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1.第四百八十二章 藏古不富

  第四百八十二章 藏古不富
  京城收藏界那位尽人皆知的马老师曾经在做节目的时候这样说过。
  “如果每一个人都可以重新活过一次的话,那么肯定都是人生赢家。”
  他的意思,其实是说历史的特殊性曾经造成了一次千载难逢的历史大底。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确实有很多东西,其价值是被长期低估的。
  那么如果有谁可以从新活一次的话,只需要适时买点那些被低估的东西,就很容易变成大富翁,过一辈子不用再为钱发愁的舒坦日子。
  这番话说得没错,但也不全对。
  确实,灵魂穿越到八十年代的宁卫民,首先就感觉到这个年代真是处处都是漏儿。
  而且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漏儿。
  别的先甭说,光买入生肖邮票这一项,就够他实现财务自由的了。
  要再算上被他纳入囊中的那些近代字画,那已经足够让他三十年之后登上福布斯,问鼎“世界首富”宝座的了。
  这还不包括他随后继续买入的印石、瓷器,还有那些诸多杂项的玩意呢。
  如果再考虑到到随后而来的金融地产、网络科技时代所带来的数之不尽的获利机会……
  谁要说他这辈子还能受穷,那怕是要注定被现实把脸打肿的。
  可以说,这世间再牛的牛人,夺走宁卫民的小命儿或许可以,要夺他的财运可就难了。
  这小子就是当世能点石成金的善财童子,就是现代手握聚宝盆的沈万三啊。
  要说这天底下还有比他能捞钱的人,除非这世界上还有第二个穿越者。
  可问题是,收藏这行里还有一句话呢。
  那就叫“藏古不富”,又作“贪古不富”。
  这句话有两个意思。
  第一是说收藏太费钱,玩儿任何门类,都得有不计其数的资金持续投入进去。
  普通人又有多大的财力能支撑这个爱好呢?
  所以便有些极端的例子,哪怕砸锅卖铁,卖车买房,也要搞收藏。
  第二点是说收藏人的惜售心理,只买不卖。
  不少人觉得收藏是讲缘分的,一件器物如果卖掉,可能这辈子再也见不到了。
  所以让这些人割爱,将自己的收藏卖掉换钱是很不能接受的事。
  那就是越买越穷,最后连维系正常的家庭生活都不能够。
  应该说,这两种人对收藏的爱都是毋庸置疑的,但也相当可悲。
  因为他们都太走极端了。
  一个是执着那些没到手的,一个是痴迷已经在手里的。
  有了这个“不舍得”,也就让他们哪怕拥有再多的财富也跟没有一样。
  会永远感到钱不够花,一直过着经济窘迫,如同穷人的生活。
  坦白的讲,其实自打今生打买猴票开始,宁卫民从来就没有想过自己会犯类似的错误,落入同样的窘境之中。
  因为一,挣钱的能力,他自诩天下第一,并不认为自己的钱会不够用。
  这年头,他光工资就每月三千。
  虽然因为买近代字画,大部分工资宋华桂已经预支给他了,可按月还有奖金呢。
  要知道,就因为他促使皮尔?卡顿服装涨价,力主提高非销售人员的待遇。
  他如今的奖金可比工资高将近两倍啊。
  再加上服装尾货,高档烟酒,绢人石雕等手工艺品,都是他来外财的大宗。
  以及还有邮票市场坐庄倒手来的小钱。
  他这一个月,平均十万块的收入是没问题的。
  完全可以说是当今京城的首富,跟家里有印钞机差不多。
  而其二,他也并不认为自己会对这些死物件那么执着。
  在他看来,自己本就是个市侩人,没那些风雅之人的对古玩的痴迷。
  买这些东西就是为了卖的,样样都是炒作的筹码。
  怎么也不可能当个死守金山的傻子啊。
  可问题是人算不如天算。
  现实中,他还恰恰就变成了这么个大傻子,这两样毛病他一个也没躲过去。
  在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太过自大了。
  他既没有想过,人生总是会出现自己预想不到的情况,计划会赶不上变化。
  也忘记了人的贪心是无边无际的呀,永远会高于人的能力。
  旁的不说,像乔万林这次为他打开的工艺美术行业的库存大门,就让他又感受到了罗锅上山的滋味——钱紧哪。
  这笔账要详细说起来,是这么算的。
  原本春节过后的时候,为了买印石,宁卫民就把去年积累下的五十万花了个精光。
  那么再要现钱,就得靠他重新积累了。
  后来四月份的时候,见到了孙五福。
  为了安置人,开张收敛旧货,他又前后出了三万块的本钱。
  然后就到了筹备饭庄的日子口儿了。
  原本他手里捏着这三个月挣得二十七八万,还觉着满富裕呢。
  认为加上六月份的收益,小四十万,用于帮衬一把饭庄子已经足够。
  可结果一干上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首先就有许多意料之外的开支,斋宫的施工费也多掏了两成。这就十八万没了。
  其次就是跟着乔万林转悠个个工艺品厂为饭庄买适用东西。
  什么印刷厂、证章厂、宫灯厂、料器厂、珐琅厂、烧瓷厂、京城工艺品厂、金工艺术品厂,木艺雕刻厂……
  这一圈兜下来,他是真没想到,这些厂子库里的好东西太多了。
  而且都是外面轻易见不着的便宜货。
  那别说合资饭庄上的钱花了个七七八八,就他自己的钱全贴进去,也就是将将够用的。
  偏偏当他认为该买的都买齐全了的时候,又看见报纸上刊登了港城大导演李韩祥来京拍摄《火烧圆明园》的消息。
  这又让他一下子想到了硬木家具投资热起来以后。
  别人无论是提到“吃了唐僧肉”那个“紫檀大王”的发家史,还是说起那位港城导演李韩祥的私人家具收藏,全都离不开的京城硬木家具厂。
  更没想到的是,他跟乔万林一打听,居然这京城硬木家具厂同样是区里的厂子。
  敢情那就是过去“龙顺成”改的名儿啊。
  那不用说,随后就跟着又去了一趟。
  果不其然,库里全是“运动”时候抄来的硬木家具。
  当亲眼目睹,光黄花梨和紫檀的架子床就有好几十个,桌椅板凳不计其数,各种残件堆积如山的场面。
  甚至就连马老师在节目里推崇过的“明黄花梨带托泥台方座”和“清康熙紫檀雕螭龙纹大画桌”全在眼前的时候。
  试问宁卫民还能不急眼啊?
  他这时候是既庆幸又着急。
  庆幸的是,这库里的家具还没被别人看过呢。
  好东西全在,他应该是第一个吃肉的主儿,这点确定无疑。
  可急的是,他要买下来,想成功截别人的胡,那厂子开价至少四十万啊!
  他钱都花秃噜了,手里就有个万八千的过日子钱了,一时半会去哪儿筹这么一大笔钱去啊?
  好家伙啊,那真是溜溜的为了筹钱又着了一通急。
  最终不得不再次仿效两年前买近代字画之举,四处举债借款。
  也多亏康术德、张士慧再次倾囊相助,给凑了八万。
  公司同事们对他的信用度和好感度已经提升不少,借了他八万。
  而且这次还有了罗广亮和他那伙子小弟兄们给凑了六万。
  最后再加上应该给付服装厂拿货的一笔款子,他求人家推迟俩月账期。
  最用又用了合资饭庄名义进行担保,跟硬木家具厂说好十万尾款仨月之后再付。
  这才算勉强凑上四十万买下来这批硬货。
  说真的,这小子的急可着大发了。
  和上次买近代字画一样,人又瘦了一圈,最后又变成一屁股债了。
  事后,连他自己都骂自己吃着碗里看着锅里,得陇望蜀,永不知足。
  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啊!
  不说亏心的话啊,这事儿换谁,谁能看得开大撒把,不知难而上啊?
  这都是错过这村就没这店的大好事,他没法再眼睁睁看着这些好玩意被别人买走。
  当然,或许有些人认为,似乎好些钱是没必要花的,全是宁卫民大手大脚之故。
  他本可以不必这样的贪心,也就不会这样的窘迫。
  就比如他修四盏宫灯的五万五,给“葡萄常”复产投的三万块,给***做开窑烧瓷出的六万八。
  从性价比上看,他所花的这几笔钱。
  远不如他之前买邮票、字画和印石更划算,显得傻气,甚至算亏本。
  可问题是宁卫民也是真心觉得这些好东西,这些好技艺,就像濒危物种一样不应该就此消失泯灭。
  他能肯定,如果自己不伸把手掏这个钱,今后一定再也见不着这些东西了。
  他还就想着试一试这些东西保护下来,看看今后究竟会有何不同。
  这也能算贪心吗?
  宁卫民不知道。
  但他心里清楚,他真的痴迷于这些工艺美术品的美。
  这些东西其实远比古玩、字画、瓷器、印石的美更能打动他。
  因为够直白,离生活是这样的近,随便谁都能感受到其中的精彩。
  而且恰恰就因为做了这几件贪心之举,才让他无比快慰,睡觉反而踏实。
  他也不明白为什么。
  反正穿越回来这么久了,他是第一次明确感到自己的投机之举是对的,多年之后自己一定不会为了今天的事儿后悔。
  就像开办这个合资饭庄一样。
  他一样非常清楚,是因为有了自己的干预,原有历史才能够向更好的方向进行转化。
  他甚至把这种想法跟师父说了,想听听康术德的意见。
  果然,师父就是师父,老爷子想得比他明白多了。
  “你小子要是单算钱,眼下看似乎是亏的。可你得想啊,到底是死宝贝重要,还是活宝贝重要?另外,你买的只是东西吗?未必吧?我看这里面至少还有人情,还有仗义,还有未来无限之可能性。你小子,怎么会做亏本生意?占便宜就是你的本能……”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