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诸州天晴朗,幽冀奏华章1
“夫君此番至长安城,究竟有何目的?”
赵旻面不改色心不跳,再次1本正经地胡说8道。
“阿香有所不知,我此番前来,正是要亲眼看1看,前汉之宫城,而今究竟如何。
阿香应有所耳闻,前汉之长安城,自汉武帝朝张骞凿空之后,便有无数西域胡人来此。
彼时之雄城长安城,便曾以其恢宏、堂皇而闻名于世。然则……
如今,长安城虽仍为西域胡人赴许都必经之路,昔年之宫城却惟余断壁残垣。
西域胡人若存瞻仰昔年大汉故都风采之心,之此1观之时,其心中之失望,便可想而知矣!
如此1来,则西域胡人,将势必难免轻视于我大汉。
由是故,我欲重建大汉昔年之雄城,以彰显大汉之强盛焉!”
赵旻的这番说辞,说得连其人自己都险些相信了。
更不用说善良、单纯的香妹子。
香妹子用力颔首。
“未意夫君竟存此大志!夫君不愧为大汉之金梁玉柱也!”
赵旻心中有些惭愧,其人心道:
阿香勿怪我胡说8道。
盖因迁都长安之事,已然触碰到太多人的利益,是以我务必慎之又慎。
自古至今,迁都始终都是天大之事,确实需要无比谨慎。
所以,这还真不能怪赵旻行事猥琐。
出于对最心爱的小老婆之愧疚,赵旻向佳人承诺:
中午定带香妹子尝1尝,关中那花样繁多、卤料味美的水引饼(面条子)、汤饼(面片、拉条子等汤面)。
夫妇2人说话间,京兆尹衙署便到了。
赵旻向斗食(最低等级之官员)之小吏亮了亮自己紫绶之龟钮金印,那小吏便忙不迭领着赵旻、孙尚香夫妇,径直进了衙署大堂。
1什虎豹骑,也自有小吏领进偏厅喝茶、暂歇。
京兆尹衙署大堂上,苏则匆匆从自己公廨赶来,忙不迭向赵旻深施1礼。
“某不知主公前来,有失远迎,请主公恕罪!”
然后,其人又向香妹子躬身行礼(苏则先前在西域任太守之时,便曾见过神勇无敌的香妹子)。
“右扶风苏文师,见过孙夫人。”
赵旻挥了挥袍袖;香妹子则盈盈还礼。
前者淡然道:“文师,我此番前来,乃是为1睹前汉之故宫城而来。
前几日,天子曾有意修复前汉之故宫城。文师应知,天子曾在彼处居住数年。”
初平元年至兴平2年(西历190至195年)这6年,刘协确实在长安的西汉故宫城中居住。
然而……
对于刘协而言,那可不是什么值得怀念的经历。
苏则恍然大悟。
“原来如此!”
其人正要解释,赵旻却打断了其人的话。
“此外,文师亦知,西域胡人若赴许都觐见天子,长安城乃是必经之路……”
赵旻将自己向香妹子说的那套说辞,又向苏则复述了1遍。
在河西走廊任职两年多、见惯了西域胡人的苏则,对此自是深以为然。
于是其人向赵旻躬身行礼。
“主公勿忧,关中匠人众多,前汉宫城修缮之事,交于某督造即可。”
赵旻却对苏则有些不放心。
“文师,先前西域2关修缮、酒泉郡及张掖属国城池修复之事,你可曾参与?”
苏则作揖道:“回主公,以上诸事,某皆曾参与。
孝直(法正)、子敬(孟达)2君,亦曾请某率匠人赴2关,相助加固2关之城池。”
赵旻还是有些不太放心。
“文师,你且说1说,修缮西汉宫城,其首要之务为何?”
苏则对此不假思索。
“回主公,当以搭建脚手架加固、并设防抛网为先。”
赵旻暗暗点头:这小子有点儿东西!
于是赵旻继续追问。
“若我等修缮建筑,则组织施工之工序先后应为何?”
苏则仍然对答如流。
“回主公,施工组织首要之事,当为妥善进行安全防范。
其后,先下后上、先易后难、先主后次、先内后外、先远后近。
是以,首道工序,应以开挖宫城城墙基础、同时修复排水为先……”
苏则侃侃而谈,赵旻则连连颔首、面露微笑。
最后,苏则总结道:“主公,某以为,西汉故宫之排水,或有不妥之处……”
赵旻此时,心中已然对苏则震撼不已。
这……这分明是被政务所耽误的建筑专家啊!
此时此刻,赵旻非但已经彻底放下心来,而且对自己自责不已。
老子居然……耽误了1个建筑专家的成长,而且还质疑人家的专业能力!
赵旻遂抬起袍袖。
“文师,你若认为排水流向有不妥之处,我等便亲自至彼处,仔细察看1番!”
然后……
职业病犯了的苟哥,终于还是忍不住问了苏则1句。
“文师,前汉宫城之屋顶,你认为当以何等形式为妥?
梁架、椽、檩、枋、柱、斗拱之结合,应如何处理较好?
其所用之1应木材,当以何树木为善?其材又应做何处理?”
实话实说……
赵旻这已经不是把苏则当成建造师了,赵旻这是把苏则当成了专业设计院的建筑师!
建造师、建筑师虽1字之差,却迥然而异。
前者是按照设计图纸、施工规范组织施工、建造;
后者则是按照设计规范、施工规范进行绘图,并出设计图纸及说明。
所以,赵旻所问的这些有关设计的问题,明显已经超出了苏则的认知范围。
是以,苏则终于躬身垂首,老老实实答道。
“这……请主公恕罪,某实不知也。”
赵旻自知失言,于是其人亲自扶起苏则、并讪讪1笑。
“文师休要自责,此皆为我应为之事也。也罢,你且随我至前汉宫城1观。”
如是般,赵旻、苏则、孙尚香,那1什虎豹骑,以及苏则唤来的数十名匠人……
便复又返回了西汉故宫遗址处,进行现场踏勘。
这1次,赵旻仔细察看、并准确测量了1番西汉故宫排水、城墙、城墙基础埋深、宽度等等的详情。
甚至,赵旻还令虎豹骑悍卒,协助匠人在台基范围之外,挖了好几处探坑,以大致了解排水管网的埋深及纵坡度。
忙完这1切,已是近未时(中午1点钟)。
赵旻手中的本子,已经即将记满。
这时,赵旻方才想起,众人皆尚未用午饭。
思及自己上午承诺香妹子之事,赵旻便用力1挥袍袖。
“诸君随我至市中,我等尝1尝关中水引饼、汤饼之滋味。”
这时空的长安城,比之李唐时期坊市星罗棋布、美食层出不穷之国际化名城,丝毫不遑多让。
李唐有饆饠(毕罗,1种油煎条形薄皮包子),这里有油煎馒头(油煎包)、煎饼、锅盔……
好吧,因这时空有某个善于搬运的苟哥,故而此处不再赘述。
因赵旻推广石磨、而且使冬小麦的亩产量,增产到2十斛(大约为后世500市斤),因此,面粉在汉末的北方,已经颇为流行。
以是故,各种面食,在华夏历史长河中始终都是“碳水之都”的长安城,被广大人民群众,玩出了花儿。
遑论关中8百里秦川,尤其适合冬小麦生长。
这里的面粉因含面筋量较高,而格外美味。
仅仅是“水引饼”、“汤饼”这两种美食,在此时的长安城,便已有了各种吃法。
尽管这时还不可能有……biangbiang面。
但是,拉条子、裤带面、臊子面、手工拉面、手擀面、薄面片儿等等,已是应有尽有。
由是故,包括苏则这个土生土长的关中人在内,众人这1顿午饭,吃得不亦乐乎。
平心而论……
可怜苏则因兴平年间大饥荒,逃进山林成了山越人。
当其人得知关中诸贼将被赵旻6续嘁哩喀喳、从太白山中跑出来时……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虽然此次政治斗争因为翌年(263)的魏军伐蜀而遭中断。
但可以看出,蜀汉君臣之间,维持了1种“斗而不破”的局面。
其背后原因,值得略析12。
(1)匮乏的人才储备
东晋学者孙盛,曾表示“蜀汉缺乏人才”。这也是学者的共识。
蜀少人士,故(许)慈、(胡)潜等并见载述。--孙盛
蜀汉的人才储备极端匮乏,经受不起任何摧残。
同时代的魏、吴两国之所以能够频繁发动政治清洗,与他们的国力有关。
天下十4州中,魏占十州,吴占3州,蜀占1州。
魏国可以经历“高平陵之变”、“淮南3叛”的持续动乱;
吴国可以承受孙权、孙峻、孙綝的长期摧残;
但蜀汉做不到。
宗预、廖化、姜维这些老将长期不得卸任,也出于此历史背景。
刘禅与姜维,彼此都清楚权力斗争发展到最后的必然恶果,因此双方都心照不宣地矫情忍性,保持克制。
这是外部形势的约束。
下1章咱们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