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大决战?都飘了啊!

  第574章大决战?都飘了啊!
  云逍立即乘轿赶往皇宫
  途中,云逍闭上眼睛,脑子高速运转着
  历史上的松锦之战,是决定大明存亡,甚至是整个大汉一族命运的关键一战
  最终大明输了国运,九边精锐尽失,在辽东的防御体系自此完全崩溃
  大汉一族也因为此战之后,陷入最为黑暗的三百年
  由于云逍的出现,历史已经发生了转变,松锦之战提前了九年
  这一战,无论是对大明,还是对云逍自身,都是极为重要大明胜!
  建奴将一蹶不振
  从此再也无法对大明构成威胁
  败!
  对大明将是一次重创
  若是大败,不仅是关宁锦防线崩溃
  关外的局势从此彻底糜烂
  历史将会重新回到原有的轨道上
  更为严重的是大明国内
  各种利益集团、反对势力,将会卷土重来
  刚刚开创的大好局面,甚至有可能毁于一旦
  不仅是崇祯,云逍的威望也就受到重创
  正是因为干系重大,云逍此时心中紧张的一匹此时崇祯紧急邀自己入宫,肯定是要自己拿主意
  大明未来的国运,此时全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这次要是搞砸了,那可真的就成了千古罪人
  云大真人又怎能不紧张?
  正思索间
  王承恩的声音传来:“云真人,到玄武门了!”
  文武百官入宫不得骑马乘轿,这是规矩
  无论你是皇亲国戚,还是军机中枢,都必须“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统统步行去上朝,觐见皇帝
  云逍收回思绪,下了轿子
  抬头看向以真武大帝命名的威严城门,他忽然笑了
  原本紧张的内心,瞬时平静了下来
  崇祯十七年4月25日,崇祯和王承恩就是从这里,凄慌走出了皇宫
  然后登上景山,绝望的吊死在歪脖子槐树上,写就了明朝的末世挽歌
  再过两百五十多年
  八国联军攻陷京城,祸国殃民的老妖物,也是从这里仓皇逃窜,“西狩”去了
  又过了二十多年
  螨清末代皇帝也是从这里被赶出紫禁城
  从此华.夏再无皇宫大内
  “这一切,都不会出现,因为……有我!”
  云逍嘴角微扬,勾勒出一抹笑容,心中陡然生出万丈豪情
  皇太极想梭哈是吧?那就来吧!
  这一战,定会让你输掉底裤!
  此时的大明,可不是历史上那个垂暮帝国
  大明占据很多优势
  更为重要的是……大明有我!
  云逍心中大定,从容举步朝皇宫内走去
  这时一名太监一路小跑出来,大声说道:“万岁爷有旨,请云真人直接乘轿前往文华殿”
  云逍也不矫情,重新上了轿子
  文华殿
  气氛极为紧张,又透着几分亢奋
  内阁、兵部的大臣,以及张维贤等勋臣,经过激烈的争论,此时已经有了初步的定论
  就等崇祯一锤定音了
  崇祯却迟迟没做决定大臣们都知道,陛下在等真正能拿主意的人
  倒是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对
  不仅是崇祯
  没有云真人把关,所有人心里都有些没底
  不多久,云逍来到文华殿
  崇祯忙从御座后走出来
  “拜见陛下!”
  云逍向崇祯施了一个道揖……他倒是想叩拜,可大侄子不敢受用
  “云真人免礼”
  崇祯忙让内侍搬来一张椅子,奉上茶水
  大臣们艳羡不已,却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妥
  兵部尚书李邦华,将大臣们刚才讨论的内容,一五一十地向云逍说了一遍云逍一边听着,一边不急不躁地喝着茶水
  风轻云淡的样子,让崇祯和大臣们都是心中大定
  有定海神针在,天塌不了!
  “内阁以及兵部以为,以蓟辽督师孙承宗率领宁远、山海关、蓟镇、大同、宣府等九镇兵马,与建奴在锦州展开决战!”
  李邦华道出内阁和兵部的意见
  大臣们都显得十分亢奋
  都飘了啊……云逍淡淡地问道:“有几分胜算?”
  “十拿九稳!”
  一名大臣插话道:“优势尽在我大明,可一战定乾坤!”
  “这位是……”
  云逍看了这大臣一眼,不认识那大臣答道:“下官兵部右侍郎陈新甲”
  云逍点点头,眉头不由得一皱
  虽然不认识,却是知道这个陈新甲
  历史上的松锦之战,之所以惨败,陈新甲居功甚伟
  萨尔浒之战,明军因为朝廷不断催战,最终导致大败
  松锦之战,朝廷依然没有汲取教训
  洪承畴与多尔衮战于松山,初战告胜,建奴几乎溃败
  如果按照洪承畴的建议,步步为营的稳步推进,那么即使无法战胜建奴,也不会导致最终的惨败
  结果兵部尚书陈新甲偏信辽东监军张若麟的轻敌冒进之言,一味催促速战速决
  再加上大侄子崇祯又急于求成最终导致洪承畴所部,落入皇太极的陷阱,松锦大败
  陈新甲后来还干了一件决定大明存亡的事情
  松锦之战后,明军虽然大败,建奴同样也是损失惨重,陷入战略瓶颈期,难以进一步突破
  此时的建奴,根本就没有想过能够入主天下
  兵部尚书陈新甲认为“南北交困”,只有议和,才能暂时摆脱面临的困境
  于是在崇祯的默许下,陈新甲与建奴秘密达成了“意向和约”
  若是和约真的达成,大明也就可以腾出手来,收拾国内的烂摊子
  要是真的成了,说不定大明还能苟延残喘个几十年
  谁知和约内容竟然被泄露了出去据说是因陈新甲的家僮,误将和约当做是塘报,“付之抄传,于是言路哗然”
  事情虽然有些扯淡,但泄密成了既定事实
  时值东林党当道,其势能直接左右皇权
  东林党人皆为夸夸其谈之辈,用兵打仗没屁用,但站在道德的高度,却口舌如簧,慷慨激昂
  借着这件事,东林党把崇祯喷成了筛子
  崇祯迫于压力,只得下旨,以卖国罪将陈新甲处斩于市
  就这样,明朝与建奴议和的事情也就告吹了
  明朝唯一能缓一口气的机会,也烟消云散,在内忧外患之下,迅速走上了亡国之路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云逍已经在陈新甲的脑门子上,贴上了一个标签
  uu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