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6章 铁架与沙海

  林源仰头望着高耸的钻井支架,钢铁骨架在阳光下泛着班驳的锈迹,像一具被风沙侵蚀的巨人遗骸
  他深吸一口气,活动了下手指关节,随后抓住第一根横梁,猛地向上一跃
  他的动作干净利落,像一只常年攀爬的岩羊,肌肉记忆远比视觉判断更可靠
  手指扣进锈蚀的凹槽,靴尖精准地踩在结构接缝处,每一步都带着谨慎而果断的节奏
  大漠中的狂风裹挟着粗糙的沙粒掠过耳畔,金属支架在风中发出低沉的嗡鸣,给人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
  看到林源的身手如此矫健,一直担心林源身体状况的米勒导演,终于是松了一口气:
  看来林源恢复的很不错,并不是强撑着身体上场拍戏
  只见林源身手敏捷的一路向上,不到5分钟时间,就完成了50多米的攀爬,抵达了支架塔的中间部分
  在这个位置上,林源停了下来
  目光锁定了上方一段严重氧化的支架——那里的金属表面布满蜂窝状的锈蚀坑
  “再往上就要小心了……”他低声自语,从腰间工具袋抽出小锤,轻轻敲击面前的钢梁
  沉闷的声响里夹杂着细微的脆音,这是金属内部结构受损的信号
  所有的钢铁支架,为了重心稳定,大多都是下部大上部小的结构
  这就意味着下方的钢铁支架,密度更大,也更经得起锈蚀
  但是当林源攀爬到支架的中部,再往上之后,钢铁结构也会因为锈蚀,而变得更加脆弱
  这次攀爬钢铁支架,林源并不是简单的来确认,是否有严重锈蚀的
  因为这个问题根本不需要考虑,答案肯定是:有!
  他需要的是踩出一条安全的攀爬路线,在攀爬过程中避开一些成片锈蚀,导致无法攀爬的支架
  但是那些小面积的严重锈蚀,又是正式拍戏时,可以用来做惊险效果的
  最最重要的一点,是林源必须选出一条,在某几个关键节点,能够快速进出支架的点
  这几乎关系到了他的生死,真不是开玩笑的
  闪电的电压强度,基本上是2000万伏起步,甚至在巴西监控到的超级闪电,长度超过了709公里
  科学家预估电压超过了10亿伏特(1gv),电流峰值超过了50万安培
  这样恐怖的闪电,通道温度达3万c,是太阳表面温度的5倍!
  不说真的碰到这么狂暴的超级闪电,就是能量只有十分之一,也足够让林源瞬间化成焦炭
  面对着人类无法抵御的天灾,林源唯一能够倚仗的,只有钢铁支架形成的“法拉第笼”
  所谓的“法拉第笼”,便是由导体构成的封闭或半封闭结构
  当外部存在强电场(如雷电)时,导体表面的自由电子会迅速重新分布,抵消笼内的电场,使内部空间保持电势为零,而不会穿透笼体内部
  不少城市的科技馆,都有这种“法拉第笼”的演示效果,可以让小朋友们感受到这种神奇的现象
  因此林源在沿着钢铁支架内部攀爬时,是不用担心雷击风险的
  但是他没法全程沿着内侧攀爬,特别是当他接近塔顶时,大面积的支架,都因高处的承受更强烈的风吹日晒,而严重锈蚀甚至断裂
  这意味着他必须向外攀爬,甚至跳跃到半空中,借助锁链荡到远处
  这个过程中,他遭受雷击的概率将会大大提升
  因此,林源必须选出一条合适的路线,尽可能的缩短他暴露在雷击区域的时间
  林源抬头往上看,从七十米处往上的钢架结构,明显锈蚀的更加厉害
  早已褪去了工业时代的银灰色泽,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病态的锈红,这都是多年沙暴打磨出的颜色
  也许再晚几年来,这座钢铁巨塔,恐怕就在时间的侵蚀下,轰然倒塌了
  林源继续往上攀爬,不停有红褐色的碎屑从指缝簌簌洒落
  突然,攀爬时的脚下,支架发出令人牙酸的呻吟
  不同于新生钢铁的弹性,老化金属的形变是不可逆的
  林源能清晰感觉到靴底下的钢板正在微微凹陷,就像踩在某种巨型生物的朽骨上
  他改用脚尖着力,将体重分散到结构节点的铆接处
  这些1930年代风格的铆钉头早已磨成了光滑的半球,但至少还没被锈穿
  林源再次掏出小锤子,轻轻敲打着钢柱,并把耳朵贴在支架上倾听
  沉闷的回响里夹杂着细碎的“咔啦“声
  这是金属碎屑掉落的声音,意味着某些承重节点可能已经变成了锈蚀的蜂窝
  但好消息是,锈蚀的程度还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比预想的要结实一些”林源下了结论
  爬到七十五米高度时,他遇到了第一个死亡陷阱
  本该连接两段竖梯的过渡平台完全塌陷了,只剩下几根扭曲的钢筋像折断的肋骨般支棱着
  林源挂在梯子上,看着面前这个直径两米的缺口
  热风从空洞中呼啸而过,带起一阵铁锈味的漩涡
  他伸手抓住头顶的横梁,指腹立刻传来皮革与锈层摩擦的“沙沙“声
  “不好,要塌!”
  一个念头闪过林源的脑海,他的身体反应比脑子更快一步,立刻荡了出去
  荡过去的瞬间,他听见脚下传来不祥的“吱嘎“声
  整段侧梯突然倾斜了三十度,七八颗生锈的螺栓像弹壳般蹦跳着坠向沙地
  林源的小腿肌肉瞬间绷紧,在梯子完全脱落前把自己甩到了对面的支撑架上
  背后传来一连串金属撕裂的哀鸣,五米长的钢梯在空中解体,砸在地面上扬起一片红褐色的烟尘
  “林源你没事吧!”
  下方孟涛等人着急的大喊,但是在狂风之中,距离又远,林源根本听不到他们在说什么
  能够从他们的动作中感受到担忧,于是林源对着下方挥挥手,示意他们放心,自己完全没事
  安抚了下方的人员后,林源才将注意力重新投入到继续攀爬之中
  “挺好的!我这是提前排除了一个暗雷!”
  他的身子继续向上,很快来到了90米的高度,可以攀爬的支架也愈发锈蚀严重了
  最后十五米的钢结构出现了诡异的变形
  持续十年的昼夜温差让金属产生了记忆疲劳,原本笔直的承重柱现在扭曲成了麻花状
  林源必须像攀岩者寻找岩缝那样,用手指抠进钢板翘起的鳞状锈片里
  在攀爬某一小段路程时,他刚把体重转移到某根斜梁上,整块锈蚀的钢板突然像蛋壳般碎裂,露出内部被盐晶腐蚀成海绵状的截面
  最危险的是最后五米的垂直冲刺
  林源交替用锤子测试每个握点的可靠性,但锈层太厚了,回声都是含糊的
  当他抓住最高处一段护栏借力时,整截钢管突然在他手中弯折!
  那不是机械变形,而是像威化饼干般酥脆的断裂,猝不及防下,林源的身子猛的向后仰倒
  就在向后坠落前的零点几秒里,他的身体先于意识做出了反应
  左手闪电般抽出安全绳上的岩钉,狠狠砸向身后的钢柱
  火星四溅中,生锈的金属居然被凿出了个临时支点
  借着这一荡之力,他右腿勾住了检修平台的边缘,彻底稳住了身子
  当林源终于翻上平台时,身后的钢柱上还插着那枚仍在震颤的岩钉
  阳光透过密密麻麻的锈孔照射进来,在平台内部形成无数跳动的光斑,照在林源的脸上,有种斑驳的诡异感
  他走向布满灰尘的工作台,他准备把电影道具:“不死老乔”的黑匣子,放到工作台上
  剧组没有上来过,这种道具的布置工作,也只能由他先一步来完成
  突然,林源感觉到脚下像是踩碎了什么东西
  他低头向地上看去,是半块风化成陶器般的蛇蜕,勾在铁架的缝隙之中
  林源笑了,比起这块蛇蜕是狂风吹上来的,他更愿意相信是某只沙漠蝮蛇爬上了高塔,在这种金属坟墓中,完成了蜕皮新生
  人类都多年无法抵达的生命禁区,竟然还有生命的痕迹
  相信不少观众,和资深影评人员,都会喜欢这种意向和表达的
  林源打算把这个镜头,加入到最终的电影拍摄之中
  果然不经意之间,总是容易产生神来之笔
  完成了艰辛的探路之旅,该重新返回地面了
  和上山容易下山难不同,攀登铁支架这种运动,下去反而简单一些
  林源借助着绳索等道具,很快就返回到了地面
  “没事吧?刚才看你那一脚踩空,我们都吓出了一身冷汗”孟涛说道
  “对我有点信心好吗?你亲眼看过我经历了那么多的挑战,要是只是因为攀爬一个铁塔就出事,不会觉得太荒谬吗?”林源吐槽道
  “这可真不好说,多少人大风大浪都过了,结果就是在小阴沟里翻船的”孟涛口无禁忌的说道
  林源:“……”
  一旁的米勒导演,羡慕的看着两人谈话
  关系不是好到一定程度,真不敢这么说话
  “走吧,去最后一个地点确定没问题后,我们就可以开始拍摄了”林源决定不理孟涛这个损友,率先向着正西方向走去
  废旧油田的西面,是连绵不绝而且坡度不断向下,延伸超过了5公里的沙海
  林源将在这儿,利用一块破旧的钢铁门板当冲浪板,在沙海中高速滑行,甩开了战争男孩的追杀
  当一行人走到沙海的坡面上时,大家都被眼前的一幕给震惊了:
  向西倾斜的沙海呈现出反常的几何美感,仿佛这不是被风随意雕琢的混沌之地,而是一道被精密计算过的天然滑道
  五公里的坡面像被无形直尺丈量过,保持着恒定的32度倾角,误差不超过正负1.5度
  整片沙域由三种粒径严格分选的沙粒组成:
  表层是0.2-0.3毫米的球形石英,中层为0.5毫米的赤铁矿颗粒,底层则是1毫米的角闪石碎屑
  这种分层结构形成了天然的减阻系统,像是为了顺畅滑行,特别安装了无数毫米级的滚珠轴承
  沙面在正午阳光下泛着诡异的金属光泽
  数千亿颗包裹着氧化铁薄膜的沙粒相互摩擦时,会产生0.01毫米厚的气溶胶层——这是只有在沙漠腹地才能观测到的“类超流体现象“
  任何物体在此接触沙面时,都会先陷入0.5秒,继而因气溶胶层激活而获得反常的升力
  地质学家称之为“沙之魔毯效应“
  “哇!真不敢相信眼前看到的这一幕当初选择放弃在澳洲拍摄实在是太明智了要不是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根本无法拍摄沙海滑行这样精彩的动作戏”米勒导演再一次叹服道
  事实已经无数次的证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条件,比澳洲那片荒芜的戈壁好太多了
  无论是前几天那场流沙格斗场,还是接下来要拍摄的这一场戏,都是不可能在澳洲完成的
  “这么爽的沙海,简直是冲沙圣地我都忍不住想要冲一把了!”孟涛感慨道
  “你会冲沙?”林源鄙视道
  “我会冲浪啊!在保持平衡方面,差别应该不会很大吧?”孟涛梗着脖子说道
  “其它方面呢?”林源继续追问道
  “……”孟涛噎住了
  过一会儿才无奈的承认:“差别还是不小的”
  简单来说,冲沙有三种独特的现象:
  第一就是类雪崩效应:当速度>40km/h时,表层沙粒会形成2-3cm厚的流化层,产生类似粉雪滑行的悬浮感
  第二是静电悬浮:干燥沙粒摩擦产生>5kv静电场,可短暂形成毫米级气垫
  第三是热塑形变:高速滑行是,冲沙板的底部会因为摩擦而升温当温度达到60c以上沙面会软化,板底形成瞬时沙模降低摩擦
  这三点结合在一起之后,最直观的结论就是——冲沙的速度,比冲浪还要快!
  这个结论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反直觉的
  但现实就是如此,葡萄牙纳扎雷巨浪区创造的最快冲浪速度记录是:93km/h
  而冲沙的最快世界纪录,则是在纳米比亚硬质沙丘创造的121km/h
  可以说冲沙的速度,比冲浪还要快三分之一
  这么高速的疾驰过程中,人体没有任何的保护
  但凡发生一点意外,冲沙板翻掉,林源以超高速度撞上沙堆……
  恐怕结果就是只能拾捡散落的肉块了
  一想到这个画面,米勒导演又一次头皮发麻起来
  uu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