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穿越一年了成果如下

  给现代的回信
  魏昶君在《大明事感录》回信:「敬君容禀,兹事已启,思想建军格外重要,吾培徐白海,南道嬴,楚意,保庵录四人为最初政委班底,他们将以接近田野,了解百姓,加现代思想培养,陆续展开培养,打造一批政委班子,如此才可流寇,军阀,有着本质不同」
  「思想建军已开始,如今九月初旬,灾多甚危,吾之后进县衙,更要庇护县内百姓」
  「乡堡建设完毕,高一丈,双阙门」
  「.......」
  魏昶君将一切汇报后,放好该书,而后他开始在骑马随同洛水老道一同视察村子土豆生产
  洛水老道昔日前往青州到处挖人和寻找鸟铳火炮制造材料,如今满载而归,拉着三大车铁料,还有火炮营废弃的鸟铳残料堆积在道观
  “土豆还有半月可破土,也必须破土,十月前必须收完”魏昶君颇为严肃
  “十月莫非要有巨变?”洛水老道也凝重起来了,他见到魏昶君太多神明难测的手段了,知晓其实力之强
  “蒙古会裂开一道口子,从此长城断防,后金虎视眈眈入关,他们也遭遇恶寒,物资奇缺,对于这些野骑之人,他们碰到了贫瘠,便开始掠夺中原”魏昶君指着蒙古方向
  “这!”
  洛水老道整个人不再是云淡风气仙气飘飘
  他知道鞑子一旦北下,肆虐开来到底多可怕
  那比流寇可怕多了
  鞑子擅野战,掠夺癫狂,疯狂鏖战,就大明这种腐朽军户根本无法抗衡,烧杀抢掠,难以想象
  “我派人督促,十月前必须收成!”洛水老道开口
  如今田野土豆还需等一个月才适合采摘,现在土豆小,但没办法了,为了防止鞑子和之后的流寇肆虐,只能提前采摘
  “来,种植新作物”魏昶君回家,他取出堂屋的袋子,取出一个一个拳头大的红薯,他甚是珍贵的看着
  红薯袋子外面还包裹了一层棉花袋子,生怕该红薯被一路上颠坏
  “此乃红薯,红薯梗可吃,红薯叶可吃,红薯更是可吃可储存,红薯可制宽粉条,可制红薯干,和土豆相辅相成,甚至更胜,因为味甜”
  “此在四十多年前在福建种植开来,为一商人在吕宋国取得”魏昶君捧着红薯,神圣虔诚
  洛水老道已经疯狂了
  对于他而言,这辈子钱财什么没什么重要,杀地主也没甚重要,他只想改变这个世界,像是姚广孝一样留下自己的名字
  他拿着红薯,激动万分:“若此物真如此,崇祯四年便可起兵”洛水兴奋状若癫狂
  “先在吾院和道观种植,派人盯看,该红薯产量高,一波种子足已一个镇使用,而后扩散开来,每家每户院子前后,山后,皆可种植”
  魏昶君提着锄头,洛水拿着铁锨平土,魏昶琅帮忙浇水,魏染瑕则是施肥,母亲程氏在做饭
  洛水在平土后看着这一幕
  他忽然感觉,或许一旦能缔造一个新的朝代,自己将会胜过姚广孝!
  姚广孝不过扶持朱棣缔造了永乐年间,但永乐年间的军户制度已经腐朽,各处利益集团更是败落,疯狂兼并贪污,甚裂
  但里正不一样,至始至终,从最初灭掉虞家开始,里正从未展现过享受,或者多要其他人东西
  一切东西先分给百姓,他最后要
  这种人要缔造的朝代,永乐年间怎么比?
  种植好了土豆,魏昶君再次骑马,去南洛镇接了工匠,带到了南洛真龙观
  这是之前在莒州城书生购买的铁匠,白发铁匠叫刘方,西南人,曾参加孔有德红夷大炮制作
  孔有德是谁,昔日背叛大明投靠后金,以至于后金在火炮方面威力大增,更快加快南下入侵,实力恐怖
  可以说孔有德掌握大明朝火炮核心技术和火炮储备
  “老朽儿不才,虽目前材料不足无法制作红夷大炮,但足已制作鸟铳,百米之内,三枪必中”刘方兴高采烈的检查洛水老道从青州带回来的废料
  大部分鸟铳融化之后再次熬炼,可直接成型
  还有莒州购买的火药等物资都堆积在道观
  洛水老道还从各镇子流民筛选了铁匠给刘方当助手,道观如今也是火器坊,十几名铁匠开始敲敲打打,轰鸣不断,鸟铳初期制作在这里开始
  “里正,我在青州培养了人,他定期和青州兵部购置废弃火器,还有一些腐旧的红夷大炮也在购置”
  “我还开始高价挖人才”洛水老道一一说着青州之行
  “太慢了”魏昶君摇着头
  崇祯二年后天下愈发混乱,好铁匠到处颠沛流离或者被杀害
  “开始掠夺劫持吧,将好铁匠一家人劫过来,注意不可伤害”
  “当大明彻底混乱起来,鞑子和流寇肆虐时,这些铁匠就会知道,吾此地方才为桃源”魏昶君下了狠手
  欲做大事,必当忍受各种骂名和指责,就让历史和后人去评价自己吧
  “诺!”洛水老道欣喜,他早就有了狠心
  绑铁匠可比雇佣铁匠好多了,大多数铁匠瞧不上偏僻小县
  南洛真龙观前,魏昶君负立
  陈良镇有乡堡,靠官道,夜不收阳队驻扎于此,该地主要负责防御,巡山轻骑驻扎于此
  玉皇庙镇为养猪地,马场,校场,红袍卫军驻扎于此,该镇赤地袤
  左营乡多产粮,和各种新型粮食,种子实验区,该镇依山,土地肥沃广袤
  南洛镇为作坊镇,之后各种作坊开在此镇,旁山为南洛济世匪骑老窝
  南洛真龙观为火器营,仓房堆积,战备物资储放地,政委班子办公以后也在要此地
  自崇祯元年十月到如今崇祯二年九月初旬,马上一年了,起家之地终于有了样子,生机勃勃,各地发展
  这不是流寇的路,看似发展缓慢,实际上每一步稳扎稳打,厚实坚硬
  “一年了啊”
  魏昶君幽幽低语
  彼时现代西安历史研究所也在感慨:“穿越者历经数死,终于一年内完成了迈向更强的布局”
  uu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