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汝有何用?
启程去热河的路上,胤禑只带了年观音
因为,老四带了年海棠,年海棠说她很寂寞,连个陪着说话的人都没有
此次去热河之前,康熙特意吩咐了下来,皇子和旗下王公们,必须骑马
与此相反,随行的汉臣们,却可以坐车
胤禑可遭罪了,身上的常服,里三层外三层,不仅特别捂汗,还不能不穿
御道上,被超大的队伍,卷起的黄沙,满天飞舞
以至于,胤禑的鼻内嘴内,全是沙子
好在,胤禑管着内务府,漱口洗脸的清水,随叫随有
从京城到热河,路上有十座行宫,整好十天的路程
到了热河行宫之后,山谷里的凉风席席,吹得浑身舒爽!
到了热河之后,康熙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召见蒙古王公,而是给李煦寄去了一石新稻种,命李煦在苏州本地试种双季连作
众所周知,在畅春园的西侧以及大内的丰泽园内,都有康熙的试验田
以农为本的社会,能够增产的好稻种,就是决定大清存亡的生命线
这个道理,康熙不止一次的教育过皇子及诸王大臣
康熙发现御稻种的过程,一直陪伴左右的胤禑,可谓是知之甚详
五年前的六月,在丰泽园的试验田里,因水稻刚出穗,康熙去观察情况
结果,康熙突然发现一棵水稻比其它棵都高,而且籽料饱满,便将其收藏起来作种子
经过几年的辛勤实验,康熙帝亲手培养出了水稻新品种“御稻米”
这种御稻米色微红而粒长,气香而味腴,生长期短,适于北方生长
俗话说的好,苏湖熟,天下足
康熙决定向江南的苏州,进行推广试种
俗话说的好,无农不稳
不管怎么说,只要粮食能增产,草民牛马们就可以少挨饿牛马们可以勉强填饱肚子,就不会变成流民
前明末年,遍地大饥荒,导致流民起义,是朱明王朝轰然倒塌的主因之一
大清朝建立之后,充分吸取了前明的深刻教训
就在胤禑掌权的这些年内,康熙已经豁免灾区的钱粮,达八次之多,惠及百余州县
在行宫里办公,其实和在畅春园内,也没啥两样
早朝,是不存在的,康熙每日拥艳高卧,睡到自然醒
胤禑呢,他还是和张廷玉,共用一间值庐
张廷玉埋头写节略,胤禑则拿着“知道了”的小印,在请安折上,挨个盖印
实际上,张廷玉写节略,才算是真正的掌握了票拟的相权
但是,胤禑很知足,御前管侍卫,宫里管内务府,京里管步军衙门,权势已经熏天了
康熙若是让胤禑连军国大事,都参与处理了,胤禑的实权远超废太子
一般情况下,御前大臣们,都需要在行在的大门边坐班,等着给康熙引见重臣们
胤禑毕竟不同,他可以心安理得的坐在值庐内,一边喝茶,一边处置御前的事务
请安折,实在太多了,胤禑正在烦躁之时,魏珠进来传旨,说是前尚书王鸿绪来了,康熙命胤禑亲自引见
一废太子的时候,身为汉臣的王鸿绪,上窜下跳的想帮老八当太子
换个雄主临朝,王鸿绪的全族老小,早就被杀干净了
康熙没杀王鸿绪,只是罢官,赶回原籍了事
谁曾想,王鸿绪居然憋了个大招,带着修好的几百卷《明史》,来热河请见康熙
已是康熙五十三年初夏,《明史》才正式修毕,康熙的心里自然很高兴了
胤禑自然猜得出王鸿绪的心思,不就是想借着修成了《明史》的机会,盼望着重出江湖么?
有些人呐,书读得极多,却不通大势
八爷党的日益壮大,康熙已经越来越反感
王鸿绪偏偏选在这个节骨眼上,想重掌权柄,康熙能答应么?
见胤禑亲自出面引见,王鸿绪心里猛的一喜,赶紧长揖到地,异常谦逊的说:“致仕老朽王鸿绪,拜见愉王爷!”
“起吧”胤禑和王鸿绪素无交情,又是敌对的状态,自然不可能给他什么好脸色看了
胤禑领着王鸿绪,进了康熙的内书房
刚一进门,王鸿绪就跪了,伏在地上,颤声道:“能重见天颜,实乃老臣三生之幸也!”
胤禑暗暗冷笑不已,为了求官,王鸿绪居然连脸面都不要了
毕竟,胤禑不是言官,又是在行宫里,若是把规矩搞严了,大家都跟着难受
所以,胤禑也没有厉声喝斥王鸿绪,指责其在君前失仪的罪过
“臣儿胤禑,恭请圣安”
“起喀吧”
王鸿绪已经退休了,手无权势,他即使失礼了,康熙也不可能计较太多
胤禑很年轻,还想继续掌权几十年呢,他自然要礼数周全了
“明史修得很好……”康熙和颜悦色的猛夸王鸿绪
王鸿绪刚开始还很高兴,可是,他听了半天,却没听见想要的结果
一旁的胤禑,暗觉好笑,不杀你,已算是你祖上积德了,还想出来,继续做高官?
夸了一通明史之后,康熙话锋一转,开始细问,华亭县的稻种和亩产情况
因为,王家兄弟都是高官的缘故,很方便利用灾情搞土地兼并据说,王家人拥有良田数万亩之多
“这个……”王鸿绪急得直冒热汗,他很会读书,也擅长修书,但是,对农事却一窍不通
康熙不由拉下了脸,冷冷的说:“我大清以农为本,汝只会修史,又有何用?”
发展农业生产,才是大清坐稳江山的根本只会修书的人,有个球用?
这话就说得很毒辣了,几乎和乾隆骂纪昀是弄臣,相差无几!
王鸿绪察觉到不对头,赶紧跪地请罪
康熙摆了摆手,叹息道:“跪安吧!”轻轻的放过了王鸿绪
领王鸿绪出去的路上,胤禑心想,若是老四在位,王鸿绪已经下狱问罪了!
下午,直隶巡抚赵弘燮,来热河请见康熙
在康熙朝,只有直隶巡抚,而无直隶总督,二者的职权范围几乎一模一样
赵弘燮是河西名将赵良栋的次子,他自从做官以来,从未离开过直隶境内,算是出了名的京畿地头蛇了
“直隶巡抚,臣赵弘燮,恭请圣安!”
“起吧”康熙很信任赵弘燮,态度自然也很温和,“来人,赐座,赏茶!”
胤禑还站着呢,赵弘燮又不傻,他安敢造次?
赵弘燮极力想推辞,胤禑看出了康熙的本意,便主动插话说:“赵中丞,汗阿玛常夸你是个直臣,也是忠臣汗阿玛让你坐,你就坐,何必多言呢?”
“亮工,坐吧,喝口茶润润喉咙,咱们慢慢的絮叨”康熙这么一说,赵弘燮也就欠身坐到了锦凳上
值得一提的是,赵弘燮的表字,也是亮工
不过,赵亮工的下场,可比年亮工,强出去何止十倍?
谈完了直隶的政务后,康熙感慨道:“汝父战功无双,只可惜,性格太过刚直朕年纪大了,思及往昔,颇有对不住西华之处”
赵良栋,字擎之,号西华,是攻破昆明的第一功臣,康熙一般称之为赵西华
赵弘燮赶紧跪了,伏地叩首,说:“若不是皇上宽仁,安有臣家今日之荣耀?”
也是巧了,胤禑知道这事的背景
赵良栋很会打仗,却不懂人情世故,经常得罪人
在赵良栋的上司之中,除了张勇之外,就没一个关系好的
而且,赵良栋几次陛见的时候,都在康熙的跟前诉苦,让康熙很嫌弃他的啰嗦和固执
不过,有一说一,赵良栋被闲置了,却丝毫也没有影响,康熙对他儿子们的重用
赵良栋的五个儿子之中,赵弘燮和他哥哥赵弘灿,都是实权在握的封疆大吏
召见结束时,康熙赐了赵弘燮几瓶葡萄酒,外加一匹好马
等胤禑回到别院之时,却听说,年海棠来了,正和年观音一起说话
胤禑不禁抿唇一笑,年海棠既然来了,老四忙完公务之后,必定会跟过来
“乌林,吩咐厨下,置办两桌上等席面”
“嗻”
天快擦黑的时候,果然不出所料,老四真的带着苏培盛来了
只是,出乎意料的是,老十三居然身穿着太监的服色,跟着老四混了进来
内书房里,胤禑屏退了所有外人后,刻意压低声音,说:“热河的四周,眼线密布,怕是不妥吧?”
老四笑了笑,没吱声
老十三却大咧咧的躺进了椅子里,把手脚一摊,这才解释说:“正因为危险,我才要混在四哥的队伍里”
胤禑一听就懂,因为,康熙在行宫里的缘故,热河附近全都戒严了
“眼瞅着快到万寿节了,我听说,老八准备了两只海东青”老四也担心隔墙有耳,便只露了点口风而已
胤禑哪能不明白呢,老四打算对老八的礼物下手了!
“老十三负责暗中出手,你从旁协助,没问题吧?”老四满是自信的望着胤禑,这个好弟弟,从来没让他失望过
老四都决定了,老十三也来了,胤禑还能有个鬼的意见?
“一切都听四哥你的吩咐!”胤禑既是御前大臣,又是临时性的热河都总管,他若不配合,老十三就弄不死老八送的鹰
b3fe3k334.sbsb3fe3k334.s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