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6章 劝降

  说句实话,京都百姓对河南郡民变并不怎么上心
  今年多灾多难,纵使他们生活在富饶的京都,日子也不如以前好过
  一年忙到头,存不下多少钱以前经常去的茶馆子,今年再去也只敢点上一杯清茶,茶点都不敢多要
  至于澡堂,以前一周去一次,如今一个月去一次
  《云州周报》上有一句话说得好【世人慌慌张张,只为碎银几两偏偏这碎银几两,能解世间百般慌张】
  他们得知河南郡起了乱子,只当成一个八卦消息听
  毕竟乱又乱不到哪里去,他们京都百姓日子勉强能过得下去,自然不可能参加叛乱
  比起河南郡的那群起义兵,倒是兵部尚书的异常举动更加吸引百姓们的兴趣和好奇
  “听说为了让官家撤兵,回防平定民乱,兵部尚书在大朝会上,慷慨激昂,甚至声称若官家不听劝,他要辞官回乡”
  “官家听劝了吗?”
  “怎么可能?!官家当时就勃然大怒,要撤兵部尚书的官职,若非佟太师求情,兵部尚书当场就会被撤职”
  “可惜,兵部尚书不识趣,次日又跪在了宫门口,在雪地里跪了三天三夜,这次谁也保不住他!官家连他的面都没见,直接把他给罢官了”
  “不仅如此,官家还让皇城司彻查兵部尚书一家是否借用常平仓粮草一事,没出一日就查出来,他们曾经借走一万石官家命兵部尚书补足亏空,并且加上罚款,罚他家后世两代不得入朝为官”
  “哎哟喂,兵部尚书这是被云国公吓傻了吗?这次怎么如此死心眼?”
  “谁知道了他们府上砸锅卖铁,这才补齐了银钱就连京都的宅子也被卖了出去,如今,一家人正准备出京都归乡呢”
  虽然年年都有官员被罢职,但官至六部尚书,还是如此自作自受的,目前为止,只有兵部尚书一人
  这事不光平民百姓不理解,就连兵部尚书的很多同僚们都很不理解
  兵部尚书府门口,停着好几辆马车上面,上面摆放着满满的行礼
  “子渊,你为何如此冲动?官家想打就打,你做甚非要忤逆他?!”
  前兵部尚书子渊,眼眶有些青黑,面露疲惫之色,听到好友的劝慰,长舒一口气
  “我久居兵部尚书之位,常常为自己德不配位而夜不能寐如今终于脱下这身官袍,只觉得身心俱畅伯鸾,《云州周报》上刊登的《三国演义》中,我甚爱第一句天下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要多看看这本演义啊”
  伯鸾心中不舍,又怨怪自己好友莽撞行事,没好气道:“都什么时候了,还看话本子?你倒是好好想想你自己吧,闯下这么大的祸,回祖地后,应该如何向族人交代?”
  子渊见好友没有明白自己的意思,心下暗暗叹了口气,安抚道:“你莫担心我我家就在相州,离京都不远,你若得着闲,就来相州,找我游山玩水”
  两人又互诉了几声衷肠,子渊这才带着家人们坐上马车,晃晃悠悠地离开这座熟悉的城池
  伯鸾呆在原地,目送他们的背影渐渐远去,心中万般不舍
  他儿子轻声道:“爹,你应该为伯父感到高兴啊,他终于从这摊烂泥中脱身了”
  “你在胡说什么?”
  伯鸾不敢置信地看向自己的儿子,儿子的脸上满是无奈
  “爹,伯父是佟太师的得力干将如果佟太师不点头,他哪能离开官场?我听闻,佟太师的家眷已经撤到江南去了”
  伯鸾心头涌现出一股冰冷的寒意,话里的含义让人全身颤抖,仿佛置身于冰天雪地之中
  儿子这话是啥意思?
  佟太师不看好这一位了?可是,陛下膝下仅有的两子,其中一个是佟太师的亲外孙啊!
  伯鸾的脑海里乱成了一团浆糊,毫无头绪
  “爹,找个机会,你也辞官吧”
  伯鸾没吭声,坐在马车上,快到家时,这才从鼻腔里轻轻嗯了一声
  且不说京都的风起云涌,还在楼船上的广德府刺史李遂收到年轻官家的命令后,不得不准备硬着头皮向河中府发起进攻
  “等朦艟到了后,我们换乘到艨艟,直接攻城!”
  “遵令!”
  至于离遂宁县不远的赵俊等人,也在为最后的进攻做准备
  而他们所有的动作都被拿着望远镜的顾南夕和李德明等人收入眼中
  李德明摩拳擦掌,急不可耐:“他们终于要动手了!”
  顾南夕脸上也浮现出一丝笑意
  年轻皇帝果然和自己预料中的那样,认为最好的防守是进攻
  他想要用这数万水师拖住自己的步伐,让自己无暇顾及河南郡
  只要破了河中郡,河南郡的危险自然就解决了
  可惜呀,人一旦上了赌桌,谁输谁赢就不由个人意愿决定了
  顾南夕站在城墙上,目光所及,皆是一片洁白
  这场大雪,并没有放过河中郡
  只是河中郡早就做足了准备,城门口的粥棚日夜不停歇
  又加上官员们有丰富的救灾经验,在经过两三日的磨合后,一切救灾活动有条不紊
  一条无形的州郡县分界线,分隔开的却是两个世界
  顾南夕了解到河南郡的惨状后,心中的想法越发坚定
  既然他们当不好这片土地的主人,那就换自己来当吧!
  河南郡,她要!
  广德府,她也要!
  顾南夕的眼眸中闪烁着坚定的决心,如同岩石般坚硬,充满志在必得
  太阳一点点西落,在次日,又一点点升起
  无论是和河中府还是遂宁县,气氛愈发紧张
  李长天干脆就不回府去,让下人打包好他的被子,准备昼夜都守在城墙上
  他举着望远镜,密切关注着赵俊的一举一动
  “来人,你去劝降能不动手,就不动手”
  李长天毕竟是幕僚出身,尤其是在经历兵不血刃,光靠嘴皮子就拿下河中郡好几个县后,爱极了这种劝降行为
  这就是云国公经常说的,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战果
  因此,秉着随意搂一把草的心态,李长天写了一封劝降书,叫人递到赵俊手中
  uu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