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给陈群的一点点震撼

  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其实也有打破出身限制的意思,但目标仅限于寒门、士族
  但寒门曾经也是士族,只不过现在落魄了而已,所以其实还是着眼于世家
  陈群本意是好的,
  只可惜随着时间推移,他的制度逐渐被世家大族把控,沦为他们维护自身特权的工具,甚至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陈群直勾勾看着曹彦,想要听听他是如何评价自己设计的制度
  曹彦也尽量坐的端正,缓缓开口道:“长文,我知你是为了打破察举制的弊端,让寒门子弟也有晋身之阶然时移世易,不知你可曾思量过此制日后可能出现的弊端?”
  陈群微微皱起眉头,眼中闪过一丝疑惑
  他对自己精心制定的制度颇为自信,但也知晓曹彦不会无端发问,于是拱手道:“还望曹府君赐教”
  曹彦整理了一番思路后,这才回答道:“此制看似公平,可你却忽略了评定之人
  这些中正官,说到底也都还是各地世家大族推举出来的人
  他们本就出自世家,又怎会真心为寒门子弟考量?
  再说,所谓的寒门,不过也是落魄的士族罢了
  你看如今,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弘农杨氏门生故吏遍天下……
  如设立中正之位,定然难逃被这些世家大族把持的命运
  日后品评人物时,必然是首重门第,其次才看德行,最后才轮到才能
  如此下去,将会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情形”
  稍作停顿,曹彦接着说道:“试想,一个寒门子弟即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出身不显,那中正官说不定仅凭出身,便直接断了他的前途
  反之,士族子弟哪怕不学无术,整日游手好闲,可仅凭家世,便能位列上品
  长此以往,朝堂之上尽是些膏粱子弟,而真正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却被埋没于草莽之间
  如此,国家可还有何希望可言?“
  曹彦看向陈群,目光锐利:“人心贪婪,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世家大族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怎会轻易让寒门子弟崛起,分了他们的好处?
  他们只会将自家亲信、子弟评定为上品!
  而那些真正有才能的寒门之士,即便有通天本领,在他们眼中,也不过是下品之才,甚至会被视作敌人!”
  陈群张了张嘴,想要反驳,却一时语塞,竟找不到合适的言辞
  他此刻才惊觉,自己似乎真的小觑了人心中的贪婪
  陈群低头沉思,他感觉曹彦所言,确实有些道理,他心中已隐隐有了不安之感
  但他仍不甘心,还想再辩上一辩:“可若没有世家大族参与,这评定人才之事,又该托付于何人?”
  曹彦冷哼一声:“难道天下之大,就只有世家大族中有贤能之士?那些寒门之中,就没有能识才之人?只不过平日里,他们被世家打压得厉害,连崭露头角的机会都没有罢了”
  曹彦发现陈群与荀彧很像,都不是那种只图眼前利益、目光短浅之人,而是心系大局之人
  所以,他索性放开了讲道:“长文你身为大族子弟,士族豪绅平日里的所作所为,你定然看得真切
  他们大肆兼并土地,广占良田,致使大量佃农依附于他们,导致国家赋税锐减
  他们把持经学,将治国等知识束之高阁,让百姓永远处于蒙昧之中
  他们私设坞堡,豢养部曲,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而且,他们为了家族利益,在朝堂上下结党营私,干扰朝政……
  凡此种种,数不胜数!”
  曹彦说罢,起身走向大堂内屋,不多时,取出一本卷宗,摊开在陈群面前,
  “这是我们从兖州某些士族处查明的田亩数
  你看这陈留田氏,不过是个中小家族,竟能霸占良田数千顷,隐匿佃农三千余人
  可见这兖州的赋税,十之七八都流入了世家大族的私库“
  陈群的脸色渐渐变得凝重起来,他忽然想起,自己的父亲一直劝自己走出颍川,到各地去游历,增长见识
  如今想来,父亲想必是早已洞悉这些弊端,只是不愿打击自己的积极性,才未明言
  或许,正是因为对世家豪门的所作所为深感失望,不愿与之同流合污,父亲才选择隐居在家,潜心读书做学问
  陈群终于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也看清了自己的“天真”与不足之处
  当下不禁问道:“那依府君之见,当如何是好?”
  曹彦重新坐下,缓缓说道:“世家大族不可能被完全消灭,这是不争的现实
  但我们可以设法打破阶层固化,拓宽寒门、普通百姓的晋升渠道,以此来达成一种平衡
  在选拔人才方面,我们将来会设立科举、糊名、誊录等制度,务必确保公平公正,让天下有才之士,无论出身贵贱,皆有机会进入仕途,为国效力
  如此一来,在人才录用方面,可以形成相对的平衡,不至于让世家大族一家独大”
  曹彦的这番话,犹如一记记重锤,敲在陈群的心上
  陈群沉默良久,缓缓起身,对着曹彦深深一拜,道:“府君,您今日一席话,真如醍醐灌顶,让陈某如梦初醒
  陈某之前一心想着为国家选拔人才,却忽略了这制度背后隐藏的巨大危机”
  曹彦连忙扶起陈群,说道:“长文不必如此,你本意是好的,只是这世道复杂多变,人心叵测啊”
  陈群抬起头来,目光灼灼的问道:“府君既然早已洞悉世家之害,且又创立了科举这等相对公平的取士制度……陈某斗胆相问,敢问府君可曾构想过新的朝堂制度?!”
  曹彦被陈群问得一愣,他倒是真的想过这事儿
  毕竟曹家将来要是真的一统天下了,旧的制度肯定不再适合那时的形势,必须要跟得上潮流的制度才行
  三省六部制无疑是华夏封建文明的巅峰之作,可再好的制度也并非完美无缺
  即便明朝废除了三省,改为了内阁制,却依旧避免不了党争的出现
  作为现代人,曹彦知道没有最好的制度,只有最契合当前形势的制度
  唯有不断改革,革除弊端,推陈出新,方能保持朝堂和民间的活力
  沉思良久,曹彦终于在陈群期待且紧张的目光中,说了一个字:“有!”
  真的有?!!
  陈群瞬间兴奋起来,连忙拱手道:“还请府君赐教!”
  “这还只是我的初步构想,若有不当之处,还望长文不吝赐教!”
  “不敢当,愿与府君共同探讨!”
  曹彦取来纸笔,陈群见状,连忙上前为曹彦磨墨
  曹彦一边书写,一边解释道:“世间并无最好的制度,唯有最合适的制度我提出的想法,也仅仅只是个人见解,具体应该如何施行,还需众多有识之士进行考察和研判”
  说完后,曹彦已然写下五个大字——三省六部制!
  “三省分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其中中书省,为决策中枢
  主要负责草拟诏令、制定政策,下设‘政事堂’作为大臣议事机构,吸纳太学博士、地方代表参与决策
  门下省,职责是审核中书省诏令,行使‘封驳权’,同时监督六部执行情况,下设‘谏院’,接纳民间上书
  尚书省则主行政执行,下属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为具体执行机构”
  “这……丞相又该置于何处?”
  “中书省取代了大臣专制,同时也将皇权纳入了监管”
  曹彦看着陈群疑惑的神情,微微一笑,继续说道:
  “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三者相互制衡,既避免了丞相一人专权,又能防止皇权过度集中
  而这其中,监察体系便是维系平衡的关键所在”
  曹彦继续往下写,他并没有完全照搬后世三省六部制的制度,况且他也记不住所有的细节
  还是那句话,再好的框架也需要适应当前的情况才行
  所以曹彦只是写了个大概,对一些不合适的地方做了一些修改,剩下的,就需要其他人来帮忙完善细节了
  曹彦在纸上勾勒出监察体系的架构,继续解说道:“朝廷需设独立于三省之外的御史台,御史由科举选拔出的寒门官员担任,他们可风闻奏事,上至皇亲国戚,下到六部小吏,皆在监察范围之内如此一来,既能监督三省六部的运作,又能制衡世家大族的势力”
  陈群恍悟道:“这一切都离不开‘监察’二字,这亦是府君您要推行科举,从普通百姓中选取官员的缘由吧?”
  “正是如此,唯有让普通百姓也参与进来,方能形成皇权、士族、百姓之间的三方监督与平衡,才能形成制衡”
  “所以您还设立了御史台,赋予了风闻奏事之权!”
  曹彦为陈群详细解释了诸多内容,过程中也遇到不少解释不清的问题
  但陈群非但没有觉得曹彦设计不周,反而愈发觉得曹彦是个实实在在做事之人
  “这便是我与府君之间的差距啊!”陈群最终心悦诚服,由衷叹道
  此刻,他也终于明白了曹氏集团为何在乱世中,能够脱颖而出!
  uu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