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崇祯:让朕背黑锅就算了,还把朕当猴

  想到这里,李邦华突然笑了
  接着又道:
  “太子殿下请放心,臣今年都六十七了,臣这一生已经别无他求了,臣只想为我大明打造一支真正的可战之师!”
  “只要能让臣完成这个夙愿,其他的任何一切事情,臣都不在乎!”
  话说到这里,基本上已经没什么可说的了
  朱慈烺点了点头
  “连日赶路你也辛苦了,先回去休息吧”
  “除此之外,你若需要什么,都可以和本宫打招呼,无论是钱财还是别的什么东西,本宫都不会吝啬”
  “京营需要的火枪、火炮之类的火器也不用担心,父皇已经成立了大明火器研究院,专门研发新的火器和火炮”
  “这些再过一段时间就可以看到成果了,你要是感兴趣的话,也可以去东宫看看”
  “相信本宫,本宫不会让你失望的”
  李邦华听了这话,心中又是一惊
  他没想到皇帝这一病,居然变得如此开明
  又是杀勋贵、又是杀文官,甚至还成立了专门研制火器的火器研究院!
  这还真是让他刮目相看啊!
  又简单的嘱咐了几句之后,朱慈烺便让李邦华下去休息了
  去的地方是朱慈烺早就准备好的一座宅邸,下人和家仆什么的也早就准备好了
  除此之外,朱慈烺还允许李邦华将家人一起带到京城来
  没有官职的赐予官职,有官职的升官
  总而言之,对于这些忠臣良将,朱慈烺是不吝赏赐的!
  做完这一切之后,已经是早上九点多了
  正当朱慈烺考虑接下来该干什么的时候,小太监来报,说是骆养性来了
  不多时,骆养性就来到了朱慈烺面前
  “太子殿下,臣奉命对张四知等人的家产进行查抄,这是财产清单,请太子殿下过目!”
  骆养性说着将一份抄家清单举了起来
  马宝见状,连忙接过清单,小心翼翼地递给了朱慈烺
  朱慈烺随手接过,粗略地翻阅了一下,表情并未有太大变化
  清单上的财产虽然不少,但与他之前抄没的勋贵家产相比,还是显得有些微不足道
  然而就在这时,他注意到骆养性似乎有些欲言又止
  朱慈烺合上清单,目光锐利地看向骆养性:
  “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骆养性心中一凛,随即拱手道:
  “臣在查抄过程中,意外从张四知的一个下人口中得知,张四知在老家还有三十三万亩土地”
  “臣随后对其他官员的家人也进行了审问,得知他们在家乡也拥有大量的土地”
  “这些土地全部加起来,足足有八十七万亩,臣不知该如何处置,特来请示太子殿下”
  八十七万亩土地?
  朱慈烺闻言,不禁有些惊愕
  要知道,之前抄没的勋贵土地,加起来也不过二十万亩而已
  而现在,只是数十个文官,居然有八十七万亩土地!
  不出意外的话,这些土地都是不用交税的!
  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曾经丈量天下田亩,总数为8.576亿亩,每年的田税是2950万石!
  就这还不包括赏赐给藩王、功臣的土地,若是加上这些,明朝当时的田亩绝对超过了9亿亩!
  而且明太祖实录记载:食禄之家与庶民贵贱有等,趋事执役以奉上者,庶民之事也,若贤人君子,既贵其家,而复役其身,则君子野人无所分别,非劝士待贤之道,自今百司见任官员之家有田土者,输租税外,悉免其徭役
  简单点说:就是你们这些勋贵和官员士绅可以免除徭役,但税还是要交的!
  在朱元璋时期,这些人没敢折腾,自然是乖乖交税
  可到了永乐后期,这项规定就慢慢执行不下去了
  因为文官和士绅集团已经慢慢发育起来了,他们开始勾结当地的县令、胥吏等基层官员,通过谎报田亩以及其他一些措施不交税
  朱元璋时期,当时的田税差不多是30税1,也就是一亩田地只收5斤粮食作为田税!
  但运粮途中会损耗、粮食成色不好也需要打折,再加上克扣什么的,所以总体下来应该是30税3
  也就是一亩地差不多交15斤的粮食作为田税
  明朝中期增加了一些,是20税1,差不多一亩田地收7斤粮食作为田税
  但综合下来,其实要收20税3,也就是一亩地要交21斤粮食作为田税
  到了崇祯时期,为了支援辽东,崇祯加派了三饷,把田税提高到了5税1,一亩田地收30斤粮食作为田税!
  综合下来,一亩地要收5税2甚至是5税3,也就是80斤左右
  整整比朱元璋时期的田税增加了五六倍!
  按照这个比例来说,崇祯时期的田税怎么着也该是朱元璋时期的五六倍吧?
  差不多是1.6亿石粮食!
  就算战争、小冰河等灾难导致北方粮食减产,但南方一直安稳,所以一半总还是有的吧?
  也就是8000万石左右!
  可事实上呢?
  即便崇祯把田税提高到了5税1,一年的税收也就2000多万石粮食!
  至于那消失的6000万石,则全部流进了藩王、勋贵、文官集团,以及士绅集团的口袋!
  要是按照眼下的粮食价钱二两银子一石粮食来算,这些人每年最少应该向朝廷缴纳1亿2000万白银!
  看起来让人震惊对吧?
  但这就是事实
  而这些藩王、勋贵、文官集团,以及士绅却从未向朝廷缴纳过一分一毫!
  想到这里,朱慈烺的脸色顿时阴沉了下来
  他虽然早就知道明末土地兼并的严重性,但怎么也没有想到,竟然会严重到这种地步
  而且这已经不是严不严重的问题了,而是国家即将崩溃的前兆!
  下一刻,朱慈烺目光如炬地看向骆养性:
  “马上派人去这些人的老家,把他们的家产、土地、店铺等一切财产都查封起来!”
  “记住,只要跟他们有关的,都要一并查封”
  “银子黄金和其他一些财产,直接运来京城!”
  “另外,管好你手下的人,不要乱伸手,否则你知道后果的”
  骆养性闻言,吓得浑身一颤,连忙跪倒在地:
  “太子殿下放心,如果有人敢胡乱伸手,臣一定先砍了他!”
  朱慈烺挥了挥手
  “去忙吧!”
  骆养性赶忙躬身退下
  朱慈烺坐在东暖阁中,心中多少有沉闷
  而且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等到山西那边的事情忙完之后,他就要对所有兼并土地的文官动手了
  到时候这些蛀虫们的真面目,就会彻底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然而就在这时,一个小太监匆匆跑了进来:
  “太子殿下,不好了!陛下又吵着要见您!”
  朱慈烺闻言,不禁有些无语
  昨天不是刚见过吗?怎么今天又吵着要见他?
  难道崇祯这家伙有受虐倾向,非要自己每天顶撞两句才舒服吗?
  虽然心中无奈,但朱慈烺还是打算过去走一趟
  于是乎,他揣着那份抄家清单,前往了坤宁宫
  不多时,他便来到了坤宁宫
  还没走近,一个茶杯就从坤宁宫内摔了出来,随后在他脚边碎裂开来
  紧接着,纯真的声音就响了起来
  “该死的!让那个逆子来见朕!”
  朱慈烺有些无语地摇了摇头,然后走了进去
  下一秒,他就看到崇祯正举着一只茶杯,试图要砸下来
  周皇后正在一旁劝着,但似乎并没有什么用
  直到看到他出现之后,崇祯这才停了下来
  “父皇,你这是又怎么了?”
  朱慈烺在凳子上坐下,有些无奈地看向了崇祯
  崇祯闻言,顿时气不打一处来
  他拿着今天早上刚刚发行的大明日报,脸色阴沉地问道:
  “逆子!昨天的事情是你在骗朕对吧?这件事情张四知他们根本就没有参与进去!你就是为了杀他们才骗朕的对不对?”
  朱慈烺听到这话,心中不禁有些惊讶
  因为他没有想到,崇祯竟然这么快就想明白了
  事实上,崇祯刚开始是不明白的,但想了一晚上,他总觉得这件事情哪里不太对劲
  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这样位极人臣之人,怎么可能会做出这样离谱的事情呢?
  再加上他研究了一下今天早上送来的大明日报,终于确定了一件事情:
  那就是这件事情就是一个阴谋!
  朱慈烺只是为了杀掉这些官员才设下了这个阴谋,而他也是其中的一枚棋子!
  崇祯想到这里,更是气得火冒三丈
  他觉的自己好像是一只猴子,那逆子就是个耍猴的,把他耍的团团转!
  背黑锅就算了,现在还把他当猴耍!
  这简直不能忍啊!
  于是乎,也就有了眼下的场面
  察觉到父子俩这是又要讨论国事,周皇后很自觉的去其他寝宫串门去了
  坤宁宫内,顿时就只剩下了朱慈烺和崇祯父子二人……
  面对崇祯皇帝的质问,朱慈烺只是淡淡一笑,并没有做任何解答
  而是将之前骆养性给他的抄家名单递给了崇祯
  “这是什么?”
  崇祯皱着眉头问道
  “抄家清单”
  朱慈烺平静地回答道
  崇祯接过清单,仔细地翻看了起来
  片刻之后,他的脸色变得难看起来
  光是清单上列出的白银就有三百多万辆,黄金几十万两,其他古玩字画更是不计其数
  如果全部折合成银子,应该也有五百多万两之巨
  然而崇祯还是嘴硬道:
  “就算他们真的贪了钱,那你也不应该就这么杀了他们”
  朱慈烺摇了摇头,继续说道:
  “这上面的东西只是明面上的,暗地里他们的财产可能多到你无法想象”
  崇祯听到这话,有些疑惑地看着朱慈烺,似乎不太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朱慈烺见状,也不再隐瞒,直接说道:
  “根据锦衣卫的调查,这些人在他们老家圈占了超过八十七万亩的土地”
  多少?
  八十七万亩?
  崇祯听到这话,整个人顿时就懵了,他甚至以为自己听错了
  但是很明显,他并没有听错!
  朱慈烺则是继续说道
  “而且这八十七万亩的土地都是不用交税的,全部都属于他们的私人财产”
  “儿臣之前大概算了一笔账,按照父皇规定的5税1和目前粮食的价钱,光是这八十七万亩土地,每年需要缴纳的税额差不多有三十五万两银子!”
  “也就是说,这些人每年都拖欠国家三十五万两的田税”
  “如果从崇祯元年算起的话,他们至今最少拖欠了国家五百万两田税”
  “而这仅仅只是一个内阁大臣、一个兵部尚书以及一几个侍郎和其他一些官员的田产”
  崇祯听到这里,整个人都沉默了
  这个数字,有点超出他的认知了!
  ——
  (ps:可能有人觉得文官集团和士绅们拖欠的税款有点夸张,但这其实一点都不夸张!
  后期基本上就是国家的田税、矿税、茶税、商税一切税,国家和藩王、东林党、士绅37分,国家占3,其他人占7
  要是真的收上税,明朝真的不一定会灭亡!
  明朝亡于东林党、士绅、土地兼并一点儿问题也没有
  当然,崇祯自己也有责任!)
  b3fe3k334.sbsb3fe3k334.sbs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