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大户与利益

  吴宏的想法是让代州与雁门关融为一体,这个融为一体,指的是军事上
  虽然同属于大周,可各地有各地的规矩,就像山西巡抚防备着大同节度使一样,大同节度使说不定内心也的确对山西境内有图谋
  九边不也是如此,各部视为自家地盘,防着外人,特别是两地,一个榆林和一个辽东
  辽东因为处于关外之地,排挤外地将领的现象最严重
  榆林因为是几百年的边将世家,靠着地利出骑兵将领,如张灿的祖上也是榆林出身,整个榆林也没有外地的将领,可见多么排外
  吴宏的想法,对于王信而言有利有弊
  好处不用说,能很快融入当地,代州也有几万军民,与传统官员把百姓当做草芥,视为麻烦的传统思维不同,王信知道人口才是财富
  能力低下的人,因为自身的治理能力差,常常惹得天怒人怨,才会把百姓当做麻烦
  坏处嘛
  自己原本只需要负责雁门关一带的安全,如今还要加上代州
  胡人又不是一定从雁门关突破,也能从别处进入代州,因此自己的两千人马就有点不够用,至于从代州扩大兵力,如果代州富裕,就不会只四五万人口了
  “代州总共有多少人口?”王信仔细的问道
  吴宏愣了愣,不太明白王信的想法,见到此人脸色严肃,因此说道:“四万余人”
  “实际的数字呢?”王信追问
  吴宏犹豫了片刻,还是给了个模糊的数字,“大概五到八万”
  朝廷黄册里的人口,与地方实际的人口,其中隐匿的人口越多,代表了地方势力越强
  任何事情从客观来看待的话
  地方势力强并不全属于坏事,比如地方上的发展,道路的修建,桥梁的铺设,社学的增加,经济的活跃等等,地方需要有自己的力量
  所以大周承袭大明,税赋是三七开
  地方留三成,朝廷收七成
  有了这三成的税赋,地方上遇到小的灾害,甚至不需要惊动朝廷,自己和家乡的大户就安置完了,不会小患引成大患,如果要等朝廷的安置,至少也要一两个月的时间,很多事拖延下来,就会变成大祸
  也正因为这三成的自留税,才有了民间大量的社学,培养出了大量识字的人,连码头上的苦工也大多会写自己的名字,认得几个字,有了小说的流行
  可从负面看,地方大户越来越富,与朝廷有了对抗的底蕴等等
  如果朝廷全部拿走税赋,地方根据自身的需要,获得朝廷的调拨的方式,地方很难发展,往往会发生识字率倒退,地方经济落后等等
  最后又出现了专款专用等解决方式
  根据知州给出的数据,代州的大户势力不弱不强,目前还处于平稳的状态,最大的麻烦是外部,属于可以合作的对象,起码不会是猪队友
  王信仔细的思考
  吴宏有些无法理解,自己提出的事情很难吗?为何眼前的将军思考这么久,问的问题也都是不相关的
  “我可以保代州城不失”王信说道:“地方上好自为之吧,我照拂不了了”
  “这是为何”吴宏不太满意
  代州有城墙保护,胡人想要攻入代州并不容易,而且王信的说法,自己回去后无法向大户们交差,没有大户们的配合,自己也做不成事
  “除非代州上下都愿意听我的安排”王信提出了一个过分的要求,然后再提出自己真正的目的:“那我我可以保证整个代州无忧”
  吴宏沉默了,此人的胃口很大
  沉默了一会后,吴宏问道:“将军如此自信?”
  王信点了点头
  保家卫国本身就是自己的职责所在,要是说争权夺利的内斗,自己才不会管,可代州面临的是胡人入侵,自己没资格拒绝
  因为自己是当兵的
  所以吴宏不来找自己,自己也不会无视代州遭受胡人侵略,只不过嘛,吴宏送上门来,既然送到了嘴边,当然要趁机宰一刀
  其实也不是自己要宰代州
  一路过来,对边地的了解,与东南的倭患一样,不只是军事问题,也有经济上的问题,指望传统的官员,传统的思路,他们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
  封建官僚没什么好吹嘘的
  封建官僚刚出现的几百年还算是符合时代,对时代有推波助澜的作用,起到了促进生产力的功效,如今已过了一千年,早就该淘汰
  还在吹捧封建官僚,也不过是儒家的熏陶作用罢了
  东南的时候有林如海关照,林如海是大周的钱袋子,手指缝里随便露点能撑死自己,如今到了边地,总不能一直指望别人
  没有吴宏的出现,王信会有别的安排,比如建设兵团的想法,也是吸取的卫所制里好的一面
  现在有了吴宏的出现,哪怕利用好,可以节省自己十年之功
  主要是代州的大户势力还属于可控范围之内,既然可控,那就说明没有利益熏心,能正常的交流沟通,只要能交流沟通,就有了合作的基础
  看起来这些不应该是天经地义的事么,谁还不会正常交流?
  实际上封建官僚大户的确有许多不能正常交流,比奴隶主都不如
  奴隶主虽然更落后,带来的只会有破坏,可反而因为利益问题更直白,没有更深的弯弯绕绕,想要弯弯绕绕也没那个能力,听不懂太复杂的话,所以交流起来反而简单一些
  一是一,二是二
  最怕的一不是一,二也不是二,问一答二,问二答一,好不容易以为听明白了他的意思,结果告诉你还有个三,以为自己高深莫测
  伟大的人向来明明白白告诉百姓们要做什么,目的是什么,而不是弯弯绕绕,不告诉的原因是不敢
  包括前明的朱元璋
  倭寇来了,告诉百姓们准备好刀子
  贪官来了,告诉百姓们剥他的皮
  官官相护?
  朱元璋以利诱惑百姓们家家买一部大明律,让百姓们知道他们有权利动手,亲自抓违背法律规定的官员
  虽然也有缺点,可人无完人,世上怎么可能有圣人
  对大周的了解,所以王信有自己的一套方式
  能交流的人尽量合作
  如朱伟,张吉甫
  不能交流的人就远而避之,哪怕身份再高,也绝不当队友
  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哪怕走的慢一些,时刻也在进步,最怕走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越快,误入歧途越深
  一个人的自信与否,旁人能感受的出来
  王信缓缓说道:“我领兵以来,无一败仗,但凡作战,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用我必胜,为何不能自信”
  吴宏沉默了
  这就是他前来最重要的原因
  一个没有过败绩的将军,事实说明了一切,哪怕此人再年轻,吴宏也不敢小觑
  “不知道将军要代州上下如何听将军的?”吴宏神色复杂,眼光迟疑,担心的问道:“朝廷自有规矩,如果做的太过分,地方也有巡抚的”
  武将嘛
  谁不喜欢有自己的地盘,拥兵自重,犹如那大同的节度使
  吴宏担心王信也要拥兵自重,虽然心里不满,为了自个的前程,只要代州不失,也能捏着鼻子受了,怕的是此人年轻气盛,事情做得太过逾越
  冯胖子在大同当土皇帝,可规矩却也是遵守的
  王信摇了摇头,“知州放心,我并不是胡来的人,只是军事为先,否则凭什么能打胜仗,既然代州需要我保护,代州自然也需要以军队需求为先”
  吴宏终于明白了
  王信索要的不多,代州需要向雁门关提供粮草
  原本天经地义的事,却要绕这么大一个弯子,吴宏有些哭笑不得,却突然感慨起来,是啊,明明很多正确的事,偏偏要变得复杂起来,想要做事很难
  经过了这一次接触,吴宏有些懂了这位眼前年轻的将领
  虽然此人年轻,却有大智慧
  每到一个地方,当然不会白来
  以前在扬州,自己虽然离开了,却在扬州盐道留下了不少亲信,包括扬中岛上安置了很多老兵,并不指望要做什么,可有准备和没准备是两回事
  到了京城,打造了河西营
  如今来到雁门关,当然不会浪费几年时光,什么也不留下
  只要自己做的是正确的事
  比如在扬中岛虽然安排了许多老兵,却也开荒了更多的土地,不但生产了更多的粮食,还培养出了好几百家富户,增加了市场需求,刺激了生产力,这就是正确的事
  雁门关同样如此,不光要打造后路,也要做正确的事
  而不是只靠着垄断摄取利益,这是错误的事
  比如太监勋贵武将文官大户在要道上设卡收取商税,为自己敛财,这就是错误的事,不光阻碍了社会运转,增加了社会运转成本,降低了市场需求,滞缓了生产力的发展,还会带来贫富差距的增加等等
  这些都要与地方大户合作
  扬州原来的祁家,属于可以沟通的对象,如今到了雁门关,最大的麻烦并不是代州的大户,而是大同的节度使冯莫
  王信心里想要的是与此人合作,而不是对抗
  却不知此人的态度如何
  uu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