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8章 叫花县的巨变

  第1328章叫花县的巨变
  “着,户部尚书孙传庭为总揽,即刻会同内阁辅臣,并司礼监掌印王承恩,再召大明商业银行总经理高福丽,以及一应于算学、商贸、钱法诸领域有专擅之能员”
  “务必以最迅捷之日程,拟定出设立‘大明银行’之详尽典章!”
  崇祯重重地一拍椅子扶手,斩钉截铁地说道
  接着他看向云逍,“至于这所有典章之最终审可,一应新政事务之最后决夺,皆由国师一人总揽其纲”
  云逍皱了皱眉头
  大侄子这是想把自己累死啊!每天勾栏听曲,难道就不香吗?
  崇祯道:“国家银行,关系大明命脉,这开天辟地、扭转乾坤之重担,也只有国师能够承担”
  云逍见他眼神中的恳切,无奈地叹了一声,“领旨”
  崇祯顿时大喜,朝大臣们挥手道:“干系重大,勿负朕望”
  “臣等遵旨!”
  孙传庭、王承恩等人齐齐躬身
  “这‘大明银行’之策,诚然是富国强民、经纬天下之根本大计”
  “然而擘画构建,绝非朝夕可成之易事,需得如琢如磨,细细打点,方能尽善尽美”
  “另外,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需要陛下和各位大人铭记”说到这里,云逍加重了语气
  崇祯坐直了身子,孙传庭等人都是神色一凛
  云逍缓缓说道:“以宝钞为前车之鉴!”
  “请国师不吝赐教!”孙传庭向云逍拱手道
  大明宝钞的名声,可谓是臭不可闻
  人人都知道,那是朝廷用来骗老百姓钱的
  可真正能说清楚其崩盘的深层原因,却找不出几个人
  时至今日,朝野上下都将宝钞贬值,归咎于“民间违禁用银”,而不是超发问题
  “也罢,那就跟大家伙儿说说货币金融”
  于是乎,云逍开启了授课模式
  结合大明宝钞,跟崇祯等人讲了什么叫朝廷信用,什么叫市场信心,以及财政与货币的共生悖论
  云逍侃侃而谈,等结束时,已经过了两个时辰
  他喝了一口茶水,润了一下喉咙,然后继续说道:“宝钞的崩溃,本质上,是朝廷试图以行政权力,驾驭经济规律,却又缺乏配套制度支撑的结果”
  “宝钞给我们的教训就是,要想一个货币稳定,需以坚实的财政基础、持续的政府信用、灵活的市场调节为前提”
  “因此,大明国家银行接手银券发行后,必须恪守以下几条,当做是红线,绝对不可逾越分毫!”
  众人的神情都凝重起来
  “其一,确立银券信用锚点”
  “什么意思?按1:1比例,建立准备金制度,公开国库白银储量,允许百姓随时兑换”“例如,若国库储银100万两,初期仅发行100万两银券”
  说到这里,云逍有意盯了崇祯一眼
  崇祯讪讪一笑,叔父这是要敲打自己以及将来的皇帝的
  云逍斩钉截铁地说道:“严禁皇室、官府,直接调用准备金,设立独立机构监管发行,由六部与地方乡绅代表共同监督”
  “否则,银券必定会如宝钞一样崩溃,朝廷信用一落千丈,甚至因此亡国!”
  崇祯神色一变,沉声说道:“朕会下旨告诫天下官员及后世,以此为永例!”
  “其二,实施量化发行与回收机制,年度发行银券数量实行限额,强制回收渠道”
  “其三,建立独立监管体系……就叫货币政策委员会,由户部尚书、都察院御史、地方商会代表、学者组成,每季召开听证会,根据物价调整发行策略”
  ……
  “最后就是风险对冲!”
  “预留白银战略储备,渐进式融入海外贸易,直至将银券流通是整个世界!”
  没错,这才是云逍的终极目标
  军事征服的手段太低级,老米的金融霸权,才是最高级的
  说完这些,云逍丢下君臣,径自离开花厅
  有些乏了,找陈圆圆听曲儿……纯粹的欣赏音乐,绝对没有其他的想法
  大明商业银行的贪腐案,以及大明金融革新,都没能让崇祯南巡的步伐停滞
  南巡的下一站,昆山
  “昆山?”御舟上,崇祯合上《昆山县志》,脑海中勾勒出昆山的大致形象
  从县志中可以得知,从古至今昆山都不是什么膏腴之地
  甚至在人文荟萃、富甲一方的江南诸县之中,其名声,颇有些令人一言难尽
  国师安排陈子龙、顾炎武,在昆山进行试点革新,使得昆山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不过那些都是停留在字面上的,具体会是什么状况,让崇祯心中颇为期待
  崇祯看向随行的官员,目光落在熊汝霖身上,笑问道:“朕听说熊卿籍贯余姚,幼年曾在苏州府求学你跟朕说说昆山旧事如何?”
  “微臣领旨!”
  熊汝霖心中颇为激动
  之前一再惹恼皇帝,本以为仕途黯淡没想到皇帝不仅没有降罪,这次反倒特意点名他这个小小的七品官
  肯定是国师在皇帝那儿美言了几句,国师还真是虚怀若谷、慧眼识英才
  “苏松坊间,曾有民谣流传:金太仓,银嘉定,铜常熟,铁崇明,豆腐吴江,叫花昆山,纸长洲,空心吴县”
  “说的便是苏州府下辖各县之景况,这昆山县,在苏地八州县之中,向来是以贫瘠凋敝、水患频仍而著称的……”
  “哦?竟还有‘叫花昆山’这等谑称?”崇祯帝眉头微蹙,脸上露出一丝不悦
  堂堂大明,天子脚下不远的江南腹地,竟还有被冠以“叫花”之名的州县?
  熊汝霖继续奏道:“陛下,那早已是老黄历了,当不得真!您有所不知,数载之前,国师初下江南,在昆山一地小试牛刀,大力推行新政,如今昆山已是天翻地覆之巨变!”
  顿了一下,他接着说道:“朝廷也正好以此为契机,将昆山巨变展示于世人,让某些对新政心存疑虑之人,开开眼界,知晓何为民心向背,何为事在人为!”
  崇祯心头越发热切起来
  一些京里来的大臣心中暗笑
  所谓昆山巨变,不过是为了给国师脸上贴金,吹嘘出来的罢了
  提前布置一番,皇帝带着大臣们走上一趟
  然后下至褒扬,报纸上再大肆吹捧一番,你好我好全都好
  老套路了
  uu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