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展露实力
“遇大阵,弓弩手在前,弩手去贼一百五十步即发箭,弓手去贼六十即发箭”
“若贼至二十步内,即射手、弩手俱舍弓弩,令驻队人收”
“弓弩手各先络膊,将刀棒自随,即与战锋各队齐入奋击其马军、跳荡……”
“杀杀杀——”
八月初,当肃杀之声震彻四周,狄道城北十余里外的军营内却喊杀震天
作为军镇制度下满编的存在,临州镇官兵有战兵四千零五十人,辅兵四百五十人,共计四千五百人
四千五百人分为三军,分别是狄道军、长乐军、大夏军,每军一千五百人
临州三县的城防,主要是由三军轮流当值
不当值的其余两军兵马,则是在狄道城北的临州镇军营操训
此刻,刘继隆站在校台之上,面前是占地近千亩的宽阔校场
校场上,两军各自结大阵操训,每军左右两侧各布置二百余精骑,精骑身披扎甲,头戴铁胄,插雉翎,马鞍两侧有硬弓、软弓、箭囊及箭矢
马鞍一侧挂有得胜钩,钩上放置丈三长枪,另一侧则是挂着两柄金瓜锤
若是算上精骑腰间的鄣刀、横刀,那一名精骑身上起码有六七种兵器
换做普通的马匹,必然是无法承受这连人带甲二百余斤的负重
即便是同时代各藩镇军中的军马,驮负那么多东西,也很难进行奔袭,哪怕是短途奔袭也十分困难
但河陇大马不同,高大健壮的河陇大马,主要是以昔年大挽马和河曲马、突厥马培育得来的马种
这本是吐蕃人为己方精锐骑兵培养的马种,结果马种还没开始扩散,吐蕃就先一步内乱了
刘继隆异军突起后,这些马种都被刘继隆收揽,继而发展出了如今的河陇大马
“节帅治军才能,天下难有出左右者!”
忽的,刘继隆身后传来了盛赞声,刘继隆回头瞥去,当即便瞧见了身为西川监军的杨复光
杨复光与刘继隆谈好买卖后,并未匆匆离去,而是派人回去告诉崔铉这个好消息,他本人则是留了下来
不过他倒也坦荡,直接与刘继隆开口,想要见识陇右军之雄壮
刘继隆清楚,这人恐怕是想打探陇右军虚势,但他也并不藏拙
适时让唐廷了解一点自己的实力,更有助于自己安心发展
如果能借杨复光的嘴,让当今那位至尊了解自己的实力,恐怕那位至尊就明白先帝为什么迟迟不敢对陇右动手了
正因如此,刘继隆在翌日来到了临州大营,杨复光也在随行人员中
面对陇右兵马操训,杨复光确实眼前一亮
临州镇的兵马虽然不多,但三千人对垒操训的兵势,却比崔铉在嘉州所操训的那三万西川新军还要令人震撼
杨复光并非不知兵事,所以他大致一看,便了解了陇右军的情况
从他所见规模来看,陇右一镇大概是四千多人,每军一千多人
每军一千五百人中,有精骑约四百余人,余下还有近千步卒
这些步卒装备与精骑相差不大,配有弓弩、丈二长枪和金瓜锤一柄,鄣刀、横刀各一柄,以及弩矢、箭矢各一壶
瞧着陇右军步卒的装备,杨复光便不由倒吸了口凉气
按理来说,刘继隆麾下将士的装备,实际上就是《唐会典》中唐军该有的制式装备
但问题在于,如今的大唐早已不是昔年的大唐
大唐财力有限,藩镇也同样如此
如果要按照标准对兵卒武装,那在每个兵卒身上的投入,最少不下五十贯
这五十贯还只是装备,而不包括对兵卒的培养
要知道,唐军的标准装备重量在六十斤左右,因此兵卒需要在自身负担六十斤重物的情况下,听从军令与敌军作战
这样的负重也就带来了极大的消耗,因此募兵过后,得将兵卒养得虎背熊腰才行
哪怕唐军强盛时,也不过以五千余万人口,养兵五十七万罢了,而五十七万中,只有六成能满足标准,余下四成基本都是不达标的驻兵和轻骑
崔铉所募的三万西川新卒,如今只有七成负甲,余下三成大概率是不会负甲了
除此之外,这些兵卒都是持一丈长枪,仅配横刀一柄、七斗弓一张或擘张弩一张,钝兵仅一把
饶是如此,兵卒负重也在五十斤左右
哪怕操训大半年,几万西川新卒也才堪堪能结些不算繁琐的军阵,身子还算强健,却比不得陇右这种虎背熊腰之士
若非见过武州、岷州等地的陇右兵马,杨复光兴许都会以为此处兵卒皆为刘继隆麾下牙兵
想到这里,杨复光试探着笑道:“节帅麾下兵马如此雄壮,想来应该有二万兵众吧……”
刘继隆轻笑看向曹茂,示意其接茬
“二万?”曹茂明了,语气嘲笑道:
“若是只有这点兵马,我陇右如何威慑四方?”
“那不知……”杨复光试探询问,曹茂冷哼道:“我陇右有虎士四万余众”
“四万?!”杨复光倒吸了口凉气
他是清楚神策军和京西北八镇是个什么模样的,而这次外派出镇监军,又让他知晓了各镇精锐大概是什么模样
在他看来,以陇右此等兵马为标准,那神策军仅能拉出六七千人,京西北八镇最多不过二三万
诸如剑南、山南、河东、河南、淮南及江南等道藩镇兵马,与之相同的不过七八万
想到这里,杨复光不免又想到了近来皇帝的那番言论,不由得忐忑起来
在他看来,朝廷若是真要与陇右开战,估计战事才打响,秦州和文扶二州就要丢失了
各镇兵马甚至来不及调集,估计刘继隆就能打到凤翔去了
“得把陇右的事情告诉阿耶才行……”
杨复光心中有了盘算,同时他也好奇陇右是拿什么养活的四万全甲精锐
西川有民数百万,为了赋税而把百姓搞的流民遍地,结果也不过堪堪能养五万兵马
在他看来,陇右百姓最多不过四五十万,十丁抽一的情况下,是如何拉出的四万精锐?
杨复光十分好奇,可他的这番好奇若是被刘继隆得知,那刘继隆必然会毫不留情的嘲笑
陇右收税四成,那就是实打实的收四成,四成都能收到府库,更别提还有牙商和丝路为陇右赚钱了
反观西川乃至整个大唐,不管收什么税,胥吏先盘剥一道,官员再盘剥另一道,最后才到国库之中
明面上,大唐向百姓收取的赋税,折钱后不过一千七八百万贯,但实际上百姓却交了四五千万贯,乃至更多
没有破而后立的决心,大唐只能在腐败的吏治中倒塌,而这也是绝大部分王朝中后期所面对的情况
别的不提,如今的大唐君臣,恐怕连大唐有多少人口,多少土地都不知道
他们所知道的,都是记录在文册上的老黄历了,实际情况是什么,就连盘剥地方的官吏都搞不明白
这玩意没人敢去统计,许多地方都是抄旧,然后添添减减,最后弄出本图籍来糊弄朝廷
有些事不上秤就四两重,要是上了秤,一千斤都打不住
在浑浊的世道里,陇右才是按照规矩做事的那个,但也仅限于目前
腐化通常都是无声无息的,所以反复没有停止,只有持续和不断持续
“杀杀杀……”
校场上的喊杀声还在继续,杨复光也在回过神来后询问道:
“这个军营的校场,似乎有些大啊,莫非某些时候,会进行大操吗?”
“自然”刘继隆没有遮掩,既然要表现实力,那就得好好表现,别画虎不成反类犬
他朝着台下走去,边走边道:“大操不定日子,一年最少两次,每次最少两万人以上同时操练”
杨复光跟在刘继隆身后,同时鼻子抽了抽
瞧见他这举动,刘继隆也开口道:“马上就到吃午饭的时候了,杨监军与我一同尝尝这军中大庖厨吧”
“节帅有请,下官不敢不从”杨复光笑脸迎人,语气和善
不多时,他们便走到了一排砖瓦房前
这些一排砖瓦房都敞开着门,门口就是灶台和大铁锅,里面则是有数十名身穿战袄的庖厨
十二间长长的砖瓦房,每间里面都有三口大锅,以及半人高的三个饭桶
杨复光跟着刘继隆来到其中一间,由于还没解散,所以还没有人在此排队
杨复光跟在刘继隆身后,从木桶里取出人脸大小的木碗和筷子
在木桶处打了粟米饭后,他接着就看到了三口大锅里的食物
第一口锅里是炒菠菜,第二口锅里是萝卜炖羊肉,第三口锅则是煎鱼块
“这是将士们的午餐?”
杨复光错愕,但庖厨却已经将每个锅中的菜肴打到了他的碗里
尽管分量不多,但有肉吃已经很不错了
这个时代虽然出现了三餐,但通常把午餐说成“点心”,而且主要是世家子弟和庶族才能每日三餐,普通百姓是不可能享受到三餐这一说的
哪怕晚唐兵卒待遇不差,可基本上也只有早晚两餐,并且只有早餐有肉
想要两餐都有肉吃,那得是操练的时候
所以杨复光听到陇右军有午餐时,他便已经感到了惊讶,而当他瞧见午餐内有羊肉和鱼肉时,他便知晓了陇右军的兵卒为什么个个虎背熊腰
天天这么吃,不虎背熊腰才奇怪……
“监军勿要误解,我军虽有三餐,但只有大操时,才能保证当日午餐和晚餐有两个肉”
“平时虽然也有三餐,但通常只有一个肉”
曹茂在替刘继隆解释,但杨复光听后却已经愣住了
平日里三餐也就罢了,午餐和晚餐竟然还有肉?
尽管肉不多,不过二三两,但也足够诸镇仰望了
想到这里,杨复光也与刘继隆他们坐到了不远处的凉棚中,慢条斯理的将碗内饭菜给吃了个干净
这饭菜的味道,与他在家中吃的没有什么区别,这代表里面的油盐和香料没少放
虽然知道这是大操时才有的待遇,但杨复光却还是忍不住在心底摇头
刘继隆如此对待麾下将士,将士又如何不奋死效忠呢?
真到了战场上,就他所了解的那些牙兵脾性,估计没有几只兵马能与陇右军对阵
即便能对阵,以朝廷如今的钱粮情况,刘继隆只要固守陇右,都足够让朝廷多加几次税了
“这里的事情,得丝毫不减的告诉阿耶才行!”
杨复光在心里暗自想着,随后与刘继隆一同吃完了午饭,骑马返回了狄道城内
在他返回狄道城后不久,他便派人将他所写的手书送往了长安
当他所派的轻骑离开狄道城时,急促的脚步声便传入了都护府不远处的某座院子内
这座院子占地近十亩,不仅是四进出的结构,院内还有半亩不到的花园
此刻的刘继隆正在花园内与一老者下棋,而在狄道城内,能被称呼为老者,还能坐拥那么大院子的,也就只有举族迁徙陇右的封敖了
七十四岁的封敖仍旧精神,他的心神都沉浸在棋局上,而刘继隆虽然分心,却依旧能稳稳压制封敖
“节帅,那杨复光确实派人往长安送去消息了”
曹茂的身影出现在了花园内,刘继隆闻言颔首:“不必管他”
“是!”曹茂应下,而与刘继隆下棋的封敖却开口道:
“你是准备借杨复光之手,告诉朝廷你的实力,让朝廷为此心生忌惮?”
“阿翁猜的不错”面对封敖,刘继隆毕竟是晚辈,所以不管封敖问什么,能回答的他都会回答
得到刘继隆的回答后,封敖捋了捋自己那尺许长的白须,接着说道:
“杨复光的养父杨玄阶是左神策军副使,相信用不了两年,就能爬上左神策军中尉的官职,位列北司四贵之一”
“你通过他去传信,倒是也选择对了”
“不过当今至尊毕竟手段稚嫩,与你这般人物比不了”
“倘若那位至尊还没弄清楚神策军的情况,兴许会以为你在挑衅朝廷……”
封敖对李漼不太看好,毕竟李漼在处理南蛮和流民、陇右等问题上的手段太过稚嫩
不过这也不是什么问题,毕竟许多皇帝都属于平庸老成型,二三十岁的时候,手段确实不够成熟,但等四十多岁就好了
李漼与刘继隆同年出生,但手段高低却一眼可见
“当今那位至尊虽然手段不行,但也应该不愚蠢”
“南衙北司都阻止其对我用兵,他应该察觉到了不对劲”
“只要他搞清楚问题所在,便不会再如此鲁莽了”
刘继隆倒是没有像封敖那样看低李漼,毕竟李漼现在面对的许多问题,都是李忱留下来的
李漼即位后态度强硬,甚至有些骄傲自大,这并不奇怪
一个二十六岁的青年,突然继承了在天下范围内最强大的王朝,不骄傲自大才奇怪
更何况南蛮那边本就有意发动战争,即便李漼服软也没用
李漼需要解决的,是关东地区的流民问题,但他确实没有解决好
不过刘继隆倒是很怀疑,李漼到底知不知道关东地区的流民问题有多严重?
历史上他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的赈灾手段,直到庞勋起义,引爆淮南几十万流民,李漼才察觉到关东饥民问题有多严重
结果镇压起义没两年,他好像就因为某位公主去世而大肆牵连百官,开始崇尚礼佛,然后没两年就驾崩了
最后关东流民的问题没能解决,反而更加严重了
想到这里,刘继隆不由询问起封敖:“阿翁,现在河南河北及淮南、江南等道的流民问题,可曾得到解决?”
封敖没想到刘继隆竟然关心起了流民,因此他顿了顿,思绪过后才开口说道:
“未曾听闻朝廷有什么赈济灾民的手段,唯有毕諴在入京前,于宣武境内开仓放粮,安抚了十几万饥民”
“不过毕諴入京后,却并未提出什么赈济关东饥民的事情,想来是朝廷钱粮不足,不足以解决此事”
“其实朝廷没那么多问题,只可惜钱粮不足,不然所有问题都不是问题”
封敖这般说着,而这个道理许多人也都知道,甚至知道怎么解决钱粮问题,但就是没人敢出来这么做
毕竟上一个这么做的人,最后的下场可是流放病死,所以谁都不想步其后尘
“天下动乱,恐怕也就是二三十年的事情了”
封敖忽然话锋一转,接着看向刘继隆说道:“老夫是等不到那日了,但你绝对能等到”
刘继隆眯了眯眼睛,他想对封敖说,天下动乱根本要不了那么久
毕竟因为他的异军突起,大唐多了许多灾难
朝廷不仅需要在西北布置重兵,更是因为王守文叛乱而连续加税,以至于原本还算太平的河南道,提前二十年多出了几十万流民
尽管徐州武宁军还没有遭遇镇压,庞勋也很有可能不会作乱,但河南、淮南、江南等道的百万流民始终需要发泄
只要有野心之人振臂高呼,倾覆大唐的农民起义只会加速
二三十年,刘继隆可以等,但他等不起
平定天下,只是他需要做的一件事,更重要的事情是平定天下后的那些事情
“这天下,应该姓刘……”
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