退。
  待其人走远,袁绍幽幽1叹、久久无言。
  同1时间…
  打残、打退援军之后,卫府众人望向邺城中犹然熊熊燃烧的大火,有些意兴阑珊。
  包括夏侯惇、夏侯渊兄弟在内,众人皆了然…
  袁绍明日必将主动和谈。
  云哥宽慰诸曹氏、夏侯氏道。
  “诸君不必如此沮丧。经此1战,袁本初必活不长,诸君亦可谓为曹公报仇雪恨。”
  颜良此刻同样乐不起来。
  与诸曹、夏侯氏不同,颜良与袁绍委实是恩怨难分。
  思及昔日举主即将命不久矣,颜良怎么可能高兴得起来?
  但其人同样宽慰起诸曹、夏侯氏。
  “诸君此番1战而竟全功,主公必有厚赏,且河北黎庶皆未遭战事荼毒,此乃不幸中之大幸焉!”
  诸曹、夏侯氏的2号人物(1号人物是曹老板遗孀卞夫人)夏侯惇勉力1笑。
  “妙才、子孝、子和,诸位子侄,某等而今确实可谓为孟德公报仇雪恨,待来日袁贼主动求和之时,某等再羞辱其人1番不迟!”
  诚然。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就算诸曹、夏侯氏羞辱袁绍,袁绍也惟有暂且忍下这口恶气。
  但话说回来,谁让袁董当初不好好做人呢?
  袁董与曹老板的故事,虽然在《3国志》中讳莫如深,但被陈寿草蛇灰线的笔法隐藏在字里行间,深挖起来,呵呵,着实精彩得很呐!
  不提意兴阑珊、安营扎寨的邺城城下众人,咱们继续看活跃于胶东的臧霸、陈登。
  在2将日夜兼程走水路的情况下,北海国已近在咫尺。
  而此时,北海国中官吏乃至青州刺史袁谭,仍对此茫然无知。
  与此同时,卫府细作马不停蹄…
  1封封隐秘军情,由梁期城、内黄城、黎阳城,甚至是邺城,被源源不绝送到许都。
  赵旻与卞夫人1边卿卿我我,1边紧锣密鼓地处理情报,直至…
  苟哥诧异地将赵国邯郸城、魏郡梁期城的情报合并为1。
  “阿妤…孤立邺城之势…竟已成!袁绍危矣!”
  卞夫人先是杏目圆睁,旋即宛若桃花1般的俏脸上浮现出迷人的笑容。
  “夫君,当真如此?夫君之所谋将定矣!”
  赵旻将几份军情递给自己最心爱的熟妇。
  “阿妤请看!事不宜迟,我当连夜向诸君修书,强调卫府与袁绍何谈之要素!”
  卞夫人喜孜孜地接过爱郎手中的情报,仔细读了起来;
  苟哥则挥笔舞墨、笔走龙蛇,向邺城城下的卫府众人传达此番和谈的要点。
  少顷,卞夫人向爱郎嫣然1笑。
  “夫君,大事定矣!”
  苟哥笑着颔首后,唤来守候在门外的赵贲。
  “阿贲,你率1屯亲卫,连夜将此书信送至邺城!务必要快!”
  赵贲不敢抬头看人比桃花艳、媚意若天成的卞夫人,接过自家少君书信后,其人躬身行礼便匆匆而去。
  直至此时,赵贲才明白…
  为何自家主母…也就是皇宫中的那位,竟会在自家少君出征时醋意大生。
  忙完此事后,苟哥关紧门户,猝不及防地给了卞夫人1个公主抱…
  然后…
  春宵1夜值千金。
  漫漫长夜终于过去。
  翌日上午,邺城中的大火渐熄。
  在余烬中,卫府诸将趁机率军,将邺城内城重重包围。
  至此,邺城内城被彻底孤立。
  袁绍召来麾下全部重臣,经过半日商议之后,最终无奈又无助地派出辛评、辛毗兄弟…
  向卫府求和!
  与此同时,臧霸、陈登2人的数路大军,包括海上的薛州舰队,皆已抵达北海国、并完成合围。
  他们的行踪虽然成功瞒住了袁绍1方,却未能瞒住往来胶东、辽东的公孙度船队。
  于是乎,1封密信,经海路被送往辽东郡襄平城。
  胶东战事,1触即发。
  同1时间,邺城内城之下…
  辛评、辛毗兄弟2人,心情颇为复杂地走进卫府诸将,设在邺城西侧外城的大营。
  也就是说,大半个邺城,如今都已落入卫府之手。
  换言之,如果袁绍不主动求和,那么袁绍大本营尽墨、邺城易主,将是迟早之事。
  此番出征邺城的主将,也就是“盲夏侯”夏侯惇趾高气昂地端坐于中军帐正中央。
  曹氏、夏侯氏诸将分别坐在夏侯惇两侧。
  颜良、赵云、太史慈3人已返回内黄城。
  前2人都与袁绍有旧,不适合留在此处;
  太史慈的职责是驻守黎阳城,赵云请太史慈守内黄、攻邺城,属于临时借调。
  所以,在助诸将围困邺城后,太史慈便率亲卫径直赶回黎阳城。
  于是乎,卫府在邺城,如今只剩下曹家、夏侯家这两家的将领。
  综上所述,辛评、辛毗昆仲此番出内城求和,其结果便不难想象。
  端坐于中军帐中的夏侯惇,根本就没有让颖川这哥俩靠近,便令亲卫将这硬着头皮赶来的哥俩“请”了出去…
  若非夏侯惇的亲卫最后推搡了1把,辛评、辛毗昆仲还真以为是夏侯惇“请”他们出去的。
  这哥俩有多怨愤…可想而知。
  若非夏侯惇的亲卫皆5大3粗、膀大腰圆、且对他们2人怒目以视,这哥俩1定会豁出老命拼了…
  尽管最终的结果,是哥俩仓惶逃…不,是这哥俩迅速返回邺城内城。
  读书人的事,能叫逃吗?
  远远地,这哥俩犹可清楚听到1声暴喝。
  “你2人乃何人?速叫袁贼前来面谈!”
  万般无奈之下,辛评辛毗昆仲,只好火速赶到大将军府、向袁绍禀明此事。
  “明公!以某2人观之,盲夏侯似无和谈之诚意。”
  袁绍面无表情地听罢2人的讲述、以及最后的总结,半晌默然不语。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既然魏国得名于魏郡,那魏郡在曹魏政权中,自然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在此背景下,历任“魏郡太守”都是曹操的铁杆心腹。其中许多人,甚至在汉廷尚存的情况下,便出仕魏国,成了“国中之国”的属官。
  魏国最早的“3公6卿”,其中绝大部分,也都来自昔日的魏郡太守。
  仅举数例,佐证魏郡太守的特殊地位。
  (1)凉茂
  魏郡太守凉茂,曾是曹操的司空掾,掾即佐官。司空是曹操在建安初年的职位,可见凉茂的“霸府故吏”身份。
  太祖辟(凉茂)为司空掾,举高第,补侍御史。后徵迁为魏郡太守、甘陵相,所在有绩。--《魏书凉茂传》
  魏国建立(213),凉茂出任魏国尚书仆射,随即转为奉常(即太常,众卿之首)。
  彼时汉廷魏国,自置侍中、尚书、3公6卿(低于汉廷的3公9卿),与汉室分庭抗礼。
  魏国初建,迁(凉茂)尚书仆射,后为中尉、奉常。--《魏书凉茂传》
  凉茂能出任魏国上卿,无疑与其昔日的“魏郡太守履历”有关。
  (2)国渊
  魏郡太守国渊,亦曾是曹操的司空掾。魏国初建(213),国渊入魏国为太仆(属6卿)。
  太祖大悦,迁(国渊)魏郡太守……迁太仆,居列卿位。--《魏书国渊传》
  (3)王修
  魏郡太守王修,是袁谭故吏,谭死,入司空幕府为掾。
  魏国初建(213),王修入魏国为奉常(属6卿),与凉茂大约前后相继。
  (曹操)礼辟(王修)为司空掾,行司金中郎将,迁魏郡太守。……徙为奉尚。--《魏书王修传》
  (4)徐奕
  魏郡太守徐奕,为司空掾,魏国初建(213),徐奕入魏国为吏部尚书,寻迁尚书令。属“3独坐”之列。
  太祖为司空,辟(徐奕)为掾属……出为魏郡太守。魏国既建,为尚书,复典选举,迁尚书令。--《魏书徐奕传》
  (5)王朗
  魏郡太守王朗(著名的王司徒),为司空幕府参军。
  魏国初建(213),王朗以军师祭酒(即首席军师)领魏郡太守,入魏国为少府(属6卿)。
  魏国初建,(王朗)以军祭酒领魏郡太守,迁少府、奉常、大理。--《魏书王朗传》
  下1章咱们继续说。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