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长城之事

  一队接着一队的人离开关中,出了咸阳桥一路西去
  咸阳桥的北郊几乎每天都有粮食往北运送
  深秋时节,关中的柿子又熟了
  田安正在咸阳桥边,挑选着柿子
  须发花白的辛胜道:“这匈奴人不好对付”
  “那也要打,匈奴之患不除,关中难安”田安提着一篮子的柿子,这些柿子红彤彤的,光看着就让人口齿生津
  田安递给辛胜一个柿子,道:“今年的柿子太多了,吃都吃不完”
  辛胜颔首,关中的柿子都要泛滥了,挂满了枝头,捡都捡不完,光是捡柿子都能让人累死
  田安来咸阳桥下的西渭河边,耐心的洗着一个个柿子,低声道:“柿子是好东西,吃不完可以存起来,好粮食都要存起来”
  辛胜吃着柿子点头,听田安讲这些话,就觉得田安这个内侍都快活成一个圣贤了
  不过,这天下的圣贤都快死绝了
  “公子是爱世人的,公子也爱关中这片土地,人们将粮食储存起来,将孩子养大成人,这片土地多好啊,有着吃不完的粮食,就连柿子都快烂在枝头,也没人去摘”
  田安说着说着,语气多了几分憎恨,他又道:“若边患有难,我也要去长城,戍守长城”
  辛胜跟在一旁,将柿子稍稍剥皮而后整个放入口中,熟了的柿子很好吃,不用费牙齿,只要在嘴里含一会儿,就可以咽下去了
  咸阳桥的前桥下石碑,还有石刻,那是二十二年,少府记录的建设桥的记录,其中就写着丞义公子扶苏
  而在渭南的敬业渠边,还有一块石碑,石碑上的石刻记录着,二十一年,公子扶苏宣造
  包括运往边疆兵器,潼关的城池,渭南各县的路或桥,都刻有公子扶苏宣造,因整个渭南几乎都是公子扶苏重新建设出来的
  包括琅琊的船坞与新修的琅琊县
  也正因如此,人们会记得公子公子扶苏为关中所做这些事,这既是责任,也是一种热爱
  因此,公子爱世人
  田安不懂孔子或者孟子的那些话,公子曾说过一句话,叫微言大义
  微言大义出自公子之口,丞相李斯觉得应该写下这句话,让这话教给更多的人,正值丞相李斯近来在廷议上几次提及了禁私学,废儒服
  田安觉得这关中的绝大多数人,应该与他一样,根本不懂孔孟的学说,不懂什么公子所言的微言大义
  这关中绝大多数男人都只知道耕种与打仗,这关中绝大多数女人只知道农桑与养孩子
  田安道:“公子说过,关中的人很简单,管好关中其实并不难”
  深秋的风吹过,两位老人家并肩走过咸阳桥,一路走回咸阳城
  看着时辰近了午时,田安加快了脚步,走入了咸阳城
  辛胜找田安要了几个柿子,再去路边的食肆吃了一顿饭食,也去了他自己的家中
  今天与田安是在咸阳桥边偶遇的,咸阳桥边的集市越发热闹了
  一道文书从咸阳城,一路送到了华阴县
  这是丞相府送来的文书,司马欣任华阴县令的同时兼任大荔与潼关两地的县令,丞相府给了一个官职,亦是郡丞
  一个郡有两个郡丞很少见,章邯离开渭南,张苍代为主持渭南建设事宜
  但渭南六县事务繁多,需要有人分担,这个位置是张苍向丞相递交的奏疏,而且是公子扶苏答应的
  司马欣这些年踏踏实实经营着华阴也算是颇有成效
  今天,张苍带着司马欣来到了潼关
  以前的潼关只是一个很小的村县,甚至一部分都是华阴县的所管
  张苍道:“华阴与潼关包括大荔都交给你经营”
  司马欣行礼
  张苍看到司马欣干瘦的骨节,这人还是一如既往的瘦,瘦得都让人不忍直视了
  张苍与他走在渭河边
  在潼关城前有一个集市,这个集市上往来的商客与各县之民众多,这里是除了咸阳桥外,近来最繁华的集市
  公子扶苏的眼光是极好的,一眼就看中了此地的位置,这种位置只要稍加建设,甚至不用人去经营,它自然而然就会繁华起来
  这座城关,是函谷关之后,关中的最重要的一道屏障
  走到潼关城前,张苍道:“我回商颜山了,余下的事就交给你了”
  司马欣行礼送别
  等张苍走远,司马欣独自站在潼关城前,这座城池的城墙很高,走入城内能够见到宽敞的街道,如今这座城内居住的人并不多,显得有些空
  公子让青臂建设了这里,而此地现在是空白的,往后会怎么样,要如何建设,就可以大展拳脚
  司马欣颔首,他觉得这就是公子扶苏与张苍给了他一个大展拳脚,展现能力的机会
  当天夜里,司马欣就将他那严厉的妻子与两个懂事的孩子接到了潼关城
  潼关城的县府很大,平日里这位严厉又刻薄的妻子,也难得有了笑容
  他司马欣靠着祖上是老秦人,并且是靠着父辈老秦人宗族的关系,得到了一个县吏的位置,一步步至今,人到中年做到了县令
  在咸阳的官吏看来,可能县令一职并不高,但对司马欣这样的人来说
  他能成为一地的县令,已是宗族中的同辈人需要仰着头看的人了
  现在他成了郡丞,而且是关中的郡丞,地位比之以前更高了
  曾经,司马欣很羡慕章邯
  当年王贲让章邯辅佐公子扶苏,改变了章邯的命运
  而现在,他司马欣靠着多年的苦守,也成为了郡丞,因此公子扶苏是一个看功劳来升迁人的,而不是通过喜好
  韩非曾说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国家能否强盛,与法制有关
  一个国家的动乱根源,往往与国君偏私有关
  司马欣认为,公子扶苏曾说韩非是他的老师,的确……公子有一个很好的老师
  这一刻,司马欣同样无比认同韩非的理念
  正值黄河的汛期,又有一车车的书被运入了咸阳城,这些书都被送入了吕不韦的旧宅,而公主阴嫚住进了这座宅邸,并且将此地赐名书阁
  书阁是一个藏书地,有传言说公子扶苏与丞相李斯欲收天下之书,以一统礼教
  丞相府内,公子高站在府门口,等着兄长的召见
  现在的公子高已长高了许多,这个孩子如今年有十七了
  丞相府的不少官吏忙碌往来,见到这位公子纷纷行礼
  一个时辰之后,稍有空闲的扶苏见到了这个弟弟
  扶苏道:“想去打仗?”
  公子高道:“兄长,高已有十七,该去打仗了”
  “你可以不去的”
  言罢,扶苏又见他倔强的站在原地,道:“我与丞相,还有太尉商议过,往后傅籍的年龄延后到二十岁”
  公子高道:“父皇还未下诏命,大秦的傅籍年纪还未真正延后”
  这弟弟竟然还犟嘴,扶苏搁下笔,注目看着他
  公子高低下头,又改口道:“兄长,高知错了”
  这一幕看得一旁的程邈笑了,公子一个眼神就能让公子高老实
  扶苏道:“你与父皇去说,父皇答应你去,我也不拦着”
  “兄长,正因高知道父皇绝不会让我前往战场,才来向兄长请命”
  扶苏低头看着文书,没有开口说话
  公子高梗着脖子,不知该如何继续向兄长请命
  他心中暗想:“果然先前准备的诸多言语,竟然在兄长面前一句话都说不出,什么保卫国家,他们这些公子也该像老秦军那样征战沙场,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语,准备了许多,现在却一句话也说不出口”
  兄长的身上已有一种父皇身上才有的气场与威严,这让高即便是站在这里,都觉得很心虚
  扶苏道:“大秦的军制严格,不能随意增减兵员,每个人都要在军中登册造案,由各县征发民壮,你以为这都是儿戏吗?说去就去?”
  “高……高知错了”听到兄长的话语,
  言罢,公子高都不敢抬头去看兄长的方向,快步离开了丞相府
  到了府门口,他停不下脚步,闭着眼神色痛苦,如果这个时候回去了,肯定会被老师取笑的
  正巧,程邈走出了丞相府的大门,他道:“其实公子近来忙于国事,顾不上别的事”
  “嗯……”公子高回身,行礼道:“高,见过程御史”
  程邈笑道:“军中军纪严明,自然是不能随意增减人手,不过最近公子欲行支教之事,公子在渭南师从叔孙通,学得如何?”
  公子高回道:“不敢说最好,但求无错”
  “比之那些支教的夫子如何?”
  “高……该不会比他们差”
  “那就对了”程邈又道:“可以去西北支教,不去军中便好”
  闻言,公子高眼神一亮,就要行礼答谢,却见程邈离开了
  当这位公子再一次走入丞相府,过了片刻便带着通关的文书出来,一路回了咸阳城的书阁
  程邈觉得公子的弟弟还算灵醒,比之公子扶苏差太远了
  公子扶苏像是一个天生就能从政的人,而公子高则是一个比寻常孩子更出色而已
  到了夜里还点着灯火,公子扶苏与丞相李斯匆匆离开了丞相府,去了章台宫
  夜里,扶苏与丞相李斯一起来到章台宫前
  公子扶苏是丞相李斯最骄傲的弟子,这世上应该没有人能够让丞相如此骄傲了
  得到召见之后,扶苏与李斯走入大殿
  殿内放着一个巨大的沙盘,沙盘上还有一个长城,这是依照长城造出来的,其中的细节都与真实的长城一致
  夜里黑暗的大殿内,烛台的烛火照着这个大沙盘,也照在始皇帝的侧脸上
  “高要去西北?”
  “他去支教”
  嬴政道:“也好,这孩子需要历练,往后将闾他们也去西北的苦寒地守个三五年再回来,扶苏你安排就好,不用禀报朕”
  扶苏道:“儿臣领命,若去了西北还不成器,就不用回来了”
  嬴政没有反对,而是点了点头
  李斯站在边上,原来公子的教导比皇帝更严厉
  李斯都觉得他教李由,太过宽松
  嬴政的目光看着长城道:“当初你向朕建议,在烽燧储备粮食,如今各地的烽燧都有上万石粮食存放着,即便是后方粮食运送不济,烽燧的粮草都足够将士们吃用一个月”
  又往沙盘上走了两步,嬴政的目光锐利,看着城墙边建设的堑壕与城墙上的青铜弩机,并且增设烽燧,五里一燧
  “现在的上郡有多少兵马?”
  李斯道:“战兵三万,骑兵两万,弩机万具,八万屯民”
  青铜弩一直是大秦的利器,现在始皇帝将这些弩放在了长城上,用来对付匈奴人,并且挖深了堑壕,对付匈奴骑兵
  扶苏看向长城的西侧,这座沙盘的西侧拖延到乌鞘岭
  始皇帝每每看向长城,眼神都是极为坚定且有着怒意
  这与公子扶苏的眼神一致,一旦长城一破,不出三天,匈奴骑兵就会直入关中
  李斯与公子扶苏在章台宫,向皇帝禀报了长城的准备事宜
  关中的秋季往往很短暂,今年又是一夜之间入冬
  北方的草原上,一队骑兵正策马而过,领头的正是蒙恬大将军
  这支队伍从草原一路策马回到了长城下,西北寒风呼啸,夹杂着冰粒,冰粒落在脸上痛得如同刀割
  齐鲁博士周青臣见到了回来的大将军,他道:“大将军,狄道口的章邯将军让人送来了一车兵器”
  蒙恬策马走入城关内,翻身下马,取下了铁盔
  这位大将军的神色有些疲态,可双眼明亮,走到火把下,他见到了一筐铁器
  周青臣道:“蒙大将军,这是槊与马镫”
  蒙恬提起一柄长槊,当场试了试重量,舞动了两下,道:“好兵器!”
  城关外又传来了马蹄声,来人是一副匈奴人的装扮,他自然是秦军,是深入草原查探匈奴人的探子
  来人翻身下马,禀报道:“大将军,匈奴人后撤了十余里,盘踞河套以北”
  蒙恬手里还握长槊,神色冷峻道:“寒冬时节,行军能冻死人,匈奴人不来,全军都在烽燧内过冬”
  周青臣还穿着一身齐鲁博士的衣裳,他恨恨地道:“对,冻死他们才好”
  u手机版:u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