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世间安得两全法?

  “要俺说,不如去东京去耍一耍,那里可真是富贵迷人眼,兴许能让你感悟更多”
  汴京城是长期容口百万,世界上仅有的大城市,甚至一度达到一百五十万人口
  至于长安曾经短暂的达到百万人口,但许多时候都是移都就食
  关中盆地资源有限,周遭供应很难供应的上,如今的大宋陕西一带依旧容易闹旱灾,粮食歉收
  北宋汴京的物资多依赖于以开封为中心的庞大内河交通网,使得汴京成为了全国物流中心和枢纽
  这也是仁宗下令从今年开始要大力修缮这套内河交通网,以此来加强汴京的运输能力
  唯一的不妙之处,若是冬季过于寒冷,河流冻结,运输极为不便
  城内的各种物资的价格便会疯狂上涨
  “东京富贵迷人眼?”
  苏洵仔细盘算了自己还剩下的盘缠,认真的点头:
  “十二哥既然这般说了,那我必须得去东京瞧一瞧”
  众人一边吃饭一边闲聊,一边小憩
  都等着准备第二场的考试
  下午这场考策论
  张方平回到了自己的考场
  宋煊揉了揉自己的脸,听着锣响,众人全都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便有书院学生举着牌子前来
  这次的题目是:
  有征无战,道存制御之机;恶杀好生,化含亭育之理
  顷塞垣夕版,战士晨炊,犹复城邑河源,北门未启;樵苏海畔,东郊不开
  方议驱长毂而登陇,建高旗而指塞,天声一振,相吊俱焚
  夫春雪偎阳,寒蓬易卷,今欲先驱诱谕,暂顿兵刑,书箭而下蕃臣,吹笳而还虏骑
  眷言筹画,兹理何从?
  喔
  宋煊看明白范仲淹的意思了
  大意是:国家面临边境危机,必须要用兵打仗
  但百姓和战士们都厌恶战争带来的杀戮与损失,态度消沉
  面对敌国挑衅,是应该不计一切代价以武力还击,还是尽力避免战争,委曲求全以谈判解决问题?
  请问你会拿出个什么样的两全其美的应对之策?
  范仲淹虽然主持西北战局,但整个朝堂最大的主战派其实不是范仲淹,而是站在他背后的宋仁宗
  宋仁宗是十分想要拓边的,而且满朝大臣对于西夏的挑衅都极其愤怒
  你一个蛮夷,也配来我中原讨口子?
  全都是打打打
  但将帅分离制度,武将并不能很好的执行统帅制定的作战计划
  尤其是军阵之前的决断,文官担任的大帅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
  宋煊把军事与外交两个提炼出来的关键词,写在自己草稿纸上
  这道题其实难度很大
  对于一个在书房中长大的年轻书生来说,没有任何实际治国用兵经验
  回答这样深奥庞杂的现实问题,实在是勉为其难
  当年诸葛亮未出茅庐,却用一篇“隆中对”三分天下
  可是像他那样的旷世奇才,千年难见
  许多人都被这道策论难住了
  甚至有过当官经验的宰相之子王从益也是紧皱眉头,细细思索
  他却是没想到书院的掌教,会把题目出的如此之难!
  然后他瞥了一眼在场的学子,大多数都面露愁苦之色
  唯有硬怼窦臭的那个年轻学子宋煊,在草稿纸上比比划划
  看起来倒是挺能装模做样的,也不知道他是真会,还是故意给大家施加心理压力
  因为题目困难,许多学子不可避免的要抬头打探一下其他人的动向,以此来缓解自己焦虑的情绪
  若是看见大家都被难住了,那心里便好受些
  可是看见的是宋煊快速开写,许多人额头上的热汗瞬间都闷出来了,脑瓜子开始发懵,愣愣的看着试卷,不知道要写什么
  至于苏洵他连断句都没学会就不学了
  此时还有些猜不透出题人的含义
  然后苏洵瞥见十二哥已经开始在那写上了,一时间瞪大了眼睛
  如此快就读懂了出卷人的题意了?
  苏洵是通过张方平的话语当中,晓得宋煊是大本事在身的
  此时他见宋煊在写试卷稍微有些惊奇便接受了
  只是苏洵发现周遭人怎么看完题目后
  全都愁眉苦脸的?
  这题,当真有如此难吗?
  十二哥他写的就及其顺利啊!
  苏洵看完了后了左右学子的脸色后,再次认真审题
  然后他发现自己,真的看不懂
  那算了
  反正自己也没打算考上这里
  宋煊按照议论文的标准格式,先在开头抛出自己的观点
  “世间安得两全法?”
  “唐太宗曰,夷狄,禽兽也”
  “蛮夷自古以来便是畏威不畏德!”
  只有强大的暴力,他们才会害怕你
  你对他们好,他们觉得理所当然是神灵的作用,而不是你这个中原皇帝的恩赐
  他们大多数人是不懂得感恩的
  光靠着书中的教化是不足以让他们能静下心来听你道理,唯有你的拳头打的他眼冒金星,他才会心平气和听你讲道理
  这种情况,朝廷自是要选择先打蛮夷
  如此既能维护边疆百姓稳定的生活,更能维持住朝廷的体面
  否则堂堂大宋,也要向昔日的藩属国西夏进献岁币吗?
  如此耻辱之事,传扬出去
  还有何大国威严可言?
  徒徒让后世子孙嗤笑
  战场上得不到的结果,诸位妄图在谈判桌上守住底线
  简直是痴心妄想!
  当年宋辽两个澶渊之盟,那也是大宋守将张瑰,射杀了敌方萧挞览才达成的和谈的
  若是萧挞览不死
  宋辽两方能否和谈还是未知数呢
  再观西夏李德明狼子野心,他的政策是“依辽和宋”
  同时向辽、宋称臣,接受两国封号,并伺机向西发展
  数年间,西攻吐蕃和回鹘,夺取西凉府、甘州、瓜州、沙州等地
  其势力范围扩展至玉门关及整个河西走廊
  由于“依辽和宋”能麻痹辽、宋,“国家”得以和平,对内也能专注于经济发展,使辖区内农业有较大的发展
  天禧四年,他把政治中心由西平府迁至怀远镇,改名兴州(后来的大夏的国都银川)
  李明德称王不会是尽头,必然会称帝
  不肯臣服于两国
  到了那时,无论宋辽全都处于尴尬的境界
  d4dd4d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