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底下坐的都是大白菜

  李向东首先,在认字方面没问题。
  报纸上的常见字她都认识,读起来就很流利。
  其实本地发音的时候有很多口音。
  比如说,你把东西扔哪了?这个“扔”字,正确的念reng一声。
  本地说口语的时候是leng,你把东西leng哪儿了?
  可是读报纸的时候就自然而然的读的字正腔圆的reng。
  字全认识,发音准确,这读出来就没毛病。
  在张嫂子喝上小米粥,吃上煮鸡蛋的时候,她眯着眼睛。“这鸡蛋可真好吃,可不像我昨天煮的那两个,都干了,一点也不好吃!”
  她正说着话,小娟回来了。“赵三婶,我爸让你和你妹妹去连部!”
  赵国梁在家排老三,所以有的人都管李向东叫赵老三媳妇儿赵三婶,赵三嫂啥的。
  “快去吧!向东啊,你向你妹妹学,这事准能成!”赵嫂子摆手让她们快走。
  李向东她们到连部,连队干部就让她读报纸。
  然后是唱一首歌。
  李向南在一路上给李向东做心理建设。
  你就当底下坐的都是大白菜。
  别把他们当人看。
  该咋地就咋地是不是?
  你要为了赵兴着想,为了你肚子里的这个着想。
  你要是当了工人,你家里的条件得好多少啊?
  就不提工人的事儿。
  就像张嫂子说的,当了广播员,可是12个月都能上班了。那就是开12个月的工资。
  赵嫂子说,在那个岗位表现好了,就不是正式工也能争取给你发票啊!
  孩子们是不是跟着享福?
  为了他们,你说你怕啥吧?
  不管是连队的干部还是分场里的干部,谁也不能把你吃了,是吧?
  当要迈进连部的时候,李向东说了一句。“你咋像我们夏指导员呢!”
  夏指导员就是夏书记。
  农场很多的干部职务都是和部队一样的称呼。
  原来的时候书记就叫指导员。
  现在也有人管夏书记叫夏指导员的。
  不过,李向东心里想,她妹妹说的真好,她真是不怕了,心里也不觉得扭捏。
  李向南留了一个心眼,当让李向东念报纸的时候,她把刚才李向东念过的那份报纸塞给了她。
  唱歌上李向东也没问题。
  因为她怀孕了,让她妹妹代替她一下。
  李向南的表演更没问题。
  连队的干部们眼睛发亮了,掌声特别热烈而真诚。
  这歌唱的挺好啊。
  他们的想法和连长一样,就是比赛拿不到名次,这也不是最拿不出的一个了。
  最起码不丢脸呀。
  连队干部们愉快的决定了李向东接任广播员,文艺汇演由她妹妹代替她。
  这么着,连长就要散会了。
  李向南:“等一等,我姐李向东同志,是正式接任广播员一职,还是暂代呀?
  而且工资得怎么开呢?”
  这事可要问清楚了。
  李向东肯定是不好开口的,现在都是讲奉献的年代。
  但李向南不同,像个小孩子似的,童言无忌。
  再者说,这也不是过分的要求。
  现在这么含糊过去了,那个广播员腿好了,到连队里一找,说不定就把李向东给撤了。
  其实不干了不要紧。
  李向东临时顶替的,人家好了就不干了,很正常。
  如果说是被撤了就不好听了。
  其实连队管理还是很有人情味儿的。
  要说直接把广播员撤了,人家也没犯啥错。
  要说是不撤吧,李向东唱歌挺好听的,完全能胜任。
  各位干部们相互看了一眼,又都看了一下连长,这事一个由他来决定。
  张连长:“先由李向东同志暂代吧,如果李向东同志工作能力强,工作成绩突出的话,我们连队再开会决定该怎么办……”
  从连部出来,李向东就很高兴。
  不管咋说,她能干好几个月呢。
  连长说了,一个月给她26元的工资。各种票,她和职工一样发。
  这可比在家属营的时候工资高。
  去看领导媳妇的时候还是上午,等从连部回来的时候,下午了。
  吃两顿饭的人家,现在都要吃饭了。
  之前,学生上学的时候,有的人家为了孩子不得不吃三顿饭。
  一到放寒假了,不说家家是两顿饭也差不多了。
  李向东到家的时候看见挂着锁头,她和向南拿了东西就去了她婆婆那里。
  在路上,李向东有点欲言又止。
  “怎么了大姐?”李向南问。
  李向东:“婆婆喜欢孙子不假,但是这几个孙女也挺好的。
  她公公婆婆没嫌弃赵兴大伯家儿子,也没嫌弃他二伯家都是丫头。
  但是我这两个嫂子……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