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朕的钱,凭什么要分给他们?

  与此同时,另一边
  朱慈烺此次并没有着急返回京城,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是提前回到京城的话,必将面临文武百官们的抗议和谏言
  为了避免发生这种事情,他打算和崇祯一起回京
  这样即便回了京城,也能把崇祯推到前面背锅
  毕竟崇祯现在可是大明第一背锅侠!
  虽说他人不在京城,但京城内的一举一动却尽在他的掌握之中
  这得益于他每日都会收到锦衣卫传来的详细情报,通过这些情报,他始终掌握着一切
  根据锦衣卫的密报,京城那边的灾民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二十万之众,甚至有可能已经接近三十万了
  这一数字远远超出了朱慈烺最初的预计
  不过朱慈烺并没有太过于在意,因为在他看来,人多并非仅仅是负担,同样存在着许多好处
  毕竟回到京城之后还要组建新的大明税务军,到时候现有军队肯定不够用
  刚好从这些难民当中挑选出一些身强体壮的人出来,然后充当军队
  此外,他原本计划种植一万亩番薯和土豆,如今鉴于灾民数量的增多,便果断决定将种植面积扩大十倍,也就是十万亩!
  反正之前抄家得来的土地太多了,刚好拿来多种点番薯和土豆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为众多灾民提供一份工作和生活保障,还能让他们有事可做,不至于无所事事,进而引发社会动荡
  更重要的是三个月后这些番薯和土豆就会成熟了,到时候足以养活数百万人!
  当然,即便是如此,也消耗不了如此多的灾民,但朱慈烺还有别的计划!
  那便是在京城附近建造两座规模宏大的城市,这两座城市预计能够容纳二十万到三十万人左右
  城市的主要建筑将采用水泥建造,以确保其坚固耐用,而内部的房屋亦将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建造
  等建成之后,一部分用来安置无家可归的百姓,一部分用来安置京营、关宁铁骑、白杆兵的家人
  至于剩下的,则全部拿来售卖或者出租,到时候又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在朱慈烺的眼中,这世间到处都潜藏着赚钱的机会,只要善于发现和把握,便能够为大明创造更多的财富和价值
  除了这些事情之外,最近的几天里,朱慈烺还在思考着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该给朝廷里的文武百官们涨工资了!
  众所周知,大明官员的俸禄是所有朝代中最低的
  低到什么程度呢?
  正一品,月俸87石,折合成白银大概350两银子
  从一品,月俸72石,折合成白银大概210两银子
  正二品,月俸61石,折合成白银大概180两银子
  从八品,月俸6石,折合成白银大概18两银子
  正九品,月俸5.5石,折合成白银大概16两银子
  从九品,月俸5石,折合成白银大概15两银子
  看起来似乎也不少对吧?
  但是别忘了,明朝给官员发工资发的可不只是禄米和银子
  而是禄米、银子、铜钱、实物、大明宝钞这几样组合起来发放的
  禄米、银子、铜钱这些东西都不说了,但后面这两样东西,有时候简直跟废品没什么区别
  基本上都是国库里有什么,就给大臣们发什么,也不管这些东西值不值钱
  比如说某样东西市面上也就值十文钱,但是朝廷偏要按一百文的价值发给官员,官员又能有什么办法?
  特别是最后的大明宝钞,到了明末这个时候,一贯大明宝钞只能兑换50文铜钱左右甚至更少,简直跟废纸没什么区别
  可发给文武百官的时候,朝廷肯定不会按照一贯大明宝钞50文铜钱的比例发放,这就导致官员们真正拿到手的工资更低了
  再加上明末通货膨胀,各种的物价都上涨了数倍,明末的大多数官员早已经是穷困潦倒了
  要不是朱慈烺之前抄家抄了那么多银子,恐怕朝廷现在还欠着官员们半年多的俸禄呢!
  再加上之后还要改革盐税、茶税、矿税、市舶税、通过税和营业税等等其他商税,这些政策无一例外都需要官员们的支持才能实施下去
  所以朱慈烺决定给大明朝所有的官员涨一次工资!
  毕竟收了这么多的税,怎么着也不能朝廷自己独吞不是?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
  要让马儿跑得快,就得让马儿吃得饱
  不让他们吃饱,他们凭什么帮忙推行接下来的商税改革?
  直到心中有了完善的计划之后,朱慈烺这才看向有些摇摇欲睡的崇祯道:
  “父皇,儿臣有件要事要和你商议一下!”
  崇祯这会儿被晃的都有点瞌睡了,听到这话,有些不情愿的睁开了眼睛,然后问道:
  “什么事?”
  朱慈烺一本正经的说道:
  “儿臣想要给文武百官涨俸禄!”
  嗯?
  崇祯听到这话,顿时瞪大了眼睛,满脸都是不可思议
  但他并没有着急拒绝,而是试探性的问道:
  “你准备给他们涨多少俸禄?”
  朱慈烺按照之前计划好的说道:
  “所有官员的俸禄直接涨一倍,而且这一倍不再使用实物或者大明宝钞发放,全部使用禄米和银子”
  “儿臣之前算过了,这些全部加起来,一年也就多支出八百万两白银左右”
  听到这个数字的时候,崇祯随即便是一脸震惊的看向了朱慈烺
  他怎么都想不到,大明才刚改革商税有了额外的固定收入,这逆子就想着乱花钱
  在崇祯看来,大明朝官员的生活已经很好了,根本不需要在增加他们的俸禄
  更何况还要增加一倍?
  而且还不用实物和大明宝钞来折算,这是他绝对无法接受的
  在崇祯看来,这些都是大明的钱、都是他的钱,怎么能分给别人?
  想到这里,崇祯立刻拒绝道:
  “不行,这事朕绝不答应!”
  “大明好不容易有了这些商税,应该用来增强国家实力,用于对付李自成、张献忠和建奴,怎么能做这样的事呢?”
  朱慈烺对此早有心理准备,所以神色平静向崇祯解释道:
  “父皇,你也清楚,这次改革商税,已经让很多南方官员不满了”
  “虽然你之前杀了一些人,成功吓到了这群官员”
  “但儿臣可以肯定,他们绝对不会轻易妥协,定会找机会闹事”
  “北方的官员也是如此,那些家境富裕的也参与了不少商业活动,我们向他们征税,就像从他们口袋里抢钱一般,他们怎么会甘心呢?”
  “等我们回到京城,他们肯定会惹出各种各样的麻烦”
  “当然,现在我们手握兵权,也不怕他们闹事,大不了杀了便是!”
  “可要是杀的太厉害的话,那也不行,总不能让人说父皇为了收商税屠杀大量的商人和文武百官吧?”
  崇祯听了这话,脸色稍微缓和了一些
  他一直很看重自己的名声,对朱慈烺的话也开始了认真思考
  朱慈烺见此情景,接着说:
  “父皇,虽然已经完成了商税改革,但后续像盐税、茶税、矿税、市舶税、通过税和营业税等其他商税改革还等着推进”
  “不过经过之前商税改革的事,后续这些税收制度的变革恐怕不容易”
  “因为盐税、茶税、矿税涉及的官员更多,想要改革会遇到很多阻碍”
  “但如果这时我们给官员增加俸禄,就等于向所有文武百官表明,大明征收各种商税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官员们涨俸禄”
  “确实,那些家里做生意的南方官员和一些有势力的北方官员可能不在乎这点俸禄”
  “但要知道,大明大部分官员还是比较贫苦的,他们没什么人脉,也没有其他赚钱的途径,只能靠朝廷的俸禄生活”
  “就拿京城的御史们来说,他们为了保持清正廉洁的形象,平时生活往往都很艰苦”
  “要是听说朝廷要给他们涨工资,他们肯定会支持的”
  “到那时,朝堂上大部分官员也都会支持朝廷进行商税改革,因为只有商税改革,他们的俸禄才会增加”
  “之前反对的那些官员也不敢再说什么了,因为他们要是反对商税改革的话,就等于是反对给文武百官们增加俸禄”
  “那就是和天下所有的文武官员作对!”
  “试问到时候谁还敢反对这件事情?这样一来,商税改革的事就能顺利进行了”
  “按照儿臣之前的估算,每年至少能多收三千万两白银”
  “从中拿出八百万两给文武官员涨工资,换来他们对商税改革的支持和对朝廷的忠心,这是很划算的”
  不得不说,朱慈烺说的这番话实在是太有道理了,崇祯完全无法反驳
  但紧接着,崇祯还是皱着眉头问道:
  “朕要是不同意的话,你会放弃这个计划吗?”
  朱慈烺摇了摇头
  “不会!”
  崇祯瞬间无语
  “那你还跟朕说什么?等回到京城之后,你自己向文武百官宣布不就行了?”
  “还说什么商量,其实你自己早就定好了的事情,非要寻朕的开心!”
  说这话的时候,崇祯一脸的不爽
  朱慈烺觉得好笑,事实上他当然可以这么做
  但是实际操作起来还是有点麻烦
  首先,之前的圣旨已经传到了京城,京城里的文武百官都知道崇祯和他一起去了山东
  平定了山东的叛乱不说,甚至进行了商税改革
  做了两件这么重要的事情,等回到京城之后,崇祯怎么可能还待在后宫里不去上朝?
  真这样的话,估计朝廷里的那些文武百官肯定会察觉到什么
  再说了,朱慈烺还要用崇祯当背锅侠呢,所以回到京城之后,崇祯必须要上朝
  想到这里,朱慈烺也不反驳崇祯的话,而是悠悠的说道:
  “既然父皇不愿意的话,那么这件事情就由儿臣代劳了!”
  “要知道我大明朝从太祖时期至今将近三百年,从未给官员涨过俸禄,更何况还是直接涨一倍这么多”
  “等办完了这件事情,儿臣一定会成为文武百官口中最圣明的君王”
  “就算是太祖、成祖他们二位,也比不上儿臣!”
  崇祯听到这话,脸色顿时一变
  对啊!
  他怎么把这么重要的事情给忘了?
  反正不管他同意与否,这件事情都是要去做的,就如此,这个好名声为什么不能自己揽下呢?
  给所有的文武百官涨俸禄,这在大明朝可是开天辟地头一遭啊!
  不夸张的说,等干完了这件事儿,他绝对会成为文武百官心中最圣明的皇帝!
  不行!
  这件事不能交给这个逆子去做!
  他现在还是太子,这件事不适合他!
  还是交给他这个皇帝来做吧!
  想到这里,崇祯先是假装轻咳了几声,吸引了一下朱慈烺的注意力
  这才缓缓说道:
  “朕刚才又想了一下,发现你说的也有点道理,大明文武百官的俸禄确实是有点太低了,涨一倍就涨一倍吧!”
  “另外,这件事情还是由朕亲自宣布吧!”
  “你还小,不适合做这种事情!”
  朱慈烺心中憋着笑,但面色上却显得极为可惜和不舍
  但最终还是说道:
  “既如此,那就这样吧!”
  时光匆匆,转瞬即逝,三日的时间一晃而过
  历经了将近十天的长途跋涉之后,朱慈烺和崇祯终于再次回到了京城
  而且此次归来与以往截然不同,以往或许可以选择低调行事,但此次却无法再如此了
  因为之前的圣旨早已传回京城,京城众人皆知皇帝和太子一同前往了山东
  所以早在昨天,锦衣卫便将皇帝和太子即将回宫的消息传达到了京城,使得整个京城都为之沸腾
  一大早,文武百官们便齐聚在京城门口,等待着迎接皇帝和太子的归来
  当崇祯的车驾出现在众人的视线之中时,文武百官们立刻整理好自己的衣冠,挺直腰杆,庄严肃穆地站立在道路两旁,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与不敬
  与此同时,皇家乐队也奏响了凯旋之曲,那激昂的旋律仿佛在诉说着此次山东之行的辉煌与荣耀
  虽说此次前往山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推行商税改革,但皇帝御驾亲征、平定当地叛乱这件事情也不假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算得上是一次凯旋而归了
  紧接着,当崇祯的身影出现在众人的面前时,百官们纷纷跪倒在地,山呼万岁
  “皇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崇祯望着眼前这一幕场景,一时间心中的滋味可谓是五味杂陈
  他一方面享受着这万人敬仰、高呼万岁的荣耀时刻,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满足感和自豪感
  但另一方面,他的心中却清楚地知道,这其中的所有功劳实则应当归功于自己的那个逆子!
  要是没有他的话,此次山东之行绝对不可能如此顺利!
  不过仔细想想,老子占儿子的便宜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
  想明白了这一点,崇祯也就不怎么在乎了,而是安心享受起了文武百官们的跪拜
  不远处,朱慈烺对眼前这种场景却并未表现出过多的激动与兴奋
  在他看来,当前大明所面临的威胁和困境尚未完全解除,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依然沉重如山,还远远担不起如此热烈的欢呼与赞誉
  所以,他不介意把这份荣耀让给崇祯!
  就这样,在文武百官的簇拥与欢呼声中,崇祯帝和朱慈烺一同回到了皇宫之中
  随后文武百官们便各自散去了
  即便有人迫不及待的想说商税的事儿,但也不会选择在皇帝凯旋归来的第一天就说这事儿
  毕竟他们还没傻到在皇帝最高兴的时候去打皇帝的脸!
  另一边,朱慈烺进宫之后,首先见到了周皇后以及崇祯的其他几个妃子和他的几个兄弟姐妹
  此时他们都在准备迎接崇祯和朱慈烺的归来!
  在朱慈烺和崇祯帝离开京城的这段时间里,后宫的管理相较于以往略显宽松
  这是朱慈烺特意嘱咐的,毕竟自己都把崇祯带走了,也就没有必要再严防死守了
  而周皇后除了每日尽心尽力地帮助灾民制作一些生活必需品之外,便是与后宫的其他姐妹们聚在一起聊天谈心,以打发这略显漫长的时光
  看到崇祯出现,周皇后赶忙带着身后的众人跪拜
  “臣妾恭迎陛下凯旋归来!”
  “儿臣恭迎父皇、皇兄凯旋归来!”
  一时间,众人黑压压的跪了一地
  崇祯这会儿明显心情不错,赶忙率先将周皇后扶了起来,然后安慰道:
  “皇后免礼!”
  “你们也都起来吧!”
  紧接着,其他众人这才起身
  至于朱慈烺,他早已躲过了周皇后等人的跪拜,然后来到了一众弟弟妹妹面前
  “呶,这是皇兄从山东带给你们的礼物!”
  朱慈烺说着,变戏法似的从身后拿出了一个盒子,盒子打开之后,都是一些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儿
  这些东西不算珍贵,但对于小孩子来说也算是一些稀罕物了
  而且他的这些弟弟妹妹们,最大的也就十岁、最小的还不过五岁,一个个分到礼物之后,围着朱慈烺只喊皇兄
  大有一副兄友弟恭的样子
  崇祯看到这一幕,心中不免也有些触动,因为他依稀记得当年他的皇兄也是这般待他的!
  从这点来说,这个逆子将来应该也会是个好哥哥
  当然了,他要是没有造反的话那就更好了
  朱慈烺可不管崇祯这会又在想什么,和几个弟弟妹妹玩闹了一会儿之后,又和周皇后简短地交谈了几句,朱慈烺这才回到了东宫
  而东宫之众,也早已知道了他即将回来的消息,显得热闹无比
  没过多久,朱慈烺也见到了他心心念念的太子侧妃
  当然,考虑到自己年纪太小,朱慈烺也没做什么出格的事,只是过了过手瘾和眼瘾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琪琪格居然也专程前来拜见了朱慈烺
  或许是因为许久未曾见面的缘故,琪琪格对待朱慈烺的态度相较于以往明显好了许多
  到了晚上,朱慈烺又带着郑小妹前去皇宫陪着崇祯和周皇后吃了一顿团圆饭
  等回到东宫的时候,朱慈烺收到了一大堆的奏折
  他大致浏览了一番,发现其中的大部分奏折皆是由内阁呈送而来的
  其中大部分事情,实际上内阁完全有能力自行处理,但却依然选择将其呈送到朱慈烺的面前
  朱慈烺心中明白,这肯定是薛国观这个老狐狸干的
  而之所以要这么做,无非是在向朱慈烺表明自己的忠心
  同时也是在告诉他,即便自己身为内阁首辅,但也不敢万事皆由自己做主,重要的事情还是留给朱慈烺自己决定!
  朱慈烺对于薛国观的这一番心思感到既好笑又无奈,但也没有过多地去计较
  他只是粗略地翻看了一下这些奏折,然后选了几件重要的事情亲自批复,随后便命人将其全部送回内阁
  一起送过去的,还有他亲自写在宣纸上的三个大字:
  知道了!
  别看这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对于薛国观而言,应当足以让他放下心来了
  紧接着,第二天一大早,崇祯难得出现在了早朝之上,朱慈烺作为监国太子一同出席
  当前来上朝的文武百官们看到这一幕时,心中却没有丝毫惊讶
  毕竟谁都知道,发生了如此重大的事情,崇祯要是不来上朝,那才奇怪呢!
  而且很明显,今天一定会有人搞事情!
  “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伴随着王承恩那尖细的声音在朝堂上响起,片刻之后,果然有人迫不及待地站了出来
  朱慈烺对这人有些印象,是督察院的一位御史
  只见他此时义正言辞地说道:
  “陛下,臣以为将商税提高至十税二,此举实在是对太祖的大不敬,还望陛下能够三思而后行”
  他这一开头,紧接着,又有其他几位御史纷纷附和,相继站出来表达了自己的反对意见
  “陛下,此举违背了太祖当初制定的国策,还望陛下收回成命!”
  “陛下,朝廷岂能和商人争利?此举不妥啊!”
  “臣附议!”
  “臣也附议!”
  一时间,朝堂上的一大半御史都站了出来,纷纷表达对于商税改革的不满
  b3fe3k334.sbsb3fe3k334.sbs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