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丞相府的禁私学令

  少府令的工作是十分繁杂的,扶苏要看的奏章不少,有些事要及时处置,及时安排
  譬如敬业渠的事,今年的大雪导致敬业渠的渠水结冰,各处竖井需要修缮,各县需要及时征发县里的民夫去修缮
  关中水系丰沛,但又不这么均匀,当初渭南就是一个典型
  没有敬业渠之前,渭南的旱地一眼看不到头
  每年春种夏收,再到冬至时,各县都会递上各自的文书
  在秦任职官吏是十分辛苦的,既要抓大方向,也要抓小事
  先前扶苏看着几个县的文书,任职少府令这两年来,常看文书,总有那么几个县的人,为了争抢水源大打出手
  以前的处理方式都是将闹事的人都赶走,真要动手私斗就拿入县府查问关押
  问题要根治,根治的源头就在水源,关中水系分布不均,敬业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扶苏想要在沛水河挖出一条渠,来解决这个问题
  关中水利工程的开发潜力还是很大的
  即便是建不成大水库,也能够多挖几条河渠,做不到南水北调,至少让现在的人们多种几亩地
  丞相府内,在程邈的安排下,丞相府最得力的三十余个官吏开始忙碌
  寒风吹过关中,此刻的敬业县
  张苍自认自己并不是全能的,他只做自己擅长的事,建设作坊群,建设水力作坊等等这些事,他都丢给了青臂去做
  无它,只因不会
  有了清闲,叔孙通就会在雪天煮茶,张苍就会蹭茶
  叔孙通已习惯了炒茶,这种手艺如今只有少数人知道,关中绝大多数人都不知炒茶有多奇妙,现如今会喝炒茶的只有辛胜,还有在这里教书的伏生,以及张苍,司马欣,频阳公
  频阳公时常来问叔孙通买一些茶叶,那老人家每一次让家仆来买茶叶出手都是十分阔绰的,几两茶叶就给百余钱
  善于品尝炒茶以及能喝这种茶的人,就只有这几人
  听说当年这种茶是公子身边的田常侍炒出来的,只不过那位常侍喝过一次之后,就再也不喝了
  喝茶的此间风雅,叔孙通觉得如今少数几个志趣相投的人知道,真是人生一大幸事
  今天,辛胜,伏生,张苍,叔孙通,司马欣几人坐在一起饮茶,大家都是建设渭南的老人,都能说得上几句话
  煮茶的是叔孙通,一壶茶水煮沸了,就分给几人
  张苍喜喝茶的缘由说起来也是因当初建设渭南期间,那时张苍还在渭南苦熬
  那是一个深夜,正在深夜写着文书的张苍忽闻到茶香,出门就见到泡茶喝的叔孙通,张苍要了一碗茶,从那一碗开始,他就知道茶叶这个东西了
  那时的张苍并不觉得喝茶是必需品,直到公子的送来的那些问题
  每每夜里,见到公子送来的诸多问题,张苍都是苦思到深夜,忽有一天他想到了在渭南的喝过的茶,他回想起了茶水给他带来的那种提神醒脑的感觉
  而后,公子每每有问题送来,张苍就会想要喝茶
  不知不觉,茶就成了张苍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样
  如果这个世界没有茶了,张苍都不知道自己该如何活下去了
  而公子送来的那些数术问题一次比一次难,要知道数术本是张苍的一种爱好,他虽知自己数术了得,那也看与谁比
  跟寻常人相比,他张苍自然是数术了得
  可面对一个天赋异禀,学什么都快得离奇的公子扶苏,张苍实在是心力交瘁,而且公子送来的问题,着实是费茶,太费茶了
  张苍坐在屋内,缓缓饮下一口茶,而后长出一口气
  司马欣坐在床边,感受着外面吹来的冷风道:“听说公子这一次又要修渠了”
  老迈伏生卧在温暖的炉子边,一手拿着一卷书正看着,他十分喜看公子扶苏建设国家的高论,但他从来不会参与讨论,只会安静地看着
  叔孙通是一个很聪明的老人家,也十分善于打探消息
  章邯离开之后,叔孙通在这里好不快活,与张苍共事,真是这世上最好的安排
  张苍其人行事规矩少,而且其人能力强,又有些懒散
  光是这一点,就让叔孙通十分舒坦,不像那章邯不善言辞,又不善交友
  章邯是郡守的时候,叔孙通往往为各县的事忙得团团转,但张苍不会,对张苍来说这些小事,他三言两句就将各县的县令摆平了,包括北边的内史郡,也对张苍十分服气
  司马欣说完一句话,叔孙通就看向了张苍
  谁知张苍就自顾自地喝着茶,摆出了一副,你们聊你们的,关他什么事情的态度
  是啊,公子又要修渠了,只要公子没说让张苍参与,那就与张苍无关
  在座的,其实都是个中高人
  看遍群书的伏生老先生,还有辛胜老将军,唯独司马欣是最普通的一个,在这些高人中他普通的都有些不像话了
  见许久没有人接话,叔孙通就道:“是在沛水修渠”
  司马欣颔首
  叔孙通与司马欣说着一些“凡人”应该说的事
  大家都是从渭南最困难的时节,一路走来的老人,自然要团结且互相帮助,说不定将来还能一起为臣
  叔孙通自然而然要维护这个团体的和谐的,他司马欣虽然很一般,也没什么才能
  但一群人中,总需要有个踏实办事的
  再者说爱吃豆腐的人家,都会有一头能拉磨的驴,不是吗?
  叔孙通笑呵呵地又给司马欣倒上茶水
  此刻的屋外传来了热闹的话语声,辛胜终于站起身,打开门问了一句话,他对屋内安静的众人道:“戍边的孩子们回来了”
  言罢,辛胜就走出了屋子,给众人关上了门
  这是渭南郡第一批在长城戍边兵役回来的孩子
  稂又一次见到了爹娘,他还带来了一卷文书,文书上写着他的军功,斩首多少,以及几次冲阵
  这些军功足够他得到几百亩地,养活很大的一家人了,因他甚至被蒙恬提拔到了百长
  辛胜看着这个小伙子,笑呵呵道:“好呀!回来了就好,哈哈!”
  稂整个人精瘦了许多,离开时还是一个半大小子,回来时胡须快遮住嘴了
  随着他一起回来的应该还有不少半大小子,今天是村子里最热闹的一天
  稂回到家中,看着已是泣不成声的母亲,还有已长高了不少的弟弟,他将包袱放在案上,就去见老师叔孙通
  因村子里的热闹,屋内喝茶的众人早就都离开了,当辛胜老将军离开之后,司马欣也走了,在之后余下的张苍也走了,只有伏老先生睡在这里
  听到外面的屋门被敲响,叔孙通正侧卧在榻上,与先前伏生老先生的姿势一样,看着手中的书
  敲门的响动又响了两声,叔孙通道:“进来”
  木门被推开一道缝,稂迈步走入,见到了正在熟睡的伏生老先生,他忙又将门关上,尽量不让外面的风灌入
  此刻,叔孙通已在榻上坐了起来,他盘膝而坐,问道:“稂?”
  “学生稂,回来了”
  叔孙通微微颔首,道:“北方边疆如何?”
  “如今蒙恬大将军驻守贺兰山,匈奴人不会再南下了”
  叔孙通道:“匈奴人不会再南下?”
  稂知道自己的言行不对,又改口道:“只要蒙恬大将军在北方,匈奴人就不敢南下”
  叔孙通道:“这一走就是三年,苦了你们了”
  “学生听说,隹带来了上百个学子入关中?”
  叔孙通回道:“确实如此,如今就在关中各县教书,等来年隹说不定能在咸阳任职”
  “任职?”
  叔孙通接着道:“公子敬业县的所有家仆都编入了户籍,从此你们都是可以为吏,只要你们得到重用,只要你们有才能”
  言至此处,叔孙通道:“可能是公子想要给世人一个希望,这个希望是只要人们读书学到才能,或者是入军中戍守边关,就能够改命”
  敬业县所有家仆的命运都改变了,他现在是有正常户籍的人,这是一个十分让人心动的消息
  “既然你回来了,有一件事要与你说”
  闻言,稂上前一步道:“老师请说”
  叔孙通下了榻,在一旁的一堆竹简中翻找着,找了好一会儿,从中拿出一卷,道:“看看吧”
  稂接过竹简,看到竹简上的丞相府盖印,将此竹简打开,看着一列列的文字
  看罢,他低声道:“公子要在关中大造学舍?”
  叔孙通颔首道:“以后关中的孩子都能有书读,都能识字读文章,但这需要很多很多的夫子”
  稂道:“只是关中吗?”
  叔孙通道:“看到这上面的盖印了?”
  稂颔首
  “这是丞相府的盖印,这件事并非只是公子一人决定的,这是丞相决定的,不过……”
  话锋一转,叔孙通又道:“不过此事丞相肯定也参与了,以后的关中夫子要听从丞相吩咐”
  等着稂的反应,见他迟迟没有言语,叔孙通又无奈摇头
  这个孩子出游两年,戍守边关一年,难道还不明白这卷竹简中,丞相李斯与公子扶苏暗藏的真正用心吗
  是这孩子太过善良,不明白公子扶苏的真正目的,也不会将公子想得太坏
  叔孙通道:“这其实是丞相李斯的禁私学令”
  闻言,稂愣在原地,他差点没有拿住这卷竹简,他双手捧着道:“这……这是禁私学令?”
  在齐地发生的事,稂也听说了,听说当初泰山封禅之后,齐鲁的博士们都哭红了眼
  叔孙通看着这个善良的学生道:“怎么?你看不出来?”
  稂摇头道:“学生看不出来”
  “看不出来就对了”叔孙通叹息一声道:“你觉得公子扶苏建设渭南有多久了?”
  “十年”
  稂回答道
  叔孙通缓缓道:“这就是公子扶苏的城府,一件事公子想要将它办成,公子可以为此筹谋十年,这十年间从一无所有,到稍有起色,再到如今,以前谁也没有想到我们所做的事,其实就是公子扶苏与丞相李斯的禁私学令”
  稂听得越发惶恐,他真的从未这么想过,他只是觉得他在教书,他所作的事是正确的,他从未想过他所作的事会与丞相李斯有关
  更没有想过这与皇帝在齐地的行为有关
  叔孙通笑着道:“公子扶苏是何等人物,他深知一旦李斯用野蛮手段下禁私学令,势必会天下人反对,原本应该是严酷的禁私学令换一个模样出现,人们就会觉得这是秦廷的恩泽”
  “一道禁私学令能让天下人都读书,这难道不是恩泽吗?世人会铭记这禁私学令的”
  稂低声道:“如果人人都可以为教书夫子,教书夫子都受秦廷调令,何人受什么样的老师教导,就能被秦廷录用?”
  叔孙通道:“公子与丞相要消灭的,实则是天下名仕与大贤”
  “孔……”
  稂刚要说出口,便当即收住了声
  叔孙通摆手道:“无妨,是老朽的;老师”
  稂觉得自己说错话,低下头
  叔孙通又道:“其实支教令也就是禁私学令,你也不用太吃惊,来年会很忙碌,你刚从北方回来就好好休养,待公子再有吩咐,咸阳会送书信来,你回去吧”
  “学生告退”
  稂又行了一礼
  当走出老师的屋子,稂站在冷风中缓缓吐出一口气,他想到在琅琊县见到的公子,公子应该是一位很好的人
  至少,在稂看来,他觉得公子扶苏就是他见过最善良的人
  而丞相李斯呢?
  稂出游两年,去过南方楚地也去过东方的琅琊县,更去过北方的长城,他一想到当初与人说起大秦的丞相李斯,人们往往都会退避不言,似乎一说起李斯,就会触犯秦律
  但不知为何,稂还是觉得这道“禁私学令,是正确的,也是该做的”
  想到此,稂又怀着坚定的信念,继续往家中走去
  u手机版:u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