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三章 解决大明粮食危机的方法!

  对于创办大明科学院,朱允熥早就有想法了
  甚至从一开始,他最想成立的,就不是大明制造局,而是大明科学院
  可问题是,设立大明制造局很容易
  毕竟,自己就可以提供创意和点子,提供发展方向,做出东西来之后,让工匠大批量生产制造就行了
  但创办科学院,难啊……
  首先,从哪里去招募人才,招来之后,怎么做科研,怎么评定他们的成果
  所以这些,朱允熥都不知道
  他有种无从下手,也无处下手的感觉
  大明肯定有不少科学人才
  但在封建王朝的体制下,朱允熥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将这些科学人才寻找出来
  没想到,创办《科学》期刊,却无意中走出了这条路
  给《科学》期刊投稿的人里面,不就有大量他正在寻找的科学人才吗?
  连评选的标准都是现成的
  将其中的佼佼者招募过来,让他们来《科学》期刊做编辑,做前沿科学研究……
  大明科学研究院,不就自然建起来了吗?
  这才真的是路在脚下
  走着走着,科学之路就走通了
  朱允熥越想越兴奋
  “好!”他猛地一拍大腿,将一旁的赖文安和杨士奇都吓了一跳
  “做实验好啊,就应该做实验”朱允熥拍了拍他的肩膀道:“编辑部的人,除了纯粹搞数学和物理理论的,都应该去做实验验证”
  “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还有,从今日起,《科学》期刊正式改为‘大明科学院’”
  “由你担任大明科学院第一任院长”
  “科学院的任务,不再是仅仅局限于收稿审稿”
  “你们需要从投稿的文章里面,选出有价值的东西去研究,去做实验验证,并弥补和修正其的不足之处”
  “再或者,你们自己有什么好的点子,好的想法,也可以做实验验证”
  “要造什么实验设备,可以让大明制造局去造”
  “对于文章写得好,水平高的投稿者,你可以将他聘请进大明科学院”
  “需要多少银子,朝廷给你们拨款”
  “一年一百万两算什么,两百万两都没有问题,只要能推动科学发展,要多少银子,朝廷都可以拨款”
  朱允熥搓了搓双手,心中仍是压抑不住的欢喜和兴奋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大明科学院一旦设立,全国的人才涌入科学院,何愁大明的科学不能腾飞呢?
  那时候,就不仅仅是制造出蒸汽机了
  还有数不清的发明创造,都会如火山般爆发
  大明将迅速迎来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时代
  赖文安也不由得眸子发亮
  随着《科学》期刊的发展,他对此早就有想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编辑部的编辑,每日只看稿审稿,远远不够啊,必须要自己去动手验证才行
  只是此前太孙殿下给他的任务是办期刊,而不是他们自己动手做什么东西,这限制住了赖文安
  也只能借着审稿验证的名义,做一点点
  如今,太孙殿下决定《科学》期刊变为大明科学院,以后便可以大展手脚了
  科学,乃是太孙殿下亲自所创的学科
  大明科学院,听这名字便知其未来必定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下官遵命!”赖文安连忙跪拜:“谢太孙殿下提拔,下官必殚精竭虑,誓死以报”
  旁边,杨士奇忽然插言道:“大明科学院成立后,精力不能都放在制造蒸汽机之类的东西上面,要多投入在农业上,比如研制农药”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天下之根本,还在于粮食”
  “若大明科学院能为天下百姓研制出可以去除病虫灾害的药物,功莫大焉”
  对于别的东西,杨士奇不太懂也不是很关心
  唯得《科学》期刊的《农业》和《医学》这两项,他是一字不落全部仔细翻阅了
  自古便有“耕读”传家的说法
  读书人看不起百工百业,唯独不会看不起耕地种粮
  毕竟,谁都知道,粮食是所有一切的根本
  至于学医从医,也是许多读书人的梦想和抱负
  所谓“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在这个时代,凡是读书人,或多或少都会看一下医书
  “是!”赖文安道:“下官知道了,下官往后一定多多注意此事,早日督促研制出好用的农药,造福天下百姓”
  随后,他告辞离去
  朱允熥的目光,重新望向手中的老朱寄来的信件,对杨士奇道:“你刚才说到大明有粮食短缺的危机,而今皇爷爷也来信提及此事,看来,你们倒是想到一块儿去了”
  杨士奇连忙站起身来,向上方拱手道:“陛下圣明盖世,谋虑深远,细致周详,微臣远不及也”
  朱允熥淡淡一笑:“行了,你也不用太过谦逊你且说说,这大明粮食问题该如何解决”
  说话间,他的神色,明显变得严肃起来
  自穿越过来,朱允熥的注意力一直在各种创造发明和朝堂争权夺势上面
  造油印机,造枪,造炮,造蒸汽机……夺皇储之位……等等
  一直到后来因税务司之事,引发与地方豪绅的金融战争,粮食问题才走进他的视线
  也不怪朱允熥如此
  实是在他看来,眼下还是明初,曾经的战乱地区仍然人烟稀少,人均耕地面积还很大
  正常而言,也不会缺粮
  再加上后世社会,大多数人的注意力都在工业品的制造和生产上,谁也不会太过于注意粮食问题
  如今想来,才猛然发现,即使是在后世,每年国家下发的一号文件,都是“三农”问题,粮食问题
  粮食是社会正常运转的根本所在!
  国家必须时刻高度注意
  只不过,对于普罗大众来说,让他们都感觉不到粮食问题的存在,就是最好的
  若等大众都察觉到粮食生产和供应有问题,那就出大事了
  以此时大明的生产力水平,粮食亩产量是很低的
  即使百姓付出了大量的劳动,收获的粮食也并不多,只是勉强够吃罢了
  这个勉强够吃,还是建立在有相当一部分人,处于半饱不饱的状态下
  普通百姓都能敞开肚皮随便吃,想吃多饱便吃多饱,那是后世现代社会才能做到的事
  封建社会几千年,不管多么繁华盛世的时代,都无法做到这一点
  如今的大明,再怎么欣欣向荣,终究还是封建时代
  眼下他用刻意压低粮价的办法,来变相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这也意味着曾经卖苦力为生,仅能吃得半饱不饱的底层人,现在都能吃饱了
  消耗的粮食,自然会大幅度增加
  粮食短缺的危机,随时都有可能爆发
  “自大明银行成立以后,社会上流通的钱越来越多,想要压低工价,是不可能的”
  杨士奇执掌大明银行这么久,对于金融学知识,也不用再是从前的小白,已经渐渐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
  他开始只为大明银行的聚财,放贷等措施叫好,佩服太孙殿下的手段高超
  后来便慢慢发现,银行的作用及其带来的影响,十分复杂,还远在自己的预料之上
  越是深入,越感到其中种种关系和影响相互交织,浩瀚如海
  许多问题,都是自己此前从未想过的
  唯独太孙殿下,仿佛对一切皆早有预知般,令杨士奇对其钦佩,也日益增加
  甚至都有点怀疑,太孙殿下是不是传说中的“生而知之者”
  要不然,何以能在如此年少的年龄,对这一切都这般洞悉呢?
  看书?
  杨士奇自幼饱读过无数经典书籍,闲时也看过数不清的杂书,可从来没有在书上看过相关的记载
  到朱允熥身边办事后,他也能出入皇家藏书库,翻阅里面的书籍
  同样没有看到过记载这类知识的书籍
  若非“生而知之”,那太孙殿下究竟从何处学来呢?
  此际听到朱允熥询问自己,才令杨士奇松了口气
  总算太孙殿下也有不知道的地方
  “放任粮食涨价,必将会引发极大的问题”
  “新钞和大明银行才刚刚建立起信任,此时粮价一涨……”
  朱允熥摇了摇头,断然道:“粮价必须保持稳定,不能上涨”
  杨士奇笑道:“这却是难了若是放在从前,谁也没有办法”
  朱允熥听他这般说,便知道他心中有了法子,没有出言,听他继续往下说
  “让大明科学院研制农药,灭除病虫灾害,且不说能否研制出来,就算是研制出来,要起效果,也要等到明年,大面积推广,更是需要数年乃至数十年之功”
  “远水救不了近火”
  朱允熥微微点头
  农药虽然能让粮食大幅增产,但其本身的毒性问题,也决定它必须要反复试验,确保安全之后,才能推广
  这可不是儿戏
  何况,大明科学院什么时候能研制出效果显著的农药,这是谁也说不准的事
  秋收已经过了,粮食都入库了
  该多少粮食,就是多少粮食
  可在粮食数量固定不变的前提下,怎么可能让大量百姓从半饱不饱,变成完全吃饱呢?
  除非会变魔术,能凭空变出粮食来
  否则,这就是无解的问题
  郑和去新大陆,或许能带回红薯和土豆的种子,但那些东西要起作用,也不是一天两天,甚至不是一年两年的事
  那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时间来推广种植
  否则,那一点点种子,能够种几亩地呢?
  让大明的粮食增产,开什么玩笑?
  朱允熥越想越感到此事棘手无比
  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找到让百姓都吃饱的办法
  历史上工业革命开始后,大多数贫苦百姓,不还是照样吃不饱吗?
  何况眼下的大明,还没有开启工业革命
  问题是,他之前的各项政策已经推行下去,骑虎难下!
  此时再让做工的百姓吃不饱,麻烦就大了
  “天幸太孙殿下发明了水泥”
  杨士奇话锋一转,道:“有了此物,解决大明的粮食危机,便有了办法”
  朱允熥不由得愣住了,怎么水泥和解决粮食危机,还扯上关系了呢?
  杨士奇见他的神色有异,笑问道:“殿下可曾听说过‘雀鼠耗’吗?”
  ……
  d4dd4d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