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兴国公
拱手抱拳、弯腰说道,“臣李景佑拜见陛下,恕臣甲胄在身,无法全礼,还请陛下恕罪”
李景孝这么谨慎,不由让不少人眼里,难掩失望之意
同样有不少人,对他是连连夸赞
隆德帝也激动地快步上前,双手扶着李景孝的胳膊
把他扶起来后,一脸感慨和激动的说道:“景祐护国安民、劳苦功高,朕替万千百姓感谢你和众位将士”
说完,隆德帝还想向李景孝拱手鞠躬,唬的李景孝心里狂骂起来
但动作上,却先一步行大礼
这下反倒是隆德帝,只能再次扶住他的胳膊
李景孝到底一身的甲胄,若是因为皇帝想作秀,逼的他行大礼,反而会在群臣心里,显得皇帝权谋心太重
正常来说,皇帝其实只需要第一次扶起李景孝后,抓着他的胳膊说一同入城,就已经足够了
隆德帝也意识到,自己做过了头
忙抓着李景孝的手说道,“景祐辛苦了,随朕一同入城,告慰列祖列宗”
李景孝忙告罪一声,落后皇帝一个身位
走了几步把皇帝送上了御辇,任由皇帝如何劝说,就是不上御辇
皇帝无奈之下,只能让人牵来追风
可实际上,对李景孝也越发满意
胜而不骄,又谦虚谨慎,在隆德帝眼里,这才是臣子应该有的态度
李景孝骑着马,跟在御辇旁,一路和隆德帝说着,从出了蓟镇之后的经历
随行来迎接的文武大臣,一个个都羡慕,或是欣慰的看着李景孝的背影
老实说,但凡脑子不糊涂的皇帝,其实最担心的不是臣子功高多
而是手握重兵,又仗着功劳,跋扈甚至目空一切起来
好在李景孝不傻,知道越是这种时候越要谦逊
而且他在塞北动不动就铸京观,其实是送把柄给朝廷上的大臣们
一旦有了污点,功劳越高,越是有人参他
只要朝臣不和李景孝是一伙的,基本上就没什么危险了
而且周现在有两个皇帝
老皇帝活着,一定程度上对李景孝这种能打胜仗的统帅,也是有好处的
朝廷上为封赏李景孝的事,已经吵了很多天
但隆德帝为了李景孝帐下那4500百战精锐,力排众议,非要封李景孝‘兴国公’
不过阻力确实也很大,封国公可不仅仅只是杀几万鞑靼人那么简单的
明朝初期功劳大的人多的是,但最后也就六个国公
大周初期也只有八个国公,好在李景孝这次的功劳也确实极大
特别是严厉震慑了草原,今后鞑靼人想再随随便便南下劫掠,就没那么容易了
李景孝既然敢只带着三千骑兵,三千后勤兵出关
就杀的草原大乱
今后若是给他1万,甚至2万骑兵,说不定就敢打到‘狼居胥山’,和冠军侯一样,在‘狼居胥山’封禅祭天
从古至今,达成封狼居胥山的人也就五个
外加一个忽必烈,只是好像史书不承认他真的封狼居胥,只是说他带着汉军,打进蒙古人圣地,还大肆屠戮一番
而明朝有两个,一个是蓝玉一个是朱棣
所以要是李景孝也能‘封狼居胥’,对隆德帝来说,就是史书上浓浓的一笔功绩
同时也证明大周的武功,不比前明差
所以朝廷上反对封李景孝国公的人,理由再多,也没法完全否认李景孝的功绩
至于他铸京观,骂他的人再多,心里羡慕的却更多
最后还是太上皇站出来,同意了皇帝的决定
而且李景孝带回来了近三万匹的战马,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要是用钱来算,这三万匹战马,至少也值钱两百万,甚至三百万两银子
而且李景孝当初击杀的鞑靼人首领中,就有个万户长,其他的千户长、都统、章京和部落首领死的就更多
反正只要成了李景孝攻击的目标,他是一个都不留
刚进草原时,攻击部落还会留着妇孺,可进了草原腹地,那是一个不留
可以说,经过李景孝这次的清剿,草原上已经伤筋动骨
太上皇心里有再多的顾忌,第一个想到的是防备草原打着报仇的旗号,过几年又南下
而且封李景孝兴国公,但兵权却基本没给
说白了,给你个极高的爵位,却没给相匹配的军权
而且既然开国时,已经有四个异姓王,还有一门双国公的贾家
给李景孝个国公身份,在太上皇眼里,就不再是太过难以接受的事
当然未来李景孝再立功,就只能赏赐他一些钱财,相信以李景孝的聪明
能明白他自己已经升无可升,赏赐太多,他反而会不安
甚至给他更大的军权,在李景孝眼里,说不定是想对付他的预兆
李景孝也确实不想当什么大周军方第一人,既然不想当皇帝,要那么多的兵权做什么?
免得自己不安心,皇帝和太上皇也不放心
迎接的队伍一路进了京城,骑在高头大马上的李景孝,对城内道路两边,不断对自己欢呼的百姓,那是基本上都不理会
只顾着和皇帝一路聊着这次北征的事
百姓拥戴,自然是极大的荣誉,但对李景孝这种刚归来的统兵大将来说,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不过他也没一直板着脸,还是偶尔会向百姓挥挥手
但更多的,还是和隆德帝说着草原上的事
仿佛和隆德帝讲解这次的经历,才是最重要的
免得一直板着脸,不和百姓有任何交流,就显得太刻意
而且他才16岁,这么年轻就心思深沉,反而更容易让人警惕和忌惮
果然隆德帝偶尔看到他,因为听到有人呼喊‘大周万胜’,也会转头看过去和对方挥手
随后自己只需要问一句,李景孝立马详细的给自己讲解起来
一看就知道,在这小子心里,自己这个皇帝才是最重要的
这让隆德帝更满意了
进了皇宫,隆德帝带着他去了大明宫见了太上皇后,自然又是一顿夸和试探
李景孝主打一个谦虚,功劳全是将士们用心和拼命,还有太上皇和皇帝的信任,最后一点点运气,才有了这次的胜利
太上皇比隆德帝难忽悠,但老头年纪大了,很多事情比隆德帝看得更明白
这个年龄的李景孝,即便有人说他造反,太上皇第一个不信
而且李景孝在朝堂上没根基,地方上更是毫无关系
说他造反,告密的人才是疯子
既然不会造反,又明显不贪权,李景孝的威胁度,就远远没有九边那些统领几万兵马的大将们危险
甚至可以说,把李景孝留在京城,反而能震慑边军那些大将们
所以太上皇对李景孝的态度,明显很是和善
这让隆德帝在心里不由腹诽,暗道自己这位父皇,还真是霸道
现在都一心修道了,却还是想把所有军权都抓在自己手里
好在李景孝虽然年轻,可到底还是心向着自己这个名正言顺的皇帝
这么一想,看李景孝就更顺眼了
看的太上皇不由在心里叹息一声,这个儿子当初就不是按照皇帝的标准来培养的
所以到底还是缺了些帝王心术
看一个人顺眼时,怎么看都觉得对方极好
却不知,他这种态度,对他自己和臣子们都不是好事
随后直接封赏李景孝为兴国公,正式上任五军都督府右都督一职
不过副总兵的任命,既然仗已经打完了,自然就没了统兵在外的资格
李景孝无所谓
甚至就连殿前司副都指挥的位置,他其实都已经不想要了
不过李景孝不想当,皇帝第一个不答应
即便他什么都不做,甚至和皇后亲弟弟,也就是殿前司都指挥使曹伯年一样
成天不去衙门报道,也不去宫里打卡上班都无所谓
只要李景孝还是殿前司副都指挥使,兼马军统领,对外和对内都是一种威慑
顺带着,升了个从二品的镇国大将军
这种勋官实际上没什么用,也就是增加了俸禄和荣誉
其他的官职不变
李景孝无奈,只能向皇帝建议,殿前司马军因为从当初的1千骑兵,增加到4500人
干脆设置四个指挥使
升殿前司马军‘领班都虞侯’汤志杰、常瑞为指挥使,分别统领900重骑兵,1600轻骑兵
从轻骑兵中选拔100人加入到重骑兵对,恢复到重骑兵1000人的编制
再升牛展鹏和陈鸿升为指挥使,分别统领2000辅兵改变的轻骑兵
反正牛展鹏和陈鸿升在草原上,就一直统领着雇佣而来的鞑靼、女真和塞北汉人组成的辅兵队
太上皇和皇帝一看就知道,李景孝这是分权出去,他自己甚至都不直接掌握任何一支骑兵
明摆着就是担心自己会被猜忌
太上皇笑着看了眼皇帝,殿前司是皇帝直属近卫,和侍卫亲军司合称御前两司
兵员数量,之前殿前司1千马军,2千步兵,加上侍卫亲军司的5600人,一共8600人
李景孝带着4500战兵和3000后勤兵回来后,一下子就涨到了16100人
而且李景孝这7500人,可都是有实战经验和精锐
可以说,太上皇这次的让步确实很大
隆德帝听完就脸色一喜
但他没完全同样李景孝的建议
四个马军指挥使没问题,每人也只统领1千人
李景孝这个都指挥使,还是管着那900重骑兵,补齐了人数后,恢复到1000人
其他四个人,每人一千轻骑兵
不过千人队,可不仅仅只有战兵,大周一个千户有1120人
人数不够就从侍卫亲军司挑选
也就是说,今后殿前司马军一共五千六百人
李景孝管理的人马,比过去1千骑兵,足足翻了五倍
李景孝郁闷的点点头,好在以前他就不怎么管事
又有四个从四品的指挥使在,再把赵军明和韩孟卓调到殿前司当领班都虞侯
训练、值班、巡防之类的事,全扔给他们俩做
隆德帝对于赵军明和韩孟卓的调任,想都不想就答应下来
之后对大小军官们的封赏,也都挺丰厚的
实权大多虽然只是六品、七品,但散官级别好几个都是正四品‘上骑都尉’
或者从四品的‘骑都尉’
贾蓉这小子,直接成了殿前司正六品库曹官
皇帝还加恩,赏赐了贾蓉麒麟服、从四品‘骑都尉’、锦衣卫左镇抚司、从五品副千户的官职
乐得贾蓉人都傻了
其他人对他也是羡慕的要死
可谁让这小子是宁国府的子孙,又是新任国公爷的内侄
牛展鹏和陈鸿升两人同样得了麒麟服,还得了正四品‘上骑都尉’,正四品明威将军
比起他们老子,也只是差了一两级而已
所以请客吃饭的,就是他们俩了
牛展鹏和陈鸿升自然不会拒绝,大手一挥,直接在醉仙楼包下整个酒楼
李景孝在草原上走了一圈,虽然说缴获6成归士卒
他自己只拿1成,但实际上,有些东西根本不会分发下去
李景孝光是黄金就带回了1.8万两
银子则有21万两,珠宝、人参、鹿茸等珍贵药草31箱
牛展鹏和陈鸿升作为辅兵队的统领,少说也分到了四五万两的银子
花上千两银子请客,实在是毛毛雨
贾蓉这小子虽然在后勤队,但他是李景孝内侄,搜刮到的好东西也不少
镇国公府、齐国公府和宁国府更是大摆宴席,连着宴请三天
一时间,京城里的勋贵和各家的子弟们,那先羡慕的眼睛都冒火
牛展鹏、陈鸿升和贾蓉,一下子就成了诸多勋贵子弟巴结的对象
至于李景孝,想进他家的门可不容易
那些纨绔子弟此时见了他,一个个都像是鹌鹑一样
李景孝喜欢建京观的事,这段时间随着朝堂上,因为如何封赏他而吵的不可开交时,早就传遍了京城
还有为了整顿军纪,在草原上当着大军的面,亲手砍了十几个兵卒,其中还有个虞侯
更是用鞭子抽了所属百户和其他虞侯的鞭子
所以一些胆子小的纨绔,看到他更是瑟瑟发抖,生怕李景孝看自己不顺眼,用鞭子抽他们一顿
——
b3fe3k334.sbsb3fe3k334.sbs