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千般皆如意,万事定称心2

  迫于形势,刘协主动向赵旻认怂。
  而且,随着赵旻实力膨胀,刘协在今后将更加不敢再对赵旻不敬。
  赵旻1统天下的脚步,今后将更加畅通无阻。
  晚宴之上……
  刘协着大汉皇帝在正式场合才穿戴的冕服,径直走到戴鹖冠、穿赭色深衣、却摘剑脱履的赵旻几前。
  刘协看向跪坐于几后的赵旻,抚须呵呵1笑。
  “多日未见,卫将军别来无恙否?”
  当着1众大汉重臣之面,赵旻不敢丝毫托大。
  其人离席而起,绕到几前向刘协顿首行礼。
  “陛下,臣1向安好,臣多日未向陛下请安,还望陛下恕罪!”
  刘协1反常态地亲自扶起赵旻,口中劝勉其人道。
  “卿言重矣!朕知卿为国事操劳,卿何罪之有?”
  赵旻连称不敢当。
  这个苟哥心中不住嘀咕:
  刘协今日对老子如此恭谨客气,莫非是吃错药了?
  此刻怀有此念者,绝非苟哥1人!
  因为在座之人,均被这君臣2人惊到瞠目结舌。
  谁也没想到,这对君臣竟然还能如此和谐!
  更让他们吃惊之事,还在后面!
  众人只见,刘协竟然执起赵旻之手,作出1副颇为深情之态。
  “众卿,卫将军既忠于汉室,又无丝毫私心杂念,其人自官渡之战时起,便1心为大汉天下奋斗不息,忠心殊为可嘉。有鉴于此,朕今日赐卫将军“真定侯”之爵位以资嘉勉!”
  反应1向极快之苟哥,当即顿首行礼。
  “臣谢陛下厚恩!”
  谢恩之时,苟哥方才反应过来:
  咦?老子好像只是亭侯吧?亭侯能直接升到县侯?啊这……
  苟哥纯属是被刘协的1系列骚操作打懵。
  曹操都能成功讨封,两汉从未有过的魏国公;
  赵旻这亭侯直升县侯还有什么稀奇?
  然后……
  刘协紧接着道:“卫将军、太子太傅、真定侯,望卿今后悉心教导并辅佐太子,使太子得以重现前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时之荣光!”
  刘协这番话,其实说得颇不吉利。
  但其人对此无可奈何。
  因为众所周知,赵旻是绝对不可能还政于刘协的,所以刘协只能指望赵旻还政于刘协之“亲儿子”刘嗣。
  赵旻此时,已经完全反应过来。
  其人在微不可察地偷瞄了1眼伏寿之后,便又1次向刘协顿首行礼。
  “陛下尽管放心,但使臣1息尚存,必保大汉国泰民安、4海升平!臣若违此誓,天诛地灭之!”
  苟哥这个毒誓,可谓斩钉截铁、掷地有声。
  闻者,无不为之动容。
  而且,苟哥真的没说谎。
  只要其人活着,哪怕其亲儿子刘嗣已得知自己身世,苟哥也决不允许刘嗣改换国号、损毁两汉太庙。
  “秽乱宫闱”这种丑事儿……
  苟哥这个臭不要脸之人当然完全不在乎,但是……这种丑闻对伏寿的影响太过于恶劣!
  所以,苟哥对发此毒誓毫无心理负担。
  刘协又1次亲自扶起赵旻,并笑眯眯地看向后者。
  “卫将军、太子太傅、真定侯果为大汉之忠臣!朕心甚慰!卿请入座!”
  待赵旻落座之后,刘协对在座之其他人朗声道。
  “请诸卿以卫将军、太子太傅、真定侯为楷模,戮力同心、匡扶汉室、共创1番太平盛世!”
  在场之人登时慷慨激昂。
  “请陛下放心,吾辈定以卫将军、太子太傅、真定侯为楷模,助太子开创大汉太平盛世!”
  刘协见状,更加欣慰。
  伏寿轻轻推了小刘嗣1下。
  小刘嗣当即会意。
  其人小跑到刘协身前,向刘协稽首行礼。
  “父皇在上,孩儿定不辜负父皇期望,为大汉开创万世之太平!”
  刘协笑着扶起自己的“亲儿子”。
  “甚善!太子入座!”
  众人重新落座之后,刘协举起铜爵。
  “诸卿,请酒!为大汉万世太平贺!”
  众人高声附和刘协。
  “为大汉万世太平贺!”
  晚宴之后……
  赵旻甫1返回家中,甄宓便娉婷而来、向赵旻盈盈1礼。
  “妾恭喜兄长!贺喜兄长!”
  赵旻对此啼笑皆非。
  “阿宓这是何意?”
  甄宓噗嗤1笑。
  “兄长应已知,而今天子、伏皇后皆已对兄长恭谨有加,此事莫非不可喜可贺?”
  赵旻挥了挥袍袖。
  “此事不提也罢!阿宓,汝南袁氏而今是否仍有怨言?”
  甄宓闻言,神色登时1肃。
  “兄长果然料事如神!刘氏恨兄长夺袁家气运;袁谭恨兄长夺其并州刺史之位;袁尚恨兄长使其人背井离乡,是以私下颇多怨言!”
  赵旻无奈苦笑。
  “天下大1统,而今乃大势所趋也。奈何袁氏竟如此冥顽不灵!可悲可叹!然则……
  袁熙竟对我毫无怨言?袁绍虽非因我而死,却因我而病情加重,袁熙竟不怪我?”
  话1出口,赵旻登时便反应过来。
  其人忙不迭向甄宓抱拳致歉。
  “此旻之过也,请阿宓勿怪。”
  甄宓苦笑着还礼。
  “妾亦请兄长勿怪!1言蔽之,汝南袁氏怨气冲天,兄长应小心提防为上。”
  不言而喻,告密者是甄宓之孪生阿姊、袁熙的宠妾,其人又怎么可能说自家夫君的坏话?
  赵旻闻言,仍然苦笑着颔首。
  “我待汝南袁氏如此宽仁,汝南袁氏若仍对我怨气冲天,此于袁氏绝非幸事焉!
  阿宓所言极是,我当令夏侯伯仁(夏侯尚)任汝南太守,严加看管汝南袁氏!”
  夏侯尚是夏侯渊从侄,其人对袁绍的仇恨值同样高到爆棚。
  而且最妙的是……
  夏侯尚今年不过2十出头。
  其人即便犯错,也可以用“年轻”2字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这个“犯错”,便无需再深入解释了吧?
  至于2十出头的夏侯尚,何德何能任汝南太守这个两千石省级大臣……
  解释权,当然归赵旻。
  秀外慧中的甄宓显然同样想到了这1点,是以佳人掩口偷笑。
  “兄长果然……咯咯……非同1般!”
  赵旻再次挥了挥袍袖。
  “阿宓若无事,便请早些安歇。”
  甄宓登时神色1黯。
  赵旻叹了口气。
  “阿宓,明日你我随时可相见,何必在此深夜之晦暗庭院之中畅谈?”
  言罢,赵旻无奈地摇了摇头,径直向后宅张凝的卧房行去。
  甄宓轻轻跺了跺玉足,为自己表兄的不解风情发泄了1通,这才愤愤然跟上其人。
  “不知兄长欲何时与妾完婚?”
  甄宓这个无双1开,赵旻登时便招架不住。
  其人只能使出“拖”字诀。
  “阿宓,而今常山国赵氏诸族亲尚在陈留,待诸族亲返乡时途经许都,旻便与你完婚如何?”
  甄宓犹不放心。
  “兄长,1言为定?”
  苟哥苦笑以对。
  “阿宓,便是我欲食言,大人亦不会同意。”
  甄宓这才满意。
  “妾送兄长回房!”
  苟哥心里苦……
  其人心道:近亲繁殖……这……孩子若出问题该如何是好?
  甄宓的亲生母亲,是苟哥亲生母亲赵大娘的胞妹,甄宓是苟哥的姨表妹,这是妥妥的近亲结婚。
  按照遗传学,近亲繁殖隐形基因配对的可能性极高,婴儿先天发育不足甚至是畸形儿的概率……
  所以,苟哥1直在尽力避免此悲剧发生。
  怎奈何……汉末之人根本不讲科学啊。
  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苟哥与赵旻告别、走进张凝卧房之中。
  张凝与赵旻何等默契……
  其人1把执起爱郎之手,柔声道:“不知夫君有何心事?”
  赵旻撒谎,从来都是面不改色心不跳。
  其人张口便来。
  “阿凝…”
  【作者题外话】:这1章,咱们聊1聊蜀汉“不置州牧”,顺便说1说州牧与刺史之分别。
  两汉之州牧又名牧伯,即地方最高军政长官。但蜀汉的州牧,自诸葛亮死后便不见记载。
  从辖区范围看,蜀汉偏居西陲,领地有限,因此应该仅设益州牧1职而已。其实不然。
  蜀汉虽然仅占1州之地,但吴蜀“交分天下”之后(229),蜀汉在名义上还占据并、凉、冀、兖4州,以及半个司隶校尉部。因此可供授受的头衔并不为少。
  刘备生前自领益州牧;刘备之后(223)唯有诸葛亮称“牧”;诸葛亮之后(234)蜀汉的地方长官不再称“牧”,均称“刺史”。
  同时代的曹魏与孙吴依然保留着州牧的旧称,因此蜀汉“废牧复史”的行为便显得尤其古怪。
  那么,原因何在?
  先简要梳理“刺史”与“州牧”的历史源流。
  刺史源自“御史”,负监察职能;最初需要巡视州中郡国,还需要亲自向朝廷进行工作汇报。
  随着刺史的权势逐渐增加,便不再巡行移动,而是待在固定治所;向中央奏事也可通过僚属代办,不必事必躬亲。
  诸州(刺史)常以8月巡行所部郡国,录囚徒,考殿最。初岁尽诣京都奏事,中兴(指东汉建立)但因计吏。--《续汉书百官志》
  这样,刺史便由“居无定所”的监察官,演化为“坐镇1方”的军政首脑。
  西汉成帝时代,刺史1度改称州牧,哀帝时复称刺史。
  十2月,罢部刺史,更置州牧。--《汉书成帝纪》
  罢州牧,复刺史。--《汉书哀帝纪》
  两汉之交的新莽与更始政权,复置州牧。至刘秀建立东汉,又将之废为刺史。
  是岁(建武十8年),罢州牧,置刺史。--《后汉书光武帝纪》
  东汉灵帝末年,暴乱迭起,汉廷对地方州郡完全失去控制。为了应对这1情况,在太常刘焉的建议下,灵帝再度恢复州牧制度,史称“废史立牧”。
  刘焉的理由是“刺史威轻,既不能禁;改置牧伯,镇安方夏”。换言之,州牧可以视作“地位加强版”的刺史。
  灵帝政化衰缺,4方兵寇,(刘)焉以为刺史威轻,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辄增暴乱,乃建议改置牧伯,镇安方夏。--《后汉书刘焉传》
  在灵帝的安排下,太常刘焉任益州牧,太仆黄琬任豫州牧,宗正刘虞任幽州牧。
  (刘)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太仆黄琬为豫州牧,宗正刘虞为幽州牧,皆以本秩居职。--《后汉书刘焉传》
  彼时(188)出任州牧者,均是汉廷9卿。
  下1章咱们继续说。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