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购扇

  且不说王馆学的创立#就是那个大大有名的豫章王,而主事的祭酒是河东柳氏,如果自己真的出战,会不会得罪这些大人物?
  单说自己是个黑户,还顶着琅琊王氏的冒牌身份,就不该引人注目
  刘昭看王扬为难,叹道:“我知此事甚不易行,毕竟王爷原本倾向王馆学,所以虽然许以十万钱为胜#酬赏,其实不过——”刘昭说到“十万”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说得很含糊
  “多少钱?”王扬立马来了精神
  “十万,奖给胜#若之颜取胜,这十万钱便是你的了!”刘昭劝诱道
  王扬有些心动,
  自己穿越而来,一贫如洗!连衣服都是借钱买的,现在总共欠了刘昭一万六千两百钱!
  就算刘昭不着急自己还钱,那总不能一直在别人家白吃白住吧
  想到此处便问道:“先生方才说挂籍是什麽意思?”
  刘昭见王扬意动,忙解释说:“就是把你原来的户籍做个转借,先挂在荆州,然後才能入郡学”
  同时心道:之颜连挂籍都不懂,看来真是一直埋头学问,不太通世务啊
  王扬想了想,决定利用这个机会看看刘昭是否能帮忙解决户籍的事,他斟酌着用词,轻声问道:“可是......如果我没有户籍怎麽办?”
  刘昭吃了一惊:“没有户籍?什麽叫没有户籍?你不是住在义兴吗?难道没上户籍?”
  王扬长叹一声:“不是我不想告诉先生,而是此间事殊不足为人道”
  “抱歉抱歉,是我唐突了”
  刘昭很自然地便联想到这可能涉及琅琊王氏的家族隐秘,豪门恩怨,并自行脑补了一出关於私生子的大戏
  “所以即便我愿意入郡学也没办法挂籍起码得先有原户籍吧”王扬试探说道
  刘昭一看有戏,立即问:“如果能解决户籍的事,你愿意代表郡学,出战王馆学吗?”
  王扬正色道:“我必尽全力,不负先生所托!”
  刘昭大喜,可很快便忧愁起来:若是为寻常无户百姓办理入籍,那自然不难,但之颜可是士族啊!这如何是好呢?
  王扬见刘昭为难的表情,问道:“先生,是有什麽不妥之处吗?”
  “如果检籍之前的话,那确实好办,可现在......”刘昭担心王扬反悔,话风一转,故作轻松道:“没关系,这件事交给我,直接办原籍虽然不可能,但若挂籍的话,让我想想......”
  王扬站起身:“那您先想着,我出城一趟,晚上就不回来吃了”
  刘昭担忧道:“之颜,七天後就是论学之日,柳惔学问精深,万不可小觑啊!”
  “放心!”王扬笑着拱拱手,走出房门
  刘昭则继续发愁:这户籍该怎麽办啊!
  “哇!这就是荆州城啊!好大!好高!”
  小阿五站在城下,仰着头,看得呆住了
  巍峨的城池和阿五小小的身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能去上面看看吗?”阿五兴冲冲地问道
  “城头不让随便上的”
  “哦”小阿五有些沮丧随即眨着大眼睛:“一般人不让上,但像公子这麽好看,这麽厉害的人,一定有办法上的!”
  “阿五啊,不是什麽时候拍马屁都管用的”
  小阿五哦了一声,然後问道:“拍马屁是什麽意思?”
  “公子,什麽是楼?”
  “这就是楼”
  “这是什麽楼?”“呃......”
  “公子,‘呃’是什麽意思?”
  “在不知道或者不好回答的时候,就可以说呃”
  “公子,这儿有草丛吗?”
  “你找草丛干嘛?”
  “呃......”
  就这样,一大一小在荆州城里闲逛
  小阿五是第一次进城,当然兴致勃勃,王扬作为穿越没几天的“新人”,兴致也不小,两人停停看看,一路走到市场
  当时的市场有围墙,有大门,还有官府办公用的旗亭市楼,是受官方管制的集中买卖场所
  市门有四,各有道路通向市场中心,交汇而成“十”字
  道路两旁店肆成列,商贩云集,街摊巷铺,叫卖声嚣,好不热闹
  王扬带着手捧纸袋,正大嚼“白茧糖”的小阿五走进一家卖扇子的店铺
  白茧糖是当时流行的甜食,大概做法是把糯米饭捣碎压成饼,晒乾之後切条油炸,最後沾上糖粉,有点类似於现代的“江米条”
  只是这一小袋白茧糖居然要价二十三文!王扬之前看到一根旧马鞭,才卖十文钱而已,不由得感慨这“江米条”真不便宜啊!
  店家见王扬气质不凡,衣着如士族,热情向他介绍各种精致罗扇,王扬之前看了好几家,在这儿又看了一圈,终於确定此时摺扇尚未发明,心中有数问道:“你们这儿可以定制扇子吗?”
  “当然可以,敢问公子想要定制什麽类型的扇子?”
  王扬给老板详细描述了一下摺扇的样貌,费了不少的口舌才让老板弄清这是个什麽东西,老板大感费解:
  “公子做这劳什子的物件干什麽?这儿这麽多既美观,又方便的扇子,不都比那物件好用?那东西扇起风来都不如蒲扇吧!再说本来就是扇风用的,为什麽要把它摺叠起来呢?”
  “这些你都不用管你就告诉我,能不能找到足够坚滑的纸,别一叠一展间就撕坏了”
  “或许.....可以?只是这种硬纸一般很糙厚,上不得文人雅士的桌案”
  “没关系,只是纸一定要是白色的,色泽要亮,要鲜白如雪!做这样一把扇子要多少钱?”
  “这......这小店没做过,还要试做,这物料费,人工费都不少......”老板说着瞧了一眼王扬,彷佛下定某种决心一般,“这样吧,我也不多要,就两百钱吧”
  没等王扬说话,小阿五突然开口道:“公子,我就说去那家买,那家只要五十钱啊!”
  老板看着阿五纯真无邪的大眼睛,不疑有他,脸上有些挂不住,问道:“是哪家?我跟您说,不少小作坊都习惯糊弄事,看着要价低,其实不会精心做的”
  王扬心中默默给小阿五点了个赞,拍拍阿五的头,很自然地接话道:“可那家要两天,我希望明天就能拿到”
  讲价二人组编起瞎话来都不脸红,可谓配合无间
  老板忙道:“明天中午前就能做出来!”
  “那我在你家做,给你四十钱......”
  “你——”老板正要发作
  只听王扬续道:“每扇四十钱做得好,一共三十把扇子就都在你家定了,要七天内做出,你做不做的到?”
  ——————————
  注:1胡三省以为摺扇在南齐时已有,即“腰扇”,此观点学界已驳斥甚明,不赘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小夥伴可以参看周一良先生《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丶杨祥民《扇子的故事》
  2【作者有话说】里引的文献,“舂之为粢”的“粢”字,中华书局2022年版作“左米#咨”,但这个字输入法打不出来,所以我用的是杨雄《方言》里的“粢”字,异体同义,专指稻米磨成的饼
  3其实之前每一章下的【作者有话说】都会引一条和那章内容相关的史料,或与正文中的器物饮食相印证,或叩那章主题,暗示章中某个想法的来源,或表明章中所反映出的当时社会之礼俗风气
  但系统不知道怎麽搞的,很多都没放出来,问了後台,说是直接发发不出,得改动一下才能行,我也不知道是什麽原理,多加了个句号就放出来了,也是神奇所以如果看到之前“作者说”中有“句号连连看”的现象,不要奇怪
  搜书名找不到,可以试试搜作者哦,也许只是改名了
  uu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