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先师荀子

  人是带着武阳县的县令书信来的,当张负家的家仆带着书信去告知,陈平依旧只能站在堂内,等待着
  张负家中确实富裕,尤其是这个院落,虽说不大可依旧保留着许多贵气
  陈平自觉得自己的身世与家世,无法让他接触到更高层次的人,交游期间也不过是与三两寻常人往来
  可张负家却在这东郡有着不小的人脉
  又见到苍老的话语声由远及近,陈平摆出行礼的姿势
  张负里看到了这个年轻人,笑道:“武阳县,一切可都还好?”
  张负年迈,而且须发也已花白
  陈平知道言外之意,是因始皇帝的东巡路过了三川郡,如今车队就在东郡外,张负与武阳县的县令是旧识
  而自己,这个落魄且贫穷的人,又如何能见到家底阔绰的张负,陈平心中自嘲一笑,他不过是个送信的,才能见到对方
  张负看着书信中的内容,又看了看眼前的陈平,开始了询问
  不过在询问期间,张负也在观察陈平,这个年轻人看着年近三十岁,谈吐十分端正
  当张负问起将来该如何
  陈平却说,如今应该投效公子扶苏,那位公子在关中有着极大的名望,将来的公子定是下一位秦帝,他陈平心中有抱负,定能拜在公子扶苏门下
  公子扶苏在关中有着颇高的名望,公子赏罚分明,为人俭朴,从不以物取乐
  在陈平心中他觉得公子最得人心的地方在于,这位公子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在这样的公子门下办事,他陈平只要有能力并且忠心,定能得到回报
  在陈平而言,选择一个值得投效的人,尤其重要
  有些人你投效了,得不到回报
  还有些人,你投效了却不会被重用
  但公子扶苏的品行实在是太好了,太符合陈平的要求了,这样的公子他陈平说什么都要效忠,更重要的是……那位公子有着极好的人脉
  公子还是丞相李斯的弟子,又与荀子弟子交好,这对陈平来说是一个极为有利的条件
  陈平还说,他若能在其位,定是一个称职的人
  当然了,张负只当这些都是口无遮拦的大话,陈平还是有才智的,不然武阳县的县令不会在信中提点此人
  张负在东郡人脉颇广,结识过游侠,也结识过六国旧贵族,或者是各地的官吏
  陈平家很穷,却深得武阳县的社宰与县令赏识,这事倒是稀奇
  看对方的窘迫样,如今在这东郡,张负怀疑此人连温饱都成问题
  张负只是留人用了一顿早食就让他离开了
  陈平离开了张负家中,信是送到了,但他却无处可去
  不只是温饱成问题,他陈平的落脚之地都成问题
  只是心念一转,陈平觉得自己在张负家的言行该是很得体的,言谈举止包括学识都说的恰到好处,这个张负既能在东郡有着广阔人脉,必定也是见识长远
  他陈平的才学,张负定是看得出来的
  而后,陈平没有当即离开,而是向这里的家仆打听了起来
  始皇帝的车队在东郡边上停了两天,而后又一次启程前往峄山
  而就在始皇帝离开东郡之前,有一个消息传来,说是将来的潼关会招收能够教书的夫子
  始皇帝离开东郡之后,平阴县有一户人家正在举办丧事
  而巧合的是这户正在办丧事的人家,张负也认识
  陈平与张负在这户人家又一次见面了
  再一次见到陈平,张负上下打量他,低声道:“都说你在武阳县贫穷且不事劳作,却愿意在这里做丧事?”
  陈平尴尬一笑
  张负与他继续攀谈起来,陈平觉得将来投效公子扶苏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并且皇帝的车队离开了,却留下了消息,公子扶苏要在潼关办书舍,需要有能够教书的夫子
  这件事也仅仅只是传闻,可能当时……张负觉得陈平要投效公子扶苏,不过是口无遮拦,但如今……从皇帝的车队中听到这个消息
  张负确实要好好考虑了
  再者说他心里确实有一块石头一直还未落地,那块石头便是那嫁了几次且守寡了几次的孙女
  张负想了又想,询问道:“你如今住在何处?”
  闻言,陈平神色难堪,只好带着张负前往自己的住处
  陈平的住处甚至也说不上是住处,只是一间破屋子,这间屋子甚至连个木门都没有
  张负思量再三之后,拍了拍陈平的肩膀
  翌日,东郡就传出了一个消息,张负的孙女要嫁给陈平了
  张负的这个孙女出嫁好几次,却死了好几任丈夫,东郡的人家都不愿意娶,但陈平不在意,他很愿意娶
  在那场丧事结束的第三天,张负带着陈平回了三川郡的武阳县,并举行了婚事
  婚事结束之后的第二天,陈平就张负请武阳县的县令相助,引荐他去潼关教书
  张负很有家底,以前落魄且贫穷的陈平,在成婚之后,得到了丈人的相助,他有了一座像样的宅院,交游也更广阔了
  峄山,这里是东郡的东南方向,对这里的人们来说,它又叫东山
  皇帝的车队停在山下,而皇帝准备在山下歇息,也有不少大臣三三两两走在一起,说着话
  距离鲁地越近,这里的齐鲁博士们便越活跃,甚至已有学子前来造访
  除了齐鲁博士们活跃,还有不少甲士也都放松了许多
  扶苏与往常一样,不会到处走动,而是坐在妻小的马车边,正在煮着面条
  天气已不像酷暑时节这么热了,气候变得适宜,人们的心情自然就好了
  扶苏从妻子怀中接过孩子,又将孩子交给了田安抱着,而后夫妻两人便捞起了刚煮好的面条吃着
  田安怀抱着小公子衡满脸都是笑容,笑着笑着他老人家的眼角又有了泪水
  嬴政走在山下的湖边,脚步稍停他与李斯侧目看去,见到了车队方向的儿子
  正巧看到扶苏将他自己的碗中面分给妻子吃,这对年轻的夫妻竟是这么的融洽
  嬴政又抬头看向山顶
  李斯站在一旁沉默不言,始皇帝的人生十分坎坷,尤其是上半生,哪怕是孩童时期也是在朝不保夕中度过的
  如果公子扶苏的人生能够更好一些,能够更平顺更温暖,这对自小就经历过朝不保夕的始皇帝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补偿
  是啊,现在的公子过得多么幸福美好,甚至让始皇帝的脸上都有了笑容
  好似,这位皇帝的心中……那些在以前留下的创伤,此时此刻都弥合了些许
  “走,上去看看”
  闻言,李斯神色又恢复了严肃,跟着始皇帝一起走上峄山
  峄山是一片大山脉,却有不少美丽的景色,山上还有池水,传闻齐鲁各地有不少人会在此地隐居
  扶苏也抬头看向了父皇,父皇正与丞相李斯要登山
  从咸阳一路而来,这支车队经过了关中平原,穿过函谷关,现在又穿过豫东平原来到了峄山
  “公子也要去登山吗?”
  扶苏看了眼田安怀中的孩子,低声道:“不去了,坐在这里看看也很好”
  田安颔首
  直到夜里,峄山的山上传来消息,说是始皇帝让丞相李斯刻石立碑,皇帝立国,维初在昔……追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刻此乐石,以箸经纪
  扶苏看完了全篇,这其实是一道始皇帝诏,所写的也是小篆,这道始皇诏也就宣示着终结了列国征战,结束了周天子的时代
  而所写字体是小篆,其意也在告诫世人,书同文,车同轨是秦必行之事
  扶苏让妻子带着孩子先去休息,而自己则守在车队旁,等着父皇下山回来
  扶苏又看向一旁的王贲,道:“下一趟就在泰山了吧”
  王贲颔首,回道:“张苍拉着粮食已到泰山了”
  扶苏又看向峄山脚下的大湖,这个湖很漂亮,能见到倒映在水池上的月亮以及星辰
  当扶苏再抬头看去,又见到有火把连成一片,正在向山下而来
  又在原地站了许久,扶苏见到了李由,而后见到了在后方走回来的父皇与丞相李斯,还有后面的一片齐鲁博士
  扶苏站在一旁行礼迎接父皇回来,当父皇与丞相李斯走过,到了眼前的是一群齐鲁博士
  他们的脸色都不太好看
  大抵,这些齐鲁博士都通读过了山上的刻石文章
  始皇帝没想过用周天子之礼登山,始皇诏的隐喻便是在告诉他们,以后别再拿周天子讲话了
  也许,他们在来时的路上还会考虑始皇帝会不会改变想法
  有了峄山的始皇诏,这些齐鲁博士肯定是死心了
  两天后,始皇帝的车队到了鲁地,如今的鲁地在秦一统之后,从鲁县改立为薛郡
  当年周武王伐纣灭商,此地立国为鲁
  再后来春秋几代更迭,列国征伐不休,此地的名字也几次更替
  直到现在,始皇帝将其定为薛郡,此地是一个郡了
  当始皇帝的车队到了这里,有不少齐鲁博士请命,他们要去看望孔鲋,以及孔子故地
  始皇帝一直坐在车驾内,没有开口答应,而是李斯在应付着齐鲁博士们
  面对众人的请求,李斯道:“要去看望也可以,不过泰山就在眼前,你们去一人看望孔鲋,就要再带一个孔门子弟前来泰山观礼”
  有人离开了,有人还在犹豫
  还有人正在询问淳于越的意思,他们担心这是李斯的陷阱,说不定等他们将孔门子弟带到泰山脚下
  他李斯一声令下,孔门子弟乃至他们都杀了,那该如何是好?
  说不定他李斯只想要杀光孔门子弟
  李斯又道:“若你们能将孔鲋请来,皇帝可封他少傅”
  闻言,众多齐鲁博士神色越发为难,谁都知道李斯师出荀子,其中是何意思猜都猜得出来
  难道任由他李斯折辱孔子世孙?
  这种事他李斯做得出来,他李斯手中的人命还少吗?
  扶苏一直旁观着,他低声对程邈道:“他们是万万不会将孔鲋请来的”
  田安低声道:“公子,当年荀子在稷下学宫与鲁地学子时常有争论,那是稷下学宫的孔门子弟,他们对荀子的见解,尤为不容”
  “可当初荀子并不在意那些嘲弄,荀子依旧坚持自己的理念”
  就像是当初王翦感慨的那样,他老人家恨攻打楚国太晚,若是早点攻打楚国,说不定就能活抓荀子入秦
  王老将军的想法是好的,若真如此荀子死在了秦地,荀子的死因指不定又会被添油加醋
  看着齐鲁博士们三三两两离开,这些离开的人都还要再回来,他们需要回来为始皇帝的封禅,来观礼
  就算是不回来,秦军也会抓他们回来
  薛郡北依泰山,从这里抬眼望去就能见到巍峨的泰山,蓝天白云下的泰山是那么的美丽
  从薛郡的东南看去,还有一大片连绵的山脉,这些山脉屹立在大地上,几千年都是这副模样
  离开的齐鲁博士并不多,他们肯定是不愿意请孔鲋来面见始皇帝的,这些人甚至还会请孔鲋逃离鲁地,以免被始皇帝与李斯迫害
  因齐鲁博士们,他们自觉地在秦的境遇不好,那么始皇帝与李斯也会迫害其余齐鲁博士
  扶苏感慨一叹,心道:这哪里是迫害,秦有过善意的对待他们,是他们自找的
  说是要请孔鲋来,不免令扶苏想起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界发展,孔子,孟子,荀子三位先贤的思想贯穿了整个春秋战国
  等丞相朝着这里走来,扶苏道:“老师的心情,看起来很好”
  李斯叹道:“终于到泰山脚下,也踏实了”
  当初是老师极力劝谏始皇帝封禅泰山的,现在真的来到了泰山,那么圆满就在眼前了
  李斯道:“臣也没想为难那些博士,是他们将臣,想成那样的人”
  扶苏道:“先师荀子也是学于孔子与孟子,老师又怎会折辱孔子的世孙呢?”
  李斯颇为赞同地点头
  u手机版:u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