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河朔英杰逝,北方战火息1…

  有刘晔、曹仁率领山越人反抗孙权的剥削、压迫,赵旻认为,未来至少十年,没有了周瑜、太史慈的孙权,都将会无比地焦头烂额。
  而且,孙权就算打破脑袋都想不到,那些越战越勇的山越人背后靠山,竟然是卫府。
  这很苟哥。
  所以,孙权已不足为患。
  此外,周瑜、太史慈2人业已率3万精锐骑兵…注意,不是工程兵…抵达青州北海国。
  赵旻打算趁公孙度兵力虚弱之时,1举收复太史慈的老家东莱郡。
  而太史慈,注意,其人也是曾割据1方的诸侯。
  《3国志吴书》之中,与太史慈同传之人既不是异姓的江表十2虎臣,也不是周瑜、鲁肃和吕蒙这淮泗3都督,而是士燮和刘繇。
  简言之,《吴书卷4》乃是孙吴的“驱逐列传”。
  正所谓“帝王兴起,均有所驱逐”。
  所谓“驱除”者,即被开国之君扫平的“末世群雄”。
  如秦末的项羽是西汉的“驱除”;新莽末的隗嚣、公孙述是东汉的“驱除”;汉末的袁绍、公孙瓒等人是曹魏的“驱逐”等等。
  “驱除”是王朝正朔之来由,意在强调“得天下之正”。
  说得通俗易懂1些,孙吴之所以立国,是因为讨伐刘繇、太史慈、士燮成功。
  孙吴的驱除列传,颇有霸史(所谓“割据史”)性质,乃是以“地盘划分”为依据。
  也就是扬州、交趾刺史部的旧日诸侯。
  其中刘繇是扬州牧,而太史慈是刘繇的接班人;
  至于士燮,则是交趾刺史部的土皇帝。
  太史慈是刘繇的同乡,2人都出身青州东莱郡。
  刘繇字正礼,东莱牟平人也。
  摘自《吴书之刘繇传》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人也。
  摘自《吴书之太史慈传》
  太史慈作为刘繇的“乡里心腹”,自然被委以重任。
  甚至在故主死后,太史慈依旧率领刘繇部曲,保山为寇(其人与山越人本质上相同),实际可以视作刘繇的继承人。
  《吴书》也把太史慈放入了“驱逐列传”(即《吴书卷4》),实际上就是变相承认了太史慈的“诸侯地位”。
  然而,太史慈虽然有2把手之实,却无2把手之名。
  在有人提议任免太史慈为大将军的时候,刘繇不得不假意喝阻,称太史慈“名望不足”,还托言“许邵当讥笑之”以为遮掩。
  孙策至(江东)。或劝(刘)繇可以(太史)慈为大将军,繇曰:“我若用子义,许子将(许邵)不当笑我邪?”
  摘自《吴书之太史慈传》
  许邵是汝南名士,以清谈为务,即臧否人伦,品评人物,有点儿类似魏晋时“中正”的雏形。
  其人当然与太史慈毫无联系。
  太史慈之所以不被扶正,实际是扬州刺史刘繇这个外来户,顾及扬州大姓的感受,不敢彻底“用人唯亲”。
  但无论如何,都改变不了,太史慈在刘繇死后,仍率领刘繇旧部占山为寇的事实。
  所以,若非考虑到太史慈与孙策的恩义,赵旻是真想派太史慈这个有经验者,去丹阳郡整合山越人。
  哦,咱们是在说周瑜、太史慈收复青州东莱郡?
  昔年青徐2州黄巾作乱之时,太史慈曾驰援孔北海,也就是孔融;
  加之太史慈身为土生土长的东莱郡黄县人,拥有地缘优势,再得周瑜辅助(注意:这个周瑜打的是辅助,不是中单那个东风破)…
  赵旻坚信,这对组合1定可以2v5…啊呸!是顺利收复东莱郡。
  此外,因刘晔、曹仁2人即将率领山越人逆袭,所以赵旻将原本镇守丹徒城(后世镇江)对岸、徐州广陵郡江都县(后世扬州市)的张郃、乐进2人,调至上党郡壶关。
  5子良将之中,乐进屡屡先登、善于攻坚陷阵;张郃则以“善用地形”而著称。
  郃识变数,善处营陈(汉魏以此字代阵),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
  摘自《3国志魏书十7》
  赵旻派此2人支援镇守壶关的老狐狸贾诩、猛将庞德,其目的不言而喻。
  并州刺史袁谭识趣还则罢了,赵旻碍于昔年袁绍之恩义,断然不会在袁绍尸骨未寒时,主动出兵攻打并州太原郡。
  但是…
  如果袁谭不知天高地厚,赵旻绝对不会介意褫夺袁谭并州刺史之职、并顺势给袁谭扣上1顶“无故攻打朝廷、意图谋反”的大帽子。
  冀州魏郡黎阳、内黄2县,以及赵国同理。
  尽管此时,袁绍虽如风中残烛,却犹未离世。
  除此之外,稳如老狗的苟哥,已经遣心腹赶赴襄阳城及江夏、长沙2郡,意图将黄忠、徐晃、马超3人调至青州东莱郡,也就是后世胶东半岛的威海、烟台1带。
  曹魏5子良将中,徐晃善于千里奔袭,“长驱直入”这个成语,便来源于徐晃。
  而季汉5虎上将中,马超擅长率骑兵变阵突袭、其本人又有英布之勇;黄忠则与张郃类似,同样“善用地形”。
  只待太史慈、周瑜2人收复东莱郡,黄忠、徐晃及马超3人,便将渡海直抵辽东郡,打公孙度1个措手不及。
  率领卫府精锐骑兵的这3员猛将1旦配合默契…非但公孙度要倒血霉,恐怕就连扶余、鲜卑及乌桓人,也要大难临头。
  赵旻虽身在宫城中莫得自由,却并不妨碍其人从容部署完毕这1切。
  所以说,每1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1个贤内助。
  若没有伏寿软禁赵旻,使其人莫得自由,总想着亲自率兵、征战4方的赵旻,又怎么可能如现在这样,成长到宛若张良1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高度?
  尽管赵旻这个苟哥,是有苦自己知。
  军事部署完毕之后,接下来便是政务部署。
  为防止东莱郡攻下之后无人及时治理,赵旻还需与荀彧商议1番,遣何人任东莱太守合适。
  于是乎,这1日,赵旻便兴冲冲地赶到了尚书台。
  尚书令荀彧,如今虽已兼任太子属官,但做为尚书台之主官,其人仍在尚书台处理政务。
  卫府并入太子属官的最大益处,便是身为太子属官之首的赵旻,终于可以堂而皇之地白嫖杨彪、荀彧、孔融等等1众汉臣。
  这些人皆出身于士族,于仕林之中,拥有无与伦比的号召力。
  走进荀彧公廨之后,赵旻便开门见山。
  “叔父大人,小侄有1事相询。”
  正伏案疾书的荀彧,闻言搁下手中毛笔,正了正自己头上的进贤冠,抬头看向正恭敬行礼的赵旻。
  “阿旻免礼,且安坐!不知阿旻欲问何事?”
  赵旻落座之后笑道:“叔父大人,我欲收复东莱郡。”
  在诸葛卧龙尚未完全成长起来的现在,荀彧便是谋士之中的天花板。
  是以,荀彧瞬间便想通了赵旻的战略目标,以及大体上的战略及战术。
  于是其人欣慰1笑,抚须道:“阿旻欲攻公孙度?其后将收服扶余、鲜卑及乌桓人?甚善!甚善!凉州、西域既可安之,辽东又有何不可乎?”
  言罢,其人抚须沉吟片刻,方才继续说道。
  “阿旻欲问某,何人可坐镇东莱、辽东2郡,然否?”
  赵旻连连颔首。
  “正是如此!叔父大人心中可有良选?”
  荀彧抚须而笑。
  “东莱郡尚好说,然则…辽东郡乃胡汉杂居之地也,非贤德之士不可安之也。阿旻以为,9江太守梁习梁子虞如何?”
  在历史上,梁习确实颇为适合治理胡汉杂居之地。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陈瑀败于扬州淮南,便逃回老家下邳。从他的驻兵地点“海西县”来看,陈瑀自兴平至建安初年(194-196)应该先后依附于刘备与吕布。
  海西县隶属广陵郡,在下邳之东,丹阳之北。
  按《吴书吕范传》记载,“陈瑀自称吴郡太守,驻兵海西,与强族严白虎交通”。
  下邳陈瑀自号吴郡太守,住海西,与强族严白虎交通。--《吴书吕范传》
  彼时的陈瑀,已经失去扬州淮南,自称吴郡太守,实系遥领。吴郡是孙策老家,陈瑀又与严白虎等豪帅勾结,可知陈瑀是以广陵为根据,图谋再度南下。
  孙策部将吕范,受命讨伐广陵,“枭其大将陈牧,获其吏士妻子4千人”,陈瑀因此元气大伤。
  (孙)策自将讨(严白)虎,别遣(吕)范与徐逸,攻(陈)瑀于海西,枭其大将陈牧。--《吴书吕范传》
  (孙策)遣吕范、徐逸攻(陈)瑀于海西,大破瑀,获其吏士妻子4千人。--《江表传》
  从“陈牧”的姓氏来看,他很有可能也出自下邳陈氏。后来陈瑀堂侄陈登担任广陵太守时,便再度勾结严白虎,“欲报陈瑀见破之辱”。可知陈氏与孙策的敌对立场,是1以贯之的。
  (孙)策前西征,(陈)登阴复遣间使,以印绶与严白虎余党,图为后害,以报(陈)瑀见破之辱。--《江表传》
  如果结合《江表传》的记载,可知海西之战,其实就发生在建安2年(197)。
  是年(197)袁术僭号于寿春,曹操则号召天下诸侯讨伐。彼时受到明确征召者,有吕布、孙策、陈瑀3人。
  建安2年夏,汉朝遣议郎王辅奉戊辰诏书曰:“故左将军袁术不顾朝恩,坐创凶逆,造合虚伪……其(指孙策)亟与(吕)布、及行吴郡太守安东将军陈瑀,戮力1心,同时赴讨。”--《江表传》
  吕布、孙策、陈瑀3人,因为历史原因,与袁术有嫌隙。因此成为曹操的首要拉拢对象。
  但3人的政治立场,又各自不同。乃至出征前夜,陈瑀竟然伪造印绶,遣使赴扬州,煽动地方宗帅,造盟军孙策的反。
  (陈)瑀阴图袭(孙)策,遣都尉万演等密渡江,使持印传3十馀纽与贼。--《江表传》
  东窗事发,陈瑀、孙策率先反目,大打出手,即前文提到的吕范讨伐海西之战。
  下1章咱们继续说。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