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帮百姓摊赋
……
徐平只是武政府的巡察使,并不涉及政务巡查若非瑜州营有军饷缺漏,黄世安甚至都不必搭理他想要具体了解秋收之事,只能找当地的商贾和地主打听
想到此处,他当即收拾好账本,与张掖一同外出探查
黄昏将近,二人带着几名玄甲卫快步穿梭在溧阳城的街道之上路过一处府邸,匾额上刻着金色的孙府二字,徐平眉角一挑,迈步走了上去
“咚咚咚!”门环的撞击之声,清脆而有力
不过几息,府院内便传来一阵脚步声“谁啊?”
待到府门打开,家仆见是生面孔,不禁眉头微皱但见徐平身后有数名披甲之士随行,他说话倒也客气“诸位官爷,不知来府上找谁?”
“不知你家主人可在?本官乃武政府巡察使,有些事想请要找他询问”言罢,徐平掏出了一块武政府大令
听闻此话,家仆赶忙躬身拜礼“小的见过上官老爷就在府中,诸位请随小的来”
片刻之后,孙家老爷于前厅之中接待了徐平等人,不但姿态很低,态度亦是非常和善“诸位大人到访,草民有失远迎,还望大人恕罪啊”
徐平微微笑道:“孙家主言重了本官此来,是想问下赋税之事”
一听是赋税之事,孙家主顿时眉头舒展对于他们这种人而言,钱从来都不是问题,何况他本就从未逃税过“大人,不妨直说草民定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徐平点了点头“孙家主,溧阳这些年的秋收纳粮,情况如何?下面闹得凶吗?”
这个问题倒是把孙家主问住了并非不知,而是奇怪这是内政,武政府的巡察使管这个做甚不过话虽如此,他还是耐心的回道:“大人有所不知溧阳也好,溧阳附近的郡县也罢,已经多年未有大规模民间闹事了
粮赋充足,官衙自然无需下乡收粮不下乡,百姓自然也就没什么可闹的”
对方的表情神态不似作伪,徐平反而微微愣神“如此说来,瑜州当颇为富庶可瑜州历来贫苦,全国皆知,这岂不是自相矛盾?”
孙家主眉头微皱“大人瑜州贫苦与纳赋缴粮并无直接关系啊?再穷也得遵守国法不是,拒不纳粮可是要杀头的”
黄世安知道自己要来,那么定然也与当地的商贾有过串联不过秋收纳粮事关重大,涉及到的人数不胜数,欺瞒是显然不可能的“本官听闻刺史大人让你们主动帮百姓摊赋,可有此事?”
徐平的这个问题不好回答,这是个不符合逻辑的问题若说不是,那是瞎扯,随便打探便可知晓若说是,那么理由呢?白白掏钱给百姓摊赋,说出去谁信啊
可事实却是如此整个溧阳与其周边的郡县,每年纳粮就是由他们这些人来挂名分摊
刺史府出大头,他们出小头,百姓再出剩下的那一部分纳粮压力小了,百姓自然也就不闹事了而粮缴足了,府兵自然也不用再下去抢粮
但是这个问题没办法回答摊赋的钱从哪里来的?说自己掏的,没人信说刺史府给的,那刺史府哪来的钱?
徐平到来之前,黄世安确实召集了当地的士绅富豪谈过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他们知道对于纳粮,按对方的说法就是一口咬死,徐平信不信,不用管
想到此处,孙家主老脸有些微颤“回大人话我等均为瑜州人士,家乡贫瘠,百姓艰难刺史大人号召我等主动分担,我等自然不好回绝何况,些许钱财,全当为了后世儿孙积德”
徐平眉头一紧,嘴角微微抽扯“孙家主莫不是当本官傻子?这话,你自个儿会信吗?”
闻言,孙家主眉头紧锁,却依旧咬紧牙关回道:“草民所言,句句属实大人若是不信的话,亦可召人询问”
特么的,耗子给猫当伴娘?我信了你的鬼“一年两年也就不说了,年年摊赋?孙家主,你是在戏耍本官吗?”
孙家主很为难,这番说辞确实上不了台面可刺史大人已经交代了,不这样说还能怎么说“大人啊,您若是不信,不妨召他人前来对峙啊草民的话可是句句属实!
您说我这把年纪,要那么多钱做甚?帮父老乡亲们分担一点,那也是行善嘛这行善之举难道还有错不是”
对方死咬着这么说,徐平也没有太好的办法找别人来问,多半也是这个结论要想问出什么有用的讯息,除非带回驿馆严刑拷打
对此,徐平也不是没有想过可他不管政务,没有这个权利无论强行抓人,还是暗中拿人,黄世安都会借题发挥
瑜州营驰援定平,还没有正面作战,宇文逸便已退军因此,徐平和瑜州营的将士并没有什么战友之情
反观黄世安,在整个瑜州的军民心目中口碑都很不错正面和他发生冲突,肯定是不可取的
徐平眉头紧皱,若是陆铮在此,当有办法
时间渐渐过去,思虑许久之后,徐平站起身来“孙家主,多有叨扰,告辞了”
未等对方开口,徐平便已大步离去回驿馆的路上,他脑海中仔细整合着各种了解到的信息
要说摊赋,这些个地主和商贾显然不会那么好心而能够使唤他们,或者威逼利诱他们的,也只有黄世安这个一州刺史
同时,涉及的商贾人数众多,黄世安也不可能逼着所有人给钱百姓没粮可纳,商贾也不可能全摊,士兵又不下乡掠夺,那么这些缺粮谁来出?
最终,徐平做出一个看似荒谬,却很有可能是实情的推断:帮瑜州百姓摊赋的钱,说不定是黄世安自己出的?
想到此处,徐平愣在原地随着深入了解,瑜州一行的情况,已经远远超出他最初的判断
黄世安肯定是贪官无疑,修筑城墙的劳工也定然为其所害,那么他为啥要帮百姓摊赋呢?吃力不讨好就算,这样的好名声还得挂在商贾和地主的身上?
突然,徐平眼睛一亮,原来如此
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