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那就各自粉墨亮相,看谁的演技惊艳
河北,冀州,邺城
袁绍高居主位,心情大好
“诸位,前发往陈地的书文,朝廷已经回复了”
“朝廷不仅封了我为大将军,更令我假节,督青、冀、并、幽四州人马”
“另赐金印紫绶,由此可见,曹刘仍惧我河北声势,不敢妄动”
领了大将军号后,袁绍气色都好了许多
他现在的名位是要比曹操、刘备,乃至天下任意一个诸侯都要高的
审配言道:
“正因曹刘势弱,才更应该抓紧时间南下,今若不取,悔之迟矣”
郭图与审配都是激进的主战派,希望速战速决
郭图见此,也当即附和帮腔说道:
“如今袁公路身灭,淮南之地,尽为曹刘所得”
“曹操据庐江,刘备占九江”
“剩余郡县,皆是传檄而定”
“此为河北大患也,明公不可不察,不可不慎”
显然,郭图与审配都在提醒袁绍,曹刘地盘扩张的太快,并且大有联合之势以拒河北
“曹操、刘备拥四州之地,皆乃膏腴之所,若两家内不生隙,反而联合”
“诚为要患,不可不早图”
虽然袁绍坐拥河北四州之地,更有乌桓人、南匈奴为盟友
但河北之地,真正富庶只有冀州
一白遮百丑,一富盖所有
冀州过于富裕,以至于让人忘了并州、幽州都是苦寒之地
而曹刘两家若单拎出来似乎不富,可要合在一起,颍川、汝南、淮南等膏腴之地一一排出
就不得不引起重视了
大堂之内,鸦雀无声,众人各藏心思,默不开言
袁绍目光逡巡一圈,扫过众人,沉声问:
“审正南之言,诸位以为如何?”
如今天下局势愈发明朗,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河南与河北将会有一场势在必行的大战
只是什么时候开打的时间问题罢了
这时,功曹辛毗走进堂内,手里拿着一封书札
环视一眼众人,快步走至袁绍跟前,躬身道:
“大将军,易京那边传回消息了”
公孙瓒回信了?
此言一出,立马引起了众人的注意
可以说,公孙瓒的存亡,影响着整个河北的决策
袁绍赶忙接过书札来看,快速扫过,旋即勃然大怒
“公孙小儿,竟敢拒我好意,复与为战!”
“可恨!可恼也!”
话落,一把将书札重重地摔在地上
公孙瓒居然拒绝了和解……
河北诸臣,无不唏嘘,感慨这人脾气未免忒也倔了
之前袁绍发书送往朝廷,请求册封为大将军的同时时,还顺带采纳了别驾沮授的计策
即发书向公孙瓒讲和
一来慢其心,二来若真能解和,便可直接大军南下,扫平河南
可没想到,都已经落魄到只剩下易京一座城池了
公孙瓒仍然不肯向袁绍低头,誓要和袁绍不死不休
甚至还秘密联络了盘踞在冀州的黑山军首领张燕等人,邀请他们与自己南北夹击袁绍
这一举动,彻底惹恼了袁绍
本来就剩下一个易京的公孙瓒,袁绍都打算放他一马了
安心让他在易县养老就行了
而公孙瓒这个时候,也确实已经不打算再争夺天下了
他是真的打算在易县养老
原话叫,“天下非我能定,不如休兵力耕,以救凶年”
但你养老就养老吧,结果公孙瓒就跟着了魔似的,疯狂派人骚扰袁绍的北部郡县
这让袁绍恨得牙痒痒
而公孙瓒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他自杀了刘虞以后,性格越来越疯批腹黑极端
另一个原因,可能是不甘和嫉妒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讨董结束后,北方最强大的诸侯一开始并不是袁绍,而是公孙瓒
在初平四年,是公孙瓒最巅峰的时候
他不仅受封四方将军,赐爵易侯
并且还假节,督幽、青、并、冀四州人马
同时还养了田楷、刘备为小弟,向河南扩展
不过也不知公孙瓒是不是飘了
杀了刘虞全家,不恤百姓,重用小人,记过忘善,睚眦必报
这一系列的举动,都令公孙瓒大失人心
刘备也在这个时候趁机脱离公孙瓒,和他划清界限
都说袁术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其实北方公孙瓒也只用了几年时间,就把家业败的只剩下一个易县
现在他要跟袁绍死磕,或许也是记恨袁绍抢走了本该属于他的东西
还有之前忽悠他出兵,白嫖冀州等一系列事件,都让公孙瓒感到不爽
“~哼,公孙瓒,如此傲慢无礼!”
“传我令,明年开春,起大军,征伐易京”
“吾要亲征公孙瓒,将之覆灭”
袁绍对公孙瓒傲慢的态度大为恼怒,决定明年开春亲征易京
很多人好奇袁神家大业大,为什么却花了那么长时间才灭了公孙瓒
因为公孙瓒家业同样很大,袁神的家业都是慢慢啃下来的
并且,公孙瓒起于边陲
之前说过,汉末战力最强的军团就是北方幽州、并州,以及西边的凉州军团
他们常年与异族作战,战力不是内地军团可以比的
袁绍在跟公孙瓒的交手中,也吃了大亏
不过袁绍虽然在正面被击败好几次,但好在对手不当人,得罪的人太多
袁绍轻轻松松,就拉到了鲜卑、乌桓,阎柔、刘虞旧部、本地汉民、本地士人豪族等盟友
光看这个盟友清单,
你都会佩服公孙瓒,是怎么做到把以上这些人全部得罪的
所以公孙瓒与袁术真的是北方、南方各自的卧龙凤雏
公孙瓒再是能打,也干不赢这个配置的盟军
被盟军暴揍一顿后,斩首两万余级,龟缩回了易京
虽然只剩下一座易京了,却依然能引起袁绍及河北阵营的重视
无他,公孙瓒家底儿太厚了
或者说他这些年太不当人,收刮了太多民脂民膏了
光易京城里,公孙瓒就足足囤积了三百万斛粮食在里面
并且他的部下,家家都盖高楼,多达上千座
然后公孙瓒的亲信,俱是拥财“巨亿”
你便知道公孙瓒这些年到底刮了多少油水
“大将军,若是明年攻伐公孙瓒,曹刘趁势前来袭取邺城,该当如何?”
功曹辛毗在旁侧谏言道
辛毗出身于颍川辛家,是袁营汝颖派士人
袁绍道:
“我在河内、黎阳屯有重兵,曹刘必不敢轻易来”
“待我明年亲征公孙瓒,将其首级枭下,赍往河南”
“叫曹操、刘备自视忽然”
辛毗却道:
“此前大将军默许刘备接领徐州,本意是为挟制曹操”
“不想两家联合,反于河北掣肘”
袁绍眼眸一蹙,辛毗这话算是说到点子上了
之前袁谭擅自出兵徐州,还被他狠狠地批评了
随后刘备举袁谭为茂才,袁绍还十分感激刘备
还称赞其,“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
等于是默许刘备接领徐州
袁绍此举,就是为了让刘备限制西边曹操的发展,毕竟这个小弟近几年不太安分
何况兖、徐二州毗邻,难免边境摩擦,兼之两州人民又有旧怨
所以曹、刘家爆发矛盾,甚至战争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事才对
只要两家内斗,河南就没办法统一
袁绍就能够腾出手来,安心治理河北
等河北事务完成之后,再南下,拉拢曹刘当中更加弱势的一方,来对付另一方
这么伟大的战略构想,居然失败了
这令袁绍百思不得其解
因为历史上的袁绍就是这样操作的,最后也确实成功了
曹操攻打刘备,刘备投靠袁绍,帮袁绍牵制曹操东边部曲
而这一次,袁绍却失败了
曹刘之间不仅没有爆发战争,反而联合起来,化干戈为玉帛,开展了多项合作
中间,袁绍还试图离间二人,引诱两家相斗
结果却以失败告终
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
“河南有高士啊……”
袁绍抚掌一叹,暗想究竟是谁促成了曹刘同盟,打破了他苦心孤诣营造的局面
郭图进言道:
“此必是李子玉之谋”
他之前在青州辅佐袁谭,可是亲眼见识过李翊的谋略
或许也只有他,才能让曹操、刘备放下此前恩怨,联手对抗河北
“李子玉么?”
袁绍眉头微蹙,看向人群中的许攸,问道:
“此前子远出使徐州时,应当见过李翊”
“你观此人如何?”
许攸被突然点名,问及对李翊的看法
暗想自己可千万不能说漏了嘴,自己受过李翊的好处
于是整了整心神,眨巴眼睛说道:
“禀大将军,李子玉此人确实青云高士”
“若论天下智计,当并归李氏也”
听完许攸对李翊的评价,袁绍抚须沉吟
他联想起近几年自己听到的关于李翊的一些评价,对其的才能当下也不疑
遂又转而问许攸道:
“以我袁氏四世三公的名头,许之以高官厚禄,可命李翊来邺仕官否?”
许攸摇了摇头,叹气道:
“李子玉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
微微一顿,忽又联想到什么,忙补充说道:
“可大将军名声在外,门生故吏遍天下”
“若当真送些钱财过去交好,也未尝不可一试”
袁绍暗想,李翊乃河南肱股之臣
无论如何,都应该尝试拉拢一下
最后不管他来不来,先许以其恩惠总是好的
“……善,可命人备下金银千斤,锦缎百匹,明珠十颗”
“至于……”
至于出使的人选,袁绍目光扫一眼,最终还是落在许攸身上
“子远既然与李子玉有旧,不妨仍由你出使徐州,暗访李翊”
“将我之心意传达过去”
许攸闻言大喜,连连拱手说道:
“请大将军放心,攸一定不辱使命”
“待见到李翊后,定会将大将军的美意尽数传达”
嗯……
袁绍一颔首,扶着美髯,又补充说道:
“汝此次暗访李翊,务必使他收下这些礼品”
“告诉他,不必非要来邺城为官,叫他为难”
“绍只是爱慕其才,想与之交好,仅此而已”
许攸当即颔首,喏喏退下
“……那么,诸位若是无有他事,战事便这么定了”
“各部将校,各回各营,点齐人马,好生操练”
“待明年开春之时,即发兵北上,征讨公孙瓒!”
袁绍拍案定下战略
辛毗却连忙说道:
“大将军且慢!”
袁绍一凝,又问,“辛功曹还有何事?”
辛毗笑道:
“禀大将军,既然曹操、刘备可以联盟,我们同样可以拉拢到盟友”
“若使远交近攻,以威胁河南后翼,未尝不失为一良策”
袁绍一挑眉,“辛功曹的意思是?”
辛毗弯唇道:
“近闻刘景升纳张绣,屯兵于南阳”
“其人以骁武起凉州,能征惯战,前于淯水大败曹操”
“并且刘景升断无舍近求远之理,亦宜当拉拢”
“若能结张绣之战力,用刘表之钱粮,足能压制曹刘同盟”
辛毗提出远交近攻,拉拢张绣、刘表的建议
并且理由也很充分
张绣与曹操有仇,且受到曹操的威胁,肯定愿意向河北结盟
至于刘表,此人自比西伯,有称雄天下的野心
他先后干涉过益州、扬州的事务,不可能不觊觎豫州这样的膏腴之地
而张绣的战力,此前已有表现
刘表坐镇荆州,又富有钱粮
可以说是又有钱,又有人,是袁绍能拉拢到的最好的盟友
辛毗的话还在继续
“大将军何不遣使去往南阳,招募张绣,顺道再南下襄阳”
“交好刘表,备言盟意,相约将来起兵,共分河南”
“若曹刘果真为大将军所灭,则河南归属,决于大将军”
“否刘表、张绣之辈所能定也”
哈哈哈……
袁绍合掌大喜,辛毗这个远交近攻的规划,完美符合河北的利益
要用魔法打败魔法
既然曹刘两家结盟对抗河北,那袁绍为什么不能与刘表结盟,瓜分河南呢?
“谁可为我出使荆州?”
袁绍再出身问
辛毗毛遂自荐道:
“既是鄙人所献结盟之才,便由鄙人亲自出使荆州吧”
辛毗本就是河南士人,若要去往荆州,顺道也能回去看看家乡
这事儿对他来说,不算是苦差事
袁绍欣然应允,即命辛毗出访荆州,备言结盟之意
顺带痛陈曹刘同盟的危害
毕竟曹操的治所颍川可是直接毗邻着荆州
刘景升也不想袁绍打输,让曹刘坐大,威胁他的荆州吧?
众人齐齐拜倒:
“谨遵大将军之令!”
……
……
扬州,豫章
此时的豫章太守,乃是平原名士华歆华子鱼
由于前任豫章太守周术病逝,华歆便接领了他的位置
他在任期间,为政清净,不扰百姓,各县官吏皆十分拥戴他
豫章的治所南昌,此时由扬州刺史刘繇驻守
他自为孙策所败后,便一直在南昌养病
这日,刘繇忽感身体不适,自觉时日无多,急忙召见豫章太守华歆前来
华歆在得到刘繇的命令后,急忙赶赴南昌
至病榻处见着刘繇,此时的他已经病入膏肓,四肢乏力
“……子鱼,吾等你久矣”
刘繇颤抖着手,对华歆说道
华歆赶忙走过去,跪坐着病榻下,关切问:
“使君有何吩咐,歆愿代为分忧”
刘繇说道:
“我自知时日已无多,这段日子亏得子鱼照料”
刘繇现在属于是寄人篱下
虽说他贵为扬州刺史,待在扬州哪里都合适
不过就汉末的实际情况来看,基本上各地太守,就是当地的土皇帝了
华歆领豫章不久,对各县的控制力还不是很强
“我到扬州数年,无甚恩德加于百姓,只使血肉捐于草野”
“若我死后,只恐孙策领兵来犯”
“豫章穷困民弱,如何保住豫章百姓,子鱼当详思之”
华歆忙道:
“请使君宽心,歆一定会保住豫章百姓”
正说间,一人匆匆赶进府邸来
众视之,乃前会稽太守王朗也
王朗自为孙策所败后,无甚去处
孙策敬王朗为长者,想让他为自己效命
但王朗不愿意,反倒偷偷出海,想逃亡交州
但被孙策截住,不过孙策倒也没治王朗出逃的罪
只是嘴上对他进行了诘问斥责
王朗自知离不开扬州,只能安心留在此地
近闻扬州刺史刘繇病重,他便急急忙忙赶来看他
“……景兴也来了,快请坐”
刘繇临死前还能见着故人,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王朗走上前,先向华歆相互见了礼
两人是旧识,也是好友
“景兴近来可好?”
由于刘繇病重,一直在床上养病,对外界之事知之甚少
王朗便向刘繇述说近况,道:
“使君有所不知,那孙伯符在年初攻打了会稽”
“朗兵败不敌,为保全百姓,只得举城向孙氏投降”
“现在会稽已为孙策所有了”
什么……?
刘繇闻言大惊,喉咙抽痛了一下,咯痰道:
“孙儿竟如此勇猛?”
“……咳咳咳!”
刘繇说着,发出阵阵剧烈咳嗽
华歆上前轻轻拍了拍刘繇的后背,刘繇看向华歆,对他说道:
“……我等俱是朝廷命官,受皇命来扬州赴任”
“今孙策不过一殄寇将军,却擅自侵我扬土,形同叛逆”
“……咳咳,子鱼”
刘繇看向华歆,握着他的手,说道:
“子鱼可速速上表朝廷,备陈孙策之罪状”
“号召天下诸侯群起讨之,则扬州可保也”
华歆未及开言,王朗率先叹一口气,道:
“使君有所不知,我来之时,朝廷旨意已经下来了”
“封孙策为会稽太守,孙贲为柴桑令”
“现在孙策得了诏令,正发兵往柴桑来!”
什么!?
孙策冲我来了?
“咳咳咳!!”
又是一阵剧烈的咳嗽,刘繇眼珠子差点儿没瞪出来
要打柴桑,先过南昌
刘繇现在人就躺在南昌的,结果王朗你告诉我孙策马上就要到了?
“……怎、怎会如此,朝廷弃我耶?”
刘繇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孙策得到官方承认,自己反倒成了叛逆
还有王法吗?还有法律吗?
王朗叹一口气,说道:
“柴桑是荆州门户,朝廷将之许给孙策,是为引诱其攻打荆州刘景升”
华歆闻言,亦在旁侧补充说道:
“近闻庐江刘勋新投刘表,荆州军已进驻历阳”
“历阳与柴桑仅一江之隔,只怕战事将一触即发”
“我等俱是无能为也……”
刘表、孙策两家,没有一家是华歆惹得起的
呜哇……
刘繇吐出一口黑血,垂滴在地,嘶声大吼道:
“两个外来户,在我的地盘上打仗,我却对此无能为力”
“公道人心何在!!!”
华歆与王朗对视一眼,俱是无奈摇头
乱世之中,弱肉强食
实力决定着一切,话语权只掌握在强者手中
曹操、刘备强大,所以他们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把孙策这个叛逆打成正统,让他名正言顺的攻取荆州
刘表、孙策强大,所以他们可以无视自己,在自己的地盘上争权夺利
大家都只是这些诸侯的棋子罢了……
他们个个自诩为光,代表正义
到头来不过是各自粉墨亮相,看谁的演技能够惊艳全场罢了
“……咳咳咳”
刘繇忽然浑身抽搐,嘴中喃喃念叨道:
“可恨!可恼!可怒也……咳咳!”
一阵剧烈咳嗽,刘繇两眼一黑,再没了声息,享年四十二岁
“使君!使君!!”
华歆大惊,连声呼喊,可哪里有人回应?
王朗擦了擦眼泪,安慰华歆道:
“刘扬州已经病逝了,子鱼当节哀顺便”
“现如今朗已是无家可归之人,子鱼你倒是肩负着守卫豫章的重任”
“当要挺起腰来,承使君大任”
华歆哭着应允
随后,两人联手为刘繇操办了丧事
不过刘繇的死,并未引来当地百姓的悲痛
反倒有不少人暗自感到欣喜,若是刘繇死了,扬州刺史之位不就空缺了吗?
于是,当地百姓一起拥立华歆为新的扬州刺史
华歆对此诚惶诚恐,连忙拒绝道:
“未受皇命,安敢为此?”
遂拒绝了众人的好意
在演义里,华歆是一个敢拿着刀威胁献帝的大奸臣
不过,真实历史上的华歆,则是一个清正廉洁的高尚君子
他不受贿赂,爱民如子
陈寿说他,清纯德素
孙策称赞他年德名望,远近所归
太史慈也说他道德高尚
就连一向恃才傲物的陈登也说,在渊清玉洁,有礼有法方面,他只敬佩华歆华子鱼
而华歆的好友王朗,也并非演义里的庸弱形象,甚至被诸葛丞相直接嘴死
历史上的王朗不仅文武双全,而且乐善好施
作为一个大族出身,却非常同情底层人民
这一点是极为难得的
像关二爷他同情底层人民,是因为他本身就是底层出身
早年间游历江湖,见过太多不当人的士大夫
所以他才傲上而不辱下
可王朗出身豪族,却体恤穷人,经常散去财物来周济需要帮助的人
同时王朗虽然乐善好施,但对自己却非常勤俭节约
即便是后来在魏国官至司徒这种三公级别的大官时,他依然严格要求自己和自己的家人
就连遇上结婚办喜事这种大事,别人送的贺喜礼物,王朗都坚辞不受
其人品大抵如此
“……百姓推举子鱼为扬州刺史,子鱼何以不受?”
丧礼办完后,王朗找到华歆质问,问他为何不肯领扬州刺史
华歆背手叹道:
“未受王命,何以敢自领扬州刺史?”
“况如今孙策受王诏来寇略扬土,正是风口浪尖之时,更不敢落人口实”
华歆政治嗅觉十分敏锐
现在扬州动乱,各地官吏人心惶惶
谁敢在这时候露头?
没有实力,敢去自领扬州刺史
这不是老寿星上吊——找死么?
“那么孙策大军压境,子鱼有何打算?”
王朗问出一个关键问题
现在的孙策已不再属于“犯上作乱”了,他已经得了朝廷的诏书,打过来了
华歆对豫章的统治力本就不强,手下更缺乏将才
绝不可能是孙策的对手
“我……”
华歆正要开口,忽有下人来报
虞翻求见
“仲翔来了?”
王朗一挑眉,他对这个名字可不陌生
虞翻是他的功曹,也就是秘书
两人也一起共事了有些年头
只不过王朗自被孙策击败后,虞翻便投靠了孙策
孙策本人还是很尊重虞翻的,说愿意把他当朋友看待,而不是郡吏
虞翻被孙策的诚心打动,于是仍旧为功曹
此次前来,自是代表孙策而来
王朗问华歆道:
“仲翔必是为孙策做说客,子鱼觉得该不该见?”
华歆现在是豫章太守,郡里的一切事务自是由他当家做主
华歆沉吟半晌,缓缓说道:
“虞仲翔既是为孙策而来,似乎该见”
似乎二字表达了他内心的不确定,但觉得还是应该见一见
很快,两人一起接见了虞翻
“仲翔别来无恙否?”
王朗上前握住虞翻的手,垂泪忍诉衷肠
虞翻再见旧主,亦是泪流不止,哭泣道:
“自别府君后,翻亦时时想念”
王朗并没有怨恨过虞翻投靠孙策
因为虞翻对他,绝对是尽心竭力了
在演义里,虞翻扮演了舌战群儒里的丑角
被诸葛亮嘲讽为,
当初在王朗帐下,便劝主投降孙策,现在又要劝主投降曹操,看来是旧病兵复发也
留下了一个经典的名场面
但真实的历史上是,
孙策来打王朗时,虞翻当时还在为父亲守丧
听说了这个消息后,直接把丧服脱了,去见王朗
力劝王朗避开孙策的锋芒,但王朗没听,最终被孙策打败
王朗逃到海上去,虞翻就一直追随在他身边,保护他的安全
当时东部的侯官县长都闭门不让王朗通过,也是虞翻上前劝告,才被放行
以至于王朗都有些不好意思
劝虞翻说,你还有老母,别一直守着我了,回家去吧
要知道,在汉朝这个极度推崇孝文化的时代里,虞翻能做到这种地步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历史上的虞翻自然也不是投降派的软骨头,也没有劝孙权投降曹操
恰恰相反,虞翻性情疏直,多次犯颜谏争
且性多不协俗,屡使孙权大怒,最后落了个流放的结局
“仲翔此来何为,可是来吊唁刘扬州的?”
华歆明知故问,对虞翻说道
虞翻颔首,道,“自是来吊唁刘扬州的”
于是,二人命将虞翻请入灵堂
一番吊唁过后,又入后堂相叙
虞翻这才表露此来的目的
“翻此次前来,除了吊唁刘扬州之外”
“亦奉孙将军之命,来招降华府君”
华歆早已经猜到虞翻会这么说
……唉,该来的还是会来
“仲翔啊,我已猜到你会有此一说”
“孙伯符善于用兵,我自料不是其敌手”
“此事容我考虑考虑”
华歆摆出官场常用的拖字诀,打算先敷衍了过去
虞翻也算官场老手,当了这么多年功曹,自然应付的来这种情况
遂补充说明道:
“翻窃闻明府与鄙郡故王府君齐名中州,海内所宗”
“翻虽在东垂,亦常怀瞻仰”
“只是明府虽有良德,然终筹略之才”
“无他方规,徒有自守之功而已”
“今孙将军大兵将至,何不早做决断,以免惹祸上身”
虞翻这段话术,也是标准套路了
先扬后抑,把华歆吹捧一番,然后指出他的不足
再对比两家的实力,劝你好生考虑
这也是劝降话术里的常见模板
“仲翔好意,某心领了”
“可先至驿馆歇息,容我再与景兴商议商议”
虞翻乃退,至驿馆下暂歇
在屏退虞翻后,华歆急召王朗过来商议对策
“孙策大军将至,来势汹汹”
“豫章之兵,断然难敌”
“我欲保全豫章子民,并使你我明哲保身”
“景兴可有何高见?”
华歆认认真真询问道
……
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