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三章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就在朱能率军从张家口堡向北元进攻的时候,张辅所率的三千新军,也抵达了太原
  说起来,虽然自金陵到北平,和金陵到太原的距离差不多
  但实际上,由于从金陵到北平一路皆是平原,水泥大道的建设也快得多,已经完工了十之七八,而往太原方向,则有不少地方是山区,道路交通条件复杂,水泥大道铺设的进度,也慢上许多,故而张辅率军抵达太原的时间,比朱能到北平要慢上不少天
  “久闻新军战力天下无双,威名远震,如雷贯耳,今日一见,果然军容整肃,非同凡响”晋王朱棡率山西一众文武官员,前来迎接
  与他一起来的,还有颖国公傅友德
  “末将参见晋王,晋王谬赞,末将与新军将士愧不敢当此番奉朝廷令远征北元,还望王爷和诸公鼎力支持”
  张辅上前行礼,同时也说着客套话
  相比朱能的勇猛,张辅行事素来更稳重
  也正是看重这一点,朱允熥才安排他从太原这一带出关
  相较于北平有蓝玉坐镇,可以引为后援不同
  太原虽有晋王朱棡在,但对方却未必会支持新军
  说不定还会暗中使绊子,故意拖后腿
  对于这一点,朱允熥特别交待过张辅
  张辅亦是心中有数
  “当得起,当得起”朱棡哈哈大笑:“太孙殿下率新军远征倭国一战,既成就了太孙殿下“大明战神”的赫赫威名,也令大明新军的名声,远震天下”
  “而今《大明日报》上整天鼓吹新军将士如何勇猛,装备如何厉害,战力强悍,举世无双”
  “眼下出征北元,正是要一举荡平草原动乱之时,又还有什么当不起的呢?”
  他不吝吹捧,随后便举办了盛大的宴席,给张辅及新军将士接风洗尘
  张辅令将士们安营扎寨,在马车上歇息,皆不得擅自离营
  在太原休整了几日,他方率领军队,继续向北,往长城口而去
  朱棡对此极为上心,带着人马,一直送着新军将士来到长城雄关
  “可惜再过不久,便是秋收时季,本王实在不能在此时调集大军,随你一起出征”
  “只能期盼着张将军早日得胜归来”
  “新军虽勇猛无敌,但毕竟只有三千之数,宜快进快出,不宜与敌缠斗”
  “若遇不敌,可退回长城以南,千万莫要贪功冒进,以防不测”
  “经过征伐倭国一战,新军已经成为我大明诸军的标杆,亦是大明百姓心中不败的象征”
  “万一战败,势必引起将士信念崩溃,后果极为严重,张将军对此可要千万谨记”
  朱棡殷殷嘱托,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一时间竟令张辅大为感动
  他之前在燕王朱棣手底下效力,燕王与晋王素来不和,燕王手底下的军队与晋王的军队,发生过不少摩擦冲突
  每次都以燕王朱棣退让而告终
  因而在张辅等一干将领看来,朱棡是一个非常强势,也极为难相处的藩王
  盛势凌人,
  出发前,太孙殿下更是特别交待,让他小心提防晋王朱棡
  可真正到了太原,才发现晋王朱棡对出征的新军,十分关心
  凡一应粮草供应,物资筹备,只要张辅提出来的,晋王朱棡无一不认真照办
  对新军将士,更是关怀备至
  数次带着酒肉,走进新军的军营,慰问将士们
  若不是心中还记着太孙殿下的叮嘱,而在张辅看来,以太孙殿下之能,也绝不会随意冤枉晋王,恐怕他此刻都要被晋王朱棡的“真心”所感动了
  “还请晋王殿下放心,末将心中有数”
  说完,张辅转身上马
  朱棡在后面大声喊道:“本王就在这里,等着张将军率新军将士,凯旋归来”
  说毕,令人擂起战鼓,吹响了号角
  旌旗飘扬,新军将士迎着阳光,踏上远征之途
  朱棡站在高处,目送着新军逐渐远去
  他的脸色,也随之开始变化
  “亲家公以为新军如何?”朱棡蓦然开口问道
  他想方设法接近张辅,多次踏入新军军营,就是想走近观察闻名天下的新军
  “士气旺盛,军纪严明,将士上下齐心天下精锐,莫过于此”傅友德毫不吝啬赞美之词:“这是太孙殿下花重金打造的强军,亦是他安定天下的本钱,战力之强,自非寻常军队能比”
  “最重要是新军所用的火器”朱棡沉声道:“我试过他们用的燧发枪,委实厉害”
  “可惜看起来制造非常复杂,我就算能弄几支来,也不能大量制造,难以有很大的作用”
  他旋即语气一转,道:“不过,火药都有怕受潮的毛病,一旦遇到天气不好,就会出问题”
  “新军完全依赖火器,连弓箭都未曾装备,这未免也太过激进”
  “一旦遇到阴雨天气,麻烦就大了”
  傅友德笑道:“不止如此,这次出征的新军,虽然枪炮众多,可也正是为了携带这些枪炮和弹药,他们大量使用马车”
  “马车固然能装载大炮火药,后勤辎重,行进速度却不快”
  “在草原上作战,马车追不上北元的骑兵,反而很容易被对方包围”
  “北元只要利用骑兵优势,不断袭扰,就能令新军不胜其烦,疲于应付”
  “依老夫之见,此番出征,新兵必败无疑”
  顿了顿,傅友德又道:“奇怪,按理来说,太孙殿下应是知兵之人,怎么会犯如此明显的错误呢?”
  朱棡哈哈大笑道:“本王那个侄子虽然有几分天赋,但终究是太过年轻,缺少经验,又哪里比得上久经战场考验的宿将呢?”
  “剿倭寇,收台湾,远征倭国之战,本王反复推演过,究其根本,还是依靠大明的坚船利炮”
  “离开这一点,他所有的谋略,便都无法展开”
  “看似是神兵天降,所向无敌,实际上无非是靠甲船之利罢了”
  “本王看新军上下,所有将士对其都有无比崇拜,唯他之命是从”
  “却不知漠北草原,非海上可比,没有坚船利炮可以倚仗,只能靠真刀真枪来自拼杀”
  “我那个侄子最大毛病,就是狂傲自大,总以为自己天下第一,完全不将天下人看在眼里”
  “当初他站出来争储君之位,也正是靠这股睥睨天下的信心所带来的勇气”
  “寻常人绝计做不出他所做的事”
  “不过,他也确实有才,天赋非凡但正所谓,古今才人,败于‘傲’字”
  “眼下,他要改革天下军制,还有裁撤百万大军”
  “又让父皇革新宗室制度,再令税务司大征商税,激起无数矛盾”
  “凡此种种,无一不是自以为是,操之过急,失之稳重”
  “依本王之见,新军征伐北元之战,将会狠狠给他一个教训”
  朱棡一番点评,又道:“你立即点齐兵马,随本王一起领兵出关”
  傅友德闻言一惊,忙道:“此际距离秋收已不远,此时率军出征,难免耽误了秋收的时间”
  “再则,朝廷三令五申,让藩王和边军将领皆不得擅自出兵进攻北元,殿下此时领兵出征,岂不是落人口实,让太孙殿下找到惩治殿下的借口吗?”
  朱棡丝毫也不以然,笑道:“这些事我自然心中有数”
  “大军出征,虽然会对秋收有些影响,但与春耕不一样,此事的影响有限”
  “就算军户家中的壮年劳力出征未归,留下来的妇孺、老人,儿童,也会齐心协力,一起完成秋收之事,绝不会让庄稼烂在田地里不收割的”
  “无非是他们多吃些苦头罢了,又何须为此太过担忧?”
  “至于朝廷的惩罚”
  朱棡冷笑道:“若是本王打了败仗,我那个侄子,必然会借机严惩本王的”
  “可若是本王得胜归来,他又有什么理由惩罚呢?”
  “此前我们多次向北元进兵,对方皆避而不战”
  “因为没有朝廷的全力支持,我军又不太好孤军深入”
  “如今却是机会来了”
  他望着远处的新军,道:“实不相瞒,我已经透过潜伏在北元的暗谍,将新军出征的消息和行进路线,都告诉北元了”
  傅友德大吃一惊:“王爷,此事……”
  朱棡一挥手,打断他道:“我是大明的藩王,当今陛下的儿子,自是不可能背叛大明”
  “本王只是想以新军为诱饵,诱使北元大军围攻新军”
  “本王再率一支兵马,紧随新军之后”
  “待到北元的军队,将张辅统率的新军灭了,其自身也必然疲惫不堪,损失惨重”
  “本王的大军,便趁机发起进攻”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一则趁机借北元的手,灭了新军,让本王那个侄子尝尝失败的滋味如此一来,大明军队的改制和裁军,都将不得不终止”
  “二来嘛,此番正好消灭北元的主力大军,为本王建功立业,开疆拓土”
  “以新军全体阵亡,来成就本王的功业”
  “我那侄子不是说,日后要有大功,爵位才能世袭嘛?”
  “本王就要让他捏着鼻子,封本王为大明第一位世袭亲王,亦为将来之事做好准备”
  他没有再解释将来之事是什么事
  傅友德身为开国元勋,是何等聪明之人
  有些话,自不待多言
  实际上,还有一点,朱棡没有说出来
  那就是他曾经参与谋杀朱允熥
  恐怕朱允熥也已经知晓
  一旦父皇驾崩,听怕对方就容不下自己了
  “王爷深谋远虑,末将佩服不已”傅友德拱手道:“末将这便去点兵,率军出关”
  ……
  d4dd4d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