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严厉的夫子

  经过几番交谈,陈及冠也了解了两位同窗的身世
  徐锦书乃是地主之子,徐有财是白马镇远近闻名的地主,家中良田几百亩
  听说还花钱捐了一个员外,步入乡绅阶层
  而张银宝则是商人之子,生意做的可不算小
  听他说,生意已经做到了县城,家中有书铺,酒楼,点心铺子
  怪不得长得白白胖胖的,人家从小就不缺油水
  而这种白白胖胖的小子,是大人最喜欢的,看着像是福娃娃,喜庆得很
  当他们问道陈及冠的身世时,陈及冠大大方方道:“家父陈青云,于三月前仙逝,如今家境窘迫,全靠阿姐和姐夫操持”
  “陈先生?!”
  徐锦书惊呼一声,叹一口气,“冠弟,请节哀”
  陈及冠摆摆手,“不妨事,我已看开,只是闲暇之时,不免悼念家父,这个砚台,便是家父遗留下来的,以便让家父时刻督促”
  短短几句话,便将他好学、孝顺的形象立起来了
  果然,徐锦书和张银宝肃然起敬,朝砚台拱手,“冠弟,不愧是先生之子”
  徐锦书更是感慨,“当初家父本想让我拜陈先生为夫子,可惜,天不遂人愿”
  张银宝认可点头,“陈先生的才名远近闻名,差点便能中举,实乃我等读书人之楷模”
  陈及冠表面波澜不惊,心中却是愕然,没想到秀才爹的名声这么大
  他回道:“周夫子同样是极好的人,我等有如此良师教诲,必定有所成就”
  两人附和点头,“冠弟所言有理,我等当日日勤勉,不负师恩”
  “叮铃铃......”
  许伯来到院子,敲响手中铜铃,提醒诸位学子到了研习功课的时间
  略微嘈杂的学堂顿时落针可闻,陈及冠拿出《大学》,开始看了起来,每次自己有所感悟的时候,就用炭笔在线装白纸上记录下来
  他舍不得用毛笔,毕竟墨水可不便宜,能省则省
  再说毛笔写出来的字虽然好看,但是书写的效率太低,不方便记录
  等待好一会儿,夫子依旧不见踪影,陈及冠疑惑抬头
  张银宝小声道:“夫子总是先去丁班教学,约莫半个时辰后会来到丙班”
  陈及冠了然点头,整座学堂就只有一位夫子,当然不能同时照顾到四个班级
  其余时候都是许伯在屋外巡逻,将学子的动向记下,好汇报给夫子
  还好私塾的学生并不是很多,拢共不到二十名学子,毕竟读得起书的人家是少数,更别说是在农村这片地界
  陈及冠不再多想,继续埋头学习,他前世好歹是个研究生毕业,自学能力还是有的
  等周礼平手持戒尺,迈着四方步走进学堂的时候,看见的便是五名学子规规矩矩盘坐在书桌前,安静研习功课
  他多扫了陈及冠一眼,暗自点头,对学习氛围很满意
  周礼平踱步到讲台上,手中戒尺轻轻放在课桌上,发出不轻不重的声响
  五名学子抬头,连忙起身,拱手行礼,“见过夫子,夫子福泰安康”
  周礼平同样行礼回应,“诸位学子安好,愿你们文道顺畅”
  各自见完礼,周礼平手持戒尺,腰背挺得笔直,“徐锦书”
  徐锦书打了个激灵,下意识起身
  “大学之道在何?”
  夫子用的是官话,包括所有学子交谈用的都是官话,毕竟日后科举,要是不会说官话,别人都听不懂你说什么
  而大景王朝的官话,与前世的普通话有些类似,北方的口音略重,陈及冠倒是十分适应
  徐锦书快速背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何解?”
  徐锦书拱手道:“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让人达到完美境界之人”
  周礼平微微点头,“理解尚可,但尽信书不如无书,你并无自己理解”
  徐锦书羞愧低头,“学生知错”
  周礼平让他坐下,再次点名,“张银宝”
  张银宝同样吓得快速站起来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为之奈何?”
  张银宝快速反应:“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周礼平再问:“如何致其知?”
  大冷的天,豆大的冷汗从张银宝身上滴落,他结结巴巴道:“致知之道,在于,在于格物”
  周礼平冷哼一声,“手心向上”
  张银宝伸手
  “左手!”
  张银宝换了另外一只手,戒尺高高扬起,重重落下,张银宝疼的龇牙咧嘴,手心像是气球一般立马鼓了起来
  周礼平训斥道:“学识不精,将《大学》抄写一遍,下学前给我”
  张银宝哆嗦着身子,恭敬道:“谨记夫子教诲”
  周礼平继续点名,除了陈及冠以外,所有人都被抽查一遍,光是这个过程就用了一刻钟
  除了张银宝以外,还有一个人挨了手心,周礼平可不会见他们年幼便小了力气,那力道是十足十的,没个两三天都消不了肿,看的陈及冠心惊胆战
  周礼平回到讲台上,扫视一眼,众人顿时像是鹌鹑一般,只有陈及冠敢直视他的双眼
  他说道:“陈及冠,你乃是第一天入学,便告知你学堂的规矩,每日的功课需仔细研习,翌日会抽问,答不上来,戒尺便要落在手心上”
  陈及冠恭敬道:“学生谨记”
  周礼平点点头,“今日我们继续学习《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众人连忙拿出书,跟上夫子的思路
  周礼平也不用书,手持戒尺,迈着四方步在学堂内来回行走,每次摇头晃脑念完一句,大家便跟着摇头晃脑背诵
  周礼平紧接着讲解释义,并且从多个角度讲解,每个角度都有配套的历史故事
  陈及冠听的很认真,遇到眼前一亮的思路时,便用炭笔在白纸上记录下来
  不得不说,周礼平的学问很深厚,各种典故张口就来
  陈及冠就像是一块干扁的海绵,源源不断吸取着知识
  他的记性很好,周礼平所说的每个字都在脑海中过一遍,能记下大半
  这种不断吸取知识的感觉实在让人沉迷,时间不知不觉便过了一个时辰
  uu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