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袁尚叹服,上一个这么打仗的还是白
却说刘备赶来徐县看望李翊,中间谈及粮食运转问题
受天气影响,粮食运转效率低下
虽然有牲畜作为主要的运粮手段,但主要依靠的还是人力
古代人力运输是相当残酷的,役夫死在半路上更是家常便饭
用《盐铁论》的话说,就是,“甲士死于军旅,中士罢于转漕”
意思就是身体好的士兵,都得上前线当炮灰
身体羸弱的士兵,也不能摆脱当耗材的命运,必须得参加运转工作
不管你的身份是士兵还是役夫,不管你是赶车拉车还是背负军粮
参加转运的百姓都是非常辛苦的,尤其是输送军资的转运
因为军粮是重中之重,军官要是延误了是要军法论处的
所以军官为了保证运输效率,是不会把役夫当人的
这是封建时代的特色
只要你参与运输军粮,就算不死在路上也得扒层皮
李翊在徐县催督淮南、豫州的粮食转运,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所以花了大半个月时间,想出了一个能提高运输效率的办法
俄顷,工人将李翊发明的物件了出来
刘备忙瞪大眼睛,伸长脖子去看
“……这是鹿车?”
刘备眉头皱起,此车的构造和鹿车很像,但又多了四个支柱,整体的构造不尽相同
李翊向刘备解释道:
“此车一脚四足,单行每日可走数十里”
“群行每日可走二十里”
言外之意,
编队时推车的人素质不一,有人走得快,有人走得慢
所以按最低标准算,每日可走最少二十里路
当然了,这个运输效率肯定不算高
但它好就好在,推车人不会太辛苦
至少不会再出现像现在这样,半路上死去大量役夫的情况
李翊发明此车,也是出于人道主义
尽管运粮的大多是徭役,但他们毕竟是给前线军士运送粮食
他们的生命应当得到尊重
“未知此车,一次可运多少粮食?”
刘备问出了自己最为关心的问题,能载多少粮这才是重点
毕竟此车虽然保证了役夫的生命安全,但如果效率低下的话,反而拖垮全军
“一车可载二十石!”
李翊比了两根手指头,向刘备信誓旦旦地保证
“……嗯”
刘备一颔首,感慨道:
“一车一次可运一人一年之粮,诚为好车!”
于是,又笑着问李翊道:
“不知此车可有名字?”
李翊目光平和,澹澹说道:
“翊为它取名木牛流马”
没错,木牛流马其实就是改装版的独轮车
这不仅是古人的主流意见,甚至是现代学术界的主流意见
不过这些意见唯独在民间争议很大
为什么争议大?
民间的意见就是,诸葛丞相这么大的能耐
木牛流马怎么可能只是个普普通通的独轮车呢?
就算不是个智能机器人,起码也得是其它高大上的东西吧?
只能说,这就有点儿太苛求丞相了
丞相能耐再大,也不能突破科技条件和物理规则吧
在两汉时期,鹿车主要是用来运人的
一次最多只能载两个人
此前李翊在魏地收割粮食时,因为运载牲畜不够用,只能勉强用鹿车过来平替
当时,他便联想当了把鹿车改装成运货的独轮车,以此来提高运输效率
事实上,历史上的诸葛亮也是通过转变思维,把独轮车从运人变成了运粮
除此之外,还要克服蜀地艰苦复杂的交通条件,保持甚至提升运输效率
这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已经非常牛了
正如中科院士、机械学家刘仙州先生所评论的那样,
——“创造一种独轮小车,已属一种极大之进步矣”
李翊又命人推了一辆车来
这辆车比之前的一脚四足不同,它是有四个轮子
“……此为木牛,此为流马”
李翊用手一指,将两辆车一一介绍给刘备
没错,木牛流马是两种车
木牛就是李翊之前改装版的独轮车
而流马则是平替了木牛的四个支柱,多了三个轮子
流马背上置两个方囊,粮食尽数装入囊中运输
每个方囊,可以装米二石三斗,即一流马可载粮四石六斗粮
所以流马不管是运粮速度,还是运量上都远不如木牛
不过它比之木牛还要省力,基本上不存在说累死在半路上的情况
但考虑到它的运输效率,肯定也不能大规模使用
最好还是和木牛混搭着用
“翊前次来徐县时,曾与本邑匠人商议改装鹿车,以作木牛流马之用”
“适逢主公至此,何不将此决议批复,以便工匠大规模制作”
这种军事领域上的发明,还是需要刘备这个最高领导人来亲自拍板的
刘备不假思索,道:
“……先生行事素来稳妥,前曾以曲辕犁改良农事”
“今岁又以木牛流马提升运转之效,实乃利军利民之善举”
“便依先生之意办理即可”
当即,刘备大手一挥,同意了大规模生产木牛流马的方案
正说时,忽有人报青州有使到
这名哨骑急匆匆赶来,只因下邳刘备、李翊两个话事人都不在
一打听才知道在徐县,这才慌忙过来禀报
刘备见是青州有使到,便问李翊知不知道青州使者的来意
李翊斩钉截铁道:
“吾闻数日前袁显思败于袁尚之手,彼困守平原小邑,必非袁尚敌手”
“今遣使来,当是有求于我徐州,速去!”
于是,众人很快赶回下邳
至下邳时,见着来使,乃现任平原令辛毗也
李翊谓刘备道:
“辛佐治乃能言善辩之士,主公可小心应付”
刘备从其言,邀辛毗至驿馆,双方见礼毕
辛毗即将袁谭书信献上
信中谈及了袁谭对刘备举其为茂才的感激之意,又表达了自己的难处
希望刘备能派兵助他击破袁尚
众人见此,纷纷谏道:
“袁谭为袁尚攻之太急,故不得已而降”
“其心不可轻信,欲要动兵当须谨慎”
孙乾、简雍亦谏道:
“今袁氏兄弟相斗,正是我河南坐收渔翁之利之时”
“何必着急动兵?”
“况连年征战,徐州疲敝,百姓困苦”
“此前郯侯北上征伐魏地,也只是堪堪夺得三月粮饷”
“今复起争端,并非益举”
李翊驳斥众人道:
“诸公之言,并非善论!”
“自破袁尚以来,天下当雄者,除我徐州之外”
“曹操据兖、豫,刘表作保江、汉”
“而袁氏并未败亡,仍据四州之地,带甲数十万”
“吾此前北征魏地时,重挫袁尚,袁谭争位之心更盛”
“若使二子和睦,共守成业,天下事未可知也”
“今乘其兄弟相攻,彼势穷来投我,我提兵先助其拔袁尚”
“然后坐观天下时变,冀州立定也,机会又何以失?”
“今袁谭有急,因念旧意,故来投我徐州”
“若见死不救,彼投曹操,公等将何以自处?”
李翊一番话将众人驳斥的无言以对
刘备便问李翊道:
“……先生此去,有几成胜算?”
李翊眼眸一蹙,正气凛然,有条不紊地为刘备分析道:
“袁氏兄弟相争,非他人所能离间,乃自以为天下可定于己手耳”
“今已求助于主公,是袁谭心知不能取胜袁尚,此其力已竭也”
“夫兵革败于外,谋臣诛于内,兄弟谗阋,国分为二”
“连年战伐,甲胄生虱,加之旱蝗、饥馑并至,国无囷仓,行无裹粮”
“天灾应于上,人事困于下”
“民无愚智,皆知其将土崩瓦解,此乃天亡袁氏之时也!”
“兵法有云:“虽有石城汤池,带甲百万而无粟者,不能守也”
“以主公之明威,应困穷之窘敌,击疲弊之贼寇,无异于迅风之振秋叶矣”
“方今二袁不务远略,而内相图,可谓乱矣”
“夫居者无食,行者无粮,可谓亡矣”
“今因其请救而抚之,利莫大焉”
“且以愚意度之,四方之寇,莫大于河北”
“河北既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
“愿主公详思之!”
李翊将自己的分析,一一向刘备阐述
我们说过什么是真正的王佐之才?
那就是要做到,
有理有据的拍马屁
设身处地的讲问题
坚定信念的说建议
只有把这三点全部做到了,才能真正让人心悦诚服
提高自家集团士气的同时,还能暴涨自身意识形态
刘备大喜,即委命李翊为帅,提兵两万,北上青州
协助袁谭,还取冀州
李翊提兵一路北上,袁谭知李翊果真亲自领兵来援,喜出望外
亲自率军出城三十里迎接
一见着李翊,当即拜道:
“袁显思见过君侯!”
李翊亲自扶他起身,握住他的手说道:
“吾妻亦出袁氏,若论辈分,君与我为堂亲”
袁谭大喜,即邀李翊入城
设宴款待李翊之时,又问起还取冀州之策
李翊说道:
“今军中乏粮,我意先北上去渤海”
李翊此次领兵过来,是没有带多少粮草的,所以只能仰赖袁谭供给
但平原小地,肯定养不起这么多兵
所以李翊才提出,要先北上取渤海郡
整个冀州最富的地方就两个,一个渤海,一个魏郡
再早个几十年,渤海可以说是冀州最富的郡
估算人口大概在110万~200万人之间
不过后来袁绍入主冀州后,将治所迁到了魏郡的邺县
所以魏郡便从原来冀州倒数的郡,一跃成为冀州首富
此外,除子龙老家常山外,像清河、安平都是人口大郡
所以冀州敢号称九州之首,一郡当一州绝对不是胡乱吹的
李翊想先取渤海,一方面是出于粮秣问题的考量,一方面是想把这个大郡给先占下来
毕竟魏郡对徐州而言算是飞地,即便通过袁谭的手间接管控,也很难去与曹操相争
曹操早已视魏郡是自己的囊中物、池中鱼了
此前李翊领兵从魏地回来时,在黎阳见着于禁的大量军马,就已经知道曹操马上要对魏地动兵了
正好,曹操的起兵能够帮自己牵制袁尚的兵马
“若是先取渤海,袁尚领兵来攻,为之奈何?”
袁谭连忙问
“……若袁尚引兵来救,魏地空虚,曹操必趁势起兵夺取魏地”
“袁尚若不还救,则失巢穴”
“若其还救,我可踵袭其后”
“如此一来,袁尚前不能解渤海之围,后不能退曹操之兵”
“其败亡之势,可定也!”
袁谭大喜,即执李翊手道:
“愿从君言!”
言讫,又不免瞪了一眼郭图
暗骂你看看人家的谋士,在看看你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怎么能就这么大呢?
当即,袁谭跟着李翊一起发兵北上,直攻渤海
渤海告急,袁尚听说袁谭求来了徐州兵,顿时怒不可遏:
“前日此贼败吾一场,如何又叫外寇来侵占吾土”
“吾誓杀之!”
正欲领兵前去救渤海,审配谏道:
“公大军远去,须防曹军渡河”
袁尚道:
“审公可为我守土”
于是,袁尚留下审配守邺城
用陈琳为谋士,马延、张顗二将为先锋,亲率两万大军
连夜北上,救援渤海
河对岸,黎阳守将于禁一直关注着北方局势
当察觉到袁尚领兵出去,魏郡兵力大减之后,立马遣使,星夜赶往许县报知曹操
曹操闻言大喜:
“吾今番必得冀州矣!”
于是,命曹洪率军一万,进兵先去攻邺城
自己则引两万大军,攻打上党郡,已断袁尚左臂
上党郡属于并州,也不算有多富
但曹操出于战略考量,还是决定先打这里
只有把上党打下来,才能将河东之地与河内、魏郡连接起来
何况曹操最近也听说了,马超一战降了并州
虽然这马儿并未言明,是徐州唆使其出兵的,但出于谨慎考虑
曹操还是必须先拿下上党,以防止将来被并州挟制
于是,曹营这边公分了两路兵
一路曹洪取冀州,一路曹操取并州
同时,曹刘同盟也来到了最为微妙的关系节点
那就是不论是李翊出兵,亦或者曹操出兵,都不再像之前那样给对方打招呼提醒了
基本上就是各打个的
顶多就是我不打你,你也别来打我
原本牢固的曹刘同盟,如今已演变为了《互不侵犯条约》
……
话分两头,却说袁尚一路领兵赶去救援渤海
甫一到了渤海治所南皮县,立马便得到了一个震惊的消息
李翊已经连克重合、东光、阳信、高城等地了
虽然袁尚离得更远,速度肯定要比李翊更慢
但李翊是进攻方,一路要穿过重重关隘
而袁尚本土作战,一路是畅通无阻的啊!
结果等他到时,渤海居然快丢了一半儿了
“彼如何进军如此神速耶?”
袁尚颇感震惊
左右人解释道:
“听闻李翊此次行军,多为轻车简行,抛弃了粮草辎重”
“故而行得快!”
袁尚恍然大悟
……这就不奇怪了,这就不奇怪了
轻车简行确实能极大提高行军速度,但却要求主帅必须用最短的时间拿下城池
不然得不到城内的补给,军士就立刻饿死
这种打仗方式太需要魄力了
而上一个这样的打仗的人,还是战国时期的白起
虽然袁尚与李翊不和,但见着他一路领兵打下来,克服重重关隘
还是忍不住发出一阵慨叹:
“吾父在时,曾言李翊用兵如神”
“虽韩、白复生,亦未必过此”
“……今日吾方信此言不虚”
左右人又接着补充道:
“听闻此战中,李翊用一抛石机攻打城墙”
“其势如雷霆,威若山崩”
“机发之时,巨石飞空,呼啸而至”
“所击之处,城墙崩裂,楼橹尽摧”
“守军将士,无不胆寒”
“兼之又畏李翊之名,故往往只一发砲,守城将领便举城向李翊投降了”
什么?
袁尚闻言大怒,破口骂道:
“吾父在时,待此辈不薄”
“今李翊方至,尚未发一矢一弩,便举城向其投降”
“此辈着实可恨,待吾收复失地”
“但尽诛之!”
整个河北上下,都是极为痛恨叛徒的
因为袁氏官渡之战打输后,对河北的舆论宣传就是,
张郃、高览临阵倒戈,他们才打输的
所以河北的官员,敢有“投降论”,那是极度政治不正确
当听到渤海一些地方官,面对李翊的大军不战而降时
袁尚当然愤怒,同时又暗忖
这些人到底是有多害怕,竟然敢顶着滔天的压力,向李翊投降?
“李翊军来的快,不知主公当何以应敌?”
诸将纷纷问
袁尚分析道:
“李翊既是轻车简行,必然想速战速决”
“吾先在南皮五十里外下寨,据点而守”
“若李翊攻之急,再从南皮增派援军”
陈琳谏道:
李翊用兵如神,今弃城不守,反据木寨而御敌”
“此正合李翊之计,依愚见”
“驻守南皮,最为稳妥”
“此地近幽州,可先遣人致书二公子,令其发幽州兵来援”
“如此,亦可节省冀州兵力”
“我等只需死守南皮,时日一久,与之相持”
“李翊自然退兵”
袁尚从其言,即分遣两路人马
一路北上,至幽州求援
一路回邺地,向审配催督粮草
以作在南皮跟李翊打持久战的准备
李翊大军很快抵达南皮
李翊先将城池围住,并不着急攻
乘马观城一圈,见南皮守备足当,心中袁尚已做好和他打持久战的准备了
许攸熟悉冀州地理,此战以向导身份全程参与,中间还成功劝降了不少城池守将
不可不谓功勋卓著
这日,许攸又陪着李翊饶观南皮
“袁尚看来是已做好与子玉打持久战的准备了”
“子玉以为当如何?”
许攸捋着胡须,向李翊出声询问
但脸上却又带着几分从容,似乎是对破南皮胸有成竹,只是等待李翊问计于他
他当然有此信心,毕竟这一路势如破竹,他也献策不少
但李翊这次并未向往常那样问计于他,只淡淡道:
“袁尚提大军来南皮,魏地必然空虚”
“若曹司空将大兵而来,袁尚首尾不能相顾,冀州可得矣”
许攸一怔,忙问:
“那子玉打算如何取南皮?”
李翊一捋胡须,当即将军队分作四部
赵云围北面,张飞围东面,张辽围西面,李翊自己则亲统大军守住南面
见李翊将南皮死死围住,并不着急攻
城上的袁尚、陈琳、马延等人都变得紧张起来
暗想李翊不是轻车简行吗?
他应该缺粮才对,不可能真想着靠围城就把他们围死吧?
为此,袁尚也想了一条妙计
诸子当中,属他最得人心
于是亲自登上城墙发言,呼吁全程百姓一起登高守城,抵御侵略者
袁氏的名声依然好使,百姓的认知大多比较短浅
在袁尚三言两语的煽动之下,很快便与兵士们一起登上城墙
摆出一副玉石俱焚,死守城池的架势
李翊遂在袁谭的陪同下,催马到了城下
袁尚见袁谭亲自来了,扬鞭大骂道:
“背主之贼,勾结外敌,侵占北土”
“今又引豺狼,欲害兄弟耶?”
袁谭大怒,亦冲墙上骂道:
“汝药死父亲,篡夺爵位”
“吾为长子,合当为后嗣!”
袁尚大怒,拈弓搭箭,便往城下射去
嗖!
一箭飞来,被许褚一刀拨落
“此等武艺,也能上阵为将?”
袁谭哈哈大笑,若论马上功夫,袁谭确实有脸说这话
袁尚更加愤怒,大声骂道:
“李子玉,你尽管来攻我城池便是”
“我河北之士,只愿临阵斗死,也绝不与贼人媾和!”
袁谭听出了袁尚的讥讽之意,又羞又恼,即向李翊请战道:
“君侯!此贼太过可恨”
“吾愿为先锋,为君侯攻破南皮”
“还请君侯首肯!”
李翊却挥了挥手,示意袁谭稍安勿躁
“南皮不比他地,我军兵少,若是强攻,损耗极大”
“不利于接下来的战事”
袁谭便问:
“我军粮秣亦不多,若是不速取南皮”
“军中必然哗变!”
李翊不再应答,只伸手向后一招
“弓箭手准备!”
“得令!”
言讫,一排排弓箭手阔步走出,拈弓搭箭,便往城墙上
噗!
唔!
飞矢一箭射穿了袁尚的发冠,唬得他慌忙缩头,躲在女墙之下
旋即又强作镇定,哈哈大笑:
“李子玉,吾正愁城内箭矢不多”
“多谢君侯送箭!!”
“……哈哈哈”
嗤!
就在袁尚得意忘形之际,又是一支流矢飞过
正中袁尚门牙
“啊!!”
袁尚捂嘴大叫,鲜血汩汩地从指尖淌过
左右皆惊,急忙上前将之救起
袁尚疼痛难当,捂着嘴,狞声道:
“李翊!吾誓杀汝!”
陈琳谏道:
“城下飞矢不断,若不还射,彼趁势来攻”
“南皮危矣”
有理有理……
袁尚疼得有些说不出话来,即伸手示意城上的弓箭手也放箭,即刻还射回去
城上城下,两头箭雨齐发
不过由于袁尚是居高临下之势,箭雨火力自是能够稳稳压住李翊军的
张郃见此,便提了大盾,想要冲城
李翊急止之道:
“袁尚亲自南皮,提振士气”
“城上军民一心,若此时强攻,必然损失惨重”
张郃急道:
“若是以相持之法,消磨其锐气,我军粮草亦难久持”
又回头望了眼前线对射的将士,面有郁色:
“贼在上,我在下”
“几轮箭雨下来,箭矢费耗甚巨,而杀敌甚少”
“若长久下去,如何攻破南皮?”
“……不妨事”
李翊捋着颔下胡须,澹澹道:
“我自有计破敌,汝可先吩咐士兵持盾,于盾面上裹上厚草”
“然后连夜结草为衣,覆在体外,至天黑时攻城”
张郃不解其意,但还是听话照做
李翊又唤高顺过来,“吾前日所用抛石机,汝可即命军士组造”
“我不日便用”
配重式投石机威力虽然大,但移动很不方便
如果追求行军速度的话,都是要临时组装的
“喏”
高顺亦领命而去
左右人谏道:
“南皮乃大城,我军兵少,却还要四面围城”
“若他郡来援兵,与城上守军里应外合,恐难以御敌”
“不若撤去两面围城,只攻东、南两面”
“袁尚必不敢以死相抗,势若去,必弃城走”
“如此,城可破矣”
李翊解释道:
“若能在彼援军到来之前,攻破南皮,则无忧矣”
“城池若破,我以四面围之,以尽杀敌之数”
“尽最大可能削弱袁尚之力,此为长远之计也”
李翊的战略目标很明确,袁氏在北方的实力太过强大
战端已经开始了,两地的仇恨也结下了
要想将战果最大化,就必须尽可能的摧毁袁氏能动员的生力军
这是从根本上削弱他的实力
众人见此,也不再谏言
只是纷纷猜想,李翊要如何在敌人援军带来之前,就攻破渤海的治所
……
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