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将军可知为何鼎有三足?
“刘表拒绝出兵救援宛城?
怎么会...怎么会这样?”
“粮草不济!
荆襄会粮草不济?!
刘景升以为我张绣是三岁小儿吗?”
张绣攥紧刘表传回来的书信,眉头拧紧,青筋暴起
贾诩则面色如常,轻声道:
“看来刘表是打算放弃将军了
他之所以这样做,定是受到荆襄豪族的蛊惑
想以曹操对抗袁氏,已达成稳定荆襄的目的
此乃二虎竞食之计”
“文和,我还是不明白!
我为刘表守住荆州的北大门,不比曹操占据宛城强得多吗?
为何刘表会选择曹操,而不是我?”
贾诩抓起桌上一尊小鼎,对张绣道:
“将军可知为何这鼎有三足吗?
因为三足之鼎,最为稳定,可以撑起沉重的鼎身”
“在刘表看来,曹操、袁术皆是狼子野心之辈,也是荆州难以抵抗的强敌
如果他们其中一方铁了心要灭荆州,即便是将军为刘表守住南阳,也无济于事
与其如此,还不如放弃南阳,放弃宛城
将曹操、袁术对荆州的野心,转化成曹、袁双方的冲突”
“如此一来,荆州就可在他们两方之间左右逢源
曹操强,他们就帮袁术对抗曹操
袁术强,刘表就帮曹操打压袁术
在这种情况之下,曹操、袁术都无法坐大
荆襄之地便可固若金汤,长治久安”
贾诩所言虽有道理,可张绣还是不甘心
“那我呢?
我怎么办?
曹操若是攻破宛城,我还有活路吗?”
“现在将军唯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向大陈求援
而且将军求援之人,还不能是陈王袁术
能救将军之人,唯有大陈世子袁耀”
“我们不是已经派人去联络袁耀,让他突袭豫州了吗?”
“攻豫州还不够
既然刘表的援兵指望不上了,那将军唯有得到袁耀的支援,才能稳住宛城局势”
“可是...袁耀真的会来救宛城吗?”
刘表拒绝出兵,张绣现在都被打击得有点失去自信了
“袁耀一定会来!”
贾诩笃定道:
“袁耀与刘表不同
他胸怀大志,又是曹操的劲敌
宛城落在曹操手中,曹操既可攻伐荆州,又可包夹汝南,对袁耀有百害而无一利
以袁耀的智谋,绝对不会放任不管
只是在援军抵达宛城之前,将军还需抵挡曹军一些时日
诩会竭尽所能,助将军抵御曹军的进攻”
贾诩现在也认真起来了,不用心办事不行
他可不敢赌,曹操攻破宛城之后,会不会把他贾文和也弄死
张绣使者抵达金陵,袁耀立即召麾下谋臣们前来议事
谋臣徐庶对袁耀抱拳道:
“主公,张绣乃是我军盟友,南阳又是荆襄重镇,可以牵制住曹操很大一部分兵力
曹操若得南阳,实力必然暴涨,这对我军来说绝非好事
因此主公应当派兵救援张绣”
袁耀点头道:
“我们自然要发兵去救南阳
只是究竟是怎么个救法,还需细细考量
刘表不愿救援张绣,倒是出乎了我的意料”
刘晔对袁耀道:
“刘表不愿出兵,也不稀奇
定是荆襄世家豪族向刘表谏言,希望刘表放弃宛城
曹操得了宛城之后,能与我大陈相互牵制
荆州刘表便从中取利,保全自身”
听了刘晔之言,袁耀心头一动
他之前觉得这件事有些不对劲,却没想清楚此事的关键
直到刘晔说出荆襄豪族,袁耀才豁然开朗
荆州豪族跟江东豪族差不多,也是一群墙头草
其实大汉各州郡的世家豪族几乎都一样,将家族利益放在第一位
袁耀在江东打压士族,把士族手里的土地和隐匿的人口强行回收,引起了荆州士族的警觉与恐惧
所以他们才关心起了荆襄的归属,宁可让曹操得了这个便宜,也不想让袁耀把手伸到荆州来
如果袁耀不对付江东士族,以袁家四世三公的名望,或许荆襄士族会更加倾向于投效到袁氏麾下
可袁耀对自己之前的做法并不后悔
不收拾江东士族,自己哪有钱组建骑兵、水军、扩建白毦精兵?
麾下没有精锐的军队,去年根本挡不住曹操的进攻,很有可能被曹操一战给灭了
袁耀只有把士族的钱和资源攥在手中,强大自身,才能在群雄争霸之中占据主导地位
再者说来,世家豪门的这些问题,袁耀早晚是要处理的
如果等到自己一统天下再处理,就会变得很艰难
毕竟天下豪族联合在一起,实力实在太强了,甚至自己的江山都会被颠覆
像现在这样打下一个州郡,就收拾一个州郡的世家豪族,阻力就会小很多
其他州郡的豪族也不知道袁耀能不能打过来,袁耀治下豪族的死活跟他们又没什么关系
袁耀只需把自己州郡内的豪门压服就可以了
至于其他州郡士族对自己的忌惮与恐惧,袁耀觉得那都不算什么事
就比如荆襄士族,想让曹操占据南阳,依靠曹操的威势来抵挡袁耀,这可能吗?
荆州,乃袁耀势在必得之地
不论荆襄士族如何折腾,到最后都是徒劳
袁耀思虑片刻,开口道:
“子扬所言甚是
既然刘表放弃了宛城,那我军何不将宛城取来?”
“主公之言,与吾不谋而合!”
李儒笑着对袁耀施礼道:
“臣刚才就琢磨,救张绣不如收张绣
拒曹操不如得宛城
宛城在张绣手中,就是孤城一座
到了我军手中,那才是遏制曹操的利器”
谋臣蒋干说道:
“如此一来,我们岂不是要两线开战?
先与曹操作战,击退曹操
然后在兴兵攻打宛城,灭了张绣?”
李儒笑道:
“子翼先生,用不到那么麻烦
宛城之主张绣和他麾下的军师贾诩,乃某熟识之人
某愿以三寸不烂之舌,说降张绣
让他诚心将宛城奉上”
如果能说张绣来降,对袁耀来说自然是最好的结果
袁耀对李儒问道:
“先生,此事你可有把握?”
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