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夜谈!

  吴王府
  烛光摇曳,杨士奇的声音却沉稳而坚定
  朱允熥叹道:“杨先生高见,那我今夜便来写请罪的折子”
  杨士奇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笑道:“殿下今夜不止要写请罪的折子,还要写另一篇文章”
  朱允熥望向他
  杨士奇笑道:“我刚才去看过了殿下要办的报刊,还有殿下发明的滚筒式油印机”
  “殿下大才,所制作的油印机,委实巧夺天工”
  “此举影响深远,凡我大明读书人,皆受益无穷”
  “杨某先代天下读书人,谢过殿下了!”
  他拱手深深一拜
  朱允熥没有惺惺作态,很是坦然的接受
  杨士奇道:“报刊的印刷和发行,我已经都安排好了,今夜连夜写好文章印刷,明天早上上朝之前,务必将印刷好的报刊,送到宫内和京城各王公侯爵,以及在京所有文武百官府上”
  这么快就全部准备好了吗?
  朱允熥有些意外
  杨士奇可是今天下午,才刚刚到他的府上
  虽说前期的准备工作,朱允熥早就全部做好
  滚筒式油印机已经制造出了足够的数量,印刷工人也都招聘好了
  连报刊该怎么排版,他也都早已定好
  毕竟,这些都是后世现成的经验
  唯独文章该怎么写,该写些什么内容,他还举棋不定
  “杨先生也不用急于一时,报刊发行,不急在这一天两天”朱允熥道
  “不!”杨士奇摇了摇头,道:“此事很急,刻不容缓”
  “报刊若是能在今晚顺利印刷好,明日上朝前送出去,那明日殿下在朝堂上的斗争,便会多一分胜算”
  还牵涉到明日朝堂之争?
  朱允熥顿时来了兴趣
  杨士奇道:“殿下当初请求开办报刊的时候,曾明言是办此报刊,是为了宣传陛下的丰功伟绩,不使后世因史书记载不全,而致陛下的圣名遭人玷污”
  “因此,报刊的首版,当然是记载陛下年轻时的往事,以彰陛下功绩”
  “陛下如今年岁大了,难免追忆少年时光写这些东西,也能博得陛下的好感”
  朱允熥点头道:“这一点和我的想法,倒是不谋而合”
  “这应该作为一个连载的专题,从咱老朱家的祖上开始说起”
  “也不用避讳老朱家祖上皆是穷人,皆是泥腿子出身这一事实”
  “每日一版,连载不断”
  这种详细的皇帝传记,不但能讨老朱的欢心,民间百姓也十分喜欢看
  八卦之心,人人皆有
  对于皇室秘闻,开国帝王未发达之前的经历,老百姓们不要太好奇了
  以往朝廷总是遮遮掩掩,老百姓们知道得不多
  但这也阻止不了他们的熊熊八卦之火
  哪怕私下传播有掉脑袋的风险,百姓也乐此不疲
  各种关于皇帝的离奇传说,在民间从来就不曾断绝
  当然,也因为没有可靠的消息渠道来源,许多传说的内容,只能用“离谱”两个字来形容
  现在有了报刊连载,广泛传播,必然会掀起新的议论热潮
  而这对老朱而言,又是在恰到好处的拍他的马屁
  老朱心中最渴望获得的,便是在百姓中的声誉,是千秋万代的身后名
  杨士奇道:“报刊的第二版,则用来刊登《御制大诰》”
  大诰是老朱费尽心血编制而成
  老朱在上面投入了非常多的精力,更是下旨,《大诰》每家每户都要有一本
  家里有《大诰》的,只要不是犯了该杀头的罪,都可以减一等处罚
  反之,家里没有《大诰》的,则要加重一等处罚
  不过,因为《大诰》的规定太过于严格,条文也太繁锁,很多规定在实际操作中,执行起来非常困难
  故而到洪武三十年的时候,老朱重新编定大明律,并规定以后断案定罪都以大明律为准
  大诰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朱允熥听了,却是摇了摇头,道:“我以为应该刊登大明律,而不是大诰”
  《大明律》和《大诰》都是律法,只是大诰要严苛许多
  望着杨士奇投过来的目光,朱允熥解释道:“治乱世用重典,皇爷爷是汲取了元朝放而不管的教训,才编制严苛无比的大诰”
  “但如今大明已立国二十几年,天下安定,四海归心”
  “大诰所定的条款,太过严格,执行困难,皇爷爷其实早就有心想改”
  “只是大臣们都不敢在此事上谏言,皇爷爷也不太好收回原来的成命”
  “而爹爹去后,若要惩办朝中勋贵武将,大诰便还有极大的作用”
  “如今我既然将我舅姥爷等人保下来了,大诰就再无必要了”
  “此时再刊登大诰,只会引人误解”
  “以为我日后若执掌朝政,也要推行严刑酷法,血洗朝堂如此会令别人害怕而更加强烈的反对我”
  “对我争夺储君之位,极为不利”
  “何况皇爷爷也希望未来大明的继位者,是一位仁君”
  对于老朱的这一心思,朱允熥倒是摸得很透
  毕竟,历史上老朱能选朱允炆作为储君,继承大明江山,就是最好的明证
  自古能在马上打天下,却不能在马上治天下
  奏王晋王燕王,都是统兵大将
  若是传位给他们,难免不继续征战
  朱允炆显然就不会了
  不过,老朱还是看错了,虽然朱允炆确实不似朱棣那样,对继续北征北元,开疆拓土念念不忘,却因为削藩而引发了“靖难之役”
  四年的内战,耗尽大明精锐,也给了草原部落重新崛起的机会
  朱棣当皇帝之后,虽然率军五征漠北,却始终没有能消灭北元残余势力
  有明一朝,北方边境的安宁稳定,一直是朝廷的心腹大患
  这其中固然有封建时代草原部落难以征服的种种顽疾,但靖难之役对大明国力的严重消耗,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在此时老朱的心中,大明在他之后,也要和汉朝一样,再经历一次文景之治,休养生息
  “好,那就听殿下的,第二版刊登《大明律》”
  杨士奇倒没有再反对
  事实上,他想刊登《大诰》,也是基于从讨好老朱的角度出发
  在杨士奇心中,同样认为《大明律》相对《大诰》更合理
  法外加刑,对国家的治理,并不是一件好事
  既然朱允熥认为大明律实际上更符合老朱的心意,他便没有理由去反对
  “第三版,我想刊登一些对朝政的看法,以及如何治理国家的建议”
  朱允熥直接说了自己的想法
  老朱制定的许多制度很不错,但仍然不够完美
  有些更是弊端极大
  身为穿越者,他当然知道不少改进的方法
  这也能向老朱证明自己治理国家的能力
  不料,此言一出,杨士奇却是立即反对:“殿下,此事万万不可!”
  “眼下的情况,殿下此刻千万不要草率对朝政发表任何看法,更不要去谈该如何治理国家!”
  d4dd4d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