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破釜沉舟赌一把大的!我先开溜,国

  曹操脸色一变
  殿中众臣无不是神色大震,皆是吃了一惊
  司马懿这是啥意思?
  他在劝曹操放弃邺城,不战而逃?
  你先前不是还怒怼贾诩,力主要坚守邺城的么,这才几天的功夫,就要劝曹操弃城而走?
  邺城不守,冀州怎么可能守得住
  冀州丢了,幽州也必失!
  到时候不还得照贾诩所说,穿越太行山,退往并州的么
  早知如此,当初曹操就用贾诩之计,你为啥要反对?
  这不是脱了裤子放屁么…
  曹操脸色一震,眼中顿时燃起一丝怒色
  “大王且听臣把话说完,臣并非是让大王放弃邺城”
  司马懿忙是解释道:
  “邺城乃我大魏都城,关乎到河北存亡,臣怎么可能让大王不战而弃呢?”
  “以邺城之坚,粮草之充足,其实完全不必大王亲自坐镇,只需留一大将镇守,足以挡住大耳贼进攻”
  “臣的意思时,大王可留重兵继续坚守邺城,却率主力北上赵郡,驻扎于梁期城一线”
  “这样一来,一者可保证大王不身处险境,二者可与邺城形成南北犄角呼应之势,三者也可保证邺城北面粮道不为楚军所断”
  “如此,邺城可守,大王万金之躯可保,岂非两全其美?”
  听得司马懿洋洋洒洒一番分析,曹操脸上的恼怒之色渐渐冷却,捋着短髯沉思不语
  曹操还在权衡利弊,贾诩却道:
  “司马仲达,你这一计虽可令大王不立足于危墙之下,可想守住邺城,未免一厢情愿了吧”
  “照你这么一分兵,邺城最多只余下四万左右兵力,楚军三十万大军,可从容将邺城围成水泄不通”
  “黎阳的前车之鉴你忘了么,难道你想让邺城守军,也重蹈黎阳守军的复辙吗?”
  曹操心中一凛,猛的抬起头看向了司马懿
  黎阳一战,何其惨烈啊
  曹仁和两万魏军,被困了整整六个月时间,曹仁甚至被逼到了以民为食的地步
  刘备却以莫大的决心和毅力,硬是围到曹仁弃城突围之时
  黎阳保卫战,却仍旧以黎阳失守,曹仁及两万将士全军覆没而收场
  倘若邺城保卫战,乃是黎阳保卫战的翻版,那坚守邺城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最终依旧守不住,还白白折损了几万将士?
  曹操需要司马懿给他一个解释
  司马懿却冷冷一笑,不紧不慢道:
  “贾卫尉多虑了,你既提到了黎阳保卫战,那你就应该记得,刘备此前已围困了黎阳近六月”
  “六个月的鏖兵,楚军的精神体力其实已是强弩之末,就算他再围邺城,又能围几个月?”
  “撑死了,他再围六个月嘛”
  “而我邺城中所屯之粮草,却足以支撑一年之用,又何惧与大耳贼鏖兵?”
  贾词语塞
  曹操则眉头松展,眼眸微微一亮
  司马懿说的没错
  刘备的楚国国力是强,可再强也不可能强到,能支撑三十万大军两次围城,前后加起来一年之久吧
  哪怕汉朝国力鼎盛之时,也没有豪横到如此地步
  “仲达言之有理,大耳贼最多围城半年,必国力不支,不得不弃围南撤”
  “邺城粮草可支一年,只要坚守不战,必能熬到大耳贼退兵!”
  曹操信心大增,一拍案几:
  “好好好,仲达此计,真乃两全其美之策,可行也!”
  眼见曹操拍板,贾诩无话可说,只能暗叹一声,闭上了嘴巴
  大计已定,接下来,就是谁留下来坚守邺城了
  曹操目光扫向众臣,眉头却重新皱起
  放眼望去,他赫然发现,自己竟是无人可用
  邺城乃国都,关系重大,守将首先得是一员值得信任,对他和魏国绝对忠诚,没有叛国降楚可能之人
  这个人,自然是曹氏夏侯氏宗亲为首选
  可惜啊,曹仁,曹洪,曹真,曹休,夏侯尚…
  宗室之中,可担当大任者,皆已陨命于了刘备之手!
  也只剩下了夏侯惇这么一根独苗,现下还在镇守关中
  邺城中的宗室子弟,只余下一班庸才,无人可担大任啊
  不用宗室子弟,那就只能用外姓了
  除徐晃之外,也就张郃能挡此重任
  可他能把几万兵马,把邺城放心的交给张郃吗?
  当然不能
  室亲也不行,外姓也不稳,曹操是陷入了无人可用的尴尬境地
  “父王!”
  一个突然起身,神色决毅,慨然道:
  “儿臣愿留下来,代父王镇守邺城!”
  曹操神色一震
  众臣惊异的目光,齐刷刷的聚向了那请缨之人
  正是曹冲!
  自中了萧和调虎离山之计后,曹操便对自己这个神童儿子大失所望,渐渐冷落了下去,凡国家大事都鲜有再征询其意见
  曹冲也很识时务,知道自己不再为曹操信任,便再没有进言献策
  却不想,在这个节骨眼上,曹冲却突然站了出来,竟要主动请缨担此重任
  要知道,司马懿嘴上说的万无一失,实则所有人都知道,留守邺城乃是在赌命
  别管邺城多坚固,也别管你粮草有多充足,你面对的敌人可是拥有萧和这等神人的刘备
  天下多少坚城,最初不都是看起来坚不可摧,结果却皆为萧和奇谋所破
  谁敢保证,邺城就一定会是个例外呢?
  一旦邺城不保,你曹冲身为曹氏子弟,魏王之子,你还有命活吗?
  “仓舒,你…你当真愿留下来镇守邺城?”
  曹操眼神既是惊喜,又有质疑
  曹冲是自己儿子,忠诚自然是毫无疑问
  以曹冲的智计能力,就算斗不过萧和,守住邺城应该还是绰绰有余
  曹冲确实是坐镇邺城,统军坚守的最合适人选
  此为惊喜
  曹操质疑的却是,曹冲当真有如此勇气,甘愿冒着身陷孤城的风险,毅然铤身而出为他分忧?
  “邺城存亡,关乎到我大魏存亡,关乎到我曹氏江山社稷之存亡”
  “当此社稷存亡之时,儿臣身为父王之子,焉有不铤身而出,为我曹魏赴汤蹈火之理?”
  曹冲慨然表明心志,接着再一拱手:
  “儿臣拜请父王,给儿臣一个为国尽忠,为父王尽孝的机会!”
  曹操眼眶湿润了
  打虎亲兄弟,上阵还得靠父子兵啊
  危难时刻,自家儿子的铤身而出,不避生死,着实是令曹操大为感动
  曹操先前对曹冲的失望,那些个怨气,这一刻也随之归零
  “好啊仓舒,你能有这份担当,这份胆略,这才是我曹操的儿子!”
  曹操拐着拄杖下阶,重重一拍曹冲肩膀:
  “仓舒,你既有这份为国尽忠之心,孤就把这镇守邺城的重任,交在你的肩上了”
  “你若能不负孤之所望,孤必不负你!”
  一旁司马懿,却是眉头紧锁,警惕的目光暗暗射向曹冲
  在他看来,曹冲敢冒此风险,无非是想放手一搏,以守住邺城的盖世之功,夺回重新坐回争夺储位这张牌桌的资格
  曹操那一句“孤必不负你”,显然是在给曹冲画大饼,暗示曹冲只要守住邺城,我就立你为世子
  这对曹丕,对他而言,显然不是一个好兆头
  “没想到这个曹冲,竟然还有这等破釜沉舟的勇气,这可不是件好事啊…”
  司马懿心思飞转,眼眸中透出一丝忌惮
  曹冲留镇邺城之事,就此定下
  曹操尔后环扫众臣,问道:
  “仓舒已决意代孤镇守邺城,尔等谁还有胆色留下,辅佐仓舒镇守?”
  话音方落
  辛毗奋然起身,拱手道:
  “大王,臣愿留下,辅佐仓舒公子镇守邺城”
  紧接着,陈泰也一跃而起,慨然道:
  “大王,臣也愿留下,为大王死守邺城!”
  二人一带头,赵俨,李通等河南籍臣子,纷纷站了出来,慨然请缨
  相反,众人河北籍的武将谋臣,却皆选择了沉默
  曹操看着辛毗等众人,立时看穿了他们的动机
  自河南地失陷以来,辛毗陈泰这些逃往河北的河南籍臣子,便成了无根之水,在魏国中地位便是一落千丈
  这并非是曹操有意冷落他们,而是形势之使然
  这帮河南籍士人,显然不愿接受现实,便想要抓住这最后的机会,破釜沉舟赌一把
  辅佐曹冲守住邺城,就立下了不世之功,就能重新在魏国朝堂之中夺回失去的话语权
  就算不能与河北士人平分秋色,至少能保住现有的权力地位不再继续滑落
  这些人的私心,曹操心如明镜,自然是看的清清楚楚
  不过,这倒正中曹操下怀
  既然他们破釜沉舟,那势必会不惜一切代价,拼尽全力辅佐曹冲坚守邺城
  如此,则曹冲守住邺城的机会,必将大大增加
  这自然是一件好事
  且若邺城守住,这些河南士人便立下大功,他便能名正言顺的重用这些人,也可适当制衡权势日益膨胀的河北士人
  曹操眼珠飞转,顷刻间已权衡出了其中利弊
  于是他深吸一口气,将手中拐杖一扔,郑重其是的向着众臣深深一揖:
  “我大魏能有诸卿这等忠臣义士,实乃我曹操之幸,社稷之幸”
  “坚守邺城之重任,我大魏存亡之机,孤就全交在诸位的肩上了”
  “众卿,我曹操在此拜托你们了!”
  uu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