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河西困境

  夏至过后,河陇地区的田野仿佛被金色的阳光浸染,夏麦在微风中摇曳,形成一片片金色的海洋
  麦浪翻滚,仿佛大地披上了一层流动的金色地毯,随风起伏,波光粼粼
  空气中弥漫着麦穗的清香,预示着一年辛勤劳作的回报即将到来
  各州县的百姓们纷纷走出家门,手持钐子,踏入麦田
  随着人们的动作,麦秆应声而倒,整齐地铺在地上
  男人们挥动钐子,动作娴熟而有力;女人们则弯腰捆扎,将割下的麦子捆成一个个麦捆
  孩子们在田间奔跑,偶尔帮忙递水或拾起散落的麦穗,欢声笑语回荡在田野间
  整个河陇大地,仿佛一幅忙碌的丰收画卷麦田里,人们的身影与金色的麦浪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和谐而充满生机的田园景象
  昔日的人丁稀薄的兰州五泉县,如今却成为了陇右几大粮仓之一的存在
  东西五十余里的河谷,在昔年刘继隆到来时,大多都是积淤的荒草地,而今却成为了满目金光的麦田
  七十余万亩的麦田正在被县城及乡村的百姓收割,近五万口百姓,分为一县五乡三十五村,散布在这长五十余里的河谷中
  黄河两岸不知何时筑起了防洪堤,昔年无力干涉的北岸河谷,也不知何时被一个乡,六个村子所占据
  望着黄河澄清,两岸麦香的景象,难得走出临州的刘继隆,也饮马黄河南岸,眺望南北麦田
  “能将兰州经营如此,你窦斌有大功啊!”
  马背上,刘继隆调转马头,毫不客气的夸赞起了兰州刺史窦斌
  昔年稚嫩的窦斌,如今也十分老成
  面对自家节帅的夸赞,他笑呵呵作揖道:“这都是以节帅为表率,按照节帅昔年所定规矩操办罢了”
  “若非节帅迁入足够多的人口,这五泉县也无法发展的如此迅猛!”
  窦斌倒是会说话,而刘继隆却摆手道:“有功就是有功,若是有功不赏,哪还谈什么赏罚分明?”
  话音落下,他目光看向跟随他从临州而来的曹茂:“曹茂,以兰州刺史窦斌组织百姓开垦有功,赏钱百贯,绢百匹”
  “谢节帅犒赏!”
  窦斌连忙翻身下马,踩在地上躬身作揖
  刘继隆颔首认可,接着询问道:“广武那边被迁走百姓后,眼下发展的如何?”
  兰州有广武、五泉二县,广武发展较晚,而五泉却早早就有着刘继隆打下的基础
  广武作为连接陇右与河西走廊的中转站,它的发展无疑十分重要
  对此,窦斌也翻身上马,不卑不亢的介绍道:
  “自府内暂缓迁徙人口至凉州开始后,府内先后向广武迁徙移民两万余人”
  “算上原先的百姓,如今广武有八千余户,近四万口百姓”
  “有乌逆水在侧,开垦荒地并不困难,如今广武有熟田三十二万四千余亩,待熟的垦荒田十五万六千余亩”
  “这批垦荒田转变为熟田后,广武的百姓不仅可以自给自足,还能向衙门兜售六七万石成粮”
  “算上衙门在当地收取的赋税,广武每年能存粮二十万石左右”
  “若是加上五泉县,兰州每年能存粮六十万石,其中四十万石为田税”
  “若是按照物价折色,再加上豆麻等产物折色,兰州如今的度支收入约为十万贯左右”
  所谓度支收入,即是州内‘兵官民生’等各项支出后的纯收入
  十万贯的纯收入,这对于都护府来说也不算少了
  想到这里,刘继隆询问道:“赋税总收入和支出分别是多少?”
  “总收入约二十二万贯左右”窦斌先是回应了头个问题,然后又回应第二个问题道:
  “兰州镇军饷为七万六千余贯,兰州官吏俸禄为一万四千余贯”
  “大学、小学及养济院、惠民药局,以及六司所辖日常维护约支出三万贯左右”
  一个小小兰州,竟然有二十二万贯的税收,且维持当下现状的支出后,还能结余十万贯,这不得不说是个惊喜
  要知道百余年前河陇未失陷吐蕃时,兰州赋税也不过九千多贯
  当然,昔年的兰州仅一万五千余口人,而今的兰州却有近十万口人
  政策的倾斜下,兰州成为了除凉州以外的人口第一大州,其次则是九万余口百姓的河州
  “可惜了,朝廷废除九厘税后,迁入陇右的百姓数量骤降为千余人,不然你这兰州还能再发展发展”
  刘继隆感叹着近一个月来的局势变化,曹茂闻言则是笑道:
  “节帅您当初不是说过嘛,等庶族把压力转嫁到百姓头上,百姓依旧过活不了,到时候还是得逃亡”
  李漼在裴休的建议下将九厘税废除,这确实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但裴休加税庶族的手段,无疑就是每个王朝在亡国前,大规模收割中产阶级的手段
  一旦中产阶级被“消灭”,届时各种手段还是得落到下层的百姓头上
  到了那个时候,基本上就是王朝覆灭时了
  思绪之间,刘继隆对曹茂回应道:
  “朝廷罢黜九厘税,加之南蛮兵锋受挫,蜀中物价恐怕会渐渐遂安”
  “你派人传回消息给高进达、崔恕二人,令他们采买商货之余,将我陇右境内陈粮贩往关内道、京畿道、剑南道、山南西道等处”
  “是!”曹茂闻言作揖应下,随后派人前去告知高进达等人
  刘继隆要囤粮不假,但囤粮太多而产出的陈粮,不论从口感还是从卖相来说,都不如新粮来得好
  如今陇右有熟田千万亩,能产粮千万石,即便去除麸糠,还能得出七百多万石成粮
  百姓自己只需要四五百万石成粮,余下的粮食,若是没有出处,必然导致陇右粮价降低
  因此从现在开始,刘继隆得在太平时分,好好处理陇右境内多余的粮食了
  以每石四百五十钱的价格买入陇右新粮,随后又按照诸道市价,以每石八百到一千二的价格将陈粮转卖
  两手一捣鼓,都护府便赚了数百钱,而这只是一石的收益
  陇右每年结余的二三百万石粮食,完全可以通过官道贩往诸道,获利几十乃至上百万贯都十分正常
  粮食还需要囤,但也需要处理
  向尚摩鄢和河西处理是一个方向,向大唐处理又是另一个方向
  总之在大唐腾出手收拾陇右前,刘继隆还是得不断变通,让陇右越来越富庶才行
  这般想着,他也招呼着窦斌往五泉县赶去
  几日后,都护府的高进达接到了刘继隆的军令,随后与崔恕商量过后,便派人都护府治下牙商们联系起来
  四大官仓和州县官仓的陈粮,都采取就近售卖的手段
  王焘、俞从晖、任泽等二十余名牙商身影遍布大半个大唐
  如今粮价飞涨,各地都缺少粮食,尤其是京畿地区
  长安常驻人口五十万,而流动人口二三十万
  如此多的人口,每日消耗的粮食都是个天文数字
  虽然裴休改革漕运,让漕运每年的运输量达到了一百二十万石,但对于长安来说,这点粮食还是太少了
  陇右官仓中积压的一百三十七万石陈粮,很快便通过这些人的商队转运了出去
  俞从晖和任泽、王焘等人倒也聪明,他们依托水运,用黄河贩卖“鄯廓河兰”四州的粮食前往会州、灵州及北部的丰州
  南边则是以羌水为水路,贩卖‘洮叠宕岷成武’等六州陈粮
  松州的陈粮走陆路贩往翼州,凉州的陈粮则是有都护府自己联系河西,贩卖河西
  在牙商们转运陈粮的同时,高进达和崔恕二人也在积极采买市面上的陈粮和新粮,将陇右的粮价稳在每石四百五十钱
  随着陇右开始贩卖粮食,临近陇右的各州县粮价先后降低
  朔方镇内粮价从每石一贯降低到八百钱,而天德镇内粮价从每石一贯二降低到九百钱
  天雄镇、凤翔镇、泾原镇等临近陇右的,粮价基本都回落到九百乃至八百钱
  山南西道和剑南道就更不用说,因为王焘等人的抛售,粮价从每石八百降到了六百多
  粮食在乱世就是硬通货,一个月时间就为陇右狂揽八十万贯,这还是牙商们得了三成利的情况下
  八十万贯到手后,高进达又将陇右市面多余的夏粮采买入库积存,并没有因利而大肆倒卖陇右境内粮食
  一番手段下来,陇右粮价没有变化,四周粮价短暂回落,而都护府在采买夏粮入库积存后,反而还积存了十余万贯钱财
  在陇右已经解决陈粮问题的时候,一队百余人的轻骑队伍却沿着天山南边的绿洲一路向西
  如此疾驰几日后,远处的天山脚下渐渐浮现出一块广袤的绿洲
  “驾!驾……”
  此时的西域,环境比之后世还要稍好些
  官道沿途驿站,基本都靠着小溪或湖泊,向南眺望数十里,也基本都是草原
  草原上牛羊成群,如朵朵白云成片移动
  随着轻骑继续向西,前方的草原开始转变为了树林与耕田,而远处更是渐渐浮现出了一座城池
  在他们的不断靠近下,城池渐渐显露,其墙体主要以夯土筑成,高大而坚固,表面雕刻着繁复的纹饰
  这些纹饰中,既有西域特有的几何图案,也有中原风格的祥云瑞兽,可见昔年的文化兴盛
  “甘州加急!!”
  领头的轻骑旅帅高声喊出,同时高举手中帛书
  城门口的兵卒抬开拒马,每个人身上都披着罩衣,以此来躲避太阳直射甲片的燥热
  环境改变人这说法确实正确,至少在河西肆无忌惮穿戴甲胄的河西归义军,此时基本都将自己连带甲胄裹成了“粽子”
  这样很热,但却没有办法,因为甲胄不得不穿,谁让此时的西州并不太平
  轻骑涌入城内,沿着干道向前赶路,道路两旁都是戴着幞头的平民,但他们语言并不相通
  高昌人和河西百姓还能用吐蕃语沟通,但那些被陇右迁徙而来的剑南道逃犯,便只能用官话和人沟通了
  在河西和西域,懂得官话的人无疑很少,所以他们干脆与迁徙而来的老乡在一起,尽量不与高昌、河西人沟通
  轻骑们只是斜眼瞥了他们一眼,随后便匆匆朝着衙门赶去
  不多时,一座宫城便摆在了他们眼前
  这是西州衙门,也是昔年的高昌国王宫
  王宫周长里许,外墙高二丈,厚丈许……
  宫门高大宽阔,两侧矗立着雕刻精美的西域石狮,象征着王权的威严与神圣
  进入宫门,迎面是一片宽阔的广场,地面被人夯实,中间还留有一条干渠,渠内水流不停,显然是活水
  王宫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座高大殿宇,进深六椽,柱头枋子上斗拱形制简洁,中心斗拱于大斗口出龙头,两侧出象鼻,两稍间斗拱于斗口出龙头,硬山式屋顶,与大唐风格差别不大
  “刘继隆要卖凉州的陈粮?”
  “是,听闻准备卖十七万石陈粮,一石粮卖五石上等硝”
  进深三丈的殿宇内,高坐昔日高昌王位的张淮深声音略带诧异
  站在他面前的,是如今担任安西都护府长史官职的李恩
  尽管两人早年有些不愉快,但这些都随着李恩帮助张淮深解决索氏问题后消除
  此刻二人在讨论着陇右卖粮的事情,而经过李恩的解释,张淮深这才颔首道:
  “我们确实比较缺粮食,只是拿不出那么多硝石”
  尽管手中的西州、伊州、瓜沙等州都盛产硝石,但以人力开采运送硝石还是比较困难的
  正因如此,河西的硝石虽然储量很大,可产量却不大
  “刘继隆说了,若是没有足够的硝石,也能用香料作为交换”
  李恩解释着,同时劝说道:“虽然不知道刘继隆要这么多硝石干嘛,但各州府内还有十万余石的硝石,趁机处理也好”
  “此外,府库中还有钱财,加上陇右已经将商货交给我河西牙商,不日便要运抵沙州和西州”
  “大不了此次不获利,将所有商货都买为香料后交给他们”
  “若是能得到这十七万石粮食,西州最少三年内不会缺粮”
  “嗯”李恩的话引起了张淮深的认可,尽管河西发展多年,但由于人口不多,发展速度始终不行
  这些年从陇右手上先后获得了近两万汉口,但这对于广袤的河西来说,还是太少了
  别的不提,单说西州内的情况就不容乐观
  西州仅有一万四千余口百姓,其中二千余口,还是半个月前从陇右迁徙到高昌的百姓
  尽管刘继隆说过这群人都犯过事,但张淮深并不在意
  大唐是个什么情况,他也能从自家叔父和阿耶的信中了解
  哪怕就是作奸犯科之徒,甚至是残疾之辈,只要他还能生育,在张淮深眼里就是宝
  高昌一万二千余口原住民里,有七千多是高昌人,其中有男有女,剩下五千多都是俘虏的回鹘女人
  经历了那么多战争,河西基本上也是女多男少,尤其是寡妇很多
  因此张淮深也不可能让将士们在当地开枝散叶,毕竟他们还有原来的家庭,不可能在这里扎根
  相比较河西的将士,陇右迁徙而来的这些剑南道百姓就不存在什么问题了
  在西州,汉人始终是小族,若是安西都护府败走,那他们这群得利之人必然要遭到清算
  正因如此,他们将会成为安西都护府扎根西州的支持者
  “那两千多剑南道移民的婚事,都安排好了吗?”
  张淮深询问起李恩,李恩闻言笑着回礼作揖:“都安排好了,可以娶妻甚至纳妾”
  “每户发田十五亩,每三户共用一头牛,另外每月发米一石”
  “好!”张淮深满意点头,接着说道:“我们缺粮食,但更缺人”
  “刘继隆忌讳这些作奸犯科之徒,但我却不忌讳”
  “若是可以,我倒是想让他多迁徙些作奸犯科之辈前来”
  “这群人自持三分悍勇,虽然昔日行为令人鄙夷,但若是用得好了,却也能为我汉家守住西州土地”
  面对张淮深的话,李恩也点头表示赞同,同时说道:
  “要不要联系刘继隆试试,不然以西州这点人口,最多维持三千屯军”
  “届时我军撤回沙州,西州必然会遭到仆固俊、庞特勒等人入寇”
  张淮深颔首,但却头疼道:
  “我与他说过好几次,但他治下百姓也多不足,恐怕不会有太多百姓迁徙给我们”
  “那不如从关内道迁徙人口?”李恩突然道:
  “眼下朔方镇以张直方为主,此人唯利是图,想来您也清楚”
  “昔年河西钱财不足,故此才没有钱财贿赂官员,迁徙人口”
  “而今丝路重开,陇右出以商货,而我们出人力,每年积攒钱财二十余万贯”
  “虽说要付之半数为军饷,可剩余几万贯,想来也能贿赂那张直方,迁徙些汉口给我们”
  “这……”张淮深皱眉犹豫,他可是没有忘记那张直方当初如何盛气凌人的
  “我再手书一封送往临州吧,想来刘继隆会想想办法的”
  他不太想与大唐的官员沾边,因此重新手书一份让李恩派人送往临州而去
  uu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