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可以先试试

  第二日一早
  天还未彻底亮,王信已经从床上起床,在凸碧山庄的院子里打拳
  晴雯端着铜盆过来,放到一旁的脸盆架上,然后取下巾帕,准备好了后,才看向不远处的王信,嘟囔着小嘴
  “自从信爷回来后,平儿姐姐倒是养成了晚起的习惯,信爷是铁打的人,到底要心疼平儿姐姐才是,平儿姐姐如何受得住信爷”
  晴雯为平儿“打抱不平”
  听到晴雯的孩子话,王信反而被逗笑
  时辰差不多,王信走了过来,接过晴雯递的巾帕先擦了把脸,又递还给晴雯
  晴雯的双手白嫩,把巾帕放入铜盆里,用水揉搓几下,重新拧干,小手用劲,能看到手背上的青细血管,再递给王信
  “算了,还是我自己来吧”
  王信笑着接过,擦了擦胳膊,自己重新洗了巾帕
  晴雯翻了个白眼,去准备刷牙子和牙粉
  等王信洗完了脸,擦干了身上的汗水,晴雯抱着一个小匣子过来
  匣子里除了刷牙子,还有贾府特制的牙粉
  每个地方的牙粉都有不同
  贾府的牙粉所用方子含皂角、生姜、升麻、地黄、旱莲,盐,矾水等中草药
  不但能杀菌消炎,还能预防牙周疾病等等
  王信闻到晴雯嘴里的香味,一口的白牙,忍不住笑道:“这牙粉你们女孩子用可以,我用的话太娘们了,有没有别的?”
  晴雯笑道:“宝二爷用得,你如何用不得”
  “他是勋贵子弟,我是穷人,如何与他比”
  王信不以为然
  不过晴雯说话时,齿如瓠犀,加以香气,令人忍不住靠近,这勋贵府邸用的东西,哪怕在后世也是不错的
  “今儿恐怕来不及,等会我去别家院子,先弄一些过来,这几日先用着”晴雯虽然嫌王信麻烦,却没有拒绝
  王信内心感慨
  虽然勤俭,可有了晴雯,再有了平儿,许久下来,竟习惯了别人的伺候
  幸亏自己的俸禄不少
  一边想,一边回屋
  等会要出门,不等平儿了,也不让晴雯叫醒平儿,只他们两个人在屋子里吃早餐
  晴雯仿佛回到了平儿没有来的时候
  那时候,她就是和信爷两个人吃饭,后来平姐姐来了,变成了三个人吃饭,平姐姐和信爷的关系,也比自己近了许多
  晴雯想着心里的事,默默的吃饭
  王信也在盘算自己的钱财
  大周的游击将军属于三品武官,每年的俸禄高达一百八十两,每月等于十五两银子
  远高于大明,又远低于大清
  大清不光有俸禄,还有另外的禄米和养廉银
  可大清的银价也没有现在大周的值钱
  总体上而言
  不考虑积弊之类的开销,这份俸禄是不错的
  很多人家一年到头,全家不吃不喝也没有十五两银子
  晴雯和平儿每个月一两银子的月钱,平儿不同晴雯,每年多拿六两银子的月钱,一年也才三十两
  等有了自己的宅院,请上几个粗使婆子,每月五钱银子的帮工钱,最多请两三个长工婆子,每个月不过八九钱,六个人工下来,一年花费不到五十两
  剩余百两银子,哪怕有三五个孩子,也足够供应读书习武,家里的开销也能维持
  可花钱是没有尽头的
  人情往来,奢靡贪婪别说一百八十两,就算一千八百两也是不够用的
  可要是按照自己的习惯,如果升到了参将,一年就是二百四十两银子的俸禄,无论如何也是应该够的
  考虑子孙的话
  那就又不够
  自己有自己的凭仗,靠自己的实力吃饭,不用看别人的脸色,而且欲望不高
  子孙呢?
  子孙要是不成器,总归要求人,求人就要人情往来,这条路去走,恐怕几百两银子的俸禄就不够用了
  自己是如此
  那么汤平,张灿,赵雍他们呢
  他们有自己的家,有的很快也会成家
  有了自己的家,就会过多的为自己的家考虑,考虑子孙,恨不得一代人捞完子孙后代的财富,让子孙后代躺在金山银山上
  多少钱能是个头啊
  所以才要定规矩
  哪怕这个规矩,王信并不清楚,能流传几代人,恐怕自己不在了的那天,或者老了的时候,心有余而力不足,子孙们就不再遵守规矩了
  自己才二十几岁,已经想到老年了
  王信摇了摇头
  “凤丫头说看中了一间院子,你告诉你平姐姐,白天的时候,和凤丫头去看看,如果你们两个觉得不错,就把那院子买下来”
  王信吩咐道
  当游击将军许久,还有加上以前还是都司的时候,每年也有一百四十两银子
  普通的三进院子
  京城也分地段
  皇城周边非富即贵,三进院子需要至少五千两白银,然后是东城区,东城区多商业,地段繁华,需要两千两左右
  自己是买不起的
  只能买远一些
  西城区,或者南边靠外的三进院子,大概在四百两银子
  自己的犒赏银子加上几年的俸禄,刚好可以买上一处,还能剩个两三百两银子,维持院子的日常
  买房子什么时候都是大笔开销
  有了这三进的院子,后面的开销小了很多
  晴雯一脸惊讶,随后露出高兴,欢喜道:“我也要去”
  “去吧”
  王信笑道
  晴雯和平儿愿意跟着自己,离开这犹如仙境的国公府,自己才能带着她们离开,如果她们不愿意去三进的院子,喜欢国公府的富贵奢靡,那自己无论如何也带不走她们的
  所以要看她们自己的选择
  令人欣慰的是,无论平儿还是晴雯,两个人都不是爱慕虚荣的人
  或者说爱慕虚荣是人性
  但是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也知道自己喜欢过上什么样的生活,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至于三进的院子虽然不如国公府,可对比普通人而言,能有自己的三进院,那已经是祖上烧高香了,求之不得,可以当做祖宅传下去的家业
  王信交代了晴雯,吃完了早饭,然后在后门外与史平等人碰头
  贾政对自己真不错
  又有王熙凤的仔细照料
  知道自己带着亲卫,专门在后街腾出了一间院子,提供给史平他们居住,不让王信操心
  可寄居贾府终归不是长久之事
  自己与王子腾的矛盾越来越深,必然会牵扯到四大家,为了避免隐患,早点搬出去已经迫在眉睫
  宁荣街在皇城边上,上午的都城人流拥挤,街道上满是行人,五城兵马司的兵丁巡逻,总算是让道路保持了通畅,各行其道
  不久之后
  王信来到了兵部
  张吉甫今日在兵部坐班,不知道他是有意还是无意
  兵部衙门规矩森严,来往官员身份高,王信低调的递上腰牌,一名小吏检查后,拿进去交给里头的官员,不久后,赶来一官吏,热情迎着王信进去
  役丁们见怪不怪,知道此人来头不小,不是寻常的武官
  没有等候,竟然一路引进去,王信也没想到,连忙主动行礼,“下官王信,拜见阁老”
  张吉甫坐在案台之后,手里拿着不知道何处衙门的公文,仔细的看着
  听到王信的声音,头也不抬说道:“自己找个位置坐下吧”
  带着王信进来的官员已经悄然离去
  王信打量了四周,也没有忐忑,径直找了一处坐下,等着张吉甫开口
  过了一会儿
  张吉甫终于看完了公文,抬起头,视线落到王信身上
  王信端坐,目不斜视
  张吉甫叹了口气
  王信的作风,自己真心喜欢,十分对自己的胃口,可惜被太上皇看中了
  就算自己再自傲,有自信从林如海手里抢人,却不敢向太上皇抢人,哪怕太上皇可能都忘记了此人,毕竟太上皇接触的人那么多,王信也只是其中一个罢了
  “你在大同办的事,好大的胆子”
  张吉甫冷笑
  王信没有变色
  以张吉甫的地位,如果他不愿意自己在大同所做所为,早就出手阻止自己,不会等到今日
  张吉甫见没有唬住王信,也没有奇怪,认真问道:“如果我不同意你留在大同,而是把你调回京营,你打算怎么做?”
  王信愣住了
  的确没有想过张吉甫会问的如此直接
  看来张吉甫来到京城后,已经站稳了脚跟,未来的首辅非他莫属,恐怕对朱伟也有了底气,否则哪里来的如此霸气侧漏
  做事弯弯绕绕,要按照规矩办事
  那是因为不属于制定规则的人
  张吉甫已经算是制定规则的人了,不愿意费心旁枝末节
  也就是说
  张吉甫的实力更强了
  王信脸色变得慎重,沉思了一会,灵光一闪,突然想通了,幸亏自己见多识广,大明王朝1566在视频号上看了八百遍
  以张吉甫的势力,大同的动静岂能瞒得过他
  他要的是自己的态度,而不是真关心自己的做法
  对这样高层次,又是科道里挤出头的人物,说实话才最稳妥,说假话,反而令对方不满
  “如果阁老同意下官留在大同,下官会整合大同西路的力量,趁着欧彦虎没有统一生胡前,灭了他在大板升的老巢,断了他的根,迫使他回师”
  张吉甫问道:“你不怕被他打败?”
  王信没有犹豫,也没有说大话,而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如果成功打乱此人的计划,没能让他统一生胡,而下官却无法打败他,等他统一了生胡诸部,再顺利返回大板升,下官更不是他的对手”
  张吉甫点了点头
  是这个道理
  见张吉甫没有了疑问,王信继续说道:“如果阁老不同意下官留在大同,那么下官把手里的精锐放出去给地方,加强地方的实力,至少御敌于关外,不让胡人轻易入关,避免其祸害关内百姓”
  张吉甫终于想通了
  或者说
  张吉甫一直不愿意相信自己的判断
  王信太忠了
  忠的有些可怕
  无论是谁,张吉甫如何也无法相信,会有把自己辛苦积攒的实力,轻而易举让出去的人,于公于私,这么伟大的人,张吉甫无法理解
  王信是个聪明人
  张吉甫非常肯定这一点
  既然是聪明人,就做不到淳朴至极的地步
  王信忠良,张吉甫不怀疑,可忠良至极到这般地步,张吉甫不信
  所有的事情,张吉甫都能理解
  唯独王信
  始终无法理解
  张吉甫想不通,不愿意再想,因为想的够久了,拖延到如今,自己还是没有想明白,反而越来越“看不懂”王信
  “你认为你走后,大同的大户们,加上你留下来的精锐就能对抗欧彦虎?”
  张吉甫语气急切的问道
  王信低下头
  张吉甫的身份,没必要急切
  是啊
  都不想头上有个皇帝
  这就是小市民阶级的必然选择
  江南的手工业日益发达,诞生了大量的市民阶层,对消除头上的束缚,自身没有阻碍的经商和生产,也就是释放生产力,注定了新学的诞生
  晚明时期
  如李贽和黄宗羲等人提出的法治思想,强调法律的重要性,认为法律可以限制君主的权力,保障民众的权利
  顾炎武主张“众治”代替“独治”,即通过民众的参与来限制君主的独裁,扩大郡县守令的职权,增强民众对政治的参与度
  一些思想家的主张发展商业,促进国家的繁荣,尽管这与当时的重农抑商政策相悖,但他们认为商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经济的进步等等
  历史虽然发生了变化,社会进程却没有被打断
  大周还是走到了这一步
  进步不代表强大,反而有时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因为生产力还没有追上生产关系,对比时代太过先进的生产关系,反而会带来混淆和衰弱
  社会没有对错,只有结果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没有绝对
  那么来自江南的张吉甫,看到自己打造的新模式,王信实在无法相信,张吉甫会不动心
  这是文官们最向往的
  也是大户们最向往的
  至于对还是不对
  结果才重要
  条条大路通罗马
  只要走到了终点,那就是对的
  无论黑猫还是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可惜
  江南靠着密集的水道能致富,可却受限于时代的生产力,并不能扩张到全国,反而因为商业的发达,松散的管理力度,对别的地方带去了破坏
  新学在江南之外的地方,无疑是行不通的
  历史已经证明
  但是如今多了自己这一个变数
  王信抬起头,看向张吉甫说道:“如果阁老信任下官,可以让下官在大同试试看,等有了结果的那天,再调走下官不迟”
  uu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